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249)
- 2023(20181)
- 2022(16914)
- 2021(15695)
- 2020(13577)
- 2019(30744)
- 2018(30462)
- 2017(57430)
- 2016(31434)
- 2015(35181)
- 2014(34859)
- 2013(34707)
- 2012(31688)
- 2011(28562)
- 2010(28441)
- 2009(27011)
- 2008(26886)
- 2007(24109)
- 2006(20936)
- 2005(19109)
- 学科
- 济(131760)
- 经济(131586)
- 业(107597)
- 管理(102602)
- 企(93500)
- 企业(93500)
- 方法(62535)
- 数学(52516)
- 数学方法(51926)
- 财(41200)
- 农(38859)
- 中国(35355)
- 业经(35187)
- 制(29285)
- 务(27752)
- 财务(27688)
- 财务管理(27633)
- 农业(26602)
- 企业财务(26252)
- 贸(25713)
- 贸易(25698)
- 易(25047)
- 学(24544)
- 技术(22269)
- 和(21574)
- 地方(21543)
- 银(21156)
- 银行(21095)
- 理论(20818)
- 体(20406)
- 机构
- 学院(454761)
- 大学(454743)
- 济(190205)
- 经济(186555)
- 管理(177743)
- 理学(153149)
- 研究(151764)
- 理学院(151546)
- 管理学(149012)
- 管理学院(148186)
- 中国(119074)
- 京(95979)
- 科学(93432)
- 财(90186)
- 农(83329)
- 所(77291)
- 财经(71590)
- 中心(70775)
- 业大(70638)
- 研究所(70039)
- 江(68387)
- 农业(65985)
- 经(65135)
- 北京(60083)
- 经济学(58478)
- 院(54336)
- 范(54119)
- 州(53406)
- 师范(53405)
- 财经大学(53025)
- 基金
- 项目(303842)
- 科学(239734)
- 基金(224083)
- 研究(215035)
- 家(197501)
- 国家(195886)
- 科学基金(168145)
- 社会(138653)
- 社会科(131577)
- 社会科学(131542)
- 基金项目(118037)
- 省(117554)
- 自然(110997)
- 自然科(108499)
- 自然科学(108463)
- 自然科学基金(106589)
- 划(99554)
- 教育(98375)
- 资助(92278)
- 编号(84571)
- 重点(68575)
- 成果(68163)
- 部(67404)
- 创(64731)
- 发(63810)
- 创新(60095)
- 科研(59282)
- 国家社会(58502)
- 课题(57883)
- 教育部(57607)
- 期刊
- 济(206547)
- 经济(206547)
- 研究(128337)
- 中国(87935)
- 学报(75850)
- 农(75797)
- 财(73568)
- 科学(68764)
- 管理(68431)
- 大学(57231)
- 学学(54217)
- 农业(51229)
- 融(42684)
- 金融(42684)
- 技术(39706)
- 教育(38574)
- 财经(36079)
- 业经(33820)
- 经济研究(33372)
- 经(30995)
- 业(29944)
- 问题(27373)
- 技术经济(23806)
- 贸(23465)
- 统计(23262)
- 版(22823)
- 策(21467)
- 世界(21209)
- 科技(20661)
- 理论(20602)
共检索到6750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田贵贤
基于中国2003~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选取制造业就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分别对最低工资、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的比重和就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经验分析。研究表明:最低工资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就业。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的比重和制造业就业存在非线性关系,且呈倒"U型"曲线,临界值为0.375;东中西部的临界值分别为0.377、0.385、0.356。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是: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份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的比重偏低,未达到临界值,最低工资标准仍有较大上调空间;如果数理统计具有现实意义,提高最低工资可能会促进制造业就业水平。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赵卓 王敏
文章利用我国1996-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最低工资上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最低工资标准和经济增长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而总体上最低工资标准的上涨有助于经济增长。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剑 王玉峰 周子琪
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买方垄断特征下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进行理论分析,采用各省份2008~2016年最低工资数据匹配"其他就业人员"指标,通过静态和动态模型回归,发现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提升城市的非正规就业水平。对不同行业而言,最低工资上涨的就业创造和消失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为解决可能存在的样本选择偏误及政策内生性问题,本文将重庆市作为处理组,采用合成控制法构造"反事实"状态,客观评估最低工资调整的政策效果,并通过安慰剂试验进行稳健性检验,再次验证最低工资提高的就业创造效应。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玉柯 陶永朝 张超
利用全国30个省份建筑业面板数据分析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并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其作用机制。从全国来看,最低工资对建筑业就业具有正效应。进一步研究,这种正效应部分是通过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实现的。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存在阈值,在该阈值之前,提高最低工资会减少就业;超过该阈值,提高最低工资会增加就业。目前提高最低工资不仅有利于就业,而且对企业生产方式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都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最低工资 就业效应 作用机制 面板数据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范玉波 刘小鸽
