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20)
- 2023(12175)
- 2022(10815)
- 2021(10033)
- 2020(8437)
- 2019(19234)
- 2018(19269)
- 2017(37151)
- 2016(20320)
- 2015(22698)
- 2014(22214)
- 2013(21741)
- 2012(19493)
- 2011(17500)
- 2010(17247)
- 2009(15800)
- 2008(14861)
- 2007(12726)
- 2006(10558)
- 2005(8863)
- 学科
- 济(75295)
- 经济(75215)
- 管理(56549)
- 业(52134)
- 企(43389)
- 企业(43389)
- 方法(36875)
- 数学(32083)
- 数学方法(31709)
- 农(20727)
- 中国(18721)
- 财(17683)
- 学(17621)
- 业经(17236)
- 地方(15019)
- 贸(14391)
- 贸易(14385)
- 环境(14228)
- 易(13956)
- 农业(13877)
- 理论(13585)
- 和(12575)
- 技术(11997)
- 制(11959)
- 划(11684)
- 务(11558)
- 财务(11492)
- 财务管理(11475)
- 教育(11076)
- 企业财务(10795)
- 机构
- 学院(276279)
- 大学(275832)
- 管理(111835)
- 济(103773)
- 经济(101417)
- 理学(98200)
- 理学院(97132)
- 管理学(95302)
- 管理学院(94840)
- 研究(88610)
- 中国(63240)
- 科学(58160)
- 京(57967)
- 农(46071)
- 财(44872)
- 业大(44715)
- 所(44020)
- 研究所(40706)
- 中心(40224)
- 江(38308)
- 范(37111)
- 财经(37071)
- 师范(36749)
- 农业(36445)
- 北京(35837)
- 经(33718)
- 院(32314)
- 州(31436)
- 技术(30585)
- 经济学(29938)
- 基金
- 项目(198877)
- 科学(155918)
- 研究(144733)
- 基金(143170)
- 家(124959)
- 国家(123921)
- 科学基金(106694)
- 社会(89192)
- 社会科(84470)
- 社会科学(84448)
- 省(79159)
- 基金项目(77134)
- 自然(70890)
- 自然科(69209)
- 自然科学(69195)
- 自然科学基金(67931)
- 教育(66914)
- 划(66464)
- 编号(60263)
- 资助(58270)
- 成果(47527)
- 重点(44308)
- 部(42812)
- 发(42286)
- 创(41763)
- 课题(40831)
- 创新(38848)
- 科研(38451)
- 项目编号(37185)
- 大学(37015)
- 期刊
- 济(108704)
- 经济(108704)
- 研究(76259)
- 中国(47616)
- 学报(45890)
- 科学(41601)
- 农(41424)
- 管理(38738)
- 大学(34132)
- 教育(32799)
- 财(32261)
- 学学(32108)
- 农业(29442)
- 技术(24019)
- 业经(19610)
- 融(18481)
- 金融(18481)
- 经济研究(17646)
- 财经(16551)
- 图书(16037)
- 业(14652)
- 科技(14305)
- 经(14037)
- 问题(13716)
- 理论(13565)
- 版(13019)
- 技术经济(12919)
- 实践(12688)
- 践(12688)
- 商业(12416)
共检索到3811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婷婷
我国要实现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的减排目标,有赖于正确判断相关因素对我国CO2排放的影响强度和作用机理。减排目标的实现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从生产层面到消费层面,从结构因素到效率因素都有涉及。本文从最终需求的视角,同时考虑生产和消费的影响因素,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和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考察了1997-2002、2002-2007年两个时段相关影响因素的变化对总排放变化的总贡献和部门贡献。研究结果表明,最终需求总量的不断增长是拉动总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重化工部门能耗强度的降低是促进减排的主要驱动因素;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部门中间投入技术的变动是影响总技术效应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博峰 赵楠 冯恺
研究和分析了城市CO2排放的核心驱动力和主要影响因素。城市化水平和城市CO2排放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上升是城市CO2排放的主体驱动力,而城市地理位置、空间形态和城市所采取的低碳政策是城市CO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驱动力的差异,是发达国家城市人均CO2排放往往低于全国水平,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均CO2排放往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地理位置对城市CO2排放的影响是长期和不易改变的,主要通过影响城市的采暖和制冷来影响城市CO2排放;而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则是中长期的,密集程度高,空间布局紧凑的城市其人均CO2排放水平往往较低;城市...
