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68)
2023(11291)
2022(9927)
2021(9278)
2020(7686)
2019(17804)
2018(17692)
2017(34736)
2016(18803)
2015(20869)
2014(20901)
2013(20672)
2012(18790)
2011(16821)
2010(16557)
2009(14842)
2008(14230)
2007(12262)
2006(10410)
2005(8903)
作者
(53942)
(44917)
(44333)
(42411)
(28398)
(21602)
(20100)
(17627)
(16891)
(15903)
(15336)
(15044)
(14078)
(14006)
(13772)
(13731)
(13537)
(13308)
(12730)
(12660)
(11165)
(10773)
(10715)
(10091)
(10027)
(9950)
(9805)
(9786)
(9053)
(8894)
学科
(72561)
经济(72474)
管理(53424)
(51669)
(42870)
企业(42870)
方法(36640)
数学(31993)
数学方法(31650)
中国(19431)
(18785)
(18499)
(16943)
业经(15949)
地方(14084)
农业(12854)
(12615)
贸易(12611)
理论(12445)
技术(12276)
(12242)
(12199)
财务(12138)
财务管理(12120)
(12041)
(11617)
企业财务(11570)
环境(11485)
(10407)
银行(10370)
机构
大学(264951)
学院(262772)
管理(107582)
(102274)
经济(100073)
理学(94851)
理学院(93813)
管理学(92194)
管理学院(91721)
研究(85544)
中国(60488)
(55462)
科学(55083)
(45796)
(42501)
(42251)
业大(41127)
研究所(39360)
中心(38347)
财经(38115)
(35829)
(34892)
北京(34541)
(34473)
师范(34140)
农业(33339)
(31263)
经济学(30900)
(29539)
财经大学(28825)
基金
项目(190256)
科学(149914)
基金(139294)
研究(137032)
(121848)
国家(120864)
科学基金(104225)
社会(86217)
社会科(81746)
社会科学(81726)
基金项目(74972)
(74002)
自然(69329)
自然科(67765)
自然科学(67750)
自然科学基金(66529)
教育(62730)
(62501)
资助(57141)
编号(55121)
成果(43768)
重点(42048)
(41957)
(39679)
(39554)
课题(37368)
创新(36899)
科研(36765)
教育部(36014)
大学(35606)
期刊
(103585)
经济(103585)
研究(74411)
学报(44334)
中国(44290)
科学(40230)
(37537)
管理(37486)
大学(33125)
(33118)
学学(31289)
教育(28474)
农业(26685)
技术(21398)
(19022)
金融(19022)
财经(18036)
业经(17148)
经济研究(17017)
(15303)
图书(13862)
问题(13651)
科技(13485)
(13390)
理论(13254)
实践(12305)
(12305)
技术经济(12271)
(12045)
现代(11526)
共检索到3606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吴红宇  曹和平  
最低工资标准的提升对于就业的效应究竟是正是负,目前理论界并没有一致的论证结果。本文首先从市场结构和企业应对措施两个角度,梳理了西方学界关于最低工资对就业影响的作用机理,然后建立一个涉及农民工、企业和政府三方的博弈模型,推导出行业就业弹性对劳动参与的关键作用,并利用全国各省市六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最低工资的实施标准按行业设置比目前按地区"一刀切"的模式更具科学性。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光新  姚先国  
最低工资制度是政府通过法律手段保障低工资工人的收入、维护劳动者最基本的权益而对劳动力市场进行人为干预的一种政策选择,它对就业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议。本文利用我国2000—2010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以最低工资制度最为直接的影响人群——其他人员的就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FGLS)方法考察了该制度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的最低工资水平相对于社会平均工资每提高10%,其他人员的就业在社会总就业中的比重下降约为2.3%,敏感性分析和动态回归把弹性范围扩大到-0.09~-0.29,这与国际上早期的时间序列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这表明我国的最低工资制度对我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玉成  
文章基于湖北省2000—2014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在控制较多变量的基础上利用半参数面板模型研究了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最低工资对就业具有显著的当期影响和滞后影响,但是在最低工资上涨的不同阶段,最低工资的就业影响效应显示出阶段性特征;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表现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在最低工资较低阶段,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存在自我修正机制,但在最低工资超过一定的标准后,自我修正机制并不存在。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鲍春雷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最低工资标准上调的就业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社会平均工资上涨带动了最低工资的上调,但最低工资上调并未显著造成社会平均工资上涨;控制了GDP和社会平均工资的影响后,我国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并未对就业产生明显的影响;部分低收入行业的工资和就业受最低工资标准上调的影响明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琼   李想   江飞涛  
最低工资就业效应是文献中关注较多同时也是争议较大的话题。本文基于全口径大样本调查微观数据,考察我国最低工资就业效应的异质性及可能解释。研究发现:整体而言,最低工资增加对应就业减少,失业增加,而非经济活动人口规模基本保持不变。其次,最低工资就业效应存在明显异质性:最低工资上升,女性相比男性就业下降和失业上升更明显,低学历相比高学历个体就业下降、失业以及离开劳动力市场的规模都更大。再次,地区劳动力同质性程度是理解最低工资就业效应异质性的重要维度:同质性越高,最低工资对就业(负向)、失业(正向)和非经济活动人口规模(正向)的边际影响相对越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蒲艳萍  张玉珂  
利用2001—2016年中国23个工业行业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方法,从细分行业视角实证检验了最低工资制度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在不同特点的行业组,最低工资制度的就业效应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为检验不同特点行业最低工资制度就业效应的异质性特征,依据要素密集度、行业规模、国有资本比重等对全样本进行划分。分样本估计结果显示:最低工资制度抑制资本密集度高、规模小、国有资本占比低行业的就业,对劳动密集型、国有资本占比较高行业的就业没有显著冲击,不仅如此,最低工资制度促使规模较大行业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进一步,最低工资标准的提升对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11个工业行业的就业影响显著为负,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个工业行业的就业影响显著为正,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10个行业的就业影响不显著。各级政府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行业特征,使最低工资标准能真正发挥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最大功效。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王延中  王国洪  
