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84)
2023(18446)
2022(15902)
2021(15128)
2020(12623)
2019(29208)
2018(28749)
2017(54988)
2016(29855)
2015(33654)
2014(33217)
2013(32923)
2012(30362)
2011(27474)
2010(27317)
2009(24868)
2008(24369)
2007(20833)
2006(18078)
2005(15755)
作者
(87026)
(72855)
(72078)
(68802)
(46489)
(34852)
(32737)
(28471)
(27775)
(25922)
(24807)
(24775)
(23193)
(22975)
(22632)
(22525)
(21507)
(21369)
(20891)
(20825)
(18077)
(17869)
(17637)
(16615)
(16181)
(16136)
(16052)
(15636)
(14681)
(14470)
学科
(122287)
经济(122150)
管理(82720)
(78864)
(64741)
企业(64741)
方法(58332)
数学(51282)
数学方法(50493)
中国(34355)
(31593)
(30322)
(29129)
业经(25374)
地方(22961)
(22337)
贸易(22326)
(21712)
(21690)
农业(21183)
理论(20106)
(18842)
财务(18761)
财务管理(18725)
(18685)
环境(18375)
技术(17916)
(17901)
企业财务(17850)
银行(17837)
机构
大学(430793)
学院(425721)
(171484)
经济(167992)
管理(165158)
研究(148794)
理学(144341)
理学院(142612)
管理学(139606)
管理学院(138849)
中国(109077)
科学(94309)
(92128)
(76557)
(75166)
(71896)
研究所(69421)
中心(65939)
业大(65613)
财经(62712)
(59710)
北京(57961)
(57371)
(57208)
农业(56658)
师范(56580)
(54376)
经济学(53151)
(48257)
经济学院(47957)
基金
项目(300132)
科学(236993)
基金(221023)
研究(212976)
(195374)
国家(193864)
科学基金(165721)
社会(135176)
社会科(128132)
社会科学(128098)
基金项目(116548)
(114146)
自然(110299)
自然科(107827)
自然科学(107797)
自然科学基金(105848)
教育(98405)
(98381)
资助(92101)
编号(83865)
重点(68185)
成果(68050)
(66830)
(63227)
(61760)
课题(58326)
科研(58145)
创新(57803)
教育部(56951)
国家社会(56560)
期刊
(177279)
经济(177279)
研究(123702)
中国(75705)
学报(73217)
科学(67280)
(63970)
管理(59228)
(56801)
大学(55082)
学学(52074)
农业(44402)
教育(44344)
技术(35839)
(32306)
金融(32306)
财经(30520)
经济研究(29890)
业经(27195)
(26229)
问题(24635)
(23796)
(20882)
图书(20513)
统计(20397)
科技(20287)
技术经济(20083)
资源(19776)
业大(18707)
(18598)
共检索到6072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成斌  
中国在快速推进城市化、实现人口转变的双重变迁进程中,高城市化、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城市就会出现替补迁移的需求以实现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文章根据城市化水平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对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聚类,得出39个替补迁移型城市,并通过与其他三类城市的指标对比发现,替补迁移城市存在工业经济突出、第二产业优势明显、总体经济实力雄厚、教育科研实力强大、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亟待提高等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邹一南  崔俊富  
文章在将城市福利分为户籍福利和非户籍福利的基础上,基于熵值法构建了城市福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28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福利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户籍福利和非户籍福利都随城市规模的增大而增大,不同规模城市的福利差距很大,少数特大城市的非户籍福利水平高于其他城市户籍福利和非户籍福利的总和。城市福利的这种结构性差异对人口迁移产生了重要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宁愿到特大城市作非户籍居民,也不愿意到中小城市作户籍居民,特大城市即使严控户籍,也无法改变人口膨胀的态势。因此,特大城市人口疏解不应靠户籍管制,而应致力于缩小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福利水平差距。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许乙青  成雨萍  
现阶段,中国城市绿地建设更多的属于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分析中国城市绿地建设问题离不开对地方政府公共品供给决策的讨论。基于公共经济学视角,利用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建立空间自回归模型,对市辖区绿地覆盖率、公园绿地覆盖率、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与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等城市绿地建设指标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城市绿地建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广泛存在,地方政府会根据其邻近城市的绿地建设水平来提供本辖区内的绿地建设。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完善绿色政绩考核体系、缩小区域差异、加强对外开放、建立多元投资体系等政策建议,以推动我国城市绿地建设。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田野  李平  
采用弧弹性方法测算我国286个地级市的就业弹性,从城市规模和所处区域两个层面分析不同城市就业吸纳能力的差异,并进一步考察高就业弹性是否以牺牲城市劳动生产率为代价以及不同规模城市就业弹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失衡问题较为突出,较大规模城市和东部城市总体上具有更高的就业弹性;各类城市的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普遍较高;较大规模城市和东部城市在绝对数值上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在增速上与城市生产效率存在替代关系;较大规模城市的较强就业吸纳能力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工业化发展阶段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霍鹏  魏修建  
为深入探究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态势及影响因素,利用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聚类分析、计量回归模型等方法对问题展开了探讨。结果表明:首先,总体上不论是基于行业分类还是地区分类,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都存在集聚程度较低且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其次,具体到城市来看我国大致呈现出以直辖市和东部地区发达城市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中心的空间分布态势,且教育专业化程度对于提升非省会城市的集聚水平作用更加明显;最后,从影响因素角度来看较高的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能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而制造业集聚发展水平目前尚未达到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相匹配的状态。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国斌  王军  
选取2004年~2015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经济增长质量视角出发,运用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研究房价对经济增长的质量效应。得出如下结论:在样本期内,房价会对经济增长质量产生显著影响,房价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并且已经逼近拐点。分地区和分城市规模来看,房价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且这种差异在一二线城市和三四五线城市之间比东部、中部、西部之间更加明显。此外,创新、FDI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梁流涛  雍雅君  袁晨光  
