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26)
- 2023(17943)
- 2022(14980)
- 2021(13982)
- 2020(11346)
- 2019(25860)
- 2018(25749)
- 2017(48640)
- 2016(26296)
- 2015(29277)
- 2014(29426)
- 2013(28613)
- 2012(26186)
- 2011(23456)
- 2010(23499)
- 2009(21250)
- 2008(20577)
- 2007(18312)
- 2006(15984)
- 2005(13472)
- 学科
- 济(101070)
- 经济(100957)
- 管理(77318)
- 业(72921)
- 企(59704)
- 企业(59704)
- 方法(41039)
- 数学(34360)
- 数学方法(33943)
- 中国(31760)
- 农(28964)
- 业经(26087)
- 地方(24681)
- 财(23883)
- 学(22115)
- 技术(21793)
- 制(20697)
- 农业(19125)
- 理论(19095)
- 贸(16880)
- 贸易(16867)
- 和(16617)
- 环境(16455)
- 易(16304)
- 银(16038)
- 银行(15994)
- 产业(15803)
- 行(15312)
- 融(15116)
- 金融(15108)
- 机构
- 学院(361899)
- 大学(360924)
- 管理(143883)
- 济(139524)
- 经济(136037)
- 理学(124213)
- 理学院(122791)
- 管理学(120757)
- 管理学院(120071)
- 研究(120070)
- 中国(88065)
- 京(77655)
- 科学(75186)
- 财(63313)
- 所(58442)
- 农(56521)
- 中心(54993)
- 江(54240)
- 业大(53719)
- 研究所(53258)
- 财经(50312)
- 范(49860)
- 师范(49362)
- 北京(48701)
- 经(45709)
- 院(45035)
- 州(44297)
- 农业(43995)
- 经济学(41127)
- 技术(40899)
- 基金
- 项目(253235)
- 科学(199694)
- 研究(189606)
- 基金(180811)
- 家(156976)
- 国家(155605)
- 科学基金(134432)
- 社会(118808)
- 社会科(112420)
- 社会科学(112394)
- 省(101154)
- 基金项目(96517)
- 教育(86721)
- 自然(85621)
- 划(84294)
- 自然科(83636)
- 自然科学(83621)
- 自然科学基金(82125)
- 编号(78321)
- 资助(71528)
- 成果(63752)
- 重点(56667)
- 创(55849)
- 发(55365)
- 课题(54786)
- 部(54316)
- 创新(51484)
- 国家社会(48391)
- 项目编号(48337)
- 科研(47166)
- 期刊
- 济(155577)
- 经济(155577)
- 研究(105921)
- 中国(75606)
- 学报(56010)
- 管理(54116)
- 农(51654)
- 科学(51333)
- 教育(48774)
- 财(46597)
- 大学(42782)
- 学学(39611)
- 农业(35759)
- 技术(33717)
- 融(28555)
- 金融(28555)
- 业经(27723)
- 经济研究(24336)
- 图书(24087)
- 财经(23446)
- 问题(21230)
- 经(20255)
- 科技(19435)
- 业(18191)
- 技术经济(17198)
- 现代(16717)
- 书馆(16662)
- 图书馆(16662)
- 理论(16629)
- 版(16399)
共检索到5329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岩 张李叶子 宋文彬
从实体集聚与虚拟集聚双重理论视角,基于2011-2019年我国271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门槛面板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智能服务水平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智能服务水平提升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广度和深度具有正向影响;受网络外部性影响,智能服务水平与区域创新数量呈“U型”单门槛特征,与区域创新质量呈先降后边际效应递增的双门槛特征;智能服务通过降低实体集聚要素流动的拥塞效应、增强虚拟集聚要素流动的溢出效应提升区域创新绩效。通过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中西部地区、外围城市以及其它城市群,智能服务对区域创新绩效的积极效应在东部地区、中心城市以及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更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青 茹少峰
现代服务业虚拟集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新型组织形态,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是现代服务业虚拟集聚新的运行载体和驱动引擎。本文基于TOE框架,提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影响现代服务业虚拟集聚的三类条件变量。并使用fs/QCA方法对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促进现代服务业虚拟集聚程度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1)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单个技术、组织、环境因素仅构成现代服务业虚拟集聚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但三类因素的5种路径组合是现代服务业虚拟集聚的充分条件;5种路径中均包含技术因素且不同组态路径的省份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2)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在促进现代服务业细分行业虚拟集聚时,每条路径中都包含环境因素中的同侪竞争压力且不同组态路径的省份分布相对分散;(3)在2017年和2018年新型基础设施促进现代服务业虚拟集聚的路径中,均出现了环境因素中的公众外部需求为核心条件变量的3种路径,且这3种路径的省份均集中在东部地区。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震 刘品安
本文在对现有世界级城市群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世界级城市群的评判标准,并将其作为评判珠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差距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珠三角城市群在全球中枢职能、现代产业体系、城际交通网络、城市群协调机制等方面均与世界级城市群有一定差距。本文从打造"穗深港"创新带、以大数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共建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健全城市群协调发展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珠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路径创新建议。
关键词:
珠三角 世界级城市群 差距分析 路径创新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陈斌 何思思
