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95)
2023(11191)
2022(9229)
2021(8390)
2020(6817)
2019(14454)
2018(13818)
2017(25403)
2016(13547)
2015(14342)
2014(13346)
2013(12731)
2012(11587)
2011(10251)
2010(9981)
2009(9165)
2008(9009)
2007(7943)
2006(6646)
2005(5663)
作者
(38331)
(32059)
(31893)
(29766)
(20134)
(15485)
(14185)
(12413)
(12033)
(10950)
(10900)
(10648)
(10291)
(9862)
(9724)
(9714)
(9585)
(9507)
(9132)
(9110)
(8084)
(7603)
(7526)
(7285)
(7200)
(7024)
(7001)
(6921)
(6410)
(6376)
学科
(52445)
经济(52396)
管理(43591)
(43210)
(37202)
企业(37202)
方法(20816)
技术(17587)
数学(16990)
数学方法(16853)
中国(15444)
(14729)
业经(14363)
地方(14181)
(12903)
技术管理(12518)
农业(10370)
(10161)
(9624)
(9591)
贸易(9586)
产业(9387)
(9276)
环境(8932)
(8612)
理论(8565)
(8350)
地方经济(8331)
(8319)
银行(8314)
机构
学院(184790)
大学(183364)
(73727)
管理(73690)
经济(72389)
理学(64998)
理学院(64218)
管理学(63252)
管理学院(62877)
研究(62379)
中国(45297)
科学(40066)
(37328)
(33746)
(31519)
(30300)
业大(30034)
中心(28681)
研究所(28051)
(26946)
农业(26623)
财经(25743)
(23960)
师范(23627)
(23586)
(23054)
北京(22566)
经济学(22251)
(21503)
商学(20529)
基金
项目(136157)
科学(109099)
基金(99144)
研究(96987)
(88853)
国家(88067)
科学基金(75761)
社会(64756)
社会科(61538)
社会科学(61522)
(55368)
基金项目(53407)
自然(48711)
自然科(47661)
自然科学(47642)
自然科学基金(46841)
(46488)
教育(43119)
编号(36877)
资助(36529)
(35367)
创新(32024)
重点(31239)
(30494)
(28670)
成果(28072)
国家社会(27591)
(26402)
计划(26071)
课题(25804)
期刊
(76512)
经济(76512)
研究(49204)
中国(37774)
学报(32991)
科学(30796)
(29814)
管理(28318)
大学(24686)
学学(23596)
(23393)
农业(20268)
教育(19979)
技术(14718)
(14477)
金融(14477)
科技(14387)
业经(13887)
经济研究(12979)
财经(12344)
(11606)
(10696)
(10240)
问题(9782)
技术经济(9590)
商业(9277)
(9274)
论坛(9274)
业大(8782)
(8369)
共检索到2611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陶锋  
近些年来,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智能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如人工智能艺术生成、大数据视频推送、远程虚拟教育等,这些科技创新引发了文化领域的智能化革命。国务院于2017年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鼓励跨学科研究,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1]。2020年,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我国在医疗、安全、物流、教育以及文娱领域应用智能科技抗击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智能科技未来的发展前景[2]。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王明明  孟程程  
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应以弱化需求管理为代价,它强调供给端与需求侧的良性互动。而科技创新与文化消费恰好分别对应于文化产业的供给端与需求侧。其中,文化消费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精神支持、文化创意并设定价值导向;科技创新则可以为文化消费提供技术支持、高附加值产品选择,并增进文化消费水平。因此,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科技创新与文化消费的互动机制不仅能够为文化产业催生出高质量供给品,更能够带动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形成,而二者相互作用也将为我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良好契机。为此,我国应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产业环境与融资环境,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形成优良的创新机制,从而释放科技创新与文化消费互动效应对我国文化产业升级发展的积极助力。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王晓雪  化柏林  
公共文化云发展迅速,公共文化智慧化模式层出不穷,要对公共文化发展的整体现状进行实时的监测扫描与深入的分析挖掘,需要构建领域的主题词表,以增加分析挖掘的准确性以及数据分析结果的可读性。为此,如何基于政策法规、活动报道等文本内容,生成一部能够反映公共文化领域最新最全的词表,是公共文化大数据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搜集了公共文化领域政策法律文件和政府公告、各地文化活动数据、学术论文、新闻报刊,通过自动抽取和人工标注获取其中的术语,采用规则方法、K-means、KNN等多种方法对术语分类。这部词典初步收录了公共文化相关的19个大类、约2.8万条词条,后续可继续扩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晓菡  解学芳  
从克里斯坦森提出的颠覆式创新理论出发,引入国外该议题的前沿研究观点和较为成熟的案例,分析、介绍、评估区块链技术对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颠覆式意义的影响,包括建立全新真实性验证与信任机制、重塑优质内容生产机制、构建互利共生的产业生态,并最终对这一颠覆性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经济中的角色以及带来的问题提出反思,同时扩充颠覆式创新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更多延伸意义,实现理论层面的创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石俊  宋洋洋  邱子亿  
以我国85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归模型,探究开放式创新对基地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以及政府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对基地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资金扶持可以促进开放式创新提高创新成果的作用,政策扶持的调剂效应不存在。结合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开放式创新模式应用的现实,建议各基地发挥宏观调控优势,提高需求端与供给端技术交易的匹配度;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设定合理的政府资金补贴强度区间,提高政策支持的针对性,为市场主体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提供策略选择和相关实践指导。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范群林  
文化科技创新作为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发展融合,使得文化科技产业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以重庆市文化科技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为对象,对创新战略联盟的契约、关系治理机制及技术创新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关系治理比契约治理更能有效地推动创新战略联盟建构,并加强联盟中的信任关系,而知识分享、技术合作对创新战略联盟中的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联盟中的信任关系并不能直接推动企业间的技术合作,知识分享在信任关系与技术合作中起到调节作用,良好的信任关系可以有效地推动创新战略联盟间的知识分享,进而推动创新战略联盟间的技术合作,实现技术创新。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张乐乐  顾小清  
