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25)
2023(9653)
2022(7853)
2021(7159)
2020(6153)
2019(13465)
2018(13299)
2017(26002)
2016(13992)
2015(15693)
2014(15176)
2013(15137)
2012(13702)
2011(11948)
2010(12480)
2009(12208)
2008(12552)
2007(11738)
2006(10527)
2005(10026)
作者
(38853)
(32588)
(32528)
(30468)
(21036)
(15487)
(14637)
(12473)
(12316)
(11977)
(10999)
(10915)
(10777)
(10430)
(10169)
(9786)
(9594)
(9498)
(9407)
(9275)
(8144)
(7930)
(7892)
(7594)
(7402)
(7382)
(7176)
(7136)
(6500)
(6431)
学科
(79330)
(75050)
企业(75050)
(66937)
经济(66855)
管理(62561)
方法(28114)
业经(26882)
(24261)
(22578)
数学(20158)
数学方法(20015)
(19274)
财务(19264)
财务管理(19246)
技术(18388)
企业财务(18253)
农业(16204)
(16132)
中国(15764)
(13985)
(13252)
理论(13143)
技术管理(12621)
企业经济(12255)
(12203)
(12142)
经营(11847)
(11310)
贸易(11297)
机构
学院(205835)
大学(200382)
(92515)
经济(90907)
管理(87803)
理学(74290)
理学院(73673)
管理学(72922)
管理学院(72539)
研究(62002)
中国(53936)
(45976)
(41243)
财经(35636)
(34233)
科学(32484)
(32169)
(31720)
(30367)
中心(29389)
经济学(27284)
(26959)
研究所(26395)
商学(26312)
商学院(26078)
北京(26040)
业大(26002)
财经大学(25987)
农业(24618)
经济学院(24504)
基金
项目(123857)
科学(100939)
研究(94461)
基金(92208)
(77665)
国家(76875)
科学基金(69463)
社会(63358)
社会科(60191)
社会科学(60178)
(49439)
基金项目(48205)
自然(43451)
自然科(42593)
自然科学(42583)
教育(42314)
自然科学基金(41949)
(39166)
编号(37272)
资助(37007)
(32342)
(31502)
成果(29390)
创新(28516)
(27675)
重点(26772)
(26505)
国家社会(26167)
(26050)
课题(25136)
期刊
(111777)
经济(111777)
研究(64882)
中国(43342)
管理(40974)
(40855)
(30425)
科学(25508)
(25380)
金融(25380)
学报(23309)
业经(20620)
技术(20335)
农业(20324)
财经(19272)
大学(19219)
学学(18155)
教育(18095)
经济研究(17025)
(16751)
问题(13997)
技术经济(13902)
(13485)
财会(11939)
商业(11820)
(11690)
现代(11378)
世界(11107)
经济管理(10478)
会计(10262)
共检索到3289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强  何自力  
在现实世界中,企业市场关系呈现出替代、互补及互嵌等多种特征,使得单一的“替代”说或“互补”论均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从交易费用角度将交易关系分为三种类型并指出企业和市场谁更有利于交易费用的节约,主要取决于交易品的特征以及交易本身的具体职能。企业其实是一种通过非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间相互交易以实现生产功能的特殊履约机制。这样就不难理解,只有部分交易可以通过企业与市场间的相互替代来提高效率,而更多的交易则须通过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或改进市场制度本身来提高其效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阳杰  陈习定  应里孟  
文章以中国A股2009-2018年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从风险管理、企业文化和股东财富三大假说实证检验企业避税与环境责任(CER)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避税与CER总体正相关,为互补关系,支持了风险管理假说,但这种关系仅存在于民营企业子样本。在国有企业子样本中,企业避税与CER无关,也即独立关系,支持了股东财富假说。文章以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战略部署为准自然实验,进一步考察公共治理对避税与CER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公共治理期间,企业避税与CER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反而得到增强,但这种增强效应仅限于民营企业子样本。这说明,即便面对强力的公共治理约束,民营企业为应对双重"三期叠加"压力,在更积极承担CER的同时,也提高了避税程度。然而,这种效应并未在国有企业子样本中得到明显体现。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石光  
