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09)
- 2023(13219)
- 2022(11409)
- 2021(10946)
- 2020(8786)
- 2019(20254)
- 2018(19850)
- 2017(38897)
- 2016(21340)
- 2015(23777)
- 2014(23655)
- 2013(22881)
- 2012(21043)
- 2011(18914)
- 2010(19007)
- 2009(17337)
- 2008(16795)
- 2007(14609)
- 2006(12982)
- 2005(11369)
- 学科
- 济(80161)
- 经济(80072)
- 管理(62644)
- 业(58145)
- 企(48687)
- 企业(48687)
- 方法(35799)
- 数学(30724)
- 数学方法(30294)
- 农(23910)
- 中国(21641)
- 财(21281)
- 业经(18877)
- 学(17582)
- 地方(16696)
- 制(15621)
- 农业(15616)
- 贸(14726)
- 贸易(14721)
- 易(14315)
- 理论(14198)
- 策(13406)
- 务(13377)
- 和(13367)
- 环境(13332)
- 财务(13311)
- 财务管理(13287)
- 技术(12681)
- 企业财务(12627)
- 银(12541)
- 机构
- 学院(294795)
- 大学(293645)
- 管理(119275)
- 济(114475)
- 经济(111809)
- 理学(103467)
- 理学院(102368)
- 管理学(100689)
- 管理学院(100149)
- 研究(97547)
- 中国(71738)
- 京(62059)
- 科学(60094)
- 财(53719)
- 所(47697)
- 农(44319)
- 中心(44141)
- 研究所(43453)
- 财经(42784)
- 业大(42776)
- 江(42498)
- 范(40085)
- 师范(39808)
- 北京(39372)
- 经(38893)
- 院(36101)
- 州(34878)
- 农业(34388)
- 经济学(33078)
- 师范大学(31950)
- 基金
- 项目(203518)
- 科学(160397)
- 研究(153312)
- 基金(146403)
- 家(126219)
- 国家(125097)
- 科学基金(107806)
- 社会(94853)
- 社会科(89660)
- 社会科学(89637)
- 省(79557)
- 基金项目(77468)
- 教育(70636)
- 自然(69607)
- 自然科(67908)
- 自然科学(67894)
- 划(67061)
- 自然科学基金(66656)
- 编号(64416)
- 资助(59924)
- 成果(53067)
- 重点(45256)
- 部(44773)
- 课题(44475)
- 发(43600)
- 创(42288)
- 项目编号(39879)
- 创新(39262)
- 教育部(38605)
- 科研(38220)
- 期刊
- 济(127047)
- 经济(127047)
- 研究(88557)
- 中国(52571)
- 学报(43975)
- 管理(43135)
- 科学(41418)
- 农(41311)
- 财(38928)
- 教育(36973)
- 大学(33744)
- 学学(31661)
- 农业(28931)
- 融(26203)
- 金融(26203)
- 技术(25187)
- 业经(21855)
- 经济研究(20100)
- 财经(19968)
- 经(16894)
- 问题(16233)
- 图书(15749)
- 理论(14944)
- 科技(14385)
- 实践(13852)
- 践(13852)
- 现代(13733)
- 业(13680)
- 技术经济(13625)
- 版(13298)
共检索到4259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马新彬
治理安排是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中心环节和核心内容。在推动宏观审慎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探究何种治理安排有效以及如何评价治理安排的有效性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政策响应时间和政策路径选择角度入手,在IMF调查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治理安排衡量指标,构建了衡量治理安排与响应时间关系的模型方程,并运用动态控制理论和最大值原理对最优治理安排进行了数学推导,提出了一些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亦春 胡晓
本文借助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观点,分析当前西方主流货币政策框架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中所起的作用,认为宏观经济运行在实体经济和金融两个领域已发生深刻变化,维持价格稳定已不足以确保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货币政策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金融失衡,"强化的灵活通胀目标制"是重新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统一的最优货币政策框架。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维多利亚·萨博塔 霍成义 王邕 赵宇翔 刘敏 王馨 杨阳 王蓉
本文基于宏观审慎目标、理论动因和风险传播渠道,探讨了是否应该追加全局性资本金以平抑经济周期。全局性资本金追加要求可以一刀切或者区别对待,区别对待的方法有利于更好地掌控风险,但必须慎重考量区别对待的适度水平,可通过一系列定量和定性指标来调校全局性资本金追加标准;宏观审慎决策需要一定的相机抉择,但必须对其施加相应的约束以保障政策的透明度、责任性和前瞻性,建议制定完备的责任约束机制,从而形成"有约束的相机抉择"的宏观审慎机制;一国宏观审慎制度需要得到国际合作与配合才能充分地发挥效力。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新彬
当前,我国正在着力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宏观审慎政策多方面的共识,也沉淀了一些认识误区与分歧作为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改进监管的一种重要选择,宏观审慎政策被广泛用来防范和降低金融负外部性。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宏观审慎政策多方面的共识,也沉淀了一些认识误区与分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晓艳
国际金融危机后,英国不仅改革了监管体制,还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工具来落实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建议权和指令权英国的《2012年金融服务法案》将维护英国金融体系稳定与活力的"宏观审慎监管"职能赋予了英格兰银行下设的金融政策委员会(FPC),同时法案赋予FPC两项主要权力来落实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建议权和指令权。根据法案,FPC可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奥利维尔·珍妮 郭子睿
金融危机之前,负责金融稳定的政策制定者没有意识到存在于经济繁荣之上的金融脆弱性,鲜有国家采取审慎的宏观政策。而在此之后,各国纷纷把审慎的宏观政策作为实现金融稳定的一种新型工具。本文旨在研究宏观审慎政策与国际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宏观审慎政策与国际资本流动具有双向关系。宏观审慎政策不仅受到资本流动的影响,还会影响资本流动,而且二者都会产生预期外的国际溢出效应。例如:新兴市场国家出于谨慎的目的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但会对美国的金融稳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海梅·卡鲁阿纳 司马亚玺 李孟来
