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28)
2023(11093)
2022(9853)
2021(9427)
2020(7770)
2019(18436)
2018(18528)
2017(36336)
2016(19712)
2015(22217)
2014(22367)
2013(22011)
2012(19830)
2011(17922)
2010(17995)
2009(16289)
2008(15643)
2007(13395)
2006(11611)
2005(10044)
作者
(55923)
(46085)
(45880)
(43795)
(29643)
(22130)
(20891)
(18317)
(17670)
(16446)
(15947)
(15301)
(14495)
(14464)
(14325)
(13918)
(13824)
(13736)
(13146)
(13051)
(11434)
(11152)
(11127)
(10583)
(10354)
(10182)
(10136)
(10118)
(9198)
(9044)
学科
(80756)
经济(80669)
管理(55669)
(51359)
(43538)
企业(43538)
方法(40825)
数学(35964)
数学方法(35291)
中国(21535)
(18876)
(17506)
(17207)
业经(16596)
地方(16572)
理论(15171)
(12868)
贸易(12862)
(12753)
农业(12624)
(12429)
环境(12362)
(11881)
技术(11827)
(11181)
财务(11106)
财务管理(11088)
(10979)
企业财务(10462)
教育(10416)
机构
大学(277844)
学院(275808)
管理(114377)
(105588)
经济(103069)
理学(100358)
理学院(99259)
管理学(97211)
管理学院(96732)
研究(88061)
中国(63337)
(59632)
科学(56630)
(45681)
(43324)
业大(41223)
(39914)
研究所(39785)
中心(39458)
(37868)
财经(37726)
北京(37701)
(37303)
师范(37018)
(34340)
(32402)
(31611)
农业(31224)
经济学(30751)
师范大学(30099)
基金
项目(194184)
科学(153011)
基金(140973)
研究(140625)
(122093)
国家(121129)
科学基金(105436)
社会(87170)
社会科(82639)
社会科学(82614)
(75670)
基金项目(75454)
自然(70731)
自然科(69138)
自然科学(69126)
自然科学基金(67825)
教育(65280)
(63837)
资助(59195)
编号(57982)
成果(45889)
重点(42731)
(42199)
(40157)
(39988)
课题(39422)
创新(37208)
科研(37039)
教育部(36368)
大学(36242)
期刊
(110440)
经济(110440)
研究(80061)
中国(46684)
学报(41527)
管理(41015)
科学(39393)
(35157)
(32479)
教育(32090)
大学(31557)
学学(29490)
技术(25153)
农业(24969)
(18524)
金融(18524)
业经(18228)
经济研究(17673)
财经(17123)
图书(16044)
问题(15510)
(14492)
科技(14014)
理论(13835)
技术经济(13659)
统计(13139)
实践(12759)
(12759)
现代(12683)
(12672)
共检索到3842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培  
最优的城市规模是否存在,以及在什么理论框架下来研究是多年来理论界讨论的热点。总的来看,最优城市规模的研究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西方学者对最优城市规模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从最初静态的线性研究模式到动态的多维研究模式的转变,这一领域的研究日趋成熟。对西方城市最优规模研究进行评述有利于我们借鉴其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为我国最优城市规模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然而西方学者的研究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国内研究者在借鉴国外最优城市规模研究的成果的同时一定要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唐小飞  王跃  郑杰  Yong Lu  
最优政府规模是学术界和现实社会长期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外现有文献的梳理,从经济增长、国民福利以及政治经济学等角度去审视这个焦点问题。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指导我国政府规模实践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胡晨光  潘莉燕  王婷婷  
本文围绕最优城市规模的理论范畴和实证、最优城市规模的存在性、最优城市规模的影响因素等内容,从单一城市最优城市规模、城市体系多城市间的最优城市规模等层面,对最优城市规模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对现有研究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最优城市规模影响因素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胡晨光  潘莉燕  王婷婷  
本文围绕最优城市规模的理论范畴和实证、最优城市规模的存在性、最优城市规模的影响因素等内容,从单一城市最优城市规模、城市体系多城市间的最优城市规模等层面,对最优城市规模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对现有研究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最优城市规模影响因素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永亮  王丽民  
关于城市最佳规模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相关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与评析,并利用中国1990-2006年间数据对我国是否存在最优城市规模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中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对于多数指标和年份,中国不存在统一的最优城市规模;对于部分存在最优城市规模的年份和指标,最优规模是一个变量。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武彦民  杨峥  
土地是有限的,完全依靠土地收入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本文主要考察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的一种融资渠道,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使用是否与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相协调,是否存在过度扩张城市面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现象。为了分析土地出让收入(地租)、公共品供给以及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本文以乔治亨利定理为基础,并引入林达尔均衡条件建立起最优城市人口密度理论模型。采用1999~2009年31个省面板数据对中国城市成本收益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全国26个省低于估算的最优城市人口密度,验证了中国存在城市面积的扩张与人口的增加不协调发展的情况。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傅红春  金俐  金琳  