制造业是一国经济之根本,加快推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是我国经济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这一转变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更为旺盛。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虚拟集聚正成为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将为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带来新动能和新引领。文章利用2014—2018年OECD世界投入产出数据、我国投入产出数据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检验城市群虚拟集聚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虚拟集聚水平提升可促进城市群制造业技术创新快速发展。相比于单一的传统集聚,虚拟集聚与传统集聚叠加效应对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2)从地理区位上看,相比东部城市群,中西部城市群虚拟集聚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更加凸显;从产权性质上看,国有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行为对虚拟集聚效应更为敏感;从产业类型上看,虚拟集聚对一般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大于先进制造业。(3)当城市群整体虚拟集聚水平提升时,中心城市制造业技术创新受益更加明显;相较于城市群中心城市,非中心城市虚拟集聚水平提升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在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应加快制造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城市群虚拟集聚水平,促进产业地理集聚与虚拟集聚有效融合,以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水平。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虚拟集聚 技术创新 城市群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吴福象 沈浩平
我国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已不可持续,为此"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创新驱动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可以通过要素空间集聚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为例,解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群以人力资本为代表的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提高了集聚的外部经济性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在要素集聚和分散的自由流动中城市群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最终实现不同层级城市的产业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体系构建中,应发挥要素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人才和产业的双向互动,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促进地区产业发展。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李晓辉 宋丹辉 杨革 陈晨
文章以近几年兴起的网络陪伴学习为切入点,运用具身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分析陪伴学习在图书馆空间服务中的作用,提出陪伴学习是图书馆实体空间服务的拓展、虚拟空间服务的起始。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究了未来图书馆实体空间虚拟服务的发展路径,即挖掘有图书馆特色和价值的空间元素,创设图书馆陪伴学习场景并开发虚拟书房App,以提供集资源、服务、空间于一体的图书馆虚拟空间服务。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烨 王琦 班元浩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借助新一代数字技术打造的虚拟集聚平台赋能城市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技术选择模型将表征产业组织数字化的虚拟集聚与城市创新绩效置于统一的分析框架内,考察了虚拟集聚与城市创新之间的关系及其通过知识结构影响城市创新的关键路径。研究发现,虚拟集聚促进了城市创新发展,并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表明虚拟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知识溢出的空间阻滞问题。异质性分析发现,虚拟集聚对东部地区、中心城市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促进知识结构相关多样性提升是虚拟集聚影响城市创新绩效的重要渠道,并且虚拟集聚的创新增长效应遵循“梅特卡夫法则”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此外,城市虚拟集聚水平越高,引致的创新促进作用及创新模式越偏向于渐进式创新。本文的研究丰富了产业组织数字化和城市创新方面的文献,为探索产业数字化及中国城市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拓宽了视角。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郭庆宾 黎康
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是资源集聚优势,而相比较长三角和珠三角,资源集聚能力薄弱严重制约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的资源集聚能力,能增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对于中部的崛起、长江经济带建设乃至我国的新型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基于此,以提炼出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的着力点和建立资源集聚在城市群内的空间优化机制与良性循环机制为目标,从“汇聚—流通—准入—组织”四个环节入手,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源集聚能力的提升路径:通过“汇聚”环节,培育资源集聚强大引力;通过“流通”环节,打通资源集聚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资源集聚能力 提升路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别敦荣
虚拟教研室是实体教研室的数字化变体,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教学支持机制。它以学科专业教学研究、课程或课程群教学研究和重大教学改革主题研究为核心,组成全国性或区域性高校和相关机构专家学者教学研究网络,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所必需,可能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方向。虚拟教研室具有校际共生、关系松散、协同创新、学术导航等特性,应当充分利用组织优势,发挥协调、推介、平台、凝聚、导航等作用。其作用的发挥,须拥有学术高地、热心教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以及高质量研讨交流活动等条件。加强虚拟教研室建设,可采取举办教学学术论坛、组织跨校性教育教学项目研究、发挥网络连接辐射作用、建立跨校性虚拟运行机制,以及争取热心参与高校支持等举措。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刘强 陆小莉 徐生霞