为探究研发合作的最优机制和影响因素,从企业微观层面构建两阶段双寡头动态博弈模型,比较知识溢出效应下4种企业研发合作方式,并通过比较静态分析方法研究技术互补性和产品可替代性对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古诺竞争下,同时在研发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合作是最佳合作机制;当溢出效应和研发成本足够高时,仅在研发产出上合作是最差合作机制,而且各种研发合作机制产生的成果都小于社会最优水平。当技术互补性对知识溢出的抑制作用大于对研发的促进作用时,企业应当选择技术互补性小的企业进行研发合作,否则应当选择技术互补性尽可能小或尽可能大的企业进行研发合作,合作企业产品可替代性总会抑制创新。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震宇  陈风波  张日新  
本文使用新迁移经济学框架来追踪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业外包服务的影响,并依托心理账户理论,分析劳动力减少与收入增加对农户购买外包服务的不同影响。结合文献与理论分析发现:“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是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农户生产投入的不同渠道。对“替代效应”的检验表明,务工人员增加对农业外包服务的购买有正向影响;对“收入效应”的检验表明,考虑内生性以及多样性偏差以后,对于有经济回报的家庭,非农就业人员数量对固定资产的投入、农业外包服务购买都有正向影响;对于无经济回报的家庭,非农就业人员数量仅对农业外包服务购买有正向影响。研究建议拓宽留守人员的转移性收入渠道,以及加大对农业生产服务行业发展的支持。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周雪峰  左静静  
本文以2012~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金融关联、内部控制及其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关联和内部控制均能促进企业创新投资,且在促进创新投资过程中,金融关联和内部控制存在替代效应。区分金融关联类型后发现,该替代效应主要存在于银行金融关联之中,而非银行金融关联未影响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本研究表明,在目前大力推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当考虑"关系"这一非正式制度背景,进而优化企业创新投资行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林青宁  毛世平  
以2009—2017年中国涉农企业为样本,在测算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对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发现:(1)自主创新与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且2012年实施的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对涉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技术引进与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呈现非线性影响,存在以自主创新为门槛的倒"U"型门槛效应;(3)在涉农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呈现互补效应,且互补效应在2012年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施后变得更为显著;(4)国有涉农企业自主创新倒"U"的转折点大于非国有涉农企业自主创新倒"U"的转折点,能享受更多自主创新带来的红利,但国有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互补效应不显著;(5)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农企业自主创新倒"U"的转折点小于传统行业涉农企业自主创新倒"U"的转折点,自主创新为其带来的红利期较短,同时单纯技术引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农企业会带来负面影响。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邢西唯  
关于政府税收与企业投资替代关系最佳点选择的思考邢西唯人们一直在企图寻找一个既能满足国库支出所需,又对社会福利及企业投资负影响最小的税收规模。国内外学者对此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美国供应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阿瑟·拉弗的曲线,给我们研究政府税收与企业...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陈培祯  李健  曾德明  
新产品对企业的商业成功至关重要,而作为企业知识基础的重要结构特征,知识替代性和互补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得到学者的一致认可,但缺乏其对企业新产品开发数量直接影响的研究,缺乏从企业内部技术多元化和外部知识产权保护视角分析知识替代性和互补性影响新产品开发数量的边界条件。基于知识重组理论和知识基础观的视角,以技术多元化和知识产权保护作为调节变量,构建知识替代性和互补性影响新产品开发数量的理论模型。以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574家车辆生产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采用Stata软件检验相应的假设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知识替代性对新产品开发数量具有正向影响,知识互补性与新产品开发数量存在倒U形关系;(2)技术多元化对知识替代性与新产品开发数量之间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对知识互补性与新产品开发数量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3)知识产权保护对知识替代性与新产品开发数量之间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知识互补性与新产品开发数量之间的倒U形关系在知识产权保护弱的地区更为显著。