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51)
2023(7676)
2022(6667)
2021(6441)
2020(5503)
2019(12605)
2018(12262)
2017(23628)
2016(12380)
2015(13621)
2014(13177)
2013(12645)
2012(11267)
2011(9730)
2010(9343)
2009(8254)
2008(7484)
2007(6164)
2006(5084)
2005(4193)
作者
(30378)
(25511)
(25331)
(24227)
(16154)
(12156)
(11564)
(9979)
(9796)
(8811)
(8735)
(8523)
(8009)
(7753)
(7690)
(7550)
(7513)
(7497)
(7364)
(7235)
(6096)
(6015)
(5973)
(5941)
(5743)
(5715)
(5461)
(5401)
(5014)
(4937)
学科
(47725)
经济(47656)
(36677)
管理(35887)
(28238)
企业(28238)
方法(25721)
数学(23508)
数学方法(23136)
(16186)
(13884)
中国(12214)
农业(11640)
业经(10201)
地方(8820)
(8708)
财务(8671)
财务管理(8652)
(8624)
(8246)
企业财务(8244)
贸易(8241)
(8054)
技术(7568)
(7517)
收入(7211)
理论(7034)
环境(7002)
(6952)
银行(6946)
机构
大学(158060)
学院(157894)
管理(67293)
(66938)
经济(65762)
理学(59129)
理学院(58624)
管理学(57636)
管理学院(57332)
研究(45119)
中国(35173)
(30899)
(30459)
科学(25316)
财经(25249)
中心(24062)
(23157)
(22817)
业大(21993)
(21734)
经济学(21348)
(19907)
师范(19717)
经济学院(19482)
(19224)
财经大学(19173)
经济管理(18018)
北京(17938)
(17903)
研究所(17532)
基金
项目(116180)
科学(93932)
基金(87272)
研究(86914)
(74600)
国家(73970)
科学基金(66082)
社会(57776)
社会科(54896)
社会科学(54886)
基金项目(46503)
(44890)
自然(42213)
自然科(41307)
自然科学(41298)
教育(41231)
自然科学基金(40559)
(37471)
资助(34905)
编号(34874)
成果(26752)
(26638)
重点(25701)
(25042)
国家社会(24690)
(24409)
教育部(23846)
人文(23616)
创新(23407)
(22854)
期刊
(65319)
经济(65319)
研究(42499)
中国(26986)
(24779)
管理(24325)
学报(20631)
科学(20229)
(19357)
大学(17412)
教育(16639)
学学(16337)
技术(15690)
(14179)
金融(14179)
农业(12887)
财经(12270)
业经(11467)
(10537)
经济研究(10010)
问题(9206)
理论(7958)
技术经济(7675)
图书(7610)
(7416)
财会(7416)
统计(7393)
实践(7332)
(7332)
(6713)
共检索到2190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凡  雷馨圆  周力  邵俊杰  
最低工资是我国一项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研(CFPS)2010—2018年数据,评估了最低工资对劳动力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农村户籍劳动力相比,最低工资标准的提升明显降低了城市户籍劳动力相对贫困的发生概率。其原因在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的"二元结构",并且非正规部门不受最低工资标准约束;而城市劳动力大多分布在正规部门,农村劳动力则分布于非正规部门。因此,最低工资通过收入效应和就业挤出效应仅对城市劳动力有着积极影响。政府在制定最低工资政策时,应更多地向农村低技能劳动力倾斜,从而保证更多的农村户籍劳动力能够从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中获益。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于新亮   宋爽爽   孙峥岫  
从理论上讲,最低工资制度能够保障低技能劳动者工资水平,但企业也可能因为技能溢价,更大幅度地提升高技能劳动者的工资,进而导致工资差距拉大,工作贫困率不降反升。本文借助中国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准实验,使用模糊双重差分法评估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对工作贫困的政策效果。研究表明,最低工资标准上调显著提高了劳动者的工作贫困发生率,尤其对农村户籍、跨市流动和低技能劳动者的影响更为明显。此外,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在就业正规性、劳动强度和消费水平三方面产生了福利再分配效应。当最低工资标准超过平均工资水平的59.11%时,劳动者能够跨越工作贫困陷阱。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罗小兰  
论文以FGT指数为媒介对中国最低工资与农村贫困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理论研究显示,最低工资可以减少农村贫困,也可以增加农村贫困。其能否减贫及减贫幅度主要取决于最低工资农民工就业弹性。实证分析表明,在当前农民工就业弹性下,在1067元/年官方贫困线、每天人均1.25美元、每天人均2美元三条不同贫困线下,中国最低工资对农村贫困率、贫困深度、贫困强度都具有减少作用。分地区的检验进一步表明,东、中、西部地区最低工资对农村贫困具有减少作用,且减幅随着地区就业弹性变化而变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青  
