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29)
- 2023(13709)
- 2022(11871)
- 2021(11122)
- 2020(9250)
- 2019(20899)
- 2018(21001)
- 2017(39746)
- 2016(21426)
- 2015(23918)
- 2014(23491)
- 2013(23202)
- 2012(20984)
- 2011(18702)
- 2010(18593)
- 2009(17046)
- 2008(16192)
- 2007(13675)
- 2006(11988)
- 2005(10134)
- 学科
- 济(81537)
- 经济(81445)
- 管理(63257)
- 业(60689)
- 企(48744)
- 企业(48744)
- 方法(36911)
- 数学(31727)
- 数学方法(31365)
- 中国(24364)
- 农(21759)
- 业经(18837)
- 财(18787)
- 技术(18132)
- 学(17796)
- 地方(17633)
- 贸(15497)
- 贸易(15488)
- 易(15003)
- 农业(14697)
- 理论(14672)
- 制(14002)
- 环境(13624)
- 和(13139)
- 务(11824)
- 财务(11750)
- 财务管理(11728)
- 划(11630)
- 银(11424)
- 银行(11383)
- 机构
- 大学(294970)
- 学院(294432)
- 管理(120433)
- 济(112523)
- 经济(109671)
- 理学(104929)
- 理学院(103729)
- 管理学(101893)
- 管理学院(101356)
- 研究(96287)
- 中国(69578)
- 京(63232)
- 科学(61554)
- 财(48648)
- 所(47343)
- 农(44972)
- 业大(44596)
- 中心(43791)
- 研究所(43297)
- 江(41681)
- 范(40344)
- 师范(40011)
- 北京(39662)
- 财经(39573)
- 经(36069)
- 院(35762)
- 农业(35258)
- 州(34783)
- 技术(33158)
- 师范大学(32369)
- 基金
- 项目(209399)
- 科学(164830)
- 研究(154364)
- 基金(150878)
- 家(131025)
- 国家(129934)
- 科学基金(112415)
- 社会(96525)
- 社会科(91351)
- 社会科学(91324)
- 省(82251)
- 基金项目(81118)
- 自然(73305)
- 自然科(71629)
- 自然科学(71615)
- 教育(70539)
- 自然科学基金(70304)
- 划(69138)
- 编号(64334)
- 资助(60556)
- 成果(50838)
- 重点(46485)
- 部(44990)
- 发(44771)
- 创(44374)
- 课题(43399)
- 创新(41318)
- 项目编号(39895)
- 科研(39531)
- 国家社会(39044)
- 期刊
- 济(121278)
- 经济(121278)
- 研究(84367)
- 中国(54785)
- 学报(45324)
- 管理(42946)
- 科学(42406)
- 农(40166)
- 教育(35307)
- 财(34987)
- 大学(34017)
- 学学(31645)
- 农业(28683)
- 技术(28008)
- 业经(21001)
- 融(20847)
- 金融(20847)
- 图书(20735)
- 经济研究(19382)
- 财经(17820)
- 问题(16611)
- 科技(16113)
- 经(15209)
- 技术经济(15106)
- 业(14551)
- 理论(14467)
- 书馆(14003)
- 图书馆(14003)
- 现代(13747)
- 实践(13532)
共检索到4209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席广亮 甄峰 项欣怡 张姗琪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持续改变城市日常生活服务供需匹配关系,对城市生活服务资源时空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产生影响,也对城市生活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产生作用。论文首先对智能技术应用影响下的城市生活服务供需关系研究进展进行梳理,进而从信息时代新的人地关系、虚实空间关联以及供需匹配理论出发,构建智能技术作用下城市生活服务供需匹配研究框架,提出智能技术影响下的城市生活服务供需匹配性、生活服务供需匹配影响机制、生活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效应,以及面向未来智慧城市的生活服务设施优化配置策略等重点研究方向和内容。论文对于未来智慧社会下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与空间布局优化具有理论探索意义和实践价值。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吴煜 李永浮
一个普遍性的前置假设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城镇化,即城镇区域内各类型社会生活服务设施体系的发展滞后于人口的集聚和土地的扩张,进而导致城镇服务功能不足。要实现城镇化的以人为本,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生活在城镇中的居民能够方便地享受到城镇所聚合的各项服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居民对便利生活的空间尺度认知,建立了城镇区域内各类居民生活服务业网点与人口分布之间匹配关系的分析方法,从生活服务便利的角度,勾勒出城镇生活服务功能格局的现实状况。对于浦东新区这一高度城镇化地域,单纯地以城镇化水平来衡量已没有太大意义。而居民生活服务业与人口匹配关系的研究不仅能够直观呈现出浦东新区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居民生活服务功能空间上的差异,并且能够较为具体地反映出空间差异的程度,从而为地域内城镇生活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有效指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锐 陈启杰 刘磊
