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24)
2023(7145)
2022(5908)
2021(5881)
2020(4709)
2019(11173)
2018(10771)
2017(20523)
2016(10925)
2015(12787)
2014(12751)
2013(12634)
2012(12069)
2011(11278)
2010(11249)
2009(10686)
2008(10985)
2007(9569)
2006(8700)
2005(8258)
作者
(32107)
(26741)
(26681)
(25512)
(17381)
(12727)
(12076)
(10500)
(10305)
(9574)
(9563)
(9138)
(8755)
(8657)
(8653)
(8389)
(7992)
(7838)
(7712)
(7121)
(6916)
(6604)
(6322)
(6177)
(6171)
(6038)
(5934)
(5593)
(5412)
(5338)
学科
(47928)
经济(47861)
管理(24905)
(22833)
方法(22131)
(19060)
数学(19030)
银行(18914)
数学方法(18816)
(18391)
企业(18391)
(17714)
(16388)
中国(16170)
(12462)
金融(12461)
(11345)
贸易(11333)
(11127)
(10779)
(10584)
(10222)
制度(10214)
(9778)
业务(9596)
业经(9089)
理论(8515)
银行制(8252)
(7639)
(7008)
机构
大学(170402)
学院(162991)
(76419)
经济(75087)
研究(63848)
管理(57546)
中国(57147)
理学(48657)
理学院(48020)
管理学(47230)
管理学院(46926)
(37859)
(35938)
科学(35496)
(32345)
研究所(29604)
财经(28778)
中心(28253)
经济学(26646)
(26577)
(26544)
北京(24859)
经济学院(23925)
(23163)
(22451)
(22351)
师范(22232)
财经大学(21915)
(21540)
农业(21251)
基金
项目(102865)
科学(81686)
基金(78522)
研究(75067)
(69186)
国家(68710)
科学基金(57648)
社会(49933)
社会科(47405)
社会科学(47395)
基金项目(39864)
自然(35613)
教育(35157)
自然科(34839)
自然科学(34823)
自然科学基金(34257)
(34095)
资助(33640)
(31255)
编号(27549)
(25555)
成果(24642)
重点(23862)
中国(23765)
国家社会(22546)
教育部(22307)
(21667)
(20780)
大学(20515)
人文(20019)
期刊
(80915)
经济(80915)
研究(57500)
中国(33467)
(30873)
金融(30873)
(26061)
学报(25265)
科学(24671)
(23895)
管理(22743)
大学(19683)
学学(18375)
教育(17398)
财经(15689)
农业(15018)
经济研究(14088)
(13563)
技术(12605)
(11991)
国际(11845)
世界(11537)
问题(11029)
(8897)
业经(8635)
理论(7843)
技术经济(7551)
统计(7318)
(7317)
(7290)
共检索到2615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吕素香  张谊然  
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不仅会削弱统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会进一步扩大各地区产出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差异。最优中央银行设计理论认为,当这种区域非对称性效应在短期内无法消除的情况下,货币当局不仅要关注和重视来自地区层面的信息,更要从决策机制和制度安排上入手保证统一的货币政策能够充分考虑到这种区域非对称性效应。中国的货币政策同样存在着显著的区域非对称性效应,应该从深化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和大区分行制度改革入手,充分反映这种非对称性效应。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范方志  
任何思想有它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任何理论都有它坚实的微观基础,没有良好微观金融市场基础的中央银行独立性如果不是流于形式,而无实质内容,就是会把既有问题搞得更加含混复杂。因此,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下仅仅强调中央货币当局的独立性本身意义并不太大,而强调中央货币当局独立性带动下的整个金融系统的市场化才是问题关键所在。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姚翔  
本文总结了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框架、原则、工具和措施,以及金融危机后西方中央银行对流动性管理体系的创新。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流动性管理体系的弹性以及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结构性、平衡性、与利益相关方的协调等方面分析了西方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启示,并探讨了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梁山  
德国金融服务体系发达成熟,并一直奉行全能银行制度,实行混业经营,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可以在同一实体内运作。但是,德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也是世界公认的,这与其严格谨慎的金融监管体系不无关系。德国中央银行在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同时,一直扮演着金融监管的重要角色,成为德国金融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本文分析了德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角色的演变及其履行监管角色的方式,揭示其对中国金融监管制度安排的若干启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向志容  
次贷危机后,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纷纷扩大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权力。从理论上分析,中央银行同时拥有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职能,更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和发挥央行最后贷款人作用。借鉴英国、美国扩大中央金融监管权的做法,本文提出了要赋予我国中央银行作为系统性风险监管者及对金融控股公司等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主体的法律地位。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李杰  何晓红  彼尔·克莱  
外国中央银行抑制通胀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李杰,何晓红,彼尔·克莱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通常所见的经济现象,抑制通货膨胀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实践证明,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取决于一个国家中央银行独立程度和货币政策、货币定义以及控制手段的...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曾志耕  苟骏  金子才  
通过立法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已经成为中央银行制度改革的新趋向,本文以日本、新西兰、法兰西和英格兰四个有代表性国家的中央银行法改革为研究对象,经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在货币政策目标的界定、货币政策的决策权限、货币政策决策机构的人事安排及旨在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的信息公开制度四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共同点,为我国修改中央银行法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兆星  
198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它标志着我国中央银行制度及二级银行体制的建立,我国中央银行八年多的简短历史,足充满矛盾和不断面对挑战的历史。一、稳定货币与支持经济增长自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宏观金融调控职能以来,首先遇到的最主要的挑战。就是如何协调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孙健  孙卫东  尹焕三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何雨霖  陈宪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下,国际金融市场正处于剧烈动荡时期,世界各国为维持金融稳定、应对经济下滑陆续出台了力度空前的货币宽松政策。传统货币政策空间被进一步压缩,"零利率下限"的刚性约束迫使各国更依赖非传统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购买股票——作为非传统货币政策空间的上限选择,逐渐受到关注。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货币当局购买股票的行为均服务于货币政策目标,但对于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效果尚无一致定论。本文认为,中央银行购买股票在宏观层面需要权衡其给金融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市场机制以及公司行为等方面带来的扭曲和影响,在微观层面还将面临投资选择、盈亏风险以及退出机制等诸多挑战。因此,充分审慎地做好中央银行购买股票的成本收益分析是更好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必要手段。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张敬国  
东欧国家中央银行的贷款拍卖及对我国的启示张敬国经济转轨的国家,如东欧和独联体各国,企业改造还没有全部完成,居民储蓄集中于储蓄银行,企业的营运资金多从商业银行贷款取得,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系统的主体,在资金来源上对中央银行的再贷款还有很...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葛静  吴坚  王山  
职称管理工作是中央银行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开发、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的重要职责。中央银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职称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基层央行职称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提出了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工作的几点措施。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曾刚  万志宏  
中央银行沟通是中央银行面向公众的信息供给与交流行为。近20年来,主要发达国家央行纷纷强化了中央银行沟通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角色,金融危机后更进一步深化了关于未来货币政策路径的"前瞻性指引"。本文总结了中央银行沟通的国际实践和最新进展,并针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沟通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