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67)
2023(10813)
2022(9644)
2021(8948)
2020(7328)
2019(17043)
2018(17097)
2017(33342)
2016(18083)
2015(20121)
2014(20179)
2013(20007)
2012(18359)
2011(16504)
2010(16267)
2009(14408)
2008(13471)
2007(11502)
2006(9931)
2005(8480)
作者
(51985)
(43279)
(42672)
(40693)
(27392)
(20693)
(19348)
(17089)
(16486)
(15255)
(15025)
(14386)
(13615)
(13433)
(13205)
(12954)
(12946)
(12761)
(12203)
(12091)
(10706)
(10330)
(10231)
(9789)
(9658)
(9534)
(9511)
(9425)
(8585)
(8499)
学科
(72632)
经济(72565)
管理(51591)
(46060)
(37895)
企业(37895)
方法(33573)
数学(29289)
数学方法(28935)
(19442)
(19116)
中国(17134)
(16394)
地方(15736)
环境(15704)
业经(15251)
农业(13081)
(12449)
(11669)
贸易(11664)
理论(11521)
(11305)
(11144)
(10917)
技术(10492)
(10366)
财务(10304)
财务管理(10286)
企业财务(9750)
土地(9420)
机构
大学(250420)
学院(249147)
管理(103034)
(94598)
经济(92414)
理学(90018)
理学院(89036)
管理学(87416)
管理学院(86993)
研究(82424)
中国(60058)
科学(53892)
(53883)
(41764)
(41068)
(40590)
业大(40589)
研究所(37900)
中心(37779)
(34912)
北京(33886)
(33449)
财经(33417)
师范(33162)
农业(32807)
(30633)
(30452)
(28493)
师范大学(26905)
经济学(26904)
基金
项目(179982)
科学(140907)
研究(130394)
基金(130303)
(114014)
国家(113104)
科学基金(97103)
社会(80249)
社会科(75948)
社会科学(75927)
(70491)
基金项目(70392)
自然(65016)
自然科(63434)
自然科学(63422)
自然科学基金(62227)
(59731)
教育(58838)
编号(53845)
资助(53130)
成果(42023)
重点(39904)
(38934)
(38255)
(36950)
课题(36315)
科研(34797)
创新(34475)
大学(33197)
计划(32925)
期刊
(100542)
经济(100542)
研究(69642)
中国(45581)
学报(40833)
科学(38609)
(37875)
管理(35163)
大学(30249)
学学(28448)
(28309)
农业(26872)
教育(26408)
技术(20891)
(17576)
金融(17576)
业经(17390)
经济研究(15269)
图书(14908)
财经(14697)
资源(13482)
(13162)
科技(13099)
问题(13032)
理论(12795)
(12334)
实践(12037)
(12037)
技术经济(11798)
(11357)
共检索到3505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蕴琦   郝晋珉   张金懿   武子豪   孙逸航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积极承诺并开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以期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厘清土地利用碳排放产生机制并合理预测碳排放,以曲周县为研究区,采用排放系数法、样地清查法、IPAT模型和最小二乘法等方法,构建碳排放核算体系以度量曲周县2009—2019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并预测81类情景组合下2030年的碳排放情况。结果表明:1)曲周县2009—2019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耕地、建设用地是两大碳排放源;2)预测首先按人均GDP设置,进一步根据人口、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共设置81类情景组合:当GDP处于高速发展时,曲周县未来碳排放总量模拟值区间为50万~221万t;当GDP处于惯性发展时,上升趋势组区间分别为51万~119万t,最小值为45万t,下降趋势组最小值29万t;当GDP处于低速发展时,呈下降趋势的两组最小值分别为21万和12万t,另一组在2030年预测值为35万~50万t。研究结论:土地利用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碳排放,摸清地类碳属性可为预测碳排放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抓手。综上,曲周县可通过人口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等路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低碳绿色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欧文婷  王楠  张金懿  郝晋珉  
为探寻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选取2011—2017年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等统计数据,构建基于产业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采用信息熵、结构变化率、偏差系数、单位产值占地率、Pearson相关系数等模型与指标,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变化情况,并深入探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曲周县作为处于工业化早中期过渡阶段的农业大县,其第一产业用地、第二产业分别主导土地利用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目前存在着土地利用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等问题;2)曲周县产业结构变化强度大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强度,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发展不同步、不协调,第一和第三产业用地的利用效率过低,土地利用集约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二产业的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曲周县应全面提升第一产业用地效率,推进第二产业高质量发展及其产业空间的集约利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合理安排第三产业、后备产业用地布局,同时加强土地利用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的衔接,促进二者共同优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立  郝晋珉  艾东  类淑霞  双文元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有着直接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碳减排的最有效措施之一。本文基于耗能总量、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通过样点实验法所获取的相关系数,估算了曲周县碳源和碳汇量,并对区域碳平衡进行了定量分析。运用GIS叠加分析法对现状地类的碳汇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将现状地类的碳汇适宜性分成单宜性、双宜性、多宜性和不宜四种。进而以碳平衡为目标,并考虑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因素,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结果表明:2009年曲周县生态系统处于碳失衡;耕地、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是主要的调整地类,园地和林地是主要的调整方向;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可以使生态系统基本达到碳平衡。研究结果对于其他类似地区制...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立  唐柳  