关键词:
城市CO2排放 驱动力 影响因素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屈小娥
本文以1995—2010年我国30个省级经济单元为研究对象,在全要素框架下基于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法实证测算了各省份的CO2排放效率,运用核密度估计研究了CO2排放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并分析了CO2排放效率变动的驱动因素。结论表明,我国各省份CO2排放效率差异显著,CO2排放效率最高的五个省份依次为上海、广东、海南、福建、湖南;CO2排放效率最低的五个省份依次为青海、贵州、宁夏、新疆、陕西。分地区看,东部地区CO2排放效率最高,依次为东北综合经济区、中部和西部地区。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整体CO2排放效率提高过程中省际之间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省际之间累积CO2排放效率经历了由"双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雪菲 杨华龙 邢玉伟
近年来中国国际贸易海运量持续增长,海运CO_2排放量显著增加,海运业碳减排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2001—2016年的中国海运量数据,运用IPCC清单中"自下向上"的方法,按照实际货物运输类别将海运细分成液体散货运输、干散货运输、集装箱运输三种方式,分别按船型核算以中国为始发地或目的地的国际贸易海运产生的CO_2排放,并对CO_2排放总量进行时序特征分析;应用LMDI模型对中国国际贸易海运CO_2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2001—2016年间,中国国际贸易海运CO_2排放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2)人均GDP和人口始终是加剧CO_2排放的因素,其中人均GDP是CO_2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反映出中国国际贸易海运CO_2排放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3)能源强度因素抑制了海运CO_2排放增加,成为海运业未来强有力的碳减排驱动因素;降低海运强度有助于降低CO_2排放;(4)基于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在没有出台新的针对性政策的情景下,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国际贸易海运CO_2将会保持增长。研究结果可对中国制定海运领域碳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宏武 时临云
对1991~2010年中国工业行业CO2排放量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年均增长较快的是能源加工、有色金属、钢铁和电力煤气等基础原材料行业,钢铁、化学和建材业则是CO2排放的主要行业;在影响中国工业行业CO2排放的诸因素中,经济规模是最大的增排驱动因素,能源效率和经济效率是两个较大的减排驱动因素,而能源转换在诸影响因素中驱动力最小且各行业的驱动方向差别较大,只有电力煤气、矿业和能源加工等属于减排驱动;中国CO2减排对策至少可以从能源转换、能源效率、经济效率、经济规模等方面来着手进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洪久 胡彦蓉 刘大为
发展低碳经济,减少CO2排放是大势所趋。通过对江苏省1996~2010年GDP、产业结构、人口、城市化率、人均收入、能源效率等因素和CO2排放量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江苏CO2排放的因素主要有GDP和第三产业结构比例,其中GDP呈正向驱动效应,第三产业结构比例呈负向驱动效应,且GDP对CO2排放的影响超过第三产业结构比例。同时,预测结果表明:江苏CO2的总体排放量仍呈增加趋势,年均增长7.34%。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节能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
CO2排放 影响因素 多元回归 江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薛勇 郭菊娥 孟磊
我国正处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刺激经济一系列政策的落实观测期,要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本文采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技术,对1997-2004年我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CO2排放量变动进行了7因素的分解测算,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CO2排放上升的主要驱动力,能源节约是驱动我国CO2排放下降的主要因素,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相对较小。特别,国内最终需求、出口成长以及出口结构变动均推动CO2排放上升,国内最终需求结构变动以及能源替代表现出了对CO2排放的抑制影响等。同时,在我国经济"三步走"目标的前提下,结合能源节约设计了CO2排放的3类情景,给出了未来CO2排放的态势...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宁亚东 张永红 丁涛 蔡靖雍
近年来,中国CO2排放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要有效地抑制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研究中国CO2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本文计算了中国1980-2010年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的CO2排放量,基于Kaya恒等式基本原理,采用完全因素分解法分析研究中国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的CO2排放特征,探讨影响中国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CO2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经济的规模效应是影响中国产业部门CO2排放量增长的最主要因素;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和能源消费强度,CO2的减排效果远远高于降低第一、三产业,结构因素的减排效果要高于效率因素;民生部门的CO2排放量正处在快速增长阶段,经济因素(富裕度)是民生部门CO...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辉 董晔
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没有考虑非期望产出CO2增加的约束问题。文章估算出中国1978~2008年存在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是高能耗和高投入,其代价是CO2的高排放;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较低意味着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大;CO2作为环境成本的代理变量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较为显著。
关键词:
CO2排放 能源消费 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宗义 唐李伟 苏静
采用非参数APLM研究我国贸易开放度与人均CO2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贸易开放度的加大,人均CO2排放也随之增加,即贸易开放对人均CO2排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研究结果支持"污染天堂假说"(PHH)在我国的适用性。此外,还发现能源强度是我国人均CO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之间并不存在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而是正相关关系,FDI对人均CO2排放的实际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贺腊梅 李志勇 查建平
旅游业碳排放是人为二氧化碳(CO_2)排放量来源之一,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制定节能减排的对象之一。本文首先测度出湖北省2007~2011年旅游业CO_2排放量,然后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旅游业CO_2排放分解模型,将旅游业CO_2排放分解为环境技术效率变化、环境技术进步、资源要素投入和产业结构效应四部分。通过实证得出:2007~2011年,湖北省旅游业CO_2排放量从253.103万吨增长到676.747万吨,武汉市是湖北省旅游业CO_2排放量的主要城市,旅游业CO_2排放增速在2010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艳梅 杨涛
本文以中国1997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核算了CO_2排放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中国1997年CO_排放总量为381788.56万t,强度为5.04t/万元。2007年CO_2排放总量为775346.15万t,强度为4.23t/万元。10年间,CO_2排放强度降低近2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将促使CO_2排放强度降低的因素分解为4种效应,即能源效率因素、能源结构因素、产业结构效应和经济增长方式效应。计量结果表明,部门单位产出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和部门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造成CO_2排放强度下降的因素,其中以前者的影响最为显著。而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变化是促使CO...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建宏 王文哲 熊汉富
在冰川融化、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更是要求各国落实CO2减排目标,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在建设"两型社会"背景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湖南省CO2排放的影响因子,通过关联度比较,得出能源消费、居民消费和GDP是影响湖南省CO2排放的最主要因素,提出了改善能源结构、引导消费方向、调节投资方向等对策建议。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凯 肖燕 李志苗 刘浩龙
本文基于"自下而上"法估算了1993~2012年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费和CO_2排放量,并对其总体变化趋势进行时间序列分析;以LMDI分解技术辨识与分解4个时段(1993~1997年、1998~2002年、2003~2007年和2008~2012年)中影响中国旅游业CO_2排放量变动的关键因素及其对CO_2排放量的贡献值。结果显示:20年来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费与CO_2排放量增长态势明显;其中旅游交通是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费和CO_2排放的核心部门,年平均比重分别为88.51%和77.42%,旅游住宿次之,旅游活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