文章评述了国外关于人—组织匹配研究的最新发展。个人—组织匹配简称P-O匹配,它强调组织成员的个人特征与组织特征之间的相容性。P-O匹配不仅使组织能更好地吸引、选拔和留住高素质人才,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绩效和满意感。
关键词:
个人—组织匹配 员工满意度 离职倾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陆小雨 王端旭
人与组织匹配是近年来组织行为学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外人与组织匹配研究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概念,人与组织匹配的操作和测量方法。人与组织匹配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招聘模式,并能够很好的预测员工的组织行为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朱梦冰
自沙普利最早提出婚姻市场中存在稳定的匹配机制后,近些年来,关于婚姻匹配的研究从未间断。本文从年龄、社会地位、职业、教育和收入等多角度综述了关于婚姻匹配变迁及其原因的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的进步,传统的先赋性特征对婚姻匹配的影响逐渐减弱,而职业、教育和收入等自致性因素逐渐成为婚姻市场中影响择偶观念的重要因素。此外,随着婚姻匹配模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实证角度研究婚姻匹配对社会经济不平等的影响。
关键词:
婚姻市场 匹配机制 教育匹配 收入不平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朱梦冰
自沙普利最早提出婚姻市场中存在稳定的匹配机制后,近些年来,关于婚姻匹配的研究从未间断。本文从年龄、社会地位、职业、教育和收入等多角度综述了关于婚姻匹配变迁及其原因的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的进步,传统的先赋性特征对婚姻匹配的影响逐渐减弱,而职业、教育和收入等自致性因素逐渐成为婚姻市场中影响择偶观念的重要因素。此外,随着婚姻匹配模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实证角度研究婚姻匹配对社会经济不平等的影响。
关键词:
婚姻市场 匹配机制 教育匹配 收入不平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甘依霖 朱媛媛 罗静 高喆
消费升级时代孕育了生活性服务新业态,改变了生活服务业的城市空间格局。论文以菜市场作为生活服务空间的代表,选取武汉市这一中国城市消费升级样本及城市疫后复苏"风向标"作为典型案例区,结合GIS空间计量和STATA统计分析,探讨菜市场综合体系的形成过程、类型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武汉市菜市场经历了传统农贸市场主导—零售新业态扩张—社区尺度回落的历程,形成以大卖场生鲜部、农贸市场、生鲜超市及社区菜场为主的复合型生活服务空间,并在疫后展现出一定韧性;(2)武汉市菜市场整体上由双核心向多核心转变,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延伸,且呈现出农贸市场"团簇状"、生鲜超市"条型"、大卖场"点状"、社区菜场"蝶形"的分类型差异化格局;(3)全业态菜市场布局受社会、经济、区位和发展基础影响显著,传统业态受市场和区位要素影响显著,零售新业态受经济要素和前期菜市场集聚程度的影响显著,且消费升级态势下新建菜市场选址更加偏好购物中心代表的体验式消费场所。研究结果对于丰富现代菜市场体系的类型研究,拓展城市生活服务空间研究的学科视域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同时对于优化城市生活服务空间结构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服务品质追求具有一定现实价值。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吴伟平 刘乃全
进入人口高流动社会后,我国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需求表现出垂直性上升和水平性转移的趋势,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则呈现出刚性和抑制性特征,以致于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失衡。该文通过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供需失衡与属地化管理体制下的地方政府激励相容约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配置以及公共服务管理行政编制配置密不可分。因此,实现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供需匹配应加强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具体包括合理划分地方政府事权与供给责任、完善纵横结合的转移支付制度设计、优化建设用地和行政编制配置机制、建立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网络。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公共服务 供需匹配 财政激励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丁凡琳
聚焦青年流动人才不同阶段的需求与城市资源供给问题,基于供需匹配视角构建关于青年人才选择的“需求压力—供给状态—行为响应”分析框架,结合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模型探究青年人才居留选择动因,提出新时代城市人才政策的优化思路。研究表明,青年人才居留意愿受不同阶段需求与城市资源供给间匹配程度的影响,初期取决于购房压力,中短期受福利政策影响,长期则更关注环境因素与心理需要;且青年人才居留动因在不同地区存在异质性。由此提出提升城市资源供给与青年人才需求的适配度、推进住房与户籍政策逐步脱钩、提升城市生态人文环境的普惠性与包容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等政策性建议。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旻 董邦国