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值是碳减排的关键步骤,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更为重要。本文通过计算曲周县2000-2011年的碳源和碳汇值,对该地区的碳平衡进行了分析。在曲周县2000-2011年能源消耗量、土地利用现状、经济状况和其他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系数法估算碳源和碳汇值。分析结果得出,在2000-2011年期间,曲周县碳源和净碳源值是快速增加的,而单位GDP碳排放值和净排放值呈减少趋势。通过灰色模型对2012-2020年期间曲周县碳源和碳汇值进行预测,并对模型进行精度检验。结果显示,通过GM(1,1)建立的预测模型足够精确,能够达到准确预测和可行的目的。预测结果显示,在2012-2020年曲周县...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丁忠义  郝晋珉  李涛  侯湖平  张富刚  白玮  
研究目的:确定区域土地利用强度新的内涵并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综合法、因子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结果:土地利用由数量利用和质量利用组成,不同影响因子限定条件构成土地利用强度各维度的发展空间;土地利用强度的表征函数可由二维拓展到多维,其值是土地利用过程中各影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河北省曲周县为实证点,依据因子分析结果,分析县域种植业土地利用强度,并用GIS进行空间表达。研究结论:(1)以曲周镇为中心,土地利用强度由里向外逐渐降低;(2)县域中部土地利用强度高于南、北部;(3)县域土地利用强度格局是农户种植业微观土地利用行为累积的结果,其中农产品价格与耕地立地条件是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孔祥斌  张凤荣  齐伟  姜广辉  颜国强  
根据曲周县统计资料和水利观测资料,分析了近30年来土地投入变化及其对粮食作物单产变化的贡献率,并对区域水资源平衡变化的情况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作为集约化农区的曲周,30年来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表现为土地的复种指数、化肥投入和灌溉率不断提高;播种作物面积单产的生产函数模拟表明,灌溉保障率的提高对作物播种面积单产的贡献率最大,达到了0.546;作物播种面积单产提高对水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导致了对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使区域水资源失衡。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将对区域的资源持续利用产生不利影响。要促进集约化农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降低复种指数,减少耗水作物,特别是小麦的播种面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富刚,郝晋珉,李运生,姜广辉,杨君,丁忠义  
本文基于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法,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对县域尺度下土地利用程度进行时空变异分析。通过对1985、1995和2000年三个时间点的研究,表明:(1)1985—2000十五年间.曲周县的土地利用程度得到明显提高,其中以槐桥乡最为显著;(2)曲周土地利用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中东部、西部地区明显高于南部及东南部地区。最后,文章结合区域实际,从自然、社会、经济、区位特征和科学技术五个方面对曲周县土地利用程度的时空变异进行驱动力分析.为调控区域土地利用提供借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孔祥斌,张凤荣,齐伟  
发展经济学和农户微观行为理论对农户土地利用目标的机理分析表明,农户在不同阶段土地利用目标的差异,其发展必然经历追求粮食产量最大化、产量与利润最佳化、利润最大化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形式表现为土地的用途转换,既边际土地向耕地转移,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但是土地产出能力却很低。第二个阶段,农户对土地的利用目标,既考虑家庭需要,又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此时表现在土地利用上,就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寻求利润最大化,土地利用就会向高效益的经济作物转移,促进种植结构的调整。第三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加,土地向利润最大化转移。在耕地内部,粮食生产如果没有规模,轻者会导致投入的降低,重者会导致土地的荒芜。实证分析表明曲周目前处在第二个阶段,表现为粮食产量的提高和大量物质投入的增加,随着追求利润的阶段发展,投入比重必然会向经济作物转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欧阳进良  宋春梅  宇振荣  张凤荣  
以农户调查为基础,采用农户分类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农户土地利用方式选择行为及其环境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受其兼业性、收入水平、文化素质和生产规模影响,不同类型的农户在地块尺度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存在差异:纯农业户、低收入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兼业户、高收入农户、文化水平高的农户往往选择经济效益高、耗时少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类型农户由于其土地利用方式及其肥料投入、水资源利用和秸秆处理等的不同,对土地质量和环境变化产生不同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史云扬  郝晋珉  陈红  
