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07)
2023(5016)
2022(3795)
2021(3438)
2020(2793)
2019(5748)
2018(5494)
2017(9034)
2016(5081)
2015(6195)
2014(6028)
2013(5653)
2012(5184)
2011(4453)
2010(4580)
2009(3762)
2008(3741)
2007(3438)
2006(2948)
2005(2612)
作者
(17507)
(14545)
(14530)
(13753)
(9115)
(7061)
(6628)
(5724)
(5311)
(5048)
(4909)
(4828)
(4817)
(4695)
(4595)
(4516)
(4489)
(4408)
(4335)
(4085)
(3799)
(3645)
(3621)
(3321)
(3299)
(3284)
(3281)
(3185)
(2992)
(2955)
学科
(16219)
经济(16203)
(15932)
管理(14937)
(13524)
企业(13524)
技术(10965)
教学(9105)
方法(6451)
(6248)
技术管理(6049)
理论(5727)
学法(5530)
教学法(5530)
数学(5370)
数学方法(5202)
业经(4851)
中国(4685)
(4567)
学理(3783)
学理论(3783)
(3774)
农业(3478)
产业(3474)
教育(3306)
信息(3240)
(3099)
(3058)
贸易(3055)
环境(3001)
机构
学院(76291)
大学(74845)
研究(27991)
(24402)
管理(24170)
经济(23726)
理学(20786)
科学(20625)
理学院(20461)
管理学(19799)
管理学院(19670)
中国(19312)
(16344)
(15904)
(15202)
研究所(14171)
技术(13628)
业大(13562)
中心(13225)
农业(12794)
(12624)
(12499)
师范(12260)
(10601)
(10464)
北京(10233)
师范大学(9895)
(9597)
教育(9580)
(9504)
基金
项目(54367)
科学(41969)
研究(38190)
基金(37494)
(34868)
国家(34609)
科学基金(28648)
(22774)
社会(21186)
社会科(20146)
社会科学(20143)
基金项目(19893)
自然(19875)
(19549)
自然科(19416)
自然科学(19415)
教育(19310)
自然科学基金(19062)
编号(15300)
资助(13896)
重点(13567)
(12408)
成果(12142)
课题(11896)
创新(11747)
(11725)
计划(11511)
(11096)
科研(10673)
科技(10641)
期刊
(24827)
经济(24827)
研究(20960)
中国(20805)
教育(18327)
学报(16254)
科学(14535)
(13683)
技术(11824)
大学(11714)
学学(10956)
管理(10257)
农业(9654)
(8791)
职业(6181)
科技(6168)
(6101)
技术经济(4935)
(4770)
论坛(4770)
业大(4572)
(4313)
技术教育(4302)
职业技术(4302)
职业技术教育(4302)
财经(4160)
(3826)
金融(3826)
经济研究(3818)
资源(3686)
共检索到1148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吴砥   郭庆  
近年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给教育带来难得发展机遇,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在智能技术的冲击下面临着诸多伦理挑战。本研究通过分析智能技术的主要特点以及中小学教师、学生发展的特殊性发现,智能技术融入教学的伦理挑战主要表现在数据安全与歧视风险,学生身心、认知和思维发展受阻,师生交互的关系异化,师生发展机会不公等方面。从技术哲学视角看,这些伦理挑战是社会物质与精神生产的矛盾运动,以及技术扩散现象的必然结果。从实践视角看,这些伦理挑战难以破解的原因包括:算法的固有缺陷与人为偏误、相关制度规范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等。为破解伦理困境,未来我国需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底线,将伦理原则嵌入算法设计,完善技术准入和伦理边界的制度规范,建立智能教学产品研发与应用的法律法规,实施技术自我监督和教学应用监管,提升师生智能时代的关键素养。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吴砥   郭庆  
近年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给教育带来难得发展机遇,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在智能技术的冲击下面临着诸多伦理挑战。本研究通过分析智能技术的主要特点以及中小学教师、学生发展的特殊性发现,智能技术融入教学的伦理挑战主要表现在数据安全与歧视风险,学生身心、认知和思维发展受阻,师生交互的关系异化,师生发展机会不公等方面。从技术哲学视角看,这些伦理挑战是社会物质与精神生产的矛盾运动,以及技术扩散现象的必然结果。从实践视角看,这些伦理挑战难以破解的原因包括:算法的固有缺陷与人为偏误、相关制度规范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等。为破解伦理困境,未来我国需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底线,将伦理原则嵌入算法设计,完善技术准入和伦理边界的制度规范,建立智能教学产品研发与应用的法律法规,实施技术自我监督和教学应用监管,提升师生智能时代的关键素养。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周涛  
一个以大数据为原材料,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科技时代的到来不可阻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个人隐私、数据独裁、新型智能生命等让人担忧的问题。回顾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现状,着重从中立性、时效性、导向性三个方面介绍大数据于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具体伦理挑战。续篇将介绍边界问题、隐私问题和责权问题,并简述当前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及未来开放性的政策和技术问题。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赵磊磊  张黎  王靖  
