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97)
- 2023(15062)
- 2022(12750)
- 2021(11682)
- 2020(9954)
- 2019(22345)
- 2018(22058)
- 2017(41328)
- 2016(22837)
- 2015(25223)
- 2014(24922)
- 2013(24286)
- 2012(22376)
- 2011(20440)
- 2010(20822)
- 2009(19636)
- 2008(19383)
- 2007(17371)
- 2006(15513)
- 2005(14007)
- 学科
- 济(106616)
- 经济(106504)
- 管理(61308)
- 业(56912)
- 企(45434)
- 企业(45434)
- 方法(41427)
- 数学(36462)
- 数学方法(36106)
- 农(26669)
- 中国(26114)
- 财(23929)
- 学(22824)
- 地方(22712)
- 业经(21709)
- 制(20061)
- 贸(18366)
- 贸易(18360)
- 农业(17842)
- 易(17780)
- 融(15159)
- 金融(15156)
- 银(15137)
- 银行(15072)
- 体(14664)
- 环境(14477)
- 行(14398)
- 理论(14392)
- 和(14282)
- 地方经济(14122)
- 机构
- 大学(330622)
- 学院(330130)
- 济(141480)
- 经济(138718)
- 管理(119625)
- 研究(118506)
- 理学(103061)
- 理学院(101795)
- 管理学(99838)
- 管理学院(99211)
- 中国(87172)
- 科学(74182)
- 京(68948)
- 财(63861)
- 农(63401)
- 所(62192)
- 研究所(56756)
- 中心(52470)
- 业大(52375)
- 财经(50566)
- 江(50416)
- 农业(50247)
- 经(45803)
- 经济学(44822)
- 范(43936)
- 师范(43376)
- 北京(43093)
- 院(41674)
- 经济学院(40203)
- 州(39259)
- 基金
- 项目(217711)
- 科学(169478)
- 基金(157213)
- 研究(153846)
- 家(139677)
- 国家(138509)
- 科学基金(116334)
- 社会(98815)
- 社会科(93519)
- 社会科学(93489)
- 省(85652)
- 基金项目(82923)
- 自然(75427)
- 自然科(73706)
- 自然科学(73674)
- 划(72610)
- 自然科学基金(72380)
- 教育(71334)
- 资助(63784)
- 编号(61203)
- 重点(50120)
- 成果(50061)
- 发(47792)
- 部(47697)
- 创(45167)
- 课题(42982)
- 创新(42390)
- 科研(42253)
- 国家社会(41134)
- 计划(41021)
- 期刊
- 济(161655)
- 经济(161655)
- 研究(97923)
- 中国(65229)
- 学报(58826)
- 农(57697)
- 科学(51555)
- 财(49651)
- 管理(43294)
- 大学(43096)
- 学学(41013)
- 农业(38342)
- 教育(34212)
- 融(29436)
- 金融(29436)
- 经济研究(27438)
- 技术(27006)
- 财经(25961)
- 业经(25239)
- 经(22463)
- 问题(20866)
- 业(20207)
- 版(17351)
- 技术经济(17085)
- 贸(16940)
- 统计(15890)
- 商业(15730)
- 世界(15046)
- 国际(14679)
- 科技(14646)
共检索到4948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吴文新
智能—基因科技革命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全面深刻的一次科技革命,其意义极为深远,其中最核心的影响在于对人的劳动方式进而是人的存在方式的颠覆性变革,智联网使人的存在"泛网络化",将催生一个"产消型数字劳动者"阶层,人的"泛劳动化"存在方式将成现实,资本逻辑下劳动者将彻底被奴役或异化。智能革命下人的劳动方式的历史性质将发生全方位的变革,比如:相对于抽象劳动独立化,劳动的具体性将被消融于智能化机器体系的自然物质运动之中;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中,生产劳动的私人性日益融入社会性之中;智联网使得剩余劳动泛在化,雇员和非雇员的剩余劳动极大增强了资本增殖的力量;不变资本由于超越平台公司产权边界而泛在于社会大众之中从而具有无限性;资本逻辑中的劳作将无孔不入无时不在,从而倒逼休闲劳作化;依托于虚拟物理信息的生产和实体生产的时空分离将成为常态,这使物质生产虚拟化:资本逻辑中难以摆脱物质生产的困窘,并导致收入、城乡、发达与发展国之间以及数字精英与"无用阶级"之间的阶级分立绝对化。由此产生一种基本趋势,即人工智能机器运动取代必要劳动使得商品经济的"价值"基础趋于坍塌,剩余劳动的泛在化使得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基础趋于崩溃,而为了人类的正常生存和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善于建设一个并非基于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平台公有制的新世界。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郑礼肖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蕴藏于生产方式变革的历史必然性之中。劳动者是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主体,其作用主要体现为促进特殊物质生产条件的形成与一般化、提升自身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规模和层次、影响自身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空间分布。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我国以生产方式变革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根本上靠劳动者及其作用的发挥。然而,生产方式变革在现实中面临着劳动者作用不充分不全面的难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较低、空间分布不合理以及消费状况不佳等制约着劳动者作用的发挥。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要有针对性地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者配置、实现劳动者增收以及推动劳动者消费升级等方式,全面提升劳动者在生产方式变革中的作用。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陈瑞琳