最低工资制度在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同时,会对经济结构产生影响,具有经济结构效应。利用2008—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从三次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两个角度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最低工资制度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结构效应。利用准自然实验的方法检验计量回归结果,表明结果是稳健的。最低工资制度促进了第三产业比例的增长,但对出口中的加工贸易与高新技术产业比例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在利用最低工资制度促进转型升级的同时,采取相应政策措施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及加工贸易竞争力,促进其发展。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田贵贤
本文利用全国30个省份的建筑业面板数据分析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并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其作用机制。从全国来看,最低工资对建筑业就业具有正效应。进一步研究后发现,这种正效应部分是通过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来实现的。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存在阈值,在该阈值之前,提高最低工资会减少就业;超过该阈值,提高最低工资则增加就业。目前,提高最低工资有利于就业,对企业生产方式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也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最低工资 就业效应 面板数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玉成
文章基于中国1996-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和城镇单位行业面板数据,在控制了教育、劳动供给、经济开放、经济发展、就业环境和时间等因素后,考查了相对最低工资和绝对最低工资的提升对城镇单位就业性别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低工资对就业性别差异的影响存在自我修正机制,当期影响与滞后影响方向相反;相对最低工资的综合影响以正向为主,但影响较微弱,绝对最低工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滞后效应中,综合影响以负向为主;在高工资行业和女性就业集中度较低的行业中,相对最低工资的当期影响存在一致的负向性、滞后影响以正向为主,绝对最低工资的当期影响以负向为主、滞后影响以正向为主;在女性就业集中度较高的行业中绝对工资的滞后影响以...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石喜爱 季良玉 程中华
在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下,"互联网+"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驱动力量,识别其演化特点及内在机理,关系到制造业发展驱动方式的转变和国家战略的实现。基于2003-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及区域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外商直接投资、政府参与程度、金融发展水平等条件下,"互联网+"能够促进中国制造业向高度化和合理化进行转型升级;分区域比较结果显示,"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的高度化和合理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对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西部地区次之,
关键词:
互联网+ 转型升级 面板数据 区域比较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金岳 郑文平
最低工资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后,我国最低工资标准的持续提升究竟对企业资本存量变动和资本劳动要素间替代产生何种影响,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首先进行了包含最低工资制度、劳动力成本调整、企业生产效率和要素替代在内的统一框架的理论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各县市级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匹配数据,综合采用多种回归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得到如下基本结论:制造业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与企业资本存量、资本劳动比均呈现倒U型关系。进一步对其内在机制进行探究后发现:最低工资标准与制造业企业资本存量的倒U型关系按企业生产效率划分,表现为低效企业的抑制效应和高效企业的促进效应;按劳动密集度划分,表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倒U型关系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负相关关系;按照所有制特征,可划分为国有企业的正相关关系和非国有企业的倒U型关系。本文研究结果为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和制造业企业资本存量变动问题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撑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
最低工资 资本存量 资本替代劳动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胡亚南 尹文玺 田茂再
本文控要地区和时间的变化,文究2011-2013年控部六省各地市地低工区标和上调对企时劳动力成本的间的性影响。利用2011-2013年控国微观数据库控控部六省要造时企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地低工区标和每提升1%,要造时企时劳动力将整体平均上涨0.039%,其控,劳动密集型企时上涨0.107%,而区本密集型企时劳动力成本将平均下降0.055%。借助2011-2013年安徽省和江西省地低工区上涨的“和自然实验”证实了地低工区标和提升对劳动力成本的影响主要集控在低工区水平的企时的结论。对工区水平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企时存在溢出效应,但对区本密集型企时有降低劳动力成本的效应。并且地低工区政策对于不同行时性的的企时影响具有间的性。相关部门在调整地低工区标和时应将地低工区的分位水平考虑在内,实行行时差间性地低工区水平,并且需要考虑企时的成本创新效应。
