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97)
2023(3051)
2022(2799)
2021(2687)
2020(2428)
2019(5519)
2018(5855)
2017(12156)
2016(6359)
2015(7464)
2014(7701)
2013(7999)
2012(7781)
2011(7183)
2010(7558)
2009(7177)
2008(7095)
2007(6424)
2006(5996)
2005(5536)
作者
(19527)
(16094)
(15639)
(15256)
(9962)
(7522)
(7381)
(6156)
(5864)
(5706)
(5442)
(5101)
(5031)
(5022)
(4908)
(4889)
(4675)
(4641)
(4590)
(4530)
(4047)
(3899)
(3871)
(3671)
(3659)
(3646)
(3561)
(3524)
(3274)
(3090)
学科
(26141)
经济(26097)
(17377)
管理(16807)
方法(11833)
(11139)
企业(11139)
(10929)
数学(10916)
数学方法(10847)
中国(10600)
(9675)
收入(8568)
(7989)
(7129)
银行(7120)
(6885)
农业(6484)
(6280)
贸易(6276)
(6175)
(5859)
金融(5859)
(5631)
税收(5374)
(5245)
国民(5106)
业经(4931)
(4770)
国民收入(4561)
机构
大学(103827)
学院(101449)
(46657)
经济(45727)
管理(37509)
研究(33633)
理学(31404)
理学院(31071)
管理学(30658)
管理学院(30455)
中国(28091)
(24915)
(22085)
财经(19131)
科学(17849)
(17238)
(17228)
经济学(15304)
研究所(15050)
中心(14904)
北京(14838)
(14542)
财经大学(14132)
经济学院(13958)
(13797)
(13246)
师范(13041)
业大(12077)
(11877)
(11684)
基金
项目(56699)
研究(43997)
科学(43527)
基金(40736)
(34403)
国家(34116)
科学基金(28164)
社会(27731)
社会科(26257)
社会科学(26249)
基金项目(21041)
教育(20851)
(20552)
编号(18153)
(17704)
资助(17627)
成果(16519)
自然(16351)
自然科(15895)
自然科学(15887)
自然科学基金(15619)
(13836)
课题(12786)
重点(12316)
(12125)
教育部(12121)
(11793)
大学(11739)
国家社会(11475)
人文(11366)
期刊
(52786)
经济(52786)
研究(34911)
中国(17629)
(17458)
管理(16799)
(13229)
金融(13229)
(13040)
学报(11616)
科学(11284)
教育(10419)
技术(9942)
财经(9734)
大学(9345)
经济研究(8963)
农业(8907)
学学(8547)
业经(8362)
(8341)
问题(8101)
(7376)
理论(6401)
国际(6290)
实践(5685)
(5685)
商业(5548)
经济问题(5009)
现代(5002)
技术经济(4996)
共检索到1593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毛孟凯  
我国收入差距过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分配的公平也已成为社会普遍的期盼。文章通过三个最后通牒博弈实验发现,权力失衡是造成博弈各方收入差距扩大、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而且随着分配蛋糕的扩大,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公会变得更严重。基于对实验结果的考察,文章认为,我国缩小收入差距、提升分配公平性的关键在于"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提高博弈各方的合作率;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保证回应者拒绝权力、提高权力获得的公平性和创造双向自由选择博弈对象的条件等三方面的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元鹏  
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师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这段话时常被人们作为"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论据被反复征用。其实,在斯密那里,自利作为人性的一种自然倾向,是有别于理性的。那么,何谓"理性"?西蒙在《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1968)中指出,理性是逻辑指引下的思考,它可以更广义地定义为问题的解决和批判的思考,但只有在强调了逻辑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卿志琼  
认知博弈是实际博弈行为最重要的环节。本文运用"最后通牒博弈"问卷实验检验经济学理性假设和决策中的认知偏差。行为经济学证实了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认知偏差。本文通过实验问卷发现,即使在确定性条件下,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和框架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勇毅  马强文  
文章基于博弈论的视角,把商务谈判中的最后通牒策略视为谈判方行为存在先后次序的动态博弈,构建一个三阶段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和一个两阶段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运用逆推归纳法对这两个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最后通牒策略的本质是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后通牒策略的使用和处理措施。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徐斌  
通过对铁矿石国际价格谈判的观察发现,铁矿石价格谈判是一个最后通牒博弈。争取铁矿石国际定价,在价格谈判之中不仅讲究谋略,在谈判之前也要做充分的准备,同时,在谈判之外还要采取措施。信息、策略、态度、联合、分化、资源替代、战略储备以及结构调整都是影响铁矿石价格谈判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叶烽  周业安  宋紫峰  