在以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技术为支撑的智能时代背景下,教育数据伦理风险及其治理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智能时代教育数据伦理风险主要表现为教育数据隐私侵害风险、教育数据利益失衡风险、教育数据责任失守风险、教育数据服务偏见风险。智能时代教育数据伦理风险的治理困境主要涉及师生教育数据隐私权与开放共享存在冲突、教育数据利益博弈失范制约教育数据价值的充分释放、治理主体数据素养不足制约教育数据责任落实、师生教育需求的片面捕捉催生教育数据服务偏见。基于此,提出智能时代教育数据伦理风险的治理路径:尊重教育用户数据隐私控制权,优化数据隐私泄露风险防范体系;注重利益博弈规约,搭建教育数据权益监管体系;立足数据素养培育,培育专业化教育数据伦理风险治理组织;根植动态需求监测,构建“去偏见化”教育数据服务机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薛桂波   燕茹  
人们对颠覆性技术的认识往往主要局限于经济、商业和科学学等领域,无法全面把握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从科技伦理治理的视角审视,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不仅在特定行业领域产生颠覆性影响,而且日益深度嵌入社会系统,在人的自主性、社会公平正义、自然秩序等层面均带来颠覆性伦理挑战及治理难题。然而,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突破性和伦理规范制定、伦理治理框架变革速度之间有时存在不对称性,治理效益与风险的权衡极为复杂,涉及多方利益冲突,难以达成一致性和共识从而导致决策困境。在推进颠覆性技术伦理治理中,应注重伦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同步推进,通过加强伦理预见优化风险与效益权衡,扩大多元主体参与和跨学科合作,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共同制定颠覆性技术伦理标准和治理框架,促进颠覆性技术向善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曾光  黎新华  
智能技术为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带来全新的可能性。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变革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现状,聚焦智能技术赋能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赋能什么?何以赋能?如何赋能?”三个关键问题。首先,探讨智能化教学平台、智能化教学工具、智能化评价系统、智能化课堂监管、智能化学习系统在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然后,从教学模式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学习环境优化、教学质量提升和教育公平性提高五个方面探讨智能技术赋能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在机理;最后,提出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升级课堂教学样态、变革课堂教学设计、创新课堂教学活动、重构课堂教学评价等智能技术赋能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三女牙  杨宗凯  李卿  
教育数据伦理是对教育数据产生、采集、存储和分析利用过程中所应秉持的道德信念和行为规范的理性审视。教育数据伦理以价值构建与认同为根本挑战,以利益机制设计为主要抓手,蕴含时序性和情境化的动态性。明确教育数据的价值定位,界定教育主体的数据权利,厘清教育数据的教育效用,是教育数据伦理面临的基本问题。对教育数据伦理的研究,从传统伦理学视角,须推进道德自律、法律法规与监管;从技术视角,应从教育服务的各个环节进行伦理渗透,避免技术异化;从教育视角,要提升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教育数据素养。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吴河江   吴砥  
通用大模型具备“能理解会创作”的能力,将可能给教育实践带来更为颠覆性的变革,但也可能加剧传统伦理问题并产生新的伦理风险。这些伦理风险的类型主要包括:技术风险、内容风险、数据风险与算法风险。依据通用大模型的技术基础与教育应用伦理风险的表现,教育领域通用大模型应用伦理风险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并存、价值性与风险性并存、可控性与不确定性并存等特征。这些伦理风险的形成既有技术因素,也有人的因素。技术因素主要包括:模型能力的涌现性可能导致应用失控、功能的泛化性可能导致人的异化、输入数据的海量性与无序性可能导致对人的侵犯、内容的生成性可能导致教育失序等。人的因素主要包括:因技术水平有限导致我国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大模型、对通用大模型技术认知不足、商业竞争导致技术缺陷、通用大模型技术伦理规范与监管落后等。依据教育领域通用大模型应用伦理风险表征与成因分析,可从加快开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专用大模型、筑牢通用大模型开发与应用的监管体系、构建通用大模型相适配的教育新形态、扶持弱势群体以缩小“数字鸿沟”、加强对通用大模型的理论研究与知识普及等方面进行伦理风险治理。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赵磊磊  蒋馨培  代蕊华  
基于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内涵与逻辑,本研究以内在主义技术伦理为考量视角,提出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内在主义技术伦理考量框架,即:智能评价主体应关注技术的道德协同性,智能评价技术应关注道德算法设计,智能评价过程应遵循公平伦理规范,智能评价行为应依赖“人-智”伦理秩序。研究发现,内在主义视角下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存在的伦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应用僭越教育主体尊严,智能评价数据挖掘违反信息道德界限,智能评价算法偏误破坏教学决策质量与公平,以及智能化教学评价活动偏离人本伦理轨道等多个方面。为此,从内在主义视角提出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技术伦理规约路向:关注人文情感与技术理性的结合,树立需求本位的人机关系准则;实现有道德的算法设计与优化,合理保障师生教育自由与隐私安全;聚焦智能技术蕴含的积极伦理,增强对智能评价算法的动态监测;发挥智能评价的行为影响,构建以人为本的评价伦理秩序。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郑永和   王一岩   杨淑豪  
