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33)
- 2023(10750)
- 2022(9142)
- 2021(8017)
- 2020(6882)
- 2019(15766)
- 2018(15233)
- 2017(29186)
- 2016(16570)
- 2015(18413)
- 2014(18543)
- 2013(18412)
- 2012(17358)
- 2011(15853)
- 2010(15855)
- 2009(14450)
- 2008(14501)
- 2007(13178)
- 2006(11301)
- 2005(9849)
- 学科
- 济(68904)
- 经济(68829)
- 管理(47914)
- 业(44392)
- 企(35098)
- 企业(35098)
- 方法(34334)
- 数学(30666)
- 数学方法(30363)
- 农(18991)
- 学(18418)
- 财(17518)
- 中国(16277)
- 环境(14993)
- 贸(14547)
- 贸易(14547)
- 易(14138)
- 业经(14084)
- 农业(12773)
- 地方(12158)
- 制(11364)
- 和(11084)
- 务(10927)
- 财务(10911)
- 财务管理(10883)
- 划(10388)
- 企业财务(10311)
- 银(9982)
- 技术(9958)
- 银行(9914)
- 机构
- 大学(251755)
- 学院(248882)
- 济(100024)
- 经济(98099)
- 管理(92505)
- 研究(86875)
- 理学(81195)
- 理学院(80201)
- 管理学(78597)
- 管理学院(78158)
- 中国(62144)
- 科学(58763)
- 农(55461)
- 京(52531)
- 所(46708)
- 业大(45883)
- 农业(44739)
- 研究所(43398)
- 财(43238)
- 中心(39326)
- 江(36835)
- 财经(35703)
- 经(32431)
- 范(32180)
- 北京(32063)
- 师范(31665)
- 经济学(31293)
- 院(30466)
- 农业大学(29930)
- 经济学院(28727)
- 基金
- 项目(174157)
- 科学(135298)
- 基金(127086)
- 研究(116980)
- 家(115196)
- 国家(114298)
- 科学基金(95338)
- 社会(74313)
- 社会科(70478)
- 社会科学(70452)
- 省(68711)
- 基金项目(68133)
- 自然(64989)
- 自然科(63517)
- 自然科学(63486)
- 自然科学基金(62380)
- 划(59319)
- 教育(53971)
- 资助(51435)
- 编号(45032)
- 重点(40267)
- 部(38222)
- 发(37505)
- 创(36154)
- 计划(35921)
- 成果(35645)
- 科研(34801)
- 创新(33988)
- 科技(31708)
- 教育部(31669)
- 期刊
- 济(101173)
- 经济(101173)
- 研究(64118)
- 学报(51878)
- 农(48734)
- 科学(43900)
- 中国(42259)
- 大学(37022)
- 学学(35450)
- 财(33124)
- 农业(32785)
- 管理(29518)
- 教育(20964)
- 技术(18799)
- 融(18564)
- 金融(18564)
- 业(17879)
- 财经(17444)
- 经济研究(16831)
- 业经(16750)
- 经(14955)
- 版(14731)
- 问题(14105)
- 业大(14083)
- 技术经济(12586)
- 科技(12494)
- 农业大学(11963)
- 商业(11801)
- 贸(11637)
- 统计(11616)
共检索到3456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皓 杨佳衡 蒋雪梅
区别于传统视角的碳排放强度研究,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产出和增加值的内在联系出发,提出了最终需求视角下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及其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根据合并WIOD形成的1996-2009年的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完成了对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的测算,以及对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的直接贡献率分解,同时对各类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进行了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增加值系数效应和最终需求规模效应4种驱动因素的SDA分解。结果显示:第一,期间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均小于投资和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且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对完全碳排放强度变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凯 佟昕
碳排放强度与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直接影响正确判断和把握碳排放强度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大小,来制定控制碳排放强度的短期和长期政策。文章基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享中心(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CDIAC)提供的我国2000-2011年全国碳排放量数据,核算出中国各年度的碳排放强度,通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从静态、动态的视角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与技术进步、人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城镇化率 灰色关联 能源经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小平 胡德波 李小平
文章以中国各省区1995~2009年的碳强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进出口和城市化数据为样本,把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性概念引入到碳排放强度领域,探讨了中国省际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收敛性,结果表明中国地区间碳强度存在σ收敛、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研究了影响中国碳强度的因素,发现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影响最显著。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σ收敛 β收敛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孙慧 刘媛媛
首先根据狭义资源型产业内涵将其划分为采掘类和初级加工类,基于1998—2010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资源型产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判断碳排放强度变动趋势,从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分析内在动因。结果表明:中国资源型产业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降幅为10.20%。其中,结构份额的累计贡献度为-0.55,阻碍碳排放强度的下降;效率份额的累计贡献度为13.92,是资源型产业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贡献因素。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慕强
基于完全因素分解模型,对东盟五国1971-2007年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东盟五国总体来说,强度效应是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则随着时间推移从强度效应转向碳排放系数效应。(2)印尼强度效应以及菲律宾结构效应的正向作用是东盟五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3)就国别而言,影响碳排放强度总效应变化的因素中,印尼由强度效应向碳排放系数效应转变、泰国由结构效应向碳排放系数效应转变。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给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雄锋 舒涛 徐大伟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并且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已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要寻找制造业的有效减排途径,就需要准确分析和计量促使制造业碳排放增加的影响因素。为此,本文在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因素分解法将碳排放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与效率份额,并基于1996-2007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在1996-2007年间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均是由效率引起的,而结构则引起了碳排放强度的提升。因此,应大力推进低碳技术的开发,以进一步发挥效率份额在制造业碳排放强度下降...
