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65)
2023(16527)
2022(14206)
2021(13126)
2020(10921)
2019(24756)
2018(24670)
2017(47182)
2016(25936)
2015(29107)
2014(28858)
2013(28096)
2012(25519)
2011(23084)
2010(22931)
2009(21459)
2008(20449)
2007(18018)
2006(15798)
2005(13990)
作者
(74090)
(61522)
(61392)
(58298)
(38933)
(29500)
(27887)
(24039)
(23357)
(21931)
(20846)
(20775)
(19492)
(19369)
(19176)
(18829)
(18626)
(18366)
(17605)
(17521)
(15342)
(15209)
(14854)
(14091)
(13740)
(13683)
(13681)
(13532)
(12491)
(12262)
学科
(95421)
经济(95280)
管理(78409)
(71655)
(58935)
企业(58935)
方法(42541)
数学(36331)
数学方法(35897)
(30528)
(26730)
中国(25581)
业经(23162)
(22334)
(22155)
(19157)
贸易(19149)
农业(18685)
(18611)
地方(18242)
理论(17469)
环境(17154)
(16515)
财务(16434)
财务管理(16401)
(16195)
银行(16141)
(15961)
(15948)
技术(15546)
机构
学院(361855)
大学(360392)
管理(141283)
(140512)
经济(137393)
理学(122267)
理学院(120936)
研究(120223)
管理学(118788)
管理学院(118157)
中国(89547)
(76577)
科学(75404)
(66333)
(62965)
(60686)
业大(56477)
研究所(55280)
中心(54598)
(53442)
财经(52676)
农业(49700)
北京(47779)
(47715)
(47437)
师范(46929)
(43875)
(43046)
经济学(41460)
技术(39489)
基金
项目(249363)
科学(195191)
研究(183056)
基金(179281)
(156759)
国家(155437)
科学基金(132937)
社会(114242)
社会科(108115)
社会科学(108090)
(98608)
基金项目(94824)
自然(86422)
自然科(84374)
自然科学(84351)
教育(83963)
自然科学基金(82780)
(82319)
编号(75777)
资助(73384)
成果(61185)
重点(55533)
(54329)
(52670)
(52241)
课题(52162)
创新(48744)
(47582)
科研(47579)
国家社会(46567)
期刊
(157430)
经济(157430)
研究(105228)
中国(70611)
学报(59477)
(58179)
科学(53142)
管理(51826)
(50619)
大学(44711)
教育(42396)
学学(42151)
农业(40535)
技术(31441)
(29458)
金融(29458)
业经(27986)
经济研究(25047)
财经(25028)
(21322)
(20975)
问题(19894)
图书(18139)
(17672)
科技(17554)
理论(17416)
技术经济(16526)
商业(16503)
实践(15998)
(15998)
共检索到5285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薛贺香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生产者绿色生产意识和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正不断提高,文章基于生产者追求收益最大化和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对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行为进行了演化博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要使"生产绿色产品"和"消费绿色产品"分别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占优策略,对于生产者,需要满足生产绿色产品的额外收益和政府补贴之和大于为此所付出的额外成本与不生产绿色产品所交税赋之差;对于消费者,需要满足消费绿色产品得到的额外效用大于为此付出的额外成本。因此,为使生产者生产绿色产品、消费者消费绿色产品成为常态化,政府和生产者对生产绿色产品的重视、消费者对购买绿色产品的支持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薛贺香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生产者绿色生产意识和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正不断提高,文章基于生产者追求收益最大化和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对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行为进行了演化博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要使"生产绿色产品"和"消费绿色产品"分别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占优策略,对于生产者,需要满足生产绿色产品的额外收益和政府补贴之和大于为此所付出的额外成本与不生产绿色产品所交税赋之差;对于消费者,需要满足消费绿色产品得到的额外效用大于为此付出的额外成本。因此,为使生产者生产绿色产品、消费者消费绿色产品成为常态化,政府和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司振中  代宁  齐丹舒  
在世界各地,农业食品领域的工业化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大量碳排放、食品安全危机、小农边缘化和小农生计的难以维系。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多个国家的不同群体建立了多种多样的替代性食物体系,如社区支持农业、农夫市集、共同购买、社区菜园等。替代性食物体系自2009年进入中国至今已有十年,获得了较大发展。然而,国内研究较少关注国际替代性食物体系产生的背景及理念。文章从替代食物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特征、国内外差异以及学术界的批判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全面介绍相关的关键问题和概念,为推动国内替代性食物体系研究的发展助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冬雪  Clara Medina-García  Xenia Katsigianni  Pieter Van den Broeck  王兴平  
替代性食物体系是应对传统工业化农业带来的环境与社会危机,促进城市碳中和转型的创新型食物系统模式,其出现为城市食物体系治理和土地供给提出了新要求。国内现有食物体系治理与规划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传统食物体系层面,对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的替代性实践关注不足。结合全球范围内的已有替代性做法,从参与者网络和空间实体网络两个维度构建了替代性食物体系的治理框架。基于比利时鲁汶的替代性食物体系演变、治理转型和替代性实践项目经验,提出中国式替代性食物体系网络建设、多元化空间利用与创新型土地供给、包容性制度环境支持等建议,以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替代性食物体系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嬛  王习孟  
文章旨在全面回顾中国替代性食物体系相关研究,总结主要研究成果,并为进一步探讨寻找方向。文章首先梳理了研究的不同理论视角,包括社区支持农业、巢状市场、食品短链和农消对接。综合不同视角的研究,文章认为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体系主体力量不均衡、中等收入群体兴起是替代性食物体系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国替代性食品体系的发展与全球食品体系变化紧密相连,但政府主导了认证体系建立,对新兴体系发展支持不够。消费者与大部分生产者都是社会精英群体,小农户在中介机构的支持下参与到新体系之中。现有研究在替代性食物体系发展总体情况调查分析、行动主体价值观念构建、企业与替代性食品体系构建、与生态农业技术研究互动等方面有待加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嬛  王习孟  
文章旨在全面回顾中国替代性食物体系相关研究,总结主要研究成果,并为进一步探讨寻找方向。文章首先梳理了研究的不同理论视角,包括社区支持农业、巢状市场、食品短链和农消对接。综合不同视角的研究,文章认为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体系主体力量不均衡、中等收入群体兴起是替代性食物体系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国替代性食品体系发展与全球食品体系变化紧密相连,但政府主导了认证体系建立,对新兴体系发展支持不够。消费者与大部分生产者都是社会精英群体,小农户在中介机构的支持下参与到新体系之中。现有研究在替代性食物体系发展总体情况调查分析、行动主体价值观念构建、企业与替代性食品体系构建、与生态农业技术研究互动等方面有待加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嬛  王习孟  