人工智能为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驱动力,也催生教育评价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深入应用,将推动教育评价由“经验性评价”向“数字化评价”转变、由“单一性评价”向“综合性评价”转变、由“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由“诊断性评价”向“反馈性评价”转变。同时,它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技术至上遮蔽教育评价本质、标准缺失误导教育评价方向、算法偏见影响教育评价效度、反馈缺失削弱教育评价价值、人机互信危机阻碍教育评价实施、技术僭越加剧教育评价风险。智能教育评价设计者需要厘清本质内涵、完善指标体系、优化算法设计、健全反馈机制、强化人机互信、完善伦理规约,以提高教育评价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客观性,为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有效依托。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郑永和   王一岩   杨淑豪  
人工智能为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驱动力,也催生教育评价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深入应用,将推动教育评价由“经验性评价”向“数字化评价”转变、由“单一性评价”向“综合性评价”转变、由“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由“诊断性评价”向“反馈性评价”转变。同时,它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技术至上遮蔽教育评价本质、标准缺失误导教育评价方向、算法偏见影响教育评价效度、反馈缺失削弱教育评价价值、人机互信危机阻碍教育评价实施、技术僭越加剧教育评价风险。智能教育评价设计者需要厘清本质内涵、完善指标体系、优化算法设计、健全反馈机制、强化人机互信、完善伦理规约,以提高教育评价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客观性,为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有效依托。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米川  
<正>回溯人类发展史,技术与伦理历来是个“二律背反”式的亘古难题。而在“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球上脱离开来而且连根拔起”的人机世或人工智能世代,随着AIGC在“互动本体论”意义上在人类“主体间性”的嵌入,这种难题更是演变为一种生死攸关的社会风险问题。古今中外从来不乏对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深表忧思甚至痛斥。庄子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视“桔槔”之灌溉工具若敝履,宁愿“抱瓮而出灌”。柏拉图《斐德罗篇》中讲到法老萨姆斯对发明文字的塞乌斯说“文字恰恰促进了遗忘,因为人们依赖于外在的符号,疏于用心记忆”。
关键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曾光   佟景泉   黎新华  
面向智能时代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要从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升级、教学互动增强、教师角色转变等维度,分析人工智能赋能老年教育模式变革的表征,明晰“变革什么”;从人口老龄化、数智化转型、教育公平性、个性化诉求等维度,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老年教育模式变革的动因,揭示“何以变革”。据此,构思人工智能赋能老年教育模式变革的5种典型样态,并从贯彻赋能思维、对标赋能场景、融合智能技术、搭建智能平台、创设智能助手等维度,提出人工智能赋能老年教育模式变革的实施举措,回答“如何变革”。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郝建江  郭炯  
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成长、教学能力发展的生长点和驱动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教育融合应用,促逼教育生态的智能化升级、数字化转型、系统性变革,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契合教育的发展转变。本研究先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方面分析了新兴技术教育应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如教育观的转变、技术认知与应用、创新教学能力、数据应用能力、职业定位转变等;然后从专业发展意识不足、发展机会不平等、发展需求难以满足、发展成果难以落地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文章最后聚焦新兴技术应用引发的教育发展变革,从新空间、新模式、新要素、新制度、新理念方面,分析和探索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如虚实融合的实践空间,精准研修的发展模式,平台、资源与数据成为关键要素,研修与评价机制的转变,终身学习与跨界融合的理念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超群  
自从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几乎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带来城市治理的革新与升级,那么,面对愈趋复杂的城市社会,区块链技术的横空出世对城市治理又意味着什么呢?基于共识性、自发性、可信性等特有的技术属性,区块链技术在城市治理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使治理的工具更加智能、治理的主体更加平等、治理行为更加规范。但区块链技术也并非尽善尽美,由其赋能的城市治理也面对着由落地梗阻、感知局限与潜在风险构成的治理挑战。因此,辩证、理性的分析区块链技术赋能城市治理的过程,可以在充分发挥其技术潜力的同时明晰技术限度,以期为有针对性的基于治理挑战设计因应之道、实现城市治理的切实升级提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