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83)
2023(10387)
2022(8787)
2021(7991)
2020(6754)
2019(15121)
2018(14582)
2017(28166)
2016(14601)
2015(16391)
2014(16058)
2013(15572)
2012(14152)
2011(12570)
2010(12338)
2009(11121)
2008(10040)
2007(8524)
2006(7376)
2005(6412)
作者
(38629)
(32500)
(32380)
(30922)
(20639)
(15291)
(14647)
(12739)
(12513)
(11160)
(11155)
(10888)
(10096)
(10042)
(10032)
(9727)
(9704)
(9323)
(9317)
(9114)
(8018)
(7682)
(7602)
(7492)
(7474)
(7291)
(6864)
(6581)
(6427)
(6314)
学科
(83089)
经济(83023)
管理(40692)
(38029)
方法(33397)
数学(30240)
(30173)
企业(30173)
数学方法(29915)
中国(19219)
地方(18348)
(16396)
(14983)
业经(14822)
(14796)
地方经济(12791)
农业(11857)
环境(10303)
(10048)
贸易(10041)
(9776)
理论(9762)
(9687)
(9684)
(9060)
财务(9028)
财务管理(9010)
产业(8948)
(8661)
金融(8660)
机构
大学(206630)
学院(205909)
(98734)
经济(97203)
管理(82834)
理学(72422)
理学院(71700)
管理学(70598)
管理学院(70168)
研究(66651)
中国(48657)
(41005)
(40401)
科学(36749)
财经(34068)
经济学(32752)
(31195)
中心(30909)
(30654)
经济学院(29299)
(28544)
研究所(27927)
业大(26596)
(26033)
师范(25798)
(25790)
财经大学(25506)
北京(24526)
(23994)
经济管理(22675)
基金
项目(143364)
科学(115678)
基金(107606)
研究(106388)
(92026)
国家(91307)
科学基金(80785)
社会(72613)
社会科(68976)
社会科学(68963)
基金项目(56603)
(54596)
自然(50296)
教育(49673)
自然科(49208)
自然科学(49195)
自然科学基金(48320)
(45418)
资助(43473)
编号(41446)
(32814)
成果(32011)
重点(31985)
(31294)
国家社会(31223)
(30226)
教育部(29436)
人文(28927)
创新(28262)
大学(28101)
期刊
(105805)
经济(105805)
研究(60086)
中国(35627)
管理(31931)
(31870)
学报(26818)
科学(26273)
(22415)
大学(22046)
学学(20959)
技术(20416)
经济研究(18202)
教育(18043)
财经(18023)
(15699)
农业(15417)
(15288)
金融(15288)
业经(14722)
问题(13639)
技术经济(11960)
统计(11265)
(9886)
世界(9615)
(9585)
理论(9235)
商业(9026)
决策(8975)
经济问题(8829)
共检索到2954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欣燕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究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可能造成的影响。文章认为,从中短期与长期来看,智能机器人对未来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不同。中短期来看,机器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其产品还没有对人力形成广泛挤压时,将对就业产生正向的拉动作用;长期来看,机器人产业对就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就业人数的增减上,而且体现在就业结构的变化上。数量影响体现在增加三种形式的相对过剩人口,而结构变化方面,智能机器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广泛使用将造成就业结构的极化现象。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慧文  王贺雨  
以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理论为逻辑起点,分析了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并利用2006—2017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工业机器人使用规模与劳动收入份额显著负相关,伴随着工业机器人使用规模的扩张,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呈下降趋势。但从长期来看,当越过极值点后,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将会促进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因此,短期内政策的关注点应是在推动工业机器人研发与应用的同时,如何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构建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于劳动保护制度调节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伴随着最低工资水平的上升和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冲击会弱化,这意味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强化劳动保护可以缓解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冲击。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韩民春  周静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与劳动关系的理论,结合我国稳就业政策目标,研究作为现代技术进步典型代表的工业机器人对我国稳就业目标实现带来的影响。从工业机器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再认识出发,从剩余价值和劳动资料角度给出构造分析框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工业机器人应用过程中的资本积累与劳动创造的相关分析,构建了我国工业机器人促进稳就业实现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工业机器人应用过程中实现稳就业的方式,深入阐释了政治经济学视阈下的就业创造效应,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与我国稳就业相互促进。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郑丽琳  刘东升  
机器人技术的兴起给劳动力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2008—2019年22个经济体分行业数据,探究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产生互补效应,以经济水平、人口特征的分组回归均支持这一结论;分行业看,机器人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效应差异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机器人使用程度是决定机器人应用对就业影响效应的关键因素,机器人使用程度低的经济体中互补效应占主导,机器人使用程度高的经济体中替代效应占主导。此外,机器人应用存在明显的溢出效应:一方面,机器人应用会对劳动力就业产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正向挤出效应和逆向虹吸效应;另一方面,机器人应用还会通过全球价值链的传导效应对价值链上下游经济体的劳动力就业产生异质性影响。本文结论为在“稳就业”背景下合理制定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启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永钦  高鑫  
本文给出了一个由公共品(俱乐部商品)的消费、城乡移民数量和税率(转移支付)内生决定的二元结构模型,从劳动力市场和公共品提供这两个维度研究了内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的参与约束刻画了农村居民的谈判能力;在城市精英和农村居民的博弈中,税率由城市精英的偏好和他们共同面临的约束决定。因此,城市精英制定的税率不得不偏离自身最偏好的税率。本文的模型可以解释一系列的经验发现,也得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发现以供经验检验。尤其是,本文发现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将伴随二元结构的解体而实现工业化,而工业生产率的提高虽然可以促进工业化,但却会导致城乡差异的进一步扩大。最后本文讨论了二元结构模型对中国经济改...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凤义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以及把中国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重要讲话精神,政治经济学界面临的紧迫任务就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问题。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界以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建设为内容,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容、理论体系的构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高帆  