本研究以我国大陆31个省份2003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实证研究了最低工资标准对我国体制内和体制外就业人员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最低工资标准对不同地区、不同劳动生产率就业人员的影响。研究表明,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对就业存在一定的负向影响,其中,最低工资标准与体制内人员的就业存在较弱的正向关系,而对体制外人员的就业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对就业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对就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中、西部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对就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周培煌  赵履宽  
本文运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建筑业1995~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最低工资对我国建筑业就业存在显著的负效应,大致为最低工资每增长10个百分点,将导致建筑业就业水平下降1.3个百分点。进一步地,本文基于中介效应模型探讨最低工资就业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最低工资的就业负效应主要是以直接效应的形式表现的,即企业以减少或冻结招聘甚至减员来应对最低工资增长的冲击;同时,最低工资还通过促使企业用资本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式间接导致就业岗位的减少。而由于我国技术工人比例显著偏低,因此企业无法用技术工人替代相对不经济的普通操作工人的办法来应对最低工资增长。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贾朋  张世伟  
本文以最低工资标准提升作为自然实验,应用回归调整的差中差方法分析了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对青年和中年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对低技能群体中的男性和青年女性的就业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对低技能群体中的中年女性就业却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且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幅度越大,对就业的消极影响越大。因此,政府适当的提升最低工资标准将有助于低技能劳动力整体工资水平的增长。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兰岚  金喜在  李盛基  
最低工资制度是政府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政策手段,对于保障劳动者薪资报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分析最低工资制度对不同行业就业量的影响,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最低工资制度与各行业就业量的关系,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最低工资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实证研究表明:最低工资水平对就业量的影响体现出地区差异性和行业差异性,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最低工资标准在合理性方面各有偏重,仍需进一步完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傅端香  
关于最低工资就业效应,国外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涉及到发达工业化国家,还涉及到发展中国家。本文对美国、英国、法国等典型的发达国家和墨西哥和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最低工资就业效应进行梳理和研究,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低工资就业效应存在差别的原因,为我国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启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姜广东  王菲  
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是劳动经济学中最富争议的研究主题之一。本文使用我国1995—2010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年度面板数据,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采用截面数据加权的方式以消除截面异方差,依据设定的理论模型进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回归,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分时间、分区域和分产业进行系统的研究,对每一个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综合结论和对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石娟  
本文利用我国东部地区1995-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就最低工资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上调最低工资会对东部地区农民工的就业产生负面影响,且当期影响大于滞后影响;最低工资的就业负效应在短期主要是以提升劳动生产率的中介效应形式体现,在长期主要是通过缩减员工规模或企业退出市场等直接效应形式表现。考虑到目前最低工资的相对水平仍然偏低、最低工资的上调有利于促进企业提升劳动生产率以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摆脱"技工荒"困境等现实原因,东部地区不应暂停对最低工资的调整。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戴小勇  成力为  
将我国各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提升视为一项自然实验,应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对工业企业就业的影响。从总体上看,最低工资标准提升没有显著降低我国工业企业的雇员数量,对就业总量无明显影响;最低工资标准提升的结构性就业效应突出。最低工资标准提升显著减少了平均工资水平较低企业的雇员数量;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幅度较大的地区,企业的雇员数量减少明显;劳动密集型与中低技术产业的就业受最低工资标准提升的影响突出。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把握最低工资标准提升的幅度,在促进要素收益合理分配与稳定劳动密集型、中低技术产业的就业之间寻找平衡,出台保障低收入群体的配套政策。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璐  徐雷  
基中国于2004~2011年的实证分析面板数据,可以发现,整体来看,最低工资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劳动力就业;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最低工资与劳动力就业成正相关,而中部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提升对劳动力就业具有负效应;分部门来看,城镇国有单位的劳动力就业与最低工资水平的滞后一期显著正相关,而私营企业的劳动力就业与当期最低工资水平成正相关。城镇化发展对提升西部地区劳动力就业的效应最显著,东部地区较高的投资水平对其劳动力就业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老龄化对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就业具有负效应。因此,政府需要充分考虑相关因素对劳动力就业的冲击,进一步理清最低工资的劳动力就业效应,通过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完善,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