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07)
- 2023(10992)
- 2022(9841)
- 2021(9219)
- 2020(7658)
- 2019(17689)
- 2018(17655)
- 2017(34254)
- 2016(18402)
- 2015(20879)
- 2014(20600)
- 2013(20222)
- 2012(18445)
- 2011(16456)
- 2010(16245)
- 2009(14702)
- 2008(14206)
- 2007(12289)
- 2006(10810)
- 2005(9088)
- 学科
- 济(71582)
- 经济(71392)
- 管理(51601)
- 业(50048)
- 企(42451)
- 企业(42451)
- 方法(34218)
- 数学(28302)
- 数学方法(27988)
- 农(20021)
- 中国(19466)
- 财(17069)
- 业经(16913)
- 学(16095)
- 地方(15012)
- 理论(13696)
- 和(13691)
- 农业(12907)
- 贸(12346)
- 贸易(12341)
- 易(11968)
- 制(11596)
- 技术(11381)
- 环境(11201)
- 教育(10583)
- 务(10582)
- 财务(10520)
- 财务管理(10500)
- 划(10090)
- 企业财务(9970)
- 机构
- 大学(258324)
- 学院(254570)
- 管理(105803)
- 济(98233)
- 经济(96080)
- 理学(92672)
- 理学院(91630)
- 管理学(90071)
- 管理学院(89607)
- 研究(84060)
- 中国(59937)
- 京(54767)
- 科学(52867)
- 财(44175)
- 所(41287)
- 农(38767)
- 业大(38369)
- 研究所(37914)
- 中心(37595)
- 财经(36162)
- 江(35087)
- 范(34884)
- 北京(34613)
- 师范(34600)
- 经(32944)
- 院(30413)
- 农业(30188)
- 州(28787)
- 经济学(28385)
- 师范大学(28277)
- 基金
- 项目(181957)
- 科学(143438)
- 研究(134448)
- 基金(132559)
- 家(115275)
- 国家(113985)
- 科学基金(98122)
- 社会(85496)
- 社会科(80059)
- 社会科学(80033)
- 基金项目(71183)
- 省(70537)
- 自然(63683)
- 自然科(62187)
- 自然科学(62175)
- 教育(61231)
- 自然科学基金(61049)
- 划(59498)
- 编号(55187)
- 资助(53797)
- 成果(44921)
- 部(40106)
- 重点(39987)
- 发(38099)
- 创(37902)
- 课题(37249)
- 创新(35223)
- 科研(34663)
- 教育部(34641)
- 项目编号(34434)
- 期刊
- 济(105927)
- 经济(105927)
- 研究(75057)
- 中国(46799)
- 学报(41160)
- 科学(38119)
- 管理(37751)
- 农(35778)
- 财(31910)
- 大学(31350)
- 教育(30259)
- 学学(29274)
- 农业(25472)
- 技术(21053)
- 融(17609)
- 金融(17609)
- 业经(17120)
- 财经(17075)
- 经济研究(16289)
- 图书(15508)
- 经(14430)
- 问题(13588)
- 科技(13393)
- 理论(13031)
- 业(12564)
- 实践(12139)
- 践(12139)
- 版(12112)
- 技术经济(11734)
- 现代(11553)
共检索到3626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林晨蕾 郑庆昌
文章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从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与经济供养三个维度出发,运用Logit模型和OLS模型剖析社会养老对家庭养老的影响及其不同健康状况老人群体间的差异。研究发现,第一,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社会养老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家庭养老,但是社会养老对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二,社会养老通过老人实际居住安排的调节效应对生活照料起到一定的负向调节作用。第三,社会养老对家庭养老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健康差异。社会养老只对健康评级为"I"或"II"农村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影响显著。此外,居住安排也只强化了健康评级为"I"和"III"老人生活照料的负向调节作用。
关键词:
社会养老 家庭养老 卡兹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穆怀中
依据生命周期均衡收入分配原理,构建家庭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收入分配适度水平及其"互补替代"数理模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家庭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经济结构优化。研究发现:(1)家庭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收入分配存在"替代"关系,而在退休年龄延长的条件下,二者存在"互补"关系;(2)家庭子女养老和个人养老替代的均衡点是家庭有2个子女,随着子女数量的增加,家庭子女养老与个人养老边际替代率递减;(3)伴随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家庭子女养老收入再分配系数下降,个人养老收入分配系数上升且上升幅度大于前者下降幅度;(4)家庭子女养老与个人养老之间的"互补替代"效应呈现为"倒V形"曲线,且其替代的均衡点与总和生育率2.1的更替水平存在契合效应。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赵静
