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57)
- 2023(17964)
- 2022(15004)
- 2021(13784)
- 2020(12030)
- 2019(27661)
- 2018(27725)
- 2017(54596)
- 2016(29604)
- 2015(33158)
- 2014(33102)
- 2013(32963)
- 2012(30365)
- 2011(26945)
- 2010(27359)
- 2009(25821)
- 2008(25749)
- 2007(23166)
- 2006(20144)
- 2005(18222)
- 学科
- 济(126171)
- 经济(126024)
- 业(104942)
- 管理(95062)
- 企(89971)
- 企业(89971)
- 方法(61582)
- 数学(52044)
- 数学方法(51288)
- 农(38103)
- 财(37926)
- 业经(33364)
- 中国(33248)
- 农业(26531)
- 制(26100)
- 务(25896)
- 财务(25826)
- 财务管理(25783)
- 企业财务(24460)
- 贸(23750)
- 贸易(23736)
- 易(23133)
- 学(22223)
- 技术(22103)
- 理论(21784)
- 地方(21586)
- 和(20409)
- 银(20041)
- 银行(20005)
- 行(19077)
- 机构
- 学院(428850)
- 大学(425352)
- 济(179744)
- 经济(176103)
- 管理(170372)
- 理学(146864)
- 理学院(145360)
- 管理学(142735)
- 管理学院(141931)
- 研究(135971)
- 中国(106476)
- 京(88940)
- 财(85295)
- 科学(82585)
- 农(72411)
- 所(69001)
- 财经(68114)
- 江(64737)
- 中心(63733)
- 业大(62983)
- 研究所(62281)
- 经(61767)
- 农业(57045)
- 北京(55631)
- 经济学(55356)
- 范(51842)
- 州(51315)
- 师范(51272)
- 财经大学(50420)
- 经济学院(50348)
- 基金
- 项目(281812)
- 科学(223133)
- 基金(206672)
- 研究(203578)
- 家(179877)
- 国家(178333)
- 科学基金(154571)
- 社会(130490)
- 社会科(123803)
- 社会科学(123771)
- 省(110511)
- 基金项目(108497)
- 自然(101098)
- 自然科(98861)
- 自然科学(98833)
- 自然科学基金(97152)
- 教育(94641)
- 划(92234)
- 资助(86283)
- 编号(82175)
- 成果(66005)
- 重点(63146)
- 部(62794)
- 创(60130)
- 发(59855)
- 课题(55783)
- 创新(55711)
- 科研(54541)
- 国家社会(54235)
- 教育部(54100)
- 期刊
- 济(194835)
- 经济(194835)
- 研究(120784)
- 中国(79409)
- 财(69113)
- 管理(66062)
- 农(65620)
- 学报(64210)
- 科学(60263)
- 大学(49226)
- 学学(46653)
- 农业(44563)
- 技术(40152)
- 融(39697)
- 金融(39697)
- 教育(39225)
- 财经(34220)
- 业经(33103)
- 经济研究(31497)
- 经(29486)
- 问题(26153)
- 业(25916)
- 技术经济(23608)
- 统计(23586)
- 策(21662)
- 贸(21332)
- 商业(20424)
- 图书(19855)
- 理论(19827)
- 现代(19724)
共检索到630086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月友 刘志彪
本文构建二阶段非均衡增长模型,将农业统一纳入分析框架,分析劳动力在我国三次产业间违规律流动现象,进而寻找我国经济服务化进程缓慢的原因和解决办法。研究表明:由于阶段间要素替代弹性不同和服务业存在"天花板效应",我国当前经济服务化路径表现为"去农业化"而非"去工业化",服务业低层次发展现状短期内将无法突破。本文支持中国服务业比重长期过低的主要原因是服务业市场长期局限于本地化市场及其容量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要素供给不足是导致我国服务业比重长期过低的直接原因。为了加快经济服务化进程,急需解决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问题。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胡春龙 常逸聪
本文以我国西部1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劳动的产出弹性、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均不断上升,而资本的产出弹性持续下降。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较小,而经济增长的冲击对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影响程度较高。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丽莉 唐为
本文构建了包含劳动力异质性与集聚外部性的空间均衡模型,利用2005年、201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和反事实分析,考察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工资与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1)农村流动人口一方面为城市经济带来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对城市低(高)技能劳动力产生替代(互补)效应,导致城市低技能工资水平微弱下降,高技能工资水平明显上升;(2)人口流入促进城市住房成本上涨及房屋所有者租金收入增加,使城市居民总体福利水平提升,但低技能租房者的福利受损;(3)农村人口因迁移到高工资的城市地区而获得明显福利改善;(4)总体而言,2005—2015年城乡迁移成本下降促使全国福利提升4%~5%。因此,继续推进城乡人口迁移有利于改善社会福利,但应根据人口流动方向合理配置土地和住房资源,以减少部分城市人口的福利损失。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闵师 项诚 赵启然 王晓兵
本文利用1984—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估计了小麦、玉米、粳稻、大豆、棉花和油菜籽6种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函数与效率方程,并着重比较分析了不同农产品的机械劳动力替代弹性。研究表明,直接替代弹性与Allen替代弹性方法低估了农产品生产的机械劳动力替代弹性,而Morishima替代弹性可以较好地反映机械劳动力替代弹性。在6种主要农产品生产中,机械对劳动力都有显著的替代性;其中,小麦生产作业中机械最大程度地替代了劳动力投入,而其他农产品尤其是棉花与粳稻生产的机械化有较大发展潜力。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对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证参考,而且对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实证依据。
关键词:
农产品生产 机械化 劳动力 替代弹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钟世川
本文在CES生产函数下,从理论上讨论了要素替代弹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采用Kmenta近似估计方法,估算1979~2011年中国工业各行业的替代弹性;并根据Acemoglu对技术进步偏向定义,测算1979~2011年各行业技术进步偏向情况。实证结果表明,大多数行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大于0小于1,且资本技术进步率增长小于劳动技术进步率增长;我国行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大致是资本偏向性的。同时,1987~2011年间要素替代弹性和偏向资本的技术进步对行业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人均资本对行业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替代弹性 经济增长 技术进步偏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袁加军 段景辉
文章立足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利用二元经济非均衡增长模型,对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经济增长的非均衡现象极为显著,最后针对这一现象提出解决我国二元经济均衡发展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
二元经济 非均衡 增长效应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月玲 林锋