对具有多样的制度框架和金融结构的国家而言,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其加强政策的宏观审慎取向的总体趋势加强宏观审慎政策取向的趋势"宏观审慎"的概念在过去四年的政策中引起了广泛讨论。事实上,对具有多样的制度框架和金融结构的国家而言,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其加强政策的宏观审慎取向的总体趋势。这是非常受欢迎的:最近的经验警示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解决整个系统的风险,而这恰恰正是宏观审慎政策的相关内容。宏观审慎政策的框架可能是新的,但主要是指其在意义上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晓艳
国际金融危机后,英国不仅改革了监管体制,还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工具来落实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建议权和指令权英国的《2012年金融服务法案》将维护英国金融体系稳定与活力的"宏观审慎监管"职能赋予了英格兰银行下设的金融政策委员会(FPC),同时法案赋予FPC两项主要权力来落实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建议权和指令权。根据法案,FPC可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立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针对单个金融机构的市场自律和微观监管的不足越来越明显,并开始对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及框架进行探索。国际金融组织、G20峰会和各国货币及金管当局都对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新彬
当前,我国正在着力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宏观审慎政策多方面的共识,也沉淀了一些认识误区与分歧作为此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改进监管的一种重要选择,宏观审慎政策被广泛用来防范和降低金融负外部性。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宏观审慎政策多方面的共识,也沉淀了一些认识误区与分歧。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程炼
最近的一段时间可谓中国金融体系的多事之秋,各种"状况"纷至沓来,企业、投资者、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当局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从"去杠杆"、资管新规到P2P风险处置,我们都看到长期与短期、时间与空间、经济与金融等各个维度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也更加认识到金融监管时刻如履薄冰的状态。与此同时,金融风险及其政策应对的复杂性也让我们不得不再次重温金融监管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其中之一就是宏观审慎政策。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天宇 冯叶 张屹山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证明了单一机构的安全稳健无法保证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因此危机后以宏观审慎为核心的全局监管框架备受关注。本文以金融加速器DSGE模型为基础,从宏观审慎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两个角度搭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以福利损失函数为核心构建评价体系,识别政策信号源进而确立政策规则,最后通过模拟脉冲响应函数讨论两类政策的传导路径、政策外溢以及搭配使用等问题,本文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宏观审慎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的金融稳定因素信号源分别为资本资产价格和信贷增量;第二,从传导路径中可以看出,宏观审慎的货币政策影响范围广、外溢效果明显,但因其过多地关注金融稳定目标,会影响传统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第三,宏观审慎监管以金融稳定为唯一目标,政策传导路径短且外溢效果小;第四,建立分区制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是解决政策外溢、目标干扰、协调搭配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宏观审慎 信号识别 政策规则 DSGE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天宇 冯叶 张屹山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证明了单一机构的安全稳健无法保证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因此危机后以宏观审慎为核心的全局监管框架备受关注。本文以金融加速器DSGE模型为基础,从宏观审慎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两个角度搭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以福利损失函数为核心构建评价体系,识别政策信号源进而确立政策规则,最后通过模拟脉冲响应函数讨论两类政策的传导路径、政策外溢以及搭配使用等问题,本文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宏观审慎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的金融稳定因素信号源分别为资本资产价格和信贷增量;第二,从传导路径中可以看出,宏观审慎
关键词:
宏观审慎 信号识别 政策规则 DSGE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燕 党莹莹 武竞伟
金融高水平开放时代下,中国金融业开放是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金融安全愈加成为重要的难题,建立更加稳健、协调的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框架体系刻不容缓。《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表明,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并非替代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因此,两者协同的关键在于解决政策工具的高度重叠以及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中法律供给不足、法律不适等问题。本文在梳理两者协同机理的基础上,选取2010—2019年36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估计,探究引入经济周期性后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工具配合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在架构起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协同体系的同时,为金融监管提供立法依据,为优化金融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新彬
随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和宏观审慎政策实践的不断深入,治理框架的构建日益成为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的中心环节和关键要素。近年来,与国际进程相适应,人民银行会同各监管部门积极推动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在治理框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国际通行做法相比,我国尚不具备直接采用国际模式的条件和基础。如何构建我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