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47)
2023(3462)
2022(2967)
2021(2751)
2020(2469)
2019(5752)
2018(5698)
2017(9897)
2016(5872)
2015(6320)
2014(6070)
2013(6155)
2012(6047)
2011(5681)
2010(5991)
2009(5580)
2008(5771)
2007(5174)
2006(4646)
2005(4234)
作者
(22627)
(19332)
(19235)
(17962)
(12277)
(9507)
(8366)
(7454)
(7363)
(7150)
(6903)
(6692)
(6582)
(6396)
(6276)
(5986)
(5955)
(5725)
(5654)
(5593)
(5167)
(5056)
(5043)
(4558)
(4451)
(4359)
(4343)
(4293)
(4270)
(4141)
学科
(19640)
经济(19614)
管理(10142)
(10052)
(9711)
(7747)
企业(7747)
方法(7317)
数学(5856)
数学方法(5681)
(5282)
中国(4858)
理论(4008)
(3738)
业经(3655)
关系(3650)
地方(3556)
农业(3452)
(3440)
贸易(3438)
(3300)
(3297)
(3029)
金融(3025)
及其(2998)
(2960)
水产(2907)
教育(2876)
(2805)
银行(2737)
机构
大学(91262)
学院(87670)
研究(40960)
科学(32530)
(32297)
中国(26942)
(26270)
农业(26215)
经济(25625)
(25320)
研究所(23784)
业大(23047)
管理(22947)
(21566)
理学(19668)
理学院(19222)
管理学(18269)
管理学院(18128)
农业大学(17145)
(16275)
中心(16208)
(15878)
(15228)
实验(15086)
实验室(14586)
(14491)
(14388)
科学院(14086)
重点(13939)
北京(13359)
基金
项目(63728)
科学(46509)
(45106)
基金(44962)
国家(44802)
研究(35562)
科学基金(34123)
自然(26380)
(26046)
自然科(25799)
自然科学(25780)
自然科学基金(25311)
(23216)
基金项目(23115)
资助(19367)
社会(19255)
社会科(18055)
社会科学(18044)
计划(16996)
科技(16765)
教育(16747)
重点(16061)
(13607)
科研(13393)
专项(13309)
(13258)
(12639)
(12582)
(12254)
创新(11975)
期刊
学报(32914)
(30412)
(29929)
经济(29929)
科学(24235)
研究(23059)
大学(22219)
学学(21323)
中国(20666)
农业(20109)
业大(11101)
(11068)
教育(10147)
农业大学(9250)
(9236)
管理(9203)
(8346)
林业(7668)
中国农业(6426)
自然(6298)
科技(5744)
自然科(5591)
自然科学(5591)
(5566)
金融(5566)
技术(5530)
财经(4959)
经济研究(4883)
农林(4658)
(4658)
共检索到1351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媛  陈晨  赵江哲  芮琪  张列峰  汪瑾  徐朗莱  
采用30%~50%饱和度的硫酸铵沉淀、凝胶层析脱盐及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再通过直接切胶后用回收槽电洗脱回收的方法,从暗诱导衰老小麦叶片中分离得到了1种耐热的蛋白水解酶。该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且表现出相当宽的pH稳定范围。该酶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8。分离得到的酶液在0~60℃处理1 h后,酶活性无明显变化,70℃处理1 h后仍有部分活性。酸性蛋白酶抑制剂、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都不能抑制该蛋白水解酶的活性,但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能部分抑制该酶的活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严菊芳  张嵩午  
探讨叶片逆向衰老小麦的生物学特性,为高产小麦育种研究提供参考。2006-2011年连续5年进行了小麦叶片逆向衰老顺序和正常衰老顺序的比较试验,对冠层温度和一些重要生物学参数进行了测定。具有逆向衰老现象的小麦即叶片逆向衰老小麦的冠温、叶温、千粒质量的变化和正常衰老小麦明显不同,其冠层较冷且结实后期倒二叶的叶温低于旗叶,千粒质量大于正常衰老小麦,且增幅明显。其正置茎顶三叶叶色、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与正常衰老小麦相似,倒置茎则明显不同。在接近乳熟后期时倒置茎旗叶叶色等级高于倒二叶;叶绿素含量表现为倒二叶>旗叶>倒三叶,并持续到小麦成熟。自然界存在小麦的逆向衰老现象,这类小麦倒置茎上旗叶的衰老先于倒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青  徐朗莱  陈文利  沈文飚  叶茂炳  张荣铣  