产业集聚与城市集群是集聚经济发展的两个不同维度的表现,当前中国城市群的产业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效应,而这对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修正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AHHI),结合Copula建模思想,构建了一种城市群产业集聚空间辐射效应的非线性测度方法;并从产业集聚与地理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耦合机制研究的角度,对城市群发展不同辐射路径进行了系统探讨;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变系数模型对城市群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异质性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2000年至2017年期间中国城市群的产业集聚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群稳步递增、东北及中西部城市群逐年下降的态势。空间辐射效应方面,一是产业集聚的非线性辐射效应呈现出较大“地域差异性”,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总辐射效应最强,而哈长城最弱;二是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耦合,而与地理区位的耦合效应较差。在产业集聚水平影响因素分析中,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和强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集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产业集聚水平的分布特征与空间差异,更加重视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区域一体化的实现提供源动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袁俊 彭宽栋 胡冬生 罗晓晔 郑龙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实现智能制造强国目标,研究分析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路径,根据高职制造类专业的办学特点,提出了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的高职专业建设路径,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检验与完善。该研究抓住了当前高职专业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有效的问题解决思路,专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显著带动了人才培养质量与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并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模式。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智能制造 专业群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谢会强 张帆 吴晓迪
数字经济背景下,虚拟集聚凭借其独特的网络与平台优势,已然成为产业链韧性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2004—2019年中国278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虚拟集聚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虚拟集聚能够显著提升城市产业链韧性,且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产业链韧性越强的城市,虚拟集聚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越强;机制检验表明,虚拟集聚通过平台赋能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提升产业链韧性;异质性分析表明,虚拟集聚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在2015年之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产业结构更高级的地区更显著。本研究为虚拟集聚赋能产业链韧性提升,以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依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谢会强 张帆 吴晓迪
数字经济背景下,虚拟集聚凭借其独特的网络与平台优势,已然成为产业链韧性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2004—2019年中国278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虚拟集聚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虚拟集聚能够显著提升城市产业链韧性,且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产业链韧性越强的城市,虚拟集聚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越强;机制检验表明,虚拟集聚通过平台赋能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提升产业链韧性;异质性分析表明,虚拟集聚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在2015年之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产业结构更高级的地区更显著。本研究为虚拟集聚赋能产业链韧性提升,以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依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马红 侯贵生 王元月
以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虚拟经济适度发展对微观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企业的创新能力产生了显著的促进效应,而虚拟经济发展的影响则不明确。进一步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能够通过对R&D投入的刺激,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累积。另外还针对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开展了有关经济后果的拓展研究。
关键词:
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技术创新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正 岳文浩 霍富迎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利于克服鲍莫尔成本病,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本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的理论机制进行了阐释,并依据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9),运用灰色GM(1,N)模型与产业协同集聚相对指数法,从产业融合、城市群集聚层面精准测算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研究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已经从制造业主导走向二者协同融合模式。在产业层面上,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加深;在城市群层面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总体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空间集聚化发展趋势,融合模式逐渐由单一城市或地区主导,转变为城市群内部之间的协同集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协同融合 产业集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