关键词:
地低工区 间的性 分位数处理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卫平 余奕杉
环境保护和制造业结构高级化是我国"新常态"发展模式的应有之义。基于2001-2014年省级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区域异质性。结果显示:全国层面上,严厉的正式环境规制与较强的公众环保意识均有利于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进一步发现自主创新水平的系数不显著,而自主创新与环境规制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二者的交互作用才能显著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分组层面上,环境规制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倒逼作用呈现明显的省际差异,在区域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卫平 余奕杉
环境保护和制造业结构高级化是我国"新常态"发展模式的应有之义。基于2001-2014年省级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区域异质性。结果显示:全国层面上,严厉的正式环境规制与较强的公众环保意识均有利于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进一步发现自主创新水平的系数不显著,而自主创新与环境规制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二者的交互作用才能显著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分组层面上,环境规制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倒逼作用呈现明显的省际差异,在区域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在区域创新能力较弱的省份,环境规制反而抑制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最后,从建立差异化环境规制长效机制及其如何与创新驱动政策有效协同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刚 胡立
本文采用1994~2003年和2004~2010年制造业面板数据,运用GMM估计方法,分别考察汇率、工资和经济增长对中国全部制造业、不同外向度和不同劳动密集度制造业部门均衡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不管是整体还是分类回归,2004年前,制造业部门就业都与实际有效汇率、工资负相关,与经济增长、滞后一期就业正相关,但2004后就业与实际有效汇率负相关,与经济增长、滞后一期就业正相关。从整体上看,2004年前经济增长对制造业部门就业影响不明显,2004年后则有微弱的拉动作用,并主要作用于外向度低的部门。在分类检验中,2004年前的就业实际有效汇率弹性大于2004年后,且外向度高的企业就业受汇率升值的不利...
关键词:
制造业 劳动力 就业 工资 人民币汇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军 杨浩昌
本文用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及其地区差异。结果显示,在控制工资水平、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水平、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技术创新等条件下,产业聚集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就业;分地区比较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产业聚集对制造业就业的促进作用最大,东北地区次之,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小。结合当前东部地区的产业聚集水平和制造业就业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事实,推导出地区间制造业就业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鼓励产业集群式发展,加大资本投资和出口,以及推进技术创新,对于促进制造业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产业聚集 制造业就业 地区差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浩昌 刘军 张芊芊
本文用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资本投入、城镇化水平、出口依存度、技术创新能力和地理区位对制造业就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工资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进口依存度对制造业就业表现为一定的负向效应。无论是采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还是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这一结果均成立。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加大资本投入和出口力度,加快城镇化建设,推动技术进步,鼓励产业集群式发展,对于促进制造业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制造业就业 影响因素 静态模型 动态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最低工资标准对就业:是促进;还是抑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
最低工资标准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国际化策略选择:微观基础与实证检验
要素价格与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
中国制造业集聚对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GMM估计
最低工资制度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面板数据分析
我国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基于建筑业面板数据的研究
广东省最低工资标准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21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最低工资标准会诱发企业金融化吗?——来自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的实证检验
最低工资标准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30个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贸易开放、最低工资标准与中国非正规就业——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