关键词:
制造业 碳排放强度 结构份额 效率份额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欣 张可蒙
本文考虑在对外开放与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结合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等三个途径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选择第二产业比重、人均GDP、能源强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城镇化率等影响因素,根据协整理论分析认为1980-2011年我国碳强度与影响因素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并运用卡尔曼滤波对其估计分析,结果验证了前面的结论,并分别得到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动态影响。最后根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佟新华 杜宪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历了从高碳消费模型向低碳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变。本文基于完美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对日本快速工业化时期及后工业化阶段的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与产业驱动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日本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依次为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因素、技术因素、人口因素,其中技术因素为减量效应因素,其他因素均为增量效应因素;日本技术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分别在不同年份实现了增量效应到减量效应的转变,而且快速工业化阶段为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的两因素主导型,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后,转变为技术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和经济因素的三因素颉颃型。由此,稳定经济发展速度、重点推进技术进步、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改造是区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广为 赵涛
近年来国内外对碳排放与碳排放强度的因素分解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影响因素个体的贡献程度上,而对于影响因素的稳定性及其对碳排放或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动态冲击效应方面,缺乏相应的深入研究。本文采用Kaya恒等式的改进模型,对碳排放强度进行因素分解,得到碳排放因子、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四个影响因素。以1980年-2009年国内的各项相关数据为基础数据,对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的相关性进行平稳性检验,并对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进行整体协整检验,检验通过后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三种影像因素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应;利用SVAR模型中的方差分解功能,计算三种影响因素对...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立新 张蓓蓓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本文基于广义费雪指数(GFI)方法,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2000-2008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该方法较之拉氏指数和D氏指数分解法,克服了它们的缺点,更好的消除了分解的残差项,得到的结果更加精确。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倒"U"型,并且其抑制作用当前有增强趋势,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依然微弱。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难以抵消由...
关键词:
碳排放 因素分解 广义费雪指数 动态演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米国芳 刘广为
本文列举出近年来研究碳排放强度的代表性文献,从中选取经济增长规模,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四种出现频率最高的影响因素,进行四种因素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规模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平稳性不足;对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三种因素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应,并用方差分解分析三种影响因素的贡献度,结果显示第三产业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应最为显著,能源强度次之,能源结构最弱。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翠菊 覃明锋
参考IPCC的方法,估算了我国1985-2013年碳排放强度,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分析了能源结构、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短期波动影响。结果显示:(1)能源结构、城市化和人均GDP与我国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三个变量对碳排放强度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98、0.97和-0.65,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是我国节能减排的最大障碍。(2)碳排放强度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会以-0.226的调整力度从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最后,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晓燕 董锋
文章首先利用pearson关联度分析,从可能影响江苏省碳排放强度的七个因素中筛选出与碳排放强度相关度最高的前三个变量:能源强度、第三产业比重和外贸依存度,然后采用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三个变量和碳排放强度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得到协整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同时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结论为江苏省碳排放强度与能源强度、第三产业比重之间存在正向影响关系,碳排放强度与外贸依存度之间存在负向影响关系。鉴于分析结果,建议从提高能源效率、第三产业低碳化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三个方面降低江苏省碳排放强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翠菊 覃明锋
参考IPCC的方法,估算了我国1985-2013年碳排放强度,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分析了能源结构、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短期波动影响。结果显示:(1)能源结构、城市化和人均GDP与我国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三个变量对碳排放强度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98、0.97和-0.65,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是我国节能减排的最大障碍。(2)碳排放强度的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会以-0.226的调整力度从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最后,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薛俊宁 吴佩林 李岩 高健
本文利用全国31个省市地区1998-2013年度的面板数据,分析了能源价格、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对外贸易对我国整体以及不同区域的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升能源价格能够促进降低碳排放强度,且对能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更为显著;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能够降低碳排放强度;东部地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已经到来,经济发展带来了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对外贸易能够带来西部地区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但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碳排放强度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兑现对国际社会的碳减排承诺。
关键词:
能源价格 碳排放强度 面板数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