为探索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的途径,拟通过构建多目标规划模型,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将区域土地利用目标量化至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中,采用模糊两阶段算法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以曲周县为例,通过Markov算法计算出自然演化方案下土地利用结构(2035年),并将现状方案(2012年)、自然演化方案(2035年)、优化方案进行对比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经过优化后的曲周县土地利用结构(2.87)其满意度明显高于现状方案(2.80)、自然演化方案(2.23),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也更高,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具有有效性。2)对自然演化方案进行分析发现,曲周县现行的经济驱动模式对于生态效益、区域水资源造成损害,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多目标优化模型为基础框架,嵌入ISM和模糊分析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具有借鉴意义,结合区域土地利用优化目标,保持其余地类结构的相对稳定,协调平衡耕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间的结构比例是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本途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孟丽君  黄灿  陈鑫  江丽  张国梁  郝晋珉  安萍莉  
耕地韧性评价是耕地资源管理的有效方式,对于保障耕地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耕地利用系统韧性的概念,基于表象韧性与潜在韧性两个层面,从稳定增长能力、高效利用能力、抵抗干扰能力、资源支撑能力4个方面建立了耕地利用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河北省曲周县进行实证分析,对曲周县1973—2014年的耕地利用进行阶段划分,并对不同阶段耕地利用系统韧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曲周县耕地利用依据耕地利用技术与耕地产出水平可划分为3个阶段:改土治碱阶段(1973—1985年),稳定发展阶段(1986—2002年),高效提升阶段(2003—2014年)。②高效提升阶段的表象韧性明显高于前两个阶段,其耕地单产水平最高,达到12746.33 kg/hm2,粮食生产波动指数较小为8%,水热资源利用指数为1.58,抗逆指数为0.97。技术进步是促使耕地利用系统表象韧性提升的主要原因。③高效提升阶段的潜在韧性最低,其水资源平衡指数仅为-0.36,区域水资源失去平衡,亟需对灌溉技术与灌溉利用方式进行改善,增强耕地利用系统韧性。应提高耕地系统的韧性,不断增强耕地对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从而满足当前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管理需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彦琴  郝晋珉  
基于农地利用系统本身的多维性、复杂性以及农地利用系统评价的模糊性特征 ,以曲周县为例 ,构建了一套适合于该县域农地利用系统状态评价的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引入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其农地利用系统状态进行了定量化评价。评价结果与县域实际情况基本相符。模糊综合评判法由于抛弃了“是”与“非”的二值逻辑 ,允许多个中间状态存在 ,使评判结果更为精确。为农地利用系统这类复杂系统的评价提供了科学的数学框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媛  简小玉  
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研究背景,结合贵州省2005—2019年土地利用面板数据,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究并预测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5—2019年,研究区净碳排放量呈波动增长的趋势,碳源主要来自建设用地,碳汇则来自林地和耕地。(2)由灰色关联度可知,各类土地对净碳排放的影响依次为耕地>未利用地>林地>园地>建设用地>牧草地>水域。(3)根据预测结果,2020—203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呈线性增长趋势,且净碳排放实际值和预测值的一致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4)贵州省减排降碳关键在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严格控制土地农转非。研究区应抓住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发展关键期,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进一步发挥土地利用碳汇的固碳减排作用,通过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减少碳源的排放量,探索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媛  简小玉  
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研究背景,结合贵州省2005—2019年土地利用面板数据,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究并预测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5—2019年,研究区净碳排放量呈波动增长的趋势,碳源主要来自建设用地,碳汇则来自林地和耕地。(2)由灰色关联度可知,各类土地对净碳排放的影响依次为耕地>未利用地>林地>园地>建设用地>牧草地>水域。(3)根据预测结果,2020—203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呈线性增长趋势,且净碳排放实际值和预测值的一致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4)贵州省减排降碳关键在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严格控制土地农转非。研究区应抓住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发展关键期,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进一步发挥土地利用碳汇的固碳减排作用,通过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减少碳源的排放量,探索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路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权瑞松  
论文基于2000、2003和2006年土地利用数据,借助Terrset CA-Markov模型模拟预测2030年上海市土地利用结构,采用SCS模型探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水文效应。结果显示:1)Terrset CA-Markov模型的模拟精度为0.85,可用于模拟2030年上海土地利用格局。2)预测结果表明,2000—2030年间,工商业用地、居住用地与道路广场组成的城市不透水地面比重由2000年的26.54%激增至2030年的59.19%。3)上海不同区域的平均径流深度整体呈增加趋势,但也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性,而这种时空差异是由上海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转化造成的;2000—2030年间,上海中心城区不透水地面比重较高且变化较小,而郊区不透水地面面积大幅提升,导致郊区地表径流深度增幅大于中心城区。研究结果可为完善城市风险管理与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