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01)
- 2023(8748)
- 2022(7493)
- 2021(6397)
- 2020(5559)
- 2019(12678)
- 2018(12458)
- 2017(24412)
- 2016(13139)
- 2015(15151)
- 2014(15609)
- 2013(15809)
- 2012(15279)
- 2011(14154)
- 2010(14322)
- 2009(13386)
- 2008(12960)
- 2007(11972)
- 2006(10540)
- 2005(9586)
- 学科
- 济(84063)
- 经济(84004)
- 管理(39561)
- 业(33924)
- 方法(32941)
- 数学(28087)
- 数学方法(27917)
- 企(27194)
- 企业(27194)
- 地方(18978)
- 农(17045)
- 中国(16631)
- 学(16397)
- 业经(15474)
- 环境(15127)
- 财(15083)
- 地方经济(13099)
- 和(12619)
- 农业(11739)
- 贸(11716)
- 贸易(11712)
- 易(11236)
- 制(11045)
- 融(9796)
- 金融(9794)
- 理论(9765)
- 经济学(9758)
- 划(9353)
- 银(9332)
- 银行(9309)
- 机构
- 学院(208161)
- 大学(208129)
- 济(100198)
- 经济(98393)
- 管理(78082)
- 研究(73571)
- 理学(66898)
- 理学院(66168)
- 管理学(65207)
- 管理学院(64828)
- 中国(55164)
- 科学(43291)
- 财(42884)
- 京(42644)
- 所(38078)
- 农(34956)
- 研究所(34464)
- 财经(34450)
- 中心(33103)
- 经济学(32439)
- 江(31305)
- 经(31007)
- 业大(29939)
- 经济学院(29080)
- 农业(27486)
- 北京(27048)
- 范(25783)
- 师范(25555)
- 院(25535)
- 财经大学(25153)
- 基金
- 项目(131606)
- 科学(103227)
- 基金(95959)
- 研究(95278)
- 家(83087)
- 国家(82431)
- 科学基金(70001)
- 社会(62785)
- 社会科(59393)
- 社会科学(59375)
- 省(51326)
- 基金项目(50716)
- 自然(43712)
- 划(42735)
- 自然科(42631)
- 自然科学(42617)
- 教育(42594)
- 自然科学基金(41836)
- 资助(39423)
- 编号(37799)
- 发(30129)
- 成果(30037)
- 重点(29761)
- 部(29616)
- 创(26472)
- 国家社会(26156)
- 课题(25807)
- 教育部(25407)
- 科研(25397)
- 创新(24956)
- 期刊
- 济(117045)
- 经济(117045)
- 研究(63650)
- 中国(36537)
- 财(33400)
- 学报(31023)
- 农(30977)
- 科学(28698)
- 管理(27604)
- 大学(23173)
- 学学(22186)
- 农业(20502)
- 经济研究(20359)
- 融(18505)
- 金融(18505)
- 财经(17875)
- 技术(17834)
- 业经(17346)
- 经(15461)
- 问题(14952)
- 教育(14404)
- 技术经济(12867)
- 统计(11991)
- 商业(11759)
- 贸(11422)
- 业(11079)
- 世界(10261)
- 策(10222)
- 理论(9827)
- 经济问题(9678)
共检索到3123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樊纲 苏铭 曹静
国际分工的深化以及各国消费模式的差异已经成为气候谈判中界定各国排放责任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长期的、动态的视角,提出根据最终消费来衡量各国碳排放责任的理论,并根据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关系,计算了两个情景下1950—2005年世界各国累积消费排放量,发现中国约有14—33%(或超过20%)的国内实际排放是由他国消费所致,而大部分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则相反。进而,我们从福利角度讨论了以消费排放作为公平分配指标的重要性,从而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扩展为"共同但有区别的碳消费权"原则,建议以1850年以来的(人均)累积消费排放作为国际公平分担减排责任与义务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消费排放 碳消费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鹏
文章运用价格效应、展望理论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燃油税节能减排的机理,讨论了累进税率与固定税率对节能减排的影响,认为累进税率虽然对节能减排的作用更大,但是恰当的税率是关键,否则会刺激汽车拥有量,带来相反的效果。
关键词:
燃油税 节能减排 经济学分析 展望理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春玲
本文从消费者行为、厂商行为、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方面,阐述了低碳产品消费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产品消费模式存在的障碍,从消费者行为、厂商行为、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低碳产品消费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低碳产品 效用 成本 市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健华
解决碳排放的负外部性,不仅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一国内部的发展战略及政策导向也极为重要,需要政府、企业及个人的共同参与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骆华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是未来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文章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低碳经济的外部性和公共品的特征,并在完全信息的前提下,对解决低碳经济中的多边外部性的政府规制和碳交易进行了分析,认为合理的制度安排会引致低碳经济达到帕累托的最优。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多边外部性 政府规制 碳交易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宋超英 朱建明 崔静静
对于过度消费问题的分析,传统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经济人"完全理性"的假设基础之上的,他们不认为存在过度消费的现象,而行为经济学修改了传统理性人的假设,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没有完全的意志力来控制自己的行为。本文主要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过度消费的原因,即由人们拖延的恶习、自我控制问题、有限意志、过度自信造成的,并用相关模型进行验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社建
教育消费主要受收入分配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收入分配是从教育消费的起点来影响教育消费 ,而劳动力市场是从教育消费的终点来影响教育消费。要使教育消费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收入分配水平 ,优化劳动力市场。
关键词:
教育 消费 收入 劳动力 分析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孙娜 曲卫华