相对贫困是收入相当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一个较低比例的社会生活状态,相对贫困人口比率是指相对贫困人数占全体人口的比率。由洛伦兹曲线可以求出相对贫困人口比率,通过消除相对贫困可以有效降低基尼系数。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辉  
贫困边缘户贫困的预防与应对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缓解相对贫困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相对贫困治理目标群体之一,贫困边缘户社会网络资源匮乏,生活幸福感有待提升;经济社会低,政治参与度低;就业能力有限,非农就业困难;医疗、教育负担沉重,收支保持平衡困难。为解决贫困边缘户的发展困境,一些地区制定了贫困边缘户的帮扶政策。然而,在救助过程中仍面临着治理主体内生动力不足、贫困救助政策不健全、帮扶政策缺失等困境。为缓解贫困边缘户相对贫困,需完善事前预防与事中救助相结合的贫困预防、救助机制,以及健全贫困边缘户脱贫致富的保障机制。
[期刊] 改革  [作者] 邢成举  李小云  
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2020年后扶贫工作的结束,新时代的贫困治理将以相对贫困为核心。相对贫困具有相对性、转型性、发展性、多维性、结构性和特殊群体性等特征,这意味着我们要在统筹考虑相对贫困内涵的基础上建立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新型贫困治理机制。尽管一些区域已经开展相对贫困的治理实践,但这些实践缺乏彼此间的比较,扶贫标准相对混乱且贫困治理方案欠缺系统性思考。构建新时代的贫困治理机制,应转变现有的贫困治理理念与话语,制定新的贫困治理战略,完善贫困治理体制,整合贫困治理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周力  沈坤荣  
摆脱相对贫困,既是民心所向,又是施政所指。本文基于CFPS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当"等效家庭规模"加权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或分城乡)中位数40%时,国民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下降,以此标准识别相对贫困具有政策有效性。相对贫困是一种主观感受,其参照系一般是同类户籍的群体,这种相对剥夺感会给国民的生活信心与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相对剥夺感来源于公共产品匮乏和社会不公经历,相对贫困群体融入社会的努力不能提升其主观幸福感。治理相对贫困,不仅需要强调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在供给层面的均等化,更要强调可获性及可获质量的均等化。摆脱相对贫困,应以人民的幸福线为指南,以人民的获得感为评判。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罗煜  曾恋云  
本文定义了"数字金融能力"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检验了数字金融能力减少相对贫困的效应和作用渠道。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在处理内生性问题的前提下,数字能力和金融能力均显著地减少相对贫困发生概率。交互效应显示,在相对贫困样本分布越多的能力水平上,数字能力和金融能力减贫的概率越大。这种交互特征将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在数字金融能力减少相对贫困发生概率的机制方面,提升收入、促进财富积累、缓解流动性约束、影响购物渠道四个中介渠道的贡献比例差异值得特别关注。致力于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应重视提升相对贫困群体不同层次的数字金融能力。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蒋永穆  
消除贫困,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持之以恒的价值追求。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艰辛探索,持续破解贫困难题,走出了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8亿多人口实现脱贫;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就有70多人来自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人口由9 899万人减少到600多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规模都在1 000万人以上,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要要  
缓解相对贫困是后2020年中国扶贫事业的重要工作。互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接入背后隐藏的数字鸿沟是否阻碍了信息福利效应发挥,以及是否加剧相对贫困尚未得到严谨回答。因此,研究数字鸿沟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从互联网可及性和使用度两个维度构建数字鸿沟指数,考察数字鸿沟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及渠道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鸿沟对相对贫困有显著正向作用,且这一研究结论在替换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更换估计模型和应用工具变量法等稳健性检验后,保持足够的稳健性。此外,渠道机制分析发现,数字鸿沟通过削弱社会网络、阻隔信息传播和降低信贷可得性等渠道提高相对贫困发生概率。由此,本文认为实务层面应着重弥合数字鸿沟,发挥数字赋能在构建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机制中的积极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宗胜  黄云  