研究了扬麦五号及野生一粒小麦旗叶老化期间蛋白水解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 两品种小麦旗叶全展后蛋白水解酶活力变化均可明显区分为低值稳定期和速升期, 分别对应于叶绿素的缓降期和速降期以及光合速率的高值持续期和速降期。低值稳定期, 蛋白水解酶活力在较低水平范围内波动; 速升期, 酶活力迅速升高。同时, 总可溶蛋白和 Ru B P Case 蛋白含量在低值稳定期内下降相对较缓; 速升期则迅速下降。暗示蛋白水解酶与光合功能衰退和叶片老化密切相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亚琴  石华荣  王彬  李春玲  苗芳  刘党校  
【目的】研究遮荫条件下非顺序衰老小麦旗叶和倒二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规律,揭示遮荫条件对小麦叶片非顺序衰老的影响。【方法】以非顺序衰老小麦温麦19、兰考矮早8、豫麦19和顺序衰老小麦陕229为材料,分别采用CCM-200手持式叶绿素仪和FMS-2型脉冲调制式荧光仪测定了遮荫和自然天气条件下小麦花后旗叶和倒二叶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无论在遮荫还是自然天气条件下,扬花至成熟期非顺序衰老小麦温麦19、兰考矮早8、豫麦19及顺序衰老小麦陕229旗叶和倒二叶叶绿素含量、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0)均呈下降趋势,而热耗散量子比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楠  洪永聪  丁兆堂  王玉  
本文研究冷驯化过程中茶苗叶片细胞膜相对透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采用不同方法提取分离冷驯化茶苗叶片的低温诱导蛋白。结果表明:①与离体叶片相比,冷驯化茶苗叶片更适宜用来分离茶树低温诱导蛋白,其表现为质膜相对透性变化不大,而且可溶性蛋白含量保持在较高水平。②与丙酮沉淀法、TCA/丙酮沉淀法、硫酸铵沉淀法和直接提取法相比,改良Tris-HCl法最适于冷驯化茶苗叶片低温诱导蛋白的分离提取,其特点是蛋白样品得率高、蛋白条带多且清晰、杂质干扰程度少、操作步骤简易。另外,在冷驯化蛋白提取样品中还发现了大小分别为25、35和90 KDa的蛋白差异条带。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蔚  陈晓  张鹏  郑斯旻  吴文  郭金贺  徐朗莱  芮琪  
目的]探明小麦叶片衰老过程中一种降解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ibulose1,5-bisphosphatecarboxylase/oxygenase,Rubisco)大亚基蛋白酶的生化特性。[方法]通过天然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切胶回收的方法获得Rubisco全酶。目的蛋白酶的分离采用离子交换层析、非完全变性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切胶回收蛋白等方法,并采用含明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其生化特性(主要是最适pH、最适温度、热稳定性、蛋白酶类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 1)切胶回收的Rubisco全酶样品中存在降解大亚基的蛋白酶。2)在mono-Q离子交换层析条件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范宝莉  
采用CuCl2处理小麦幼苗的方法,研究重金属元素铜对小麦幼苗生理生化及蛋白组分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环境中Cu2+浓度的增加小麦苗株高呈显著降低趋势,各浓度处理的苗高均极显著低于对照,5 mmol/L处理较对照降低了54.47%;叶绿素含量呈现降-升-降的趋势,但均小于对照;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0.68~1.23mg/g,但差异不显著。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了1 mmol/L Cu2+处理后叶绿体蛋白质组分变化,结果表明,有17个蛋白质斑点发生较明显变化,其中7个斑点缺失,1个斑点增加,另有9个蛋白质斑点表达量降低。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晴  徐朗莱  叶茂炳  沈文飚  
小麦叶片在连体自然衰老和离体暗诱导衰老过程中,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比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力下降得早。当CAT活力处于较低水平时,APX仍然维持较高活力,且APX活力与H2O2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经同工酶电泳分析,离体叶片暗诱导衰老过程中,CAT同工酶带无增减,只是活性改变,而APX同工酶带则有增加。APX在小麦叶片衰老的中后期可能起着比CAT更重要的清除H2O2的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星  于秀梅  李亚宁  张立荣  刘大群  杨文香  张汀  
