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78)
- 2023(13811)
- 2022(11895)
- 2021(10896)
- 2020(9230)
- 2019(21519)
- 2018(21687)
- 2017(41671)
- 2016(22882)
- 2015(26235)
- 2014(26531)
- 2013(26330)
- 2012(24584)
- 2011(22475)
- 2010(23200)
- 2009(21704)
- 2008(21904)
- 2007(20009)
- 2006(17610)
- 2005(16299)
- 学科
- 济(102450)
- 经济(102323)
- 管理(67969)
- 业(64734)
- 企(52815)
- 企业(52815)
- 方法(43342)
- 数学(38098)
- 数学方法(37474)
- 中国(28940)
- 农(27842)
- 财(26354)
- 地方(23634)
- 制(23262)
- 业经(22915)
- 学(19034)
- 贸(18304)
- 贸易(18287)
- 农业(18203)
- 银(18037)
- 银行(18009)
- 易(17676)
- 行(17239)
- 融(17119)
- 金融(17115)
- 理论(15837)
- 务(15708)
- 财务(15642)
- 财务管理(15596)
- 环境(15216)
- 机构
- 学院(336082)
- 大学(333825)
- 济(139140)
- 经济(136030)
- 管理(126416)
- 研究(114910)
- 理学(107355)
- 理学院(106117)
- 管理学(103970)
- 管理学院(103342)
- 中国(89059)
- 京(71920)
- 科学(69624)
- 财(67482)
- 所(59585)
- 农(57100)
- 研究所(53306)
- 江(53273)
- 中心(52750)
- 财经(51766)
- 业大(48969)
- 经(46500)
- 北京(46144)
- 农业(44522)
- 范(43830)
- 师范(43412)
- 经济学(42579)
- 州(42331)
- 院(40989)
- 经济学院(38260)
- 基金
- 项目(213042)
- 科学(166971)
- 研究(156921)
- 基金(152099)
- 家(131816)
- 国家(130703)
- 科学基金(111587)
- 社会(98238)
- 社会科(93021)
- 社会科学(92991)
- 省(85448)
- 基金项目(79591)
- 教育(73666)
- 划(71350)
- 自然(71331)
- 自然科(69668)
- 自然科学(69649)
- 自然科学基金(68357)
- 编号(65095)
- 资助(63721)
- 成果(54124)
- 发(48653)
- 重点(48568)
- 部(47107)
- 课题(46328)
- 创(44285)
- 制(41717)
- 创新(41461)
- 科研(40477)
- 教育部(40358)
- 期刊
- 济(162254)
- 经济(162254)
- 研究(102287)
- 中国(73418)
- 财(54228)
- 农(53602)
- 学报(50367)
- 管理(48439)
- 科学(46806)
- 教育(39914)
- 大学(38629)
- 学学(36189)
- 农业(35724)
- 融(34892)
- 金融(34892)
- 技术(31939)
- 业经(27212)
- 财经(26185)
- 经济研究(25743)
- 经(22399)
- 问题(21226)
- 业(19410)
- 统计(17950)
- 技术经济(17676)
- 贸(16447)
- 策(16344)
- 版(15982)
- 商业(15889)
- 理论(15696)
- 决策(14780)
共检索到5195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吕长江 肖成民
本文以少数所有权控制结构(controlling minority structure)形成的最终控制人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LLSV模型的扩展,分析最终控制人在什么条件下会实施侵占少数股东利益的经济行为。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相对所有权和相对投资收益率是最终控制人实施利益侵占与否以及利益侵占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模型的分析结论与已有公司治理经验研究的发现一致。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莹
一、高校内部控制中利益侵占问题提出目前,学界对高校内部控制的研究相对零散,主要集中在内部会计控制以及与内部审计的结合上。其中,从内部会计控制的视角论述内部控制比较普遍,其理论依据是内部控制的一种分类标准,即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政策依据则是基于对2000年修订的《会计法》第二十七条"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遵行,有学者认为该法可以更进一步地从法律的角度强调单位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韦增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菲妍
本文选择以通化金马为例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分析最终控制人利用复杂的股权操控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进行股权质押、高溢价并购以及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等利益侵占行为,探究出实际控制人利益侵占行为背后的成因,剖析利益侵占行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抑制和防范实际控制人利益侵占行为的建议,以期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与维护资本市场秩序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实际控制人 股权结构 利益侵占 企业价值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赵国宇 唐红
股东、经理和内部审计师利益博弈的结果表明:经理的控制权越大,侵占股东利益的可能性越大;公司的内部审计监督越严,经理侵占股东利益的可能性越小。实证研究为此提供了经验证据:若总经理兼任董事长,经理人员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越高,越易造成经理层控制董事会的局面,管理层侵占股东利益就越严重;内部审计监督越强,越有利于抑制管理层的利益侵占行为。国有企业由于内部人控制现象更为突出,监督不力,管理者对股东的利益侵占更加严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郭义辉 黄国良
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根源于大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而导致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长远利益的背离,可以用控制权私人收益来度量控制权利益侵占程度,对控制性股东的监督强度、控制性股东持股期限以及控制性股东未来收益的贴现因子等影响控制权利益侵占程度。
关键词:
控制权 利益侵占 私人收益 影响因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成 王永县 雷家骕
企业控制权的利益侵占问题是企业控制理论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企业的控制性股东及其所拥有的所有权与控制权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企业控制链与不对称股权结构模型,深入研究了企业控制性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并得出了相应结论。
关键词:
企业控制权 控制性股东 利益侵占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武立东 张云 何力武