本文围绕着劳动时间这一劳动力市场上的重要变量,使用数理推导和数据模拟的方法,仅利用异质劳动者、生存需求和劳动时间的生理界限这三个假设便推导出主流经济学在主观效用函数的基础上进行复杂的边际分析才得出的向后弯曲的倒C型劳动供给曲线,同时还模拟出了只在关于家庭/联合劳动供给的最新研究中才发现的倒S型劳动力供给曲线,实现了对经典劳动理论的拓展。这个过程说明分析微观经济决策时,客观约束比主观偏好的影响更直接。总体劳动供给函数的得到并不依赖于"效用最大化"这一理性假设。在总体存在异质性的情况下,微观层面的结果可能完全
关键词:
劳动时间 异质性 总体突变性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陈瑞琳
本文围绕着劳动时间这一劳动力市场上的重要变量,使用数理推导和数据模拟的方法,仅利用异质劳动者、生存需求和劳动时间的生理界限这三个假设便推导出主流经济学在主观效用函数的基础上进行复杂的边际分析才得出的向后弯曲的倒C型劳动供给曲线,同时还模拟出了只在关于家庭/联合劳动供给的最新研究中才发现的倒S型劳动力供给曲线,实现了对经典劳动理论的拓展。这个过程说明分析微观经济决策时,客观约束比主观偏好的影响更直接。总体劳动供给函数的得到并不依赖于"效用最大化"这一理性假设。在总体存在异质性的情况下,微观层面的结果可能完全与宏观现象相反,横向加总可能会产生突变性质。只有通过进一步加深对总体突变性的理解,人们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宏观趋势。
关键词:
劳动时间 异质性 总体突变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策划
对数字劳动的辨析需要研究代表生产力物质基础的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搭建的虚拟空间塑造了"前生产阶段",改变了劳动原料和组织方式,形成了非物质化的数字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前生产阶段"的数字劳动生产出数据商品,并通过物化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互联网时代,数据商品化成为资本积累的新方式,为了获取垄断利润,利用知识产权对"前生产阶段"进行垄断。互联网时代,数字劳动没有改变劳资矛盾,而是通过模糊工作日界限,极化劳动技能,提高劳动力商品化程度,加剧劳动剥削。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白永秀 宋丽婷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数据要素日益重要,厘清数据和数据商品的内涵,明确数据商品的形成依据,挖掘数据商品的价值实现机制,有助于推动数据要素、数据商品和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数据商品首先是一般商品,同时在自然属性、功能属性和技术属性上又有其特殊性。数据商品二因素是指数据商品既具有传递信息、提供管理依据等能够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又凝结了人类一般劳动,具有价值。生产数据商品的劳动同样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形成数据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数据商品的价值。但目前数据商品的价值实现还不透明、权属界定不清,因此,需要建立健全数据商品价值实现机制、产权交易机制、法律保护机制、反垄断机制等,以规范数据商品的生产、交易和流通等环节。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伟杰 周绍东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技术进步极大地改变了生产关系,特别是改变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地位,重塑了劳动者内部的阶层关系。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讨论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提炼总结"工业大数据"和"智能制造"的技术特征,并就技术特征变迁对劳动者地位造成的影响展开分析。结论表明,新技术应用对传统就业方式带来巨大冲击,劳动者内部阶层发生分化,低端劳动者"边缘化"和高端劳动者"核心化"同时发生,并由此带来"就业空心化"的不断加深。为此,应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妥善处理好就业空心化所带来的劳动者收入差距扩大、劳资对立加剧等问题,旗帜鲜明地在新一轮全球科技浪潮中走出中国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和社会发展道路。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赵敏 王金秋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新材料等新一代技术对传统产业的重塑和对新产业形态的孕育,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变化早已不再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其对人类社会劳动方式和经济社会组织运行过程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对当代资本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提出了时代挑战。新技术在社会直接生产过程和非直接生产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劳资关系、资本间关系以及资本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新技术革命对理论的要求并不局限在当代经济社会研究中,新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与未来社会的关系同样值得探讨。方兴未艾的新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能否提供突破资本主义藩篱、将人类从旧分工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机遇?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国家审计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根据地审计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审计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上认识和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国家审计思想的理论依据,总结国家审计思想的理论创新,不仅是当前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国家、财政与监督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国家审计思想的基本理论依据。