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47)
- 2023(4122)
- 2022(3471)
- 2021(3648)
- 2020(2935)
- 2019(6900)
- 2018(7138)
- 2017(11161)
- 2016(6328)
- 2015(7185)
- 2014(7369)
- 2013(6678)
- 2012(6270)
- 2011(5823)
- 2010(6265)
- 2009(5765)
- 2008(5967)
- 2007(5468)
- 2006(5171)
- 2005(4765)
- 学科
- 济(20247)
- 经济(20208)
- 管理(17464)
- 业(13879)
- 企(13313)
- 企业(13313)
- 教学(9762)
- 制(8513)
- 理论(7927)
- 中国(7313)
- 体(6600)
- 方法(6490)
- 教育(6275)
- 学(6274)
- 业经(6198)
- 财(5857)
- 学法(5850)
- 教学法(5850)
- 体制(5580)
- 农(5471)
- 银(4595)
- 银行(4589)
- 数学(4572)
- 行(4448)
- 技术(4329)
- 数学方法(4326)
- 融(4268)
- 金融(4268)
- 和(4231)
- 策(4128)
- 机构
- 大学(89973)
- 学院(88271)
- 研究(32005)
- 济(29972)
- 管理(29229)
- 经济(29037)
- 中国(24165)
- 理学(23872)
- 理学院(23535)
- 管理学(22860)
- 管理学院(22679)
- 京(20387)
- 科学(19482)
- 财(17143)
- 所(16554)
- 范(15805)
- 师范(15627)
- 江(15290)
- 研究所(14664)
- 中心(14533)
- 北京(13371)
- 教育(13014)
- 农(12921)
- 师范大学(12661)
- 技术(12202)
- 州(12103)
- 财经(12005)
- 院(11197)
- 业大(11019)
- 经(10789)
- 基金
- 项目(50529)
- 研究(40926)
- 科学(38336)
- 基金(33382)
- 家(28859)
- 国家(28547)
- 科学基金(23796)
- 社会(22934)
- 教育(21569)
- 社会科(21497)
- 社会科学(21491)
- 省(20002)
- 编号(18791)
- 成果(18075)
- 基金项目(16973)
- 划(16736)
- 自然(14143)
- 自然科(13828)
- 自然科学(13824)
- 课题(13643)
- 自然科学基金(13566)
- 资助(13396)
- 年(12058)
- 项目编号(11951)
- 重点(11618)
- 部(10968)
- 性(10705)
- 大学(10632)
- 创(10519)
- 发(10077)
共检索到1537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鲁子箫
技术进步引发了人类知识图景的遽变。数字化、智能化的知识生成、知识表征、知识形态弱化了知识的确证性,人类从追求知识之普遍性、真理性转而追求其经验性、实践性。知识变迁深刻影响着传统知识教学,知识本位的价值立场、以科学为中心的知识内容、学科分化的知识组织等使教学知识不断累加,知识的智育价值、功利价值被强化,知识过密化、浅表化加剧,知识与生命相疏远。人工智能时代,基于知识变迁中教学改革面临的知识困境,教学知识变革是教学变革的前提。这需要通过教学知识的生命立场重建和人文价值重估,走出“教学便是教知识”的观念桎梏;以“减法思维”精选教学知识、以“主题融通”重组教学知识,倡导“人机协同”的知识学习,走出“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困境。未来,教育必须按照人的生命发展规律并坚持知识为生命服务的原则,才能培养出不被技术“物化”和被算法决定的、有高度主体性的人;人工智能技术只有作为沟通教学知识与生命本体的桥梁并引导学生走向“技进于道”的超越,“人工智能+教育”才能回归育人原点,使学生在技术协同的教学中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吴鹏 强韶华 苏新宁
组织的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因此,组织的知识资产需要不断更新,组织知识管理的战略要不断变化。提出支撑知识变革管理的框架和在组织变革中可操作的流程。图1。参考文献13。
关键词:
知识管理 知识变革 变革管理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龙宝新
学校教育制度的创新不是对现有制度的修修补补,而是一项立足于知识学规律,以文化、传统、伦理重建为使命的系统工程。知识的量变和分化、知识性质和媒介的演进、知识增长方式的变动等,都将波及一个时代学校教育制度诸环节及其构架。建立知识化取向的学校教育制度,促进学校教育制度向学校学习制度转型,是当代学校教育制度变革的总体图景。
关键词:
学校教育制度创新 学校学习制度 知识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余宏亮 李本友