构建了以人口计的城市规模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数据与官方统计年鉴数据汇总而成的2011年截面数据,对具有代表性的130个样本城市的居民幸福感与城市规模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进而计算出了幸福框架下的最优城市规模。结果显示:将每一个城市的数据都排列出来,城市规模与居民幸福感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或倒U型关系;若将城市规模按大小分为5个组别,并加入人均收入、政府财政支出、图书拥有量、教育机会和交通状况这5个反映生活质量的中间变量,则能够帮助建立相应路径中城市规模与居民主观幸福感两者之间的倒U型关系;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将居民幸福感作为约束因子,不同路径取得的最优城市规模大约在5...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应武  
利用2002年~2006年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本文估计了我国城市的最优规模和城市规模分布函数。研究表明:(1)从城市经济增长的角度,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最优规模为500万人左右,而且具有地区差异性,最优规模效应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2)我国城市规模基本符合帕累托分布,但与位序-规模法则的理想状态相比,还存在高位城市缺失的问题,表现为大城市数量不够、规模不大。基于此,我国应该优先发展大城市,扩大城市规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席强敏  李国平  
对中国超大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的综合效应进行系统研究,一方面可以深化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统筹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探索人口高度密集地区的优化开发模式。文章分别从城市规模效应、城市空间结构测度与效应三个方面对超大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效应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展望。未来研究中亟需将城市规模效应与空间结构效应结合起来,构建城市综合效率提升导向下城市规模效应和空间结构效应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模型,加强对中国超大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相互影响的实证研究,探究如何通过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建武  
本文通过比较中国不同规模城市产业发展之间的差异,研究中国城市规模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采掘和电力行业的竞争力与城市规模之间表现出典型的专业化特征,但多数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城市规模较小;制造业整体的竞争力与城市规模之间表现出"倒U型"关系,500万—1000万人的城市比其他规模的城市表现出更强的制造业竞争力;制造业内部多数行业表现出专业化特征,以资源为基础的和中间投入品制造业在规模较小的城市表现出更强的比较优势,消费品和资本品产业竞争力与城市规模呈"倒U型"关系;服务业整体的竞争力与城市规模之间表现出微弱的"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房地产和文化娱乐业表现出较强的直接层次对应关系。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俊  李佐军  
本文运用新古典经济的框架建立了一个经济增长模型,系统分析了拥挤效应、经济增长与城市规模的关系。通过构造城市规模扩大而产生的拥挤效应函数,假设城市规模扩大产生集聚效应反应为拥挤效应的降低,并将拥挤效应进入生产函数影响经济的增长,分析经济稳态的演化路径,可得到最优的城市规模、合理的城市拥挤程度和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并分析了扰动稳态的变量对演化路径的影响。根据分析总结了三个结论:①长期,无论城市的拥挤效应是否影响生产函数,实物资本存量和经济增长速度均收敛于稳态,城市规模均收敛于最优城市规模,稳态时,城市聚集产生的正效应等于拥挤产生的负效应;②短期,外生冲击(基础设施的改善,绿化面积的增加,交通条件的...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安虎森  邹璇  
中国大陆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就意识到了城市化与"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两大核心议题。但这两大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文章基于Fujita,M.Krugman,P.和Venables,A.J.(1999)建立的城市实际工资方程,通过最大化实际收入研究最优城市规模选择和探求城市化最优途径。研究表明,包括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在内的农产品贸易成本是影响人们选择最优城市规模的核心因素。基于此,文章提出,城市化的根本途径在于降低农产品贸易成本。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潘丽群  张少华  
性别工资差距是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常见现象,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给劳动者带来了规模工资溢价,但不同劳动者获得城市规模工资溢价存在差异,那么,城市规模是否有助于缩小性别工资差距呢?基于最新的2017年中国247个城市的流动人口监测数据,构建两步回归计量模型来检验城市规模是否影响了性别工资差距。实证结果显示,233个城市中的男性劳动力拥有更高的薪资水平,但女性劳动力获得城市规模工资溢价比男性高,从增量上缩小了与男性劳动力的工资差距,城市规模每增大1%,女性获得的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比男性高0.097%。可见,性别工资差距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减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邱士可  王莉  
分析研究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涵义及其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指出城市人口规模增加是土地集约利用发展的前提,城市经济规模发展是土地集约利用的保障,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使土地集约利用成为必然。结果表明:城市现代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不仅要有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还要具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优化用地结构和推行新的用地模式,才能有效地防止城市土地的低效利用和粗放经营,把集约化经营不断推向更高的水平,缓解和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地矛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万庆  吴传清  朱媛媛  曾菊新  
1983—2017年的35年里,学术界关于城市规模分布的研究聚焦于特征事实、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影响效应和合理性评价等议题。相关研究文献十分丰富,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概言之,城市规模分布特征事实考察有待规范,城市规模统计分布模式的形成机理研究仍需拓展,城市规模空间分布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亟待强化,城市规模分布影响效应研究较为薄弱,城市规模分布合理性评价研究尚不充分,城市规模分布优化理论和政策研究缺乏。因此,今后应在规范研究设计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研究内容,着力深化全球因素和本土因素对城市规模空间分布的影响机理研究,加强城市规模分布的资源环境效应、合理性评价理论、系统模拟方法、优化模式与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并综合集成理论和方法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