研究结果发现知识替代性和互补性对新产品开发数量具有不同的作用,从知识元素的关系属性层面丰富了企业新产品开发前因变量的研究;发现技术多元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对知识替代性和互补性与新产品开发数量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为知识元素关系属性与新产品开发数量之间关系的权变因素的研究做出理论贡献。在实践方面,研究结果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合理地配置知识元素,并根据企业的技术多元化和知识产权保护调整新产品开发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熊艳春,黄杰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郑文全  
从科斯的“一个契约对一系列契约的替代”到张五常的“一种契约形式取代另一种契约形式” ,再到杨小凯和黄有光的“企业和市场是劳动分工的两个不同的侧面” ,他们对企业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是一脉相承、不断深化的。本文就他们对企业本质的论述进行了综述性的讨论 ,在辨析了“替代”的两重含义、阐述了分工经济概念的基础上 ,指出了企业对市场的替代并不意味着企业是用非市场的力量代替市场力量 ;权威的出现并不会导致企业成为反市场的力量 ;企业本质上不是市场的对立物 ,企业对市场的替代实质上是高级市场对低级市场的替代 ,企业的发展本质上是市场的升级演进。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徐德信  
企业:并非一维地替代市场徐德信一、“科斯信条”的自负近三十年以来,沿着科斯(1937)方向发展的丰富的企业理论,在打开了新古典经济学生产函数黑箱的同时,事实上暗含了一个基本假定,即企业所替代的是纯粹的市场。这一假定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可以称为“科斯信条”...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卢建新  胡红星  
内外部资本市场呈现出替代、冲突及互补等多种特征,使得单一的"替代论"、"冲突论"或"互补论"均缺乏足够的解释力。这三种观点,都只反映了事物的一个侧面,不能用其中的某一个观点来概括内外部资本市场间的关系。在不同情况下,内外部资本市场会表现出不同的关系。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汪旭晖  王东明  
本文探讨了事前控制策略与事后救济策略对平台型电商企业声誉的影响及消费者信任的中介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产品类型对于事前控制策略与事后救济策略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一探究了事前控制与事后救济对平台型电商企业认知声誉的影响以及能力信任的中介作用,实验数据表明,与采用事后救济相比,平台型电商企业采用事前控制更能提升认知声誉,且能力信任在两者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研究二探究了事前控制与事后救济对平台型电商企业情感声誉的影响及善意信任的中介作用,实验数据表明,与采用事前控制相比,平台型电商企业采用事后救济更能提升情感声誉,且善意信任在两者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研究三探究了产品类型对于事前控制与事后救济策略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调节作用,实验数据表明,当消费者购买体验品时,事前控制与事后救济对平台型电商企业声誉的影响呈互补作用;当消费者购买搜寻品时,事前控制与事后救济对平台型电商企业声誉的影响呈替代作用。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厚廷  
制度是重要的,通过制度设计来优化制度是可能的。制度设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可替代性是一种制度优化装置,可以抑制制度的劣化;可协调性为制度体系的内部均衡提供条件,由此决定存在一个维持内部均衡的制度结构;可转换性是一种双向结构,它建立在制度效率动态性的基础之上;制度设计的均衡陷阱隐含着制度的效率损失,具有制度效率的制度必须致力于制度的高层次均衡;可追索性将制度内核、制度机制和制度表征联系起来,从而为制度优化提供方向。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平阔  王志伟  
从"新时代"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看,为了解决能源部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主要矛盾,必然要求中国能源转型深度思考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否合理。为此,本文基于MES方法和LVC方法,构建了一个能源转型的内因判定模型,研究中国能源替代-互补关系;并通过利用2000-2017年中国能源部门的市场份额、能源价格和成本等数据,从价格弹性和技术扩散的角度,分析"电能替代"和"多能互补"等转型模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中国化石能源和火力发电仍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清洁能源发电对能源替代-互补关系的互动和协调具有较好的解释力,但对转型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有限。(2)在技术层面,电能对化石能源具有较强的替代性,且清洁能源发电的替代效果优于火力发电;在"电能内部替代"过程中,价格对能源转型具有显著的"信号"诱导作用。(3)"电能替代"无法满足现阶段中国能源转型的目标要求,在能源需求侧仍需要"多能互补"模式协同,以促进能源转型。最后提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