文章旨在全面回顾中国替代性食物体系相关研究,总结主要研究成果,并为进一步探讨寻找方向。文章首先梳理了研究的不同理论视角,包括社区支持农业、巢状市场、食品短链和农消对接。综合不同视角的研究,文章认为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体系主体力量不均衡、中等收入群体兴起是替代性食物体系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国替代性食品体系的发展与全球食品体系变化紧密相连,但政府主导了认证体系建立,对新兴体系发展支持不够。消费者与大部分生产者都是社会精英群体,小农户在中介机构的支持下参与到新体系之中。现有研究在替代性食物体系发展总体情况调查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何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基础上,对于农产品绿色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当前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与人民消费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有必要针对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绿色消费角度出发,采取多种措施,构建更加完善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更好的满足人们绿色消费需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静  云建辉  陈蕊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已成为资源分配与绿色农产品价值汇集的关键。本文提出通过数字化赋能,以组织优化、服务优化、渠道优化和竞争优化为路径,进一步完善绿色农产品流通体系,实现绿色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有效提升。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曾凡银  
在全球关税下降的大趋势下 ,各国都在寻找替代技术、设置贸易壁垒 ,保护本国产品和产业免受冲击 ,绿色壁垒既顺应国际潮流 ,又符合发达国家的实际需要。在这一进程中 ,我国产品既遭遇了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 ,又深受其转移污染产品、产业的影响。本文建立了贸易壁垒价格梯度场的空间控制模型 ,通过绿色壁垒对关税壁垒的替代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说明发达国家等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本原因和我国完善环境技术标准的理论与政策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博文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提升绿色创新能力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对于绿色创新的理解,要突破单一绿色技术创新的狭义视角,从绿色技术与制度创新的综合视角考察。绿色创新兼具绿色技术和绿色制度创新的双重内涵,为绿色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深刻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属性。论文创新构建了一个包含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等在内的中国绿色创新能力“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中国2006—2021年的绿色专利头部百城开展特征分析。研究发现,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普遍提升,绿色创新指数呈现从“中心—外围”向均衡发展格局演变趋势。主要构成指标呈现一些典型特征,如创新结构的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绿色创新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以及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在不同地区差异明显等。最后从提升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水平、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构建绿色技术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培育绿色技术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博文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提升绿色创新能力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对于绿色创新的理解,要突破单一绿色技术创新的狭义视角,从绿色技术与制度创新的综合视角考察。绿色创新兼具绿色技术和绿色制度创新的双重内涵,为绿色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深刻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属性。论文创新构建了一个包含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等在内的中国绿色创新能力“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中国2006—2021年的绿色专利头部百城开展特征分析。研究发现,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普遍提升,绿色创新指数呈现从“中心—外围”向均衡发展格局演变趋势。主要构成指标呈现一些典型特征,如创新结构的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绿色创新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以及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在不同地区差异明显等。最后从提升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水平、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构建绿色技术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培育绿色技术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余厚强  曹雪婷  
[目的/意义]旨在构建具有通用意义的替代计量数据质量评估体系,为后续替代计量数据质量评估实证研究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梳理了替代计量数据生产流程,识别了与数据质量相关的主体要素,据此归纳总结出评估维度。[结论/发现]构建了以准确性、及时性、复现性、透明性和一致性为评估维度的一级数据质量评估体系,以实现从数值、流程和政策三个方面全面评估替代计量数据质量;构建了每个一级维度评估指标下的二级评估体系,归纳出具体的终端评估维度,并结合已有研究做深入剖析。[创新/价值]构建的替代计量数据评估体系对于替代计量数据质量的管理和提升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刘文娟  陈达强  
针对存在两异质可替代产品绿色供应链的链际竞争与链内协调问题,围绕三种基本竞争决策模式(分散-分散、集中-分散、集中-集中),考虑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主从关系和供应链间的竞争关系,以两替代产品的零售价格和绿色碳减排水平为决策变量,应用Stackelberg博弈和Bertrand博弈进行建模,并进行建模求解与算例分析,分析比较产品的零售价格和绿色碳减排水平的竞争弹性系数对供应链系统利润、产品需求等的影响,得出两绿色供应链之间的最佳竞争决策,分析结果表明两绿色供应链采用"集中-集中"决策时最符合绿色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需求。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月月  胡峰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绿色专利的跨国转移是国际减排工作得以全面落实的关键,有助于实现绿色清洁技术运用的全球化。绿色专利与一般专利相比更倾向于通过非市场机制进行跨国转移。从驱动和制约两个方面对绿色专利跨国转移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后,从绿色气候基金效用的发挥、国际法律的完善和绿色伙伴关系的建立三个方面提出了推进绿色专利跨国转移的政策保障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