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在战争中艰难探索,努力实现国家审计思想的理论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国家审计思想的理论创新涵盖四个维度: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二是坚持党领导审计监督工作的政治基础,三是坚持审计监督为人民服务的群众基础,四是坚持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审计实践基础。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任洲鸿 王月霞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服务的广泛应用,依托互联网平台产生的共享经济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营模式。这种新的经济模式不仅使传统劳动关系发生了很多新变化,改变了人们对劳动关系的传统认识,而且使共享经济下劳动关系的法律界定面临困境。目前,"滴滴打车"作为共享经济的典型形式,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分析发现,共享经济不仅没有改变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反而使资本对劳动剥削的手段更加隐蔽化、过程更加碎片化,并由此导致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更加深化、更加广化。我国有必要加快《劳动法》的修订日程,以适应这一新变化。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新刚 郑宇博
利率市场化是当今我国社会金融改革的主要突破点,运用劳动价值论的分析方法审视这一发展趋势能够为我国如何深化金融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利率是金融领域的核心经济指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利率受国家管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金融资源效率的提升,而利率市场化将改变这一局面。根据《资本论》第三卷中所给出的实体经济的一般利润率呈下降趋势的结论,我们认为,利率的完全放开将加剧我国社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不平衡。有鉴于此,我们提出,我国利率的市场化应保持利率自由和利率监管之间的张力结构,依靠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引导金融资源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圣兵 刘伟杰 周绍东
生产力跃升改变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进而改变生产关系。文章运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这一唯物史观范式,考察新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一般)和生产方式(特殊)两个层面的影响,通过对劳动资料历史演进过程的回顾,引入"知识性生产资料"这一概念,分析新科技革命如何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三大核心特征。结论表明:从生产方式(一般)来看,新科技革命弱化了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与传统物质性生产资料之间的密切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就业结构。从生产方式(特殊)来看,知识本身开始成为生产资料,"知识性生产资料"的出现,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巨大转变。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不再是一个完全由资本控制的过程,两者自然结合的可能性有所提高,资本监督和控制劳动过程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资本对劳动的绝对权威受到挑战,同时,劳动者在价值分配中的地位得到提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丁任重
自2015年11月以来,"供给侧改革"这个新词开始在我国财经界频繁地提及。11月3日,公开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培育发展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郭威 王声啸 张琳
公平与效率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既是经济范畴,也是历史范畴。本文认为,公平观是经济基础关于分配关系和利益关系的产物,具有阶级性、动态性和生产性。效率观是资本追求无限积累中所形成的,具有微观性与宏观性。在此基础上,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效率与公平具有历史局限性,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的内在逻辑。通过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的"兼顾效率与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更注重公平"和"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四个发展阶段,提出正确处理两者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公平观 效率观 政治经济学分析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张晨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住房功能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新定位,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是蕴含了对商品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二因素辩证法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住房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二是明确了让住房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期良性动力,而不能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三是揭示了住房金融化在经济"脱实向虚"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有助于在实践中有效治理经济脱实向虚问题,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