【目的】研究叶锈菌诱导小麦叶片的基因表达情况,从分子水平阐明小麦的抗病机制。【方法】以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TcLr41为材料,利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构建叶锈菌诱导的小麦叶片cDNA文库,随机挑取文库中的阳性克隆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功能注释和分类。【结果】成功构建了叶锈菌诱导的小麦叶片抑制差减杂交文库,共获得3 456个阳性克隆。挑取165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获得160条高质量EST。对EST序列进行聚类后,共获得107条非重复序列(Unigene),与GenBank进行BLASTx和BLASTn同源比对,其中70条非重复序列与已知基因同源性很高,占全部非重复序列的65.4%。已知功能的ES...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金  吕良忠  陈立伟  蔡天明  胡江  蔡舒  
从被聚乙二醇(PEG)长期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能够水解PEG但不能以PEG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PG-3,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将该菌株初步鉴定为Achromobacter sp.。LC-MS分析发现该菌株的代谢产物中出现了聚合度下降的聚乙二醇,表明其可能以水解的方式直接断裂PEG 1000中的醚键。菌株PG-3分泌的聚乙二醇水解酶(PEG-HD)为诱导酶,PEG 600~2000都能诱导其产生,其中PEG 1000诱导效果最佳;该酶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作用pH值为8.0,Cu2+、Zn2+对酶有抑制作用。PEG-HD的米氏常数(Km)为3.97 mmo...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人纲  樊志和  李晓芝  王占武  韩炜  
将生长3天的小麦幼苗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热击处理和同位素标记,在34℃时诱导出了十几种蛋白,其中,以70、54、26、15~17KD分子量的蛋白最为明显;当热击时间超过4h时,这些蛋白明显地减少。事先对小麦进行34℃的热锻炼,可使其获得耐热性来抵御高温的伤害。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育军  杨树伟  吴栋雄  黄晨星  管亦荣  缪颖  
收集野外定植3年的毛竹秆上具有明显衰老渐进特征的叶片簇,测量这些叶片的光合代谢效率(Fv/Fm)及叶绿素含量,建立毛竹不同衰老阶段叶片形态与其光合效率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BLASTn)筛选出113个毛竹基因组中与水稻叶片衰老调控相关的同源基因,并检测这些基因在毛竹叶片发育和衰老过程中的表达趋势,鉴定一些与毛竹叶片衰老相关的标志基因.结果显示,毛竹叶片在衰老过程中其叶片的光合效率和叶绿素含量均出现显著下降;在筛选的113个基因中有86个基因在叶片中表达,其中32个基因在叶片衰老过程中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杜俊卿  云兴福  马立国  刘杰才  
分别用浓度为0.2%,0.5%,1.0%,1.5%,2.0%的氯钾离子共体液,在黄瓜幼苗子叶期(子叶充分展开)和第一真叶期(第一真叶横宽 5 cm)进行2次诱导。然后对其第一真叶的POD,PPO,PAL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氯钾离子共体液处理后,POD,PPO,PAL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变化趋势均为随时间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诱导后10 d左右达到最大值,且极显著高于对照。试验还筛选出导致POD,PPO,PAL活性变化最大的氯钾离子共体液的浓度范围为0.5%-1.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嵩午  王长发  姚有华  
【目的】揭示小麦叶片逆向衰老规律,探讨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方法】从2005年起进行了小麦叶片逆向衰老顺序和正常衰老顺序的比较试验,对冠层温度和一些重要生物学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自然界存在小麦叶片逆向衰老现象,具此现象的小麦其部分茎生叶片的衰老顺序和大多数小麦的正常衰老顺序不同,即最晚衰老的叶片不是旗叶而是倒2叶;和这种叶片逆向衰老状态相对应,在结实后期出现顶层叶黄、邻层叶绿的叶色结构,和一般小麦的顶层叶绿、邻层叶黄完全相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也在生育期向前推进中出现旗叶被倒2叶反超的异常状况,另外,这类小麦结实期的冠层温度总是显示出以冷结尾(冷尾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曾旭  张怀琼  罗培高  任正隆  
为探明多效唑(PP333)对小麦叶片衰老生理生化及产量的影响,在小麦拔节期,以不同质量浓度(0,100,200和400 mg/L)的多效唑水溶液进行叶面喷施处理,分别测定扬花后不同天数小麦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含量(MDA)、可溶性蛋白质以及与产量性状相关的指标。结果表明,适当质量浓度(100,200 mg/L)的多效唑处理能有效地延缓小麦灌浆至成熟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增强了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有效地抑制了膜脂氧化,从而使得小穗数、穗粒重、千粒重等性状比对照明显提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