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主要机制。农村劳动力非农化从产业、空间、身份视角进行分析可发现其具有非农业化、非农村化、非农民化三重内涵。区别于发展经济学经典理论的推演逻辑,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是经济发展进程的重要特征事实,但非农业化、非农村化、非农民化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过程,而是存在着依次递减、多种落差的结构特征,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转化具有契合自身国情的独特性质。这种结构特征导源于我国实施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所以应从政治经济学视角阐释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演变进程。依据这种理解,逻辑一致地提出后续改进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相应理论和政策含义:重视非农化笼统表述背后的结构特征,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来阐释非农化问题;从全面深化改革视角改进非农化进程;注重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重点关注改善农业劳动生产率。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田高良   施诺   刘晓丰  
工业机器人是实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随着在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各界对于其经济后果的密切关注。本文基于工业机器人应用产生的人工替代和就业创造效应,并结合我国劳动力供给和产业结构现状,探究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微观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机制检验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降低了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劳动力的依赖,企业在业绩下降时裁撤了更多低教育水平冗余劳动力资源,通过减少员工数量而非降低员工薪酬待遇的方式调整劳动力成本。此外,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于劳动力成本粘性的降低作用在劳动力被替代可行性较高、劳动力调整成本较低、民营企业、行业竞争程度较高以及客户集中度较低时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为“机器人换人”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提供了来自中国的直接证据,也为如何规避“机器人换人”的潜在风险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春超  丁琪芯  
近年来大量智能机器人被投入到工业生产进程中,"去人工化"已成为生产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此同时,"智能机器替代人力"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与讨论。文章通过回顾和梳理国内外文献,发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来影响劳动力需求,并对劳动力质量、工资及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文章主要从劳动力就业、劳动生产率、智能机器人在我国的应用和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现状等方面阐述智能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娟  
本文在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框架下,从劳动力商品化与劳动力去商品化的双维视角,从劳动力流动制度、就业制度、工资决定制度及社会福利供给水平四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并探索劳动力市场的演变机制。国家在劳动力市场的演变中发挥主导作用,市场与政府的相互作用使劳动力市场在每个阶段的劳动力商品化和去商品化程度呈现差异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是在坚持市场化取向的前提下,通过渐进式改革推进的。展望未来,劳动力市场演变将在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原则下推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韩文龙   董鑫玮   唐湘  
快速发展的智能经济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在人工智能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劳动过程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文章以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新变化,以及生产力基本要素变化对智能劳动过程的影响。在智能经济中,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是统一的,只是智能生产的“无人化”趋势正在改变着使用价值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创造方式。同时,随着智能设备和工具的大量使用,智能劳动过程中的监督越来越精准化和隐形化。为减缓智能经济发展对劳动关系的不利冲击,需要充分发挥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协同治理效应。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玉敏  杨冰玉  
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和尊严,发展权的终极追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当代国际人权理论体系中各项人权存在着"核心—支持"的结构关系,将发展权作为人权话语体系的核心,是对以个人自由权利为核心的西方主流人权话语体系的超越。(1)文章认为,劳动力发展权是从马克思劳动力产权思想发展而来的一项可交易的经济权利,(2)与人权理论中的核心发展权相对称,在经济学中把劳动力发展权作为产权理论核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交换领域克服"劳动异化"的经济学工具。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宋逸成  
革农民工作为我国工人阶层的中坚力量,在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纵观农民工的就业形势,却存在在职业、工资、雇佣等方面的歧视,笔者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进行了一一分析,并提出了就业歧视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丹丹  周世军  
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机器换人"令人担忧。本文经理论推导发现,劳动力工资与"人机替代弹性"之间呈现"倒U型"特征,即随着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的程度越来越高,劳动力工资水平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随后,本文基于工业机器人匹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对于工业机器人密度较低的行业,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提高了劳动力工资水平;对于工业机器人密度较高的行业,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则降低了劳动力工资水平。但总体上来看,工业机器人并未造成劳动力工资的普遍下降,该结论与我国整体上工业机器人密度较低的现实相吻合。"机器换人"现象在一些行业已经发生,因此需要科学预判、理性应对人工智能冲击,赋能劳动力转型,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晓清  
: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来源,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劳动价值论有其贡献也有其缺陷,理解它有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