在人口高龄化、失能化、慢性病化等趋势下,健康养老越发重要,构建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康养服务,对推进健康老龄化、康养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社区康养服务发展的疾病扩张、压缩假说与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了不同类型老年人的康养服务需求、社区康养服务供给现状、社区康养服务的供需失衡状况、社区康养服务的供需失衡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社区康养服务的发展路径,为优化社区康养服务、推进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
关键词:
社区 康养服务 供需匹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宇凡 林文盛 冯长春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正在不断重塑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利用网络爬虫工具从外卖平台"饿了么"抓取北京主城区网络外卖餐馆的空间属性并现场调研中关村片区餐饮业,对比完全网络化餐馆、混合型餐馆和传统餐馆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信息技术促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交通区位和原有餐馆集聚区的依赖,趋向于在租金低廉区域分布,进而在空间上扩散;市场导向特征决定了网络外卖餐馆仍受传统区位决策因素限制而在一定空间内集聚。在信息技术的扩散力量和传统区位决策因素的集聚力量共同作用下,网络外卖餐馆最终呈"分散的集中"特征,直到下一次技术革命出现,新的均衡重新形成。信息技术影响下,不同城市功能空间相互渗透,未来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城市空间结构将更加多元化、混合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云皓 赵丽元
城市通风空间作为风环境优化的场所,亦是热岛效应缓解、居民舒适度提高的重要载体。从供需视角下开展老城区通风空间研究,能够为城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的适应性与低碳发展策略提供支撑和指引。论文以上海徐汇区、广州荔湾区、南京鼓楼区以及武汉硚口区为例,基于建筑形态数据、遥感数据、POI数据以及常住人口密度数据等多源数据,分别构建通风供给系数(ventilation supply index, VSI)与通风需求系数(ventilation demand index, VDI)评估老城区的通风供给能力和需求水平,同时采用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模型测度通风供给空间与需求空间的匹配关联程度,识别不同类型通风供需区域并划分管控干预优先级。结果表明:(1)老城区整体通风供给能力较低,整体通风需求水平较高,二者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错落异质性,供给系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蓝绿空间等开阔场所,需求系数高值区主要集聚在高密度、高开发强度空间。(2)老城区通风供需区域涵盖高供给—高需求、低供给—低需求、高供给—低需求以及低供给—高需求4种类型,其中处于供不应求(低供给—高需求)状态的空间单元比例约占14.9%~19.7%,通风供需匹配情况总体不容乐观,亟需得到管控优化以提升内部通风供给能力。(3)老城区高优先级管控区域分别位于上海徐汇区的徐家汇街道,广州荔湾区的华林、多宝、岭南、沙面、花地街道,南京鼓楼区的华侨路、湖南路、挹江门街道,武汉硚口区的宗关、汉正街道。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马跃如 文铮
居家养老作为我国重要的养老模式,面临医护资源紧缺、护理员成本高昂现状,必须激活有限的养老护理员资源,缓解供需矛盾,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以老年人实际需求为关注点,结合机会约束规划理论,划分护理员等级,引入技能需求匹配、工作时长等约束,构建供需匹配视角下护理员调度模型并设计遗传算法求解,同时对模型参数的敏感性进行分析,旨在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有效的调度决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遗传算法具有稳定性和有效性;护理员工作时长限制及其约束置信度、服务时间窗间隔及紧急需求占比均对模型有影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杨 黄艳希 谷玮
研究目标:更精确地反映全球价值链下中国产业供需不匹配和升级情况。研究方法:运用2016年WIOD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将中间品投入与吸收产业一一匹配以构造更微观的分类,计算出产业内贸易指数、出口技术复杂度等指数,并探讨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产业供需匹配的影响。研究发现:2001年以来中国产业供需不匹配程度高速增长,但增速不断降低,中国需求层面的技术复杂度水平普遍高于供给层面,而美国则正好相反;全球价值链地位、垂直专业化水平对供需不匹配程度的影响效果在不同收入水平国家间存在差异。研究创新:通过新产业分类从更微观的层面了解中国产业供需不匹配情况。研究价值:为中国未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供给侧改革 产业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