养老保险的快速发展,是否会替代家庭养老的功能,在理论上没有明确预期。本文利用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养老保险对家庭养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城镇和农村,养老保险均对家庭养老有替代效应,但不是完全替代;这主要体现在子女给老人的赡养费减少,实物帮助没有显著变化;虽然养老保险减弱了老人与子女同住的主观意愿,但对实际居住安排的影响不大;经济状况差、健康状况好、没有照看孙辈的老人,其赡养费受养老保险的负向影响更强,这说明子女既有利他主义,也有交易动机。未来应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适当提高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川川 陈斌开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难以持续。基于最新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微观数据,本文利用断点回归方法实证研究了以"新农保"为基础的农村"社会养老"模式对"家庭养老"的替代性。研究结果显示,获得新农保养老金收入的农村老年人,其获得私人转移支付的概率下降了大约32-56个百分点,然而,对于已经获得转移支付的老年人,并未发现新农保养老金收入对他们获得的私人转移支付数额存在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社会养老"对传统"家庭养老"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但当前效果有限,完善中国农村的"社会养老"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断点回归 社会养老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田北海 王彩云
社会养老服务是家庭养老日渐式微的产物,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养老的可替代性。本文基于嵌入性分析视角,阐释了家庭养老的替代机制,分析了城乡老年人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总体水平较低,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水平相对较高;身体机能是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硬约束条件,身体机能越差,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水平越高;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嵌入家庭结构情境之中,家庭人口数或上过大学的家庭成员越多、代际数或儿子数越少,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水平越高,配偶健在的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水平相对较低;基于当前养老方式的自我强化效应,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有更高的社...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李方华 臧敦刚
论文基于2020年对全国200户家庭的调研数据,利用iv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处理,重点研究养子防老与家庭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养子防老与家庭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意愿之间存在替代关系;(2)性别和职业类型对家庭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具有负向作用;(3)收入水平和长期居住地点正向影响商业养老保险购买意愿。在结论基础上提出了有利于促进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和丰富养老事业理论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后续研究和相关政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王芳 李锐
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2009年国家开始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而新农保是否对家庭养老模式产生替代性,这一影响是否存在地区差异,还有待进一步评估验证。本文基于CHARLS微观调查数据,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研究了新农保政策对不同地区家庭养老模式的替代性。结果表明,领取新农保养老金对东部地区农户从子女处获得的经济支持没有显著影响,但它显著降低了中西部地区农户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概率,而他们获得的经济支持金额对养老金收入并不敏感。因此,新农保政策对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家庭养老模式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但仍未根本动摇家庭养老模式。政府须在财力允许和充分考虑地区差异的条件下,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新农保...