研究目的:探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内涵,揭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方法:SBM模型、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结果:2016年全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整体偏低,优化提升空间较大;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值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地区递减,其差异主要由省内差异引起;城市土地绿色利用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状态可以分为4种:高值集聚区(东部沿海地区)、高值异质区域(晋蒙、京津冀和东北地区)、低值异质区域(湘鄂以及两广地区)、低值集聚区(陕甘云川贵和中部地区)。研究结论:应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土地利用当中,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生态—社会"的耦合,并因地制宜的采取差别化的管理措施,促进不同区域的城市协同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梁流涛  赵庆良  陈聪  
研究目的:揭示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异特征,探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优化路径。研究方法:DEA模型,分组比较法。研究结果:测度了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将之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了效率变化的源泉。研究结论:(1)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不高,具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在空间分布上,各城市效率值大小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对应关系。(2)纯技术效率对总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强于规模效率。(3)大部分城市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不同等级和不同区域的城市所处的规模报酬阶段存在明显的差异。(4)城市土地利用中要素投入冗余现象严重,可以通过合理配置投入要素方式优化土地利用效率。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夏帅  谭黎阳  笪远瑶  
研究将高铁开通因素纳入多区域空间经济模型与垂直关联模型,阐明高铁开通对城市三重产业集聚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将高铁开通视作准自然实验,选取2004—2019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分析了高铁开通对城市三重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促进了城市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高铁开通对城市三重产业集聚的影响强度具有时滞效应,总体上呈现出倒U型特征,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的时滞效应更强;高铁开通对东部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无显著影响,对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城市群的三重产业集聚均不存在显著影响。针对上述结论,基于规范分析方法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黄新飞  李元剑  张勇如  
地理特征对于城市的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选择每个城市到十大港口的最短公路运输距离作为国际贸易的工具变量,并详细检验了其作为工具变量的相关性和外生性。对我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国际贸易对我国城市人均收入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国际贸易量每提高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132%。在分别控制了政治文化、地理和FDI等因素后,结论仍具有稳健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振坡  员彦文  程浩岩  
探讨居住迁移空间特征,揭示其内在影响机制,为城市空间规划提供参考。在厘定家庭决策与区位选择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利用《2017年天津市住房与交通调查问卷》微观数据,通过Net Draw工具刻画天津市居住迁移空间特征,并构建MNL模型实证检验其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天津市居住迁移呈现出从中心向环城楔状延伸的郊区化趋势;随时间推移,中心城区居住迁移就近性原则出现弱化倾向,渐由区内迁移向区际迁移转变。生命历程和住房市场因素对居住迁移空间影响显著,家庭结构与制度因素影响较小。因此,应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多元化公共服务配套、保障性住房布局等手段,形成"主动迁居为主,引导性迁居为辅"模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彪  王开泳  赵逸才  
行政中心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以及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论文采用空间分析、双重差分模型等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县级以上行政中心迁移的基本特征、经济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迁移特征方面,行政级别越高,迁移距离相对越远,集中出现在2000年以后,以华北地区最为频繁,西部地区迁移距离普遍比其他地区更远;在迁移效应方面,新行政中心周边人口、经济和建设用地增速都明显快于原行政中心,行政中心迁移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在影响因素方面,主要受资源环境条件制约、旧城规划改造推动、新区开发建设引导、行政体制改革和城市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影响,行政中心迁移通常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义武  林万龙  张莉琴  
文章利用工具变量和门限模型估计了地方公共品供给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地方公共品供给对人口迁移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不同规模城市公共品供给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强度存在差异,与向大城市迁移相比,流动人口向中小城市迁移会更多地考虑公共服务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公共品供给对人口跨省迁移存在"门槛"效应,而对人口省内迁移表现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基础设施供给也对人口迁移具有积极作用。当社会福利供给水平低于一定"门槛"值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明显,一旦越过"门槛",对人口迁移则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义武  林万龙  张莉琴  
文章利用工具变量和门限模型估计了地方公共品供给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地方公共品供给对人口迁移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不同规模城市公共品供给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强度存在差异,与向大城市迁移相比,流动人口向中小城市迁移会更多地考虑公共服务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公共品供给对人口跨省迁移存在"门槛"效应,而对人口省内迁移表现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基础设施供给也对人口迁移具有积极作用。当社会福利供给水平低于一定"门槛"值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明显,一旦越过"门槛",对人口迁移则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