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扩散研究是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关键。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促进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由于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教师对其在评价、管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仍在探索中。为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规模化、常态化应用,本研究以TOE理论为基础,从教师的视角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深入剖析技术、组织和环境三大维度的各因素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采纳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潮流压力、政策法规、教育培训、安全性、相对技术优势、组织准备、管理者支持是影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进一步创新扩散的重要因素,兼容性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采纳扩散没有显著影响;从人口变量学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性别、教龄和所教学段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采纳扩散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仅学历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采纳扩散的态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律、创新扩散的机制以及发达国家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政策要求,提出了促进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进一步采纳扩散的建议。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左为  
夯实基础研究,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学理论体系。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困扰人类健康的难题。实现医学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科技创新是一个学科、一项事业发展的原始动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思民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转方式、调结构的新阶段,迫切需要强化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支撑。只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向前推进,但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技推广效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需要重点解决这几方面问题,才能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冲   易魁  
新基建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扎实的物质平台,而文化创意产业同样以其新颖的思维创新反哺前者成长。然而,除却浮于表面的直接干预,隐匿于新基建和文化创意产业系统内部的作用规律才是促进其二者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基于此,本研究以系统动力学技术为依托,以理清创造与创新辩证逻辑关系为引领,通过数值仿真模拟论证了新基建对文化创意产业之显著涌现作用的存在。在理论启示层面,提出了存在于新基建与文化创意产业间以涌现作用与闭环反馈为基础的增效发展规律。在实践启示层面,研究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须稳抓新基建平台跳板,发挥涌现作用的促动价值,充分释放全要素生产率,以系统观念指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陆泉   秦雨萱   陈静  
[目的 /意义]前沿技术的跨学科应用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识别学术文献中潜在的跨学科“技术—主题”创新组合,有助于发现驱动目标学科领域发展的创新机会,助力我国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方法 /过程]基于组合创新思想与学术论文大数据构建跨学科“技术—主题”创新组合识别框架,首先基于主题模型和词向量模型构建跨学科“技术—主题”组合适配度指标,通过借鉴其他学科领域对前沿技术的应用来评估目标学科领域主题与前沿技术搭配的合理性;其次基于前沿技术与目标学科领域主题的共现分析构建跨学科“技术—主题”组合新颖性指标,筛去新颖性不足的“技术—主题”组合,即可得到适配且新颖的跨学科“技术—主题”创新组合。[结果 /结论 ]根据构建的框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图情领域学术研究中的创新应用,共识别出14个适配且新颖的跨学科“人工智能技术—图情领域主题”创新组合。结果表明该框架识别跨学科“技术—主题”创新组合的有效性,可为各学科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前瞻性指引。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漆侠  
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是学术界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论述。一、唐中叶以来封建国家土地制度日益衰落,向土地私有制转化;二、新的土地兼并势力代替了旧来的山东士族等老牌土地势力;三、封建租佃制关系占支配地位;四、两税法实施后封建国家与土地所有者(地主)、佃户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封建国家与土地所有者(自耕农民诸阶层)之间的关系;五、唐宋之际土地关系的变化对文化思想领域所产生的影响。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钟成林  陈运平  张春艳  黄小平  
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引,遵循要素-结构-功能的分析范式,从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发展的水平结构和外部性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就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对科技创新治理绩效的作用机理进行逻辑推演。结合中国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发展现状,对治理绩效低下的形成机理进行系统探讨,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强度结构是决定科技创新治理绩效的关键,而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整体治理能力水平偏低、内部结构失衡是导致现行科技创新治理绩效低下的根源。与此同时,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外溢效应在不同方向上的非对称性加剧了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结构性失衡,阻碍了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整体性提升,抑制了科技创新治理绩效有效增长。因此,应加快转变治理理念,逐步构建以"创新链"为核心的现代科技创新治理模式;增强微观治理能力,构建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管理服务体系;提升中观治理能力,实行科技创新管理机构垂直管理;优化治理环境,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环境和科技交易市场环境营造纳入科技创新管理服务体系,逐步构建与现代科技创新治理理念相匹配的科技创新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评体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郑怀国  贾倩  张辉  串丽敏  
以专利视角,运用文献计量法,从科技创新态势、创新水平和创新主体3个方面对北京涉农领域科技创新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涉农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专利保护意识显著增强,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巩固,但各行业科技创新实力不均衡、龙头企业较少、有效专利占比少和专利强度不高,科技创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针对当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北京涉农领域科技创新的相关建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保继栋  党景丽  张龙  
以中国知识产权网专利数据库作为数据源,采用分类号、关键词以及分类号和关键词相结合的检索策略,对1997-2016年的专利数据,应用incoPat等工具按照申请人数量、公开年度、IPC分类、有效性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1990年起,中国生物农药领域专利数量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稳步增加。生物农药领域专利公开数量每年约增长30%,2016年达到14 022项。专利类别以发明专利为主,占96.03%;申请人以企业为主,占36.11%。中国的发展现状与全球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对该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逐步增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