通过构建多部门DSGE模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CSR)对碳排放和宏观经济的动态影响以及传导机制。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冲击对总产出、绿色低碳产出和环境质量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实现碳减排和经济增长的“双赢”。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碳减排的机制为:第一,厂商提升碳减排技术和调整生产要素配置,将生产要素由高碳产品转移到低碳产品,增加低碳产品供给,从而发挥碳减排效应;第二,政府将CSR嵌套在碳减排补贴环境政策中,会对厂商履行CSR产生的碳减排成本形成“补偿”效应,进而提升碳减排效果;第三,能源部门生产力的提升会增加经济系统的能源供给,激发履行CSR和依赖可再生能源的厂商进行低碳生产,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因此,厂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政府根据厂商履行CSR高低执行差异化的碳减排补贴政策以及能源部门生产力的提升三者协同发展才能发挥企业社会责任的碳减排效应。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忠直 孙皓辰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使用和资源化为准则的经济运行模式。本文以经济学思想为指导建立了循环经济系统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减量化经济学模型,导出了减量化最优资源投入和产品消费的求解方程。利用边际产量和边际效用,根据求解方程分别对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利用效率进行了影响分析,可以说循环经济系统的减量化运行机制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科学规律之一。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减量化 利用效率 经济学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刚强 王海森 范恒山 岳子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理应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揭示了数字经济促进碳减排的新机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在考虑变量选择偏误、剔除其他政策影响和容忍“不外生工具变量”等稳健性、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除技术进步和能源利用效率渠道以外,数字经济促进了技术多样化,为碳减排提供了更稳定的激励,且技术相关性越高,数字经济对技术多样化的提升效应越明显。异质性分析表明,要素禀赋差异、跨界污染转移和主体功能定位是影响省际交界地区数字经济碳减排效应的重要因素。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碳减排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在低数字产业化与高产业数字化的地区,数字经济的碳减排作用更加显著。本文不仅为系统理解数字经济的碳排放影响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也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永彬 刘晓 王铮
本文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通过引入碳税,分高、中、低3种税率以及生产性碳税、消费性碳税两种碳税形式,共6种情景对碳税政策的减排效果及其对宏观经济和各产业部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碳税的征收可以有效地减少CO2排放,在高税率下较不征收碳税可减排1141-2132万吨,总产出及国内产品供给不降反升,进口增加,复合品需求增加,主要用于满足投资需求;企业的投资及资本需求增加,替代了部分劳动需求,生产压缩导致企业收入减少;劳动需求下降引起居民收入下降,而产品价格上涨导致居民消费下降;政府收入中碳税和进口关税的增加抵消所得税下降部分略有剩余,政府收入增加。碳税的征收有效地降低了高碳含量的能源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同时也对非能源部门造成一定的影响,玩具体育娱乐用品、针编织及其制品、基础化学原料、皮革羽毛制品、文化办公用机械、日化产品、纺织毛织服装等制造业部门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大,而通讯设备、电子设备元器件制造、建筑业、仓储业、汽车制造以及林业等部门所受的正面作用较为明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于仲觉 朱庆华
发展再制造有助于推动碳减排,但不同再制造产业规模下的碳减排效应和经济影响仍不明确。将再制造产业作为一个部门引入一般均衡模型,结合结构路径分析法,解析再制造如何影响碳排放和经济发展,并量化评估再制造带来的碳减排效应和经济影响。结果表明,再制造能够减少对电力生产和供应、金属冶炼的需求,从而带动碳排放总量下降0.02%~0.31%,但造成GDP 0.003%~0.043%的小幅下降;地方再制造产业的发展能够通过区域间贸易影响其他地区的生产活动,并进一步带动其他地区的碳减排;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再制造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但未来劳动力价格上升也可能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姜国刚
目前我国已难以承担传统增长方式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当前碳减排的主流文献中存在学科孤立、方法单一且经济学框架欠缺的倾向,这种倾向不利于低碳经济理论发展与实践推广。基于碳减排理论基础的不完善,本文构建了碳减排模式下的社会经济福利分析框架,讨论了碳减排投入和碳交易价格的重要性,阐述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并针对理论分析简要探讨了促进低碳经济内在稳定发展的制度取向。
关键词:
碳减排 经济福利 人均投入 碳交易价格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周五七 聂鸣
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主流科学界对此达成的共识及其激发的国际政治响应,推动了经济学界对碳排放与碳减排问题的研究,本文着重对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能源与碳排放约束的绿色生产率与效率、碳减排机制与政策等方面的经济学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述。因素解析法虽能识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但其考察的因素具有局限性,多元计量分析弥补了因素解析法研究的不足,基于生产前沿的生产率与效率评价模型为低碳发展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分析框架,宏观经济模型能模拟复杂经济系统中碳排放及碳减排对经济发展的内在影响。有关碳排放与碳减排的多视角研究有待完善,基于企业与居民行为的微观...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廖涵
全球价值链分工在为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新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剧增等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利用经济学中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分析了低碳经济中各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比较优势。结果显示,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下,低碳技术进步、低碳需求的培育以及碳排放权、碳金融市场的完善是各国充分发挥竞争优势、实现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价值链升级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全球价值链 成本收益分析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