关键词:
新农保 子女经济支持 替代性 地区差异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召华 王蕾 罗宇溪
基于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对样本进行逆概率加权后,运用差分-断点法分析了新农保养老金收入在经济支持与精神慰藉两方面对农村家庭养老的替代效应。分析发现:新农保养老金收入使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减少了23%;在精神慰藉方面,新农保养老金收入降低了子女与父母同住的可能性,并且减少了子女探望父母的次数。从分样本回归结果来看,养老金收入对至少有一个儿子的家庭影响较大,对只有女儿的家庭几乎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尽管社会养老提高了老人的经济独立性,但弱化了子女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因此,在社会养老不断推进的同时,还应当重视家庭养老在精神慰藉方面的作用,避免出现空巢家庭,影响老年人的养老质量。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魏锋
本文借鉴La Portal et al.(2000)提出的两个竞争性理论:结果理论与替代理论,利用Logistic和Tobit回归方法检验了外部审计和现金股利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的是替代还是互补角色。结果表明,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计与现金股利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外部审计在降低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方面是现金股利的一种可替代治理机制,从而支持股利支付的替代理论,后续的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也支持这一观点。
关键词:
外部审计 现金股利 代理成本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良成
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特有的制度环境,考察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中国市场上,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二元"关系,即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具体而言,市场竞争压力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具有明显的成本比较优势,使得两者具有替代关系。控制利益、管制压力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不具有显著的成本比较优势,而是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驱动因素,使得两者具有互补关系。
关键词:
替代 互补 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阳杰 陈习定 应里孟
文章以中国A股2009-2018年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从风险管理、企业文化和股东财富三大假说实证检验企业避税与环境责任(CER)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避税与CER总体正相关,为互补关系,支持了风险管理假说,但这种关系仅存在于民营企业子样本。在国有企业子样本中,企业避税与CER无关,也即独立关系,支持了股东财富假说。文章以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战略部署为准自然实验,进一步考察公共治理对避税与CER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公共治理期间,企业避税与CER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反而得到增强,但这种增强效应仅限于民营企业子样本。这说明,即便面对强力的公共治理约束,民营企业为应对双重"三期叠加"压力,在更积极承担CER的同时,也提高了避税程度。然而,这种效应并未在国有企业子样本中得到明显体现。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解垩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1997—2004年30个省的政府卫生投资的空间特征,结果显示:政府卫生投资具有空间溢出作用,这种作用在逐年增强;政府卫生投资在空间上存在着显著的互补效应,说明地方政府之间有"邻里模仿"行为;政府卫生支出不是"奢侈品"。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志刚 宁可 钟甫宁 纪月清
本文系统研究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对家中有老年人(60岁以上)和无老年人两类家庭土地转出决策的影响与机制,并识别了在家庭面临不同流动性约束条件下的差异。在理论分析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两期数据,用PSM-DID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对于无老年人家庭,加入新农保能提升预期养老保障水平,制度性养老保障会替代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并降低土地经营边际效用,促进土地转出,这种作用在家庭流动性约束较弱情况下尤其显著;而在流动性约束严重情况下,加入新农保的长远利益和短期家庭支出增加,会促使家庭短期减少闲暇、增加劳动强度和时间,无益于土地转出。对于有老年人家庭,新农保会增加老年人生活保障和家庭福利,降低老年人农业劳动供给,促进土地转出,特别是在流动性约束较强情况下;而在流动性约束较弱情况下,新农保对老年人生活保障和家庭福利的提升作用较弱,促进土地转出作用也较弱。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国龙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保基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替代率这个指标进行量化,根据试点地区的实际做法,在不同缴费标准、缴费年限、投资收益等不同变量组合下可以分析出替代率的变动情况,提出确定合理缴费档次及标准、改变基金投资渠道、落实并加大地方政府补贴力度等措施,真正实现该制度的"有弹性、可持续"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远
互联网的普及正在潜移默化地重塑家庭消费的偏好,本文基于CFPS的微观数据,研究了互联网对城乡家庭日常消费的影响机理,并检验其中最重要的传导机制——信贷约束机制,从而探究互联网在家庭消费中的替代效应。结论表明,互联网的使用显著提升了家庭总消费,然而互联网对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尤其是2016年之后在城镇地区,随着互联网技术应运而生的场景化新消费业态的快速发展,显著刺激了城镇居民消费。其次,在正规金融不可及的情况下,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能够显著改善家庭信贷约束程度进而促进家庭消费。为此,文章提出应积极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健全互联网金融市场环境及法律法规,以及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等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