- 年份
- 2024(7762)
- 2023(10990)
- 2022(9248)
- 2021(8584)
- 2020(7255)
- 2019(16796)
- 2018(16199)
- 2017(30965)
- 2016(16468)
- 2015(18731)
- 2014(18402)
- 2013(18535)
- 2012(17326)
- 2011(15972)
- 2010(15764)
- 2009(14480)
- 2008(14138)
- 2007(12316)
- 2006(10863)
- 2005(9925)
- 学科
- 济(82107)
- 经济(82044)
- 业(46171)
- 管理(44408)
- 方法(39153)
- 数学(35689)
- 企(35609)
- 企业(35609)
- 数学方法(35250)
- 中国(22353)
- 农(21122)
- 财(17827)
- 学(16394)
- 技术(15985)
- 业经(15855)
- 贸(15236)
- 贸易(15229)
- 易(14891)
- 农业(14541)
- 地方(13614)
- 制(13090)
- 产业(12107)
- 环境(10855)
- 融(10412)
- 金融(10412)
- 银(10370)
- 银行(10325)
- 收入(10086)
- 体(10055)
- 行(10028)
- 机构
- 大学(250483)
- 学院(247455)
- 济(114566)
- 经济(112872)
- 研究(94514)
- 管理(93580)
- 理学(81739)
- 理学院(80790)
- 管理学(79144)
- 管理学院(78725)
- 中国(69498)
- 科学(58180)
- 京(54576)
- 所(48948)
- 农(47375)
- 财(46099)
- 研究所(45130)
- 中心(40401)
- 业大(40044)
- 农业(37621)
- 财经(37574)
- 经济学(37277)
- 江(34960)
- 北京(34857)
- 经(34516)
- 院(33744)
- 经济学院(33680)
- 范(30846)
- 师范(30404)
- 科学院(29179)
- 基金
- 项目(172512)
- 科学(137196)
- 基金(129348)
- 研究(119326)
- 家(116373)
- 国家(115561)
- 科学基金(97617)
- 社会(79261)
- 社会科(75590)
- 社会科学(75571)
- 基金项目(66945)
- 省(64892)
- 自然(63795)
- 自然科(62429)
- 自然科学(62409)
- 自然科学基金(61375)
- 划(56189)
- 资助(54789)
- 教育(54330)
- 编号(43289)
- 重点(40080)
- 部(39332)
- 发(38287)
- 创(36462)
- 国家社会(35027)
- 创新(34338)
- 成果(34290)
- 科研(33325)
- 教育部(33297)
- 计划(32724)
- 期刊
- 济(118014)
- 经济(118014)
- 研究(73705)
- 中国(48967)
- 学报(44334)
- 农(41863)
- 科学(41814)
- 管理(35678)
- 大学(33500)
- 财(32526)
- 学学(31894)
- 农业(29374)
- 技术(23177)
- 教育(21767)
- 经济研究(21496)
- 财经(19407)
- 融(18522)
- 金融(18522)
- 业(17133)
- 经(17050)
- 业经(16404)
- 问题(16031)
- 技术经济(15260)
- 统计(15105)
- 贸(14455)
- 世界(13880)
- 策(13518)
- 科技(13091)
- 国际(12881)
- 决策(11952)
共检索到3639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林辉 袁礼
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现有文献多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转型经济体产业结构变化视角考察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然而,若将其用于解释同一时期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趋稳环境中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问题,解释力和普适性则明显不足。基于此,本文从技术进步方向入手,构建两部门模型演绎有偏型技术进步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双重效应:一是产业内技术进步偏向性会非对称地影响要素边际产出,改变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二是产业间技术进步方向变化,会诱致要素跨部门流动和重新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变迁,进而形成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再结合供给面标准化系统法和我国三次产业数据,测算有偏型技术进步及其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分解的产业效应和结构效应中,有偏型技术进步均发挥重要作用,多数时期约1/3—1/2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可以归结于有偏型技术进步作用的结果;并且,有偏型技术进步的作用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在1996—2002年期间,有偏型技术进步通过结构效应改变劳动收入份额,而其他时期则主要通过产业效应发挥作用。
关键词:
有偏型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 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姚毓春 袁礼 王林辉
探寻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对于解决中国要素收入分配结构失衡问题尤为关键,本文先从行业结构视角剖析工业部门要素收入份额变化,再利用CES生产函数下的三方程标准化系统法,估计1985—2011年工业部门要素替代弹性,测算技术进步偏向性及其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工业部门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化路径由技术进步偏向性所主导,行业结构的作用有限;整体而言,工业部门技术进步朝偏向于资本的方向发展,引致资本收入份额的上升和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且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其中1985—1996年工业和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明显偏向于劳动,带动劳动收入份额分别提升0.0504和0.0570,1997—2011年工业和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晓斌