本文通过设计一组最后通牒实验考察了分配动机的公平和分配结果的公平对人的行为决策的影响,并分别从浙江和北京两地获取了相关实验数据。采用角色随机分配的简化最后通牒实验,通过提议者不同可选分配方案向响应者发送的信号,考察对提议者的"动机是否公平"从而响应者是否有相应的不同拒绝率。实验结果表明,响应者对提议者"分配动机的公平"有显著不同的反应,说明基于动机的互惠偏好确实在人们的行为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本文通过一组修正型的最后通牒实验从分配结果公平的角度考察了其影响机制,发现分别在保证博弈实验中38%的被试拒绝行为,以及免惩罚博弈中89%的被试拒绝行为,不能被差异厌恶偏好理论进行解释。本文实验的结果...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雷震  
本文提出一个不完全信息最后通牒模型,较好地刻画了腐败的本质特征,并设计出相应实验来考察集体与个体利用不对称信息进行腐败的差异及其原因。首先,基于信念及收入差异厌恶偏好理论提出不完全信息最后通牒心理博弈模型,并得到相应的命题和预测。其次,在适当选取模型参数的基础上,招聘大学生进行受控实验。最后,运用实验数据对理论命题及预测进行检验。实验结果表明,集体组腐败率显著高于个体组,但回应人的心理、信念及行为在两组间却无显著差别。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检验发现,集体组腐败率更高可通过集体比个体更理性和心理成本更低来解释,与理论预测一致。政策意蕴是,信息透明、官员轮换及加大惩罚可能是预防集体腐败的有效手段。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黄纯纯  左聪颖  周业安  
本文通过最后通牒博弈实验研究了不确定条件下社会成员的分配行为,研究结果发现,最后通牒博弈中的提议者行为同时受到了利他偏好和害怕拒绝两种因素的影响;人们通常并不是理性的,并不擅长对他人的行为或偏好做出预期,并且个体在最后通牒博弈中作为提议者时通常会高估自己面临的风险;利他偏好,类别无论是自私者、中间者还是强利他者的个体的风险偏好对其在最后通牒博弈实验中的作为提议者的行为都不具有显著的影响。这说明,利他偏好为自私者以及中间者类型的个体,都将其在最后通牒博弈实验中作为提议者时的行为看成是一项风险行为。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中大量具有最后通牒博弈属性的分配行为以及相关的再分配制度的设...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竹渝  鲁万波  海克·施密特  
利用博弈理论来进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热点 ,本文介绍一次博弈经济谈判的实验结果 ,初步介绍了博弈实验中各参与者的个人行为对谈判结果的影响 ,讨论了经典理性预期假设与实验参与者博弈行为之间偏差不确定性所导致出的一些问题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刘莉亚  周峰  
最后贷款人救助是金融监管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基石。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前,针对传统理论的救助原则争议不断,但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理论突破。金融危机以后,最后贷款人理论出现了三个显著的转变:其一,传统最后贷款人理论的争议融入当前的金融市场环境中;其二,最后贷款人理论的关注焦点由单个问题机构转移到对市场的救助,即"最后做市商"职能;其三,危机管理模式不再局限于最后贷款人的"救"与"不救",针对"如何救"出现了突破,即提出"自救机制"。本文系统梳理并分析了最后贷款人理论的发展变革,以及危机后新的理论突破,并结合我国的金融环境与制度现状,对我国金融监管实践提出建议。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孙天琦  刘社芳  
本文对有关最后贷款人职能界定、承担主体、援助对象、援助标准、资金来源、道德风险的产生及防范等方面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得出几点对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启示:(1)通过法律明确LLR的职能定位;(2)限定救助对象;(3)提高贷款利率;(4)缩短贷款期限;(5)坚持透明原则;(6)加大惩罚力度。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潘孝珍  
《管子》中包含了丰富的收入分配思想,其中对收入分配的原则、收入分配差距产生的原因、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危害和解决途径都有一定的论述。本文对散见于《管子》各篇章的关于收入分配的思想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并结合中国当前收入分配的现实状况分析了《管子》的收入分配思想对现实的启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徐洪才  
这场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中央银行如何扮演"最后贷款人"角色的问题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刘娜  张晓骏  杨清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然而国民的收入差距却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区域间、城乡间、行业间存在着较大的收入不平等。事实上,收入差距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收入差距问题,本文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蓝春娣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内涵丰富:用剩余价值、异化劳动、剥削等理论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分配的不正义;将资本主义分配不正义的根源直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要求推翻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来实现正义分配;设想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之后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实现正义分配的分配原则。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对缩小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具有重要的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