纵观世界课程史,技术与知识的关系长期以来不甚清晰,其深刻原因在于技术作为知识变革的背景而多半处于隐而不彰的历史境地。时至当下,作为一种承载技术的课程形态,微课程的视界中知识正在发生着数字化变革。回溯历史,此种变革以人类与知识的融生互动为历史线索,以课程与技术的相伴相融为演进轨迹。其间,驱动课程知识变革的技术共时走过了具有"附魅"特征的"原始体内技术"、具有"祛魅"特征的"近现代体外技术",以及具有"返魅"特征的"后现代体内技术"等嬗变历程。透视微课程视界中知识变革的技术背景,对于澄明当下信息技术与课程知识融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补充与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
微课程 知识变革 传播技术 课程知识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方绪军
职业教育教材建设需要以知识变革的深度反思作为实践起点。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应该坚持政治性与思维性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历时性与共时性统一的理性旨归。同时,职业教育教材依然面临着“知识逻辑”遮蔽“能力逻辑”“、教材依赖”固化“知识边界”“、原子赋能”限制“比特传播”、“专家裁定”阻隔“读者在场”等问题。对此,应以遵循“能力逻辑”为导向,重塑教材的组织结构;以突破“知识边界”为旨向,构建教材的内容标准;数字化赋能“比特传播”的技术蓝图,助推教材的数字化转型;慎思“读者在场”反身对话机制,回归教材裁定的主体。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方绪军
新一轮技术革命,科学知识向生产技术转移、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发展、技术知识向课程知识转化等因素促进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实现变革,其焦点在于职业教育课程如何适应性选择的问题。基于唯物主义历史观,探析技术知识变革的历史演变钩沉,并从价值、数量、结构以及评价等维度出发,深入剖析技术知识变革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本体遮蔽。基于此,提出职业教育课程适应性选择的策略,具体包括把握职业教育核心价值取向,重构技术知识转型的课程体系,实现“知识生产”与“课程供给”的动态互补;践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观,形成类型化的课程建设范式,实现“课程建设”与“人才质量”的线性提升;坚持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架设技术知识变革与课程改革的桥梁,实现“知识供给侧”与“课程需求侧”的动态平衡;秉持人的全面发展观,构建异质类多维课程评价体系,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共生。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韩正彪 顾雅楠 翟冉冉
[目的/意义]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综述国外“搜索即学习”领域中“将信息搜索视为学习过程”的研究成果,为今后探索用户网络信息搜索中的知识变化主题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支持。[方法/过程]围绕用户网络信息搜索中用户领域知识结构的变化、用户系统知识结构的变化、用户知识变化的搜索实验任务设计、面向用户学习的信息检索系统优化设计4个分主题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结论]第一,意义建构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有效地揭示用户信息搜索过程中的学习机制。第二,用户网络信息搜索中的学习同时包括领域知识学习和系统知识学习两部分,但是已有的研究却缺乏对这两个组成部分交互机制的探索。第三,已有的研究设计了面向用户学习的检索算法,并优化或开发了相应的搜索系统。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庄西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习总书记讲的是我国的科技界要跟上或者超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别被新一轮科技革命甩掉。其实,这种快速变化不仅发生在科技领域,也发生在你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拿我们的工作来说吧,就已经或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杨得前
以1990~2005年间4次公众价值观调查数据库中关于中国的数据为基础,采用非参数检验和对应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公民纳税意识的变迁及其与公民对公共服务信任度的关系。结果显示:(1)1990~2005年中国公民纳税意识虽处于一个较高水平,但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2)造成中国公民纳税意识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一是中国公民税收权利意识的觉醒,这使中国公民开始用挑剔的眼光审视政府的收税及用税过程。二是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扭曲了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导致公民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下降。