本文通过构建面板回归模型,考察技术进步与流通结构变迁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具体影响路径与效应。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流通结构变迁均可以直接影响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其中前者的作用更为显著;技术进步也可通过先影响流通结构变迁,再引发要素收入分配格局改变;在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变化过程中,技术进步效应的贡献率逐步提高,而流通结构变迁效应的贡献率虽然较高,却呈现下降趋势。因此,需从选择适宜性技术进步、推动流通产业结构变迁等方面出发,优化要素分配格局。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丁建勋 沈羽 张鑫
理论分析表明,由于不同技术进步路径所导致的相异技术进步类型会形成差异性要素收入分配效应,因而当一国的技术进步路径从以技术引进为主转为以自主研发为主时,所产生的异质型技术进步将导致劳动收入份额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变动轨迹。我国199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以技术引进为主、自主研发为辅的技术进步路径形成了以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为主、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为辅的技术结构,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随着技术引进速率减缓,我国技术进步路径逐渐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技术进步类型从资本体现式为主逐渐转向以非体现式为主且呈非资本偏向性,因而引发劳动收入份额止降转升。基于我国技术进步路径转换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分析,提出我国应继续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以及发挥政府在自主研发中作用的政策建议,以有利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张莉 李捷瑜 徐现祥
全球范围内初次收入分配中资本所占份额呈现增长趋势的事实在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偏向型技术进步成为一个重要的解释视角。本文构建了要素收入份额的决定方程,证实了偏向型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并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寻找其变化的原因。然后利用1980—2007年的跨国经济发展数据,探索国际贸易、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发展中国家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从而导致要素收入向资本倾斜;进一步的,引入现有文献中用于解释收入份额变化的外商直接投资、劳资谈判能力等因素,发现我们的结论依然是稳健的。本文的研究充实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偏向和要素收入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的技术进步来源和方向。
关键词:
国际贸易 技术进步偏向 要素收入分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伟 张辉
本文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实证度量了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将其与技术进步的贡献相比较。实证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虽然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度十分显著,但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逐渐让位于技术进步,即产业结构变迁所体现的市场化的力量将逐步让位于技术进步的力量。此外,研究也发现,结构变迁效应的减弱并不表明市场化改革的收益将会消失,某些发展和体制的因素仍然阻碍着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从这个层面来看,我国完善市场机制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产业结构变迁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林辉 袁礼
技术进步向来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关注的焦点,但文献普遍忽视技术进步方向和要素结构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其中产业技术进步方向更是本领域的研究空白。文章通过CES生产函数,采用三方程标准化系统法测算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偏向性,并考察技术进步偏态下要素结构变迁及其对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结果发现:(1)我国各产业技术进步都呈偏向特征,要素禀赋不同引致技术进步方向呈阶段性变化趋势和产业差异,金融业与其他产业资本和劳动偏向交替变化特征不同,技术进步总体呈现劳动偏向性。(2)产业要素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动力来源差异明显,其中产业资本投资结构变动更多源于投资效益的变化,劳动力结构变动则主要来自投入效益和产业结构的共同作用。(...