文章采用1996-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区域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从劳动异质性视角拓展要素替代弹性分析;并首次联合运用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从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过程分析来揭示要素替代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尽管三大区域各自的要素替代弹性变化显著不同,但要素替代弹性的增长效应却彼此具有一致性。其中,东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明显地存在着0.805的增长门槛,只有西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越过了门槛值,与区域增长具有尚不显著的正相关性而支持德拉格兰德维尔假说;三大区域的资本-技能互补性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都不明显;劳动-技能替代弹性则表现为显著的正向增长效应,显示出各区域存在着人力资本红利。值得注意的是,与均衡增长路径上"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提高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的德拉格兰德维尔假说不同,在考虑劳动异质性和技术非效率的前提下,中国地区增长更支持"劳动-技能替代弹性提高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的结论。文章为甄别新常态下的区域增长潜力转变、剖析要素匹配合理性及产业结构调整可行性奠定基础。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月玲 林锋
文章采用1996-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区域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从劳动异质性视角拓展要素替代弹性分析;并首次联合运用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从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过程分析来揭示要素替代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尽管三大区域各自的要素替代弹性变化显著不同,但要素替代弹性的增长效应却彼此具有一致性。其中,东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明显地存在着0.805的增长门槛,只有西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越过了门槛值,与区域增长具有尚不显著的正相关性而支持德拉格兰德维尔假说;三大区域的资本-技能互补性提高对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周扬
在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流通和生产的需求互补特性假设,并将工业部门区分为生产职能部门和流通职能部门。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2002-2013年的省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生产和流通对流通环节就业占比和经济发展表现出木桶效应,流通环节就业占比的提高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需要以流通环节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相对减缓为代价;另外,变量之间存在空间相关性,对流通环节就业占比而言,显现出劳动力的区域溢出效应和流通环节劳动力的需求端跨区域传导效应,对经济发展而言,则显现出需求端的空间负向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国君 陈林
本文基于扩展的内生劳动力供给模型,从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汇率波动影响一国就业的传导机制。选取1994-2016年人民币实际汇率与我国不同部门就业的相关数据,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人民币汇率波动与我国就业呈负相关关系,但是其对贸易部门就业水平的影响显著高于对非贸易部门的影响,而对全国总体就业水平的影响则介于两者之间。
关键词:
实际汇率 就业 内生劳动力供给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尹朝静 范丽霞 李谷成
基于VES生产函数,结合变截距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了中国28个省份1978—2010年的农业资本—劳动的替代弹性,对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业生产中资本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明显大于劳动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农业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1978—2010年间农业资本对劳动的平均替代弹性为1.529,农业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弹性促进了农业增长;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均呈上升趋势,且替代弹性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农业资本—劳动替代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玛兰 李晓云 游良志
利用1978-2015年13个粮食主产区的省域面板数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分析了中国农业劳动力与机械利用变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在测算出机械与劳动力替代弹性的基础上分析弹性变化的原因,论证农业机械对劳动投入与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与农业机械均对粮食产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是两者对粮食产出的边际影响不显著。农业机械与劳动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农机具购置补贴不仅使农业机械对劳动的替代作用变强,而且显著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1978-2015年农业机械与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呈现出四个较明显的阶段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顾颖 周悦
文章构造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均衡状态重建的H-T模型,并应用计量方法对农民由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测度。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农户资金可获得性、改善农村信息来源条件、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利于拓宽非农业就业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均衡的重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芳琴 于维生
以非均衡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具有人力资本因素的劳动力市场非均衡模型,探讨了引入人力资本因素后非均衡劳动力市场如何变化,以及在不同的非均衡区域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人力资本因素的要求和影响,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经济决策方法和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许和连 赵德昭
针对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和特殊的转型经济背景,本文将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纳入新古典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理论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边际收益和改变高、低素质剩余劳动力的供给量,从而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均衡水平。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吸纳作用要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效应具有明显的"U型"曲线特征,东部地区异质型人力资本的"门槛值"为7.46年,而中西部地区相应的"门槛值"为5.88年。在经济转型的现实背景下,充分利用外资产业梯度转移的战...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