本文以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2002-2004年的面板数据,针对民营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集团治理现象,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集团治理的各因素对终极控制人行为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在集团治理条件下,随着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偏离程度的增加,终极控制人采取具有侵占效应的行为的激励越强。而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能够对这一影响起到调节作用,其中,股权结构中的内部股东集团比例增加会强化侵占效应的激励;董事会结构中外部董事比例的增加会抑制终极控制人的侵占效应行为。本文的经验证据表明,在对民营上市公司集团治理结构加强监管的同时,正确认识外部董事的作用、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并完善内部机制能够取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袁振兴 杨淑娥
传统经典的股利理论都把现金股利政策看做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工具,并通过市场的反应对其进行检验。但是,它们都忽略了公司的“法律”性和控制权对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现金股利政策是公司“法律”之一,它是控制权人意志的体现,渗透着控制权人的利益倾向,现金股利政策可能成为公司控制权人利益侵占“隧道”的挖掘工具。控制权人利用现金股利挖掘利益侵占“隧道”可能有三种情况:经营者对股东利益侵占“隧道”的挖掘、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侵占“隧道”的挖掘、公司对债权人利益侵占“隧道”的挖掘。在我国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利益侵占“隧道”———非流通股股东对流通股股东利益侵占的“隧道”。
关键词:
现金股利 控制权 利益侵占 “隧道”挖掘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烨
利用2002~2003年我国A股市场数据,从上市公司至其最终控制人之间股权控制链的视角,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与控制性股东侵占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侵占随着股权控制链的增长而趋于严重,这种情况在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也就是说,相对于国有控股股东,非国有最终控制人有更强的激励通过建立较长的控制链,达到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目的。其政策含义是,治理控制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利益侵占,应关注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及其与上市公司之间形成的控制权结构。
关键词:
最终控制人 股权控制链 资金侵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程民选 冯庆元
基于巴泽尔产权理论,分析了城市住宅小区因交易成本而带来的产权界定不清使共有部分收益被侵占的事实,并通过理论扩展模型重点考察了不同规模的住宅小区共有部分收益保护所耗费的成本。结果显示:当产权主体由个体延伸至全体业主时,组织成本会显著增大交易成本,且随着住宅小区规模扩大,组织成本的上升会进一步增大交易成本;小区业委会提供保护的努力程度远低于单个主体的水平,因此共有部分的收益更容易被物业服务企业所侵占。据此提出,解决小区共有部分收益侵占难题的可能途径应是由政府主导的协同治理,即在政府提供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小区全体业主及业委会一致努力的治理模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田中禾 孙权
基于新公司代理理论,本文在理论综述、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统计思想,研究了流动资产比率等不同指标与最终控制人基于财产侵占动机对资产存在方式的偏好之间的关系。本文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最终控制人为了方便其财产侵占行为,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即资产的存在方式具有偏好,流动资产更利于最终控制人实施其财产侵占行为;最终控制人财产侵占可能性与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陈晨蓓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由分散转为集中,传统的股东与管理层的代理矛盾也逐步转变为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矛盾。终极控制股东作为公司各项决策的关键人物,他们对公司的影响毋庸置疑。他们会利用金字塔股权结构、交叉持股等方式控制上市公司,以最小的现金流权去获得最大的控制权,他们也会因为现金流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去寻找弥补控制权成本的手段,抑或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去获取私有收益,从而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
关键词:
终极控制股东 私有收益 侵占效应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滕晓梅 祝婧然 周倩倩
本文以2015年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股权质押行为占比较大的房地产企业为研究样本,从房地产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角度出发,对最终控制人股权质押行为产生的弱化激励效应和强化侵占效应进行初步验证,再以嵌套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房地产行业中最终控制人的股权质押对公司价值的侵占效应明显,当质押比例较高时,这种对公司价值的侵占也会随之强化。而在私人控股的企业中股权质押对公司价值的侵占效应比国有控股企业更为明显。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海霞 王化成
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为控制性股东侵占外部人利益提供了动机和便利,这类公司存在更大的代理问题,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机制是加强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通过拓展LLSV对债权人法律保护的评价体系,可以发现我国债权人法律保护正在逐步加强。以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状态衡量上市公司代理成本的高低,实证研究发现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公司有更低的银行负债增长率、更高的利息支付成本,说明随着债权人法律保护的加强,银行能够对控制性股东利用债务进行利益侵占的行为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总体偏低的银行长期负债率和高代理成本公司偏高的负债存量,也反映了我国债权人法律保护当前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艳辉 闫雪 郭亚军
运用代理成本理论和契约理论,阐述了控股股东与银行债权人之间利益博弈的机理。针对我国转轨经济时期特殊的经济和社会背景———独特的股权结构、过度的政府干预、较低的社会信任程度等,构建了控股股东与银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博弈模型,证明了均衡状态的存在,并通过进一步分析各参数变量的政策含义,搭建了控股股东与银行债权人之间利益博弈的理论分析框架,为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银行债权治理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