关键词:
技术进步偏向性 要素结构 要素生产率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邹宗森 王秀玲 丁建勋
文章基于我国1980年-2014年时间序列数据,将能源消费纳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把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成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结构变迁效应两部分,以分析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对能源效率的作用。实证研究发现,2002年之前,我国能源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作用较弱;2002年以后,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推动作用开始降低,并逐步让位于产业结构变迁。其原因在于近年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从"二产化"向"三产化"加快演进的趋势,而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更低的能源强度。文章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邹宗森 王秀玲 丁建勋
文章基于我国1980年-2014年时间序列数据,将能源消费纳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把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成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结构变迁效应两部分,以分析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对能源效率的作用。实证研究发现,2002年之前,我国能源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作用较弱;2002年以后,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推动作用开始降低,并逐步让位于产业结构变迁。其原因在于近年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从"二产化"向"三产化"加快演进的趋势,而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更低的能源强度。文章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海燕 魏作磊 陈丽娴
基于1999—2018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结构服务化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产业结构服务化明显扩大了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且主要是通过提高要素替代弹性与技术进步偏向效应和增强行业垄断及减少公共服务供给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产生正向影响。异质性检验发现,当收入分配差距较小时,产业结构服务化有助于缓解收入分配不平等;当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时,产业结构服务化会加剧收入分配不均的矛盾。本文还分行业、分区域进行检验并给出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振华 孙闻娅 白冰
数字金融通过改变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配置,对技术进步偏向产生影响,并最终作用于收入分配格局。本文基于中国地级市层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金融的发展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为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提供了新的解释,并从规模性收入分配和功能性收入分配两个维度分析其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发现:样本期内中国技术进步呈现资本偏向的特征,数字金融增强了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数字金融覆盖宽度、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均对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覆盖宽度的边际效应最大。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对规模性收入分配和功能性收入分配有异质性影响:数字金融对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增强效应是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数字金融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班班 齐绍洲
本文在一个要素替代的框架下研究了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中性技术进步和有偏技术进步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利用中国36个工业行业1999-2010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在回归结果的基础上得出了不同来源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并计算出不同来源技术进步及其中性技术进步和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对中国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R&D、进口、FDI水平溢出和后向溢出效应是能源节约型的,出口和FDI前向溢出效应是能源使用型的。第二,R&D、FDI水平溢出效应可以显著降低能源强度,R&D、FDI水平溢出效应每增加1%,能源强度将下降0.1935%和0.1661%;FDI前向溢...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勇 柏喆
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是探究收入均衡分配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路径,使用省级层面面板数据,通过供给面标准化系统法测算省级技术进步偏向,并在实证考察技术进步偏向促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作用的基础上,重新探究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与劳动的要素禀赋效应、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收入份额发生的逆转作用。结果显示:第一,技术进步偏向通过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各省份资本与劳动的相对边际产出,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整体上,1990-2016年技术进步偏向不仅可以解释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趋势,而且能够解释2007年以来劳动收入份额出现的上升趋势。第二,资本与劳动的要素禀赋是使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关键要素,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稳定负相关关系。第一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稳定正相关关系。第三,基于产业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进一步考察再次表明产业结构是作用于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重要因素。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袁礼 王林辉
现有文献关注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变迁的作用,却忽视了不同类型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变迁的非对称效应。利用我国1978-2012年三次产业数据和标准化供给面系统,估算我国三次产业的要素替代弹性,测算中性技术进步和要素增进型技术进步,并构建联立方程组模型,检验不同类型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变迁的非对称性作用。结果显示,我国三次产业的资本与劳动要素替代弹性均小于1,技术进步大体上表现为相对劳动增进形态。中性技术进步通过直接提高生产率的方式影响产业增加值,进而改变产业结构;要素增进型技术进步则通过影响要素报酬,诱使要素重新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胡亚男 余东华
基于有偏技术进步角度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剖析,探究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配置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机理,并提出适宜的技术进步方向与合理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判断依据。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装备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有偏技术进步及要素配置对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进步效应及要素配置效应。结果表明,由于装备制造业资本效率相对偏低且增长滞缓,要素效率与要素禀赋结构方向不一致,造成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的要素配置结构均存在部分效率损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潜力。对于中国装备制造业,增强研发投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要素效率增长率,尤其是提高资本效率水平是实现效率驱动增长的根本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