在取得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成就之后,中国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将重点开展相对贫困治理。相对贫困的核心内涵是收入分配不均等。相较于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不仅具有多维性、多元性,而且具有长期性等特征,同经济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都紧密相关,在瞄准和治理上都比绝对贫困更加复杂。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发展较快地区的相对贫困实践经验值得借鉴。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收入分组数据,采用城乡两条相对贫困线测算了中国城乡相对贫困发生率并通过预测分析发现,近年来中国相对贫困程度整体大致平稳但略有上升,未来中国农村相对贫困可能会出现缓慢下降趋势,而城镇略有上升但基本保持平稳。"十四五"时期相对贫困治理不仅要继续巩固已有脱贫成就、保证扶贫政策的有序衔接及可持续发展,更需确定适当的相对贫困标准、实现相对贫困的城乡统筹,并结合乡村振兴,建立可持续、常态化的相对贫困减贫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兰  
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我国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相对贫困的内涵不仅指的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还包括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以及人能力受限。有诸多原因导致贫困的产生,例如脱贫攻坚政策性因素、社会结构转型与人口流动带来的贫困、社会保障不健全性的贫困、自然地理因素带来的贫困、身心限制及能力不足等因素。目前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解决贫困的长效机制,在总结脱贫攻坚战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进行相对贫困的分析,在城乡融合角度研究相对贫困,还要重视贫困的社会治理转向,构建中国特色减贫话语体系,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尹志超  李艺菲  
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后,中国将减贫事业的重心转向“相对贫困”。数字经济背景下,移动支付将互联网、终端设备、金融机构有效地联合起来。基于2017—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研究移动支付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选取社区内除自身以外使用移动支付家庭的比重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估计。研究发现,移动支付能够显著缓解相对贫困,使用移动支付的家庭相对贫困概率下降约15.2%。机制分析显示,移动支付通过提高金融可及性和缓解流动性约束帮助家庭摆脱相对贫困,使用移动支付有助于灵活就业和自雇佣就业进而帮助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移动支付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家庭、低教育水平家庭的相对贫困产生更大的缓解作用。据此提出,应该提升地区数字化水平,提高家庭金融可及性,降低金融排斥,使得弱势群体也能够享受数字经济福利,以此缓解相对贫困问题,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思雨  
本文在理论分析数字经济如何缓解城市贫困的基础上,使用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进一步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市相对贫困的影响,主要结论包括:数字经济可显著缓解城市贫困,进行稳健性检验及考虑内生性后,结论仍然成立;相比之下,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减贫效果较大,东部地区较小;数字经济减贫存在单门槛效应,超过门槛值后,减贫效应明显提升;贫困程度高的地区,数字经济的减贫效应更明显;数字经济缓解贫困的机制为增加就业和激发创业热情;为发挥数字经济的减贫效应,本文从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建立长效扶贫机制等方面给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牟秋菊  
2020我国脱贫攻坚总体目标即将实现,但脱贫攻坚总体目标的实现绝不意味着农村贫困现象的彻底消除,农村扶贫开发是长期的历史任务,2020以后我国农村扶贫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和阶段,农村绝对贫困消除但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随之呈现,新阶段可能会凸现出新特征新情况,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反贫思路和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