关键词:
纳税意识 税收遵从 非参数检验 对应分析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长玲 栾锟 王浩 徐卫杰 王庆华
[目的/意义]知识变异是指两个或多个学科的知识基因重新组合产生创新知识的过程,基于知识变异视角分析学科知识创新生长现状,对于在大科学背景下把握学科发展现状、总结知识创新生长规律、探测复杂学术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定义学科交叉背景下知识创新生长的结果表现为跨学科知识生长点的产生,位于不同引用位置的跨学科知识对施引知识创新生长的刺激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将文献引用位置划分为引言、综述、方法、讨论、结论5个部分并赋予不同的权重,从知识合作强度与知识合作有效性两方面构建跨学科知识生长点创新程度测度模型,测度知识变异程度及创新生长现状,并进行类型划分。[结果/结论]以引文分析领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这个领域中的核心专业知识与应用方向知识更容易受到跨学科输入知识的刺激。其中,理论概念类跨学科知识的刺激作用需要量的积累,方法类跨学科知识刺激快速高效,技术类跨学科知识的专业性差异会影响其刺激效果。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刘伟 谭维智
知识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形态,愈益受到网络学习的冲击。为了诠释网络时代知识教学的价值、目标与探讨知识教学的变革路径,本文先简要梳理了网络学习给传统知识教学带来的冲击及其局限性,认为在网络时代知识教学仍然不可替代;然后在分析知识教学价值诉求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教学的三个目标:让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引导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探索未知与未来。文章最后提出了网络时代回归知识教学本真的路径:由教碎片化知识变为教完整的知识,由教会学生做题变为教会学生学习,由强调记忆变为致力于知识的迁移。文章的观点对于丰富和指导网络教学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网络时代 知识教学 教学价值观 网络学习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博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了未来社会职业的加速变迁,人机智能协作将成为职业存在的新形态。新的工作模式将显著改变各职业领域对劳动者职业能力的要求,并呈现出职业能力需求结构加速变迁的态势。职业教育需要根据智能时代的特征对其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变革,以职业功能的稳定性为切入点,构建“个人—院校—产业”间的新型动态均衡机制,并针对不同人机协作模式的特征差异,对传统工作任务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性重构。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俊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知识承载体系之外被生产和传播的知识逐渐兴起,其背后反映了知识范式的重大变化:知识生产的主体不仅有专业知识生产者和机构,也逐渐拓展到大量普通民众,知识生产越来越个人化、迅捷、随意,并更加需求导向;知识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且消费方式以免费为主,在日常情境中随时进行;这种知识具有更强的平等主义色彩,与市场的关系更加直接,在互联网商业生态中,其传播价值尤其重要。从历史维度上看,这种存在于传统承载体系之外的知识一直存在,而互联网则带来了这种知识的兴起,由于知识社会学视角下这一知识范式的变革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这类知识被冠以流动知识的名称。流动知识的兴起带来了一些影响:知识学习更便捷,打破专业和学科的界线,但也可能导致更多错误信息的传播以及深度学习的困难,这也对知识与市场、知识学习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留下值得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一军
知识生产模式2、学术资本主义、知识民主化等共同构成了当代社会的知识特征,并对大学课程产生着深刻影响,它终结了统一的"高深学问"课程目标,使传统的学科体系与知识传播的课堂形态受到严重冲击,并模糊了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为此,适应当代知识特征的大学课程变革,需要围绕"个人知识建构"制订大学课程目标,根据跨学科和应用学习的需要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倡导学生的行动学习,组建多样的学术共同体,广泛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