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89)
- 2023(6170)
- 2022(5045)
- 2021(4859)
- 2020(4002)
- 2019(8852)
- 2018(7991)
- 2017(15075)
- 2016(7329)
- 2015(7871)
- 2014(7319)
- 2013(6965)
- 2012(6370)
- 2011(5642)
- 2010(6012)
- 2009(5949)
- 2008(4731)
- 2007(4333)
- 2006(3976)
- 2005(3698)
- 学科
- 业(26340)
- 济(25905)
- 经济(25851)
- 融(24926)
- 金融(24925)
- 银(21768)
- 银行(21766)
- 行(21200)
- 管理(20601)
- 企(19593)
- 企业(19593)
- 中国(16164)
- 农(12299)
- 中国金融(10940)
- 财(10466)
- 农业(9688)
- 制(9593)
- 方法(9086)
- 业经(8027)
- 数学(7841)
- 数学方法(7774)
- 地方(7248)
- 务(7202)
- 财务(7187)
- 财务管理(7174)
- 企业财务(6963)
- 收入(6113)
- 体(5761)
- 贸(5397)
- 贸易(5389)
- 机构
- 学院(96620)
- 大学(96347)
- 济(43617)
- 经济(42742)
- 管理(38310)
- 理学(32970)
- 理学院(32669)
- 管理学(32204)
- 管理学院(32037)
- 中国(31977)
- 研究(31464)
- 财(22129)
- 京(18928)
- 中心(17746)
- 财经(17573)
- 经(16050)
- 银(15989)
- 融(15848)
- 金融(15550)
- 科学(15542)
- 银行(15476)
- 经济学(14546)
- 行(14516)
- 农(14173)
- 所(14081)
- 江(13614)
- 财经大学(13370)
- 人民(13257)
- 经济学院(13227)
- 研究所(12661)
- 基金
- 项目(65454)
- 科学(52905)
- 研究(51302)
- 基金(49542)
- 家(42880)
- 国家(41999)
- 科学基金(36591)
- 社会(35077)
- 社会科(33286)
- 社会科学(33278)
- 基金项目(25900)
- 省(24449)
- 教育(22619)
- 自然(21284)
- 编号(20957)
- 自然科(20831)
- 自然科学(20826)
- 自然科学基金(20520)
- 划(20241)
- 资助(19239)
- 成果(17501)
- 国家社会(15398)
- 部(14640)
- 创(14599)
- 重点(14428)
- 发(14381)
- 制(14357)
- 性(13895)
- 创新(13582)
- 课题(13555)
共检索到1536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双 林涌
金融可及性不足导致相对贫困家庭难以获得发展机会,本文探究智能手机使用在相对贫困家庭金融参与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对202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使用智能手机的相对贫困家庭参与正规金融市场的概率与金融资产配置比例更高,而其非正规金融市场参与概率会降低,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的结论依然成立。渠道分析显示,智能手机的使用通过增加家庭社会互动、正规金融获得和金融知识素养提高相对贫困家庭正规金融市场的参与率。异质性分析表明,智能手机促进正规金融市场参与的效果与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密切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智能手机主要依靠移动互联网对相对贫困家庭的金融行为产生作用。建议加快推进金融创新与移动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正规金融市场在缓解相对贫困问题中的正向作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尹志超 仇化 公雪
“新基建”推动了数字技术普及和数字经济发展,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重要抓手。在此背景下,如何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利用数字技术红利,弥合数字鸿沟,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成为重要议题。本文基于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构建平衡面板,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智能手机使用对灵活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智能手机作为数字技术的重要接入工具,能显著促进个体参与非正规就业和个体经营就业,并提高此类就业收入。智能手机使用对灵活就业的影响呈现工作性质、劳动者特征和地区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信息获取、社交活动是智能手机使用影响灵活就业的可能渠道。智能手机使用范围越广,个体从事灵活就业的可能性越大。此外,智能手机使用能促进商户成为“码商”,对提高工商业经营绩效有积极作用。本文能为分析数字经济的就业红利,促进灵活就业发展,全面稳定就业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技术 灵活就业 收入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聂富强 崔亮 艾冰
本文旨在研究社会资本视角下贫困家庭的金融选择问题,重点关注社会资本对于贫困家庭改善金融状况、缓解贫困的作用。在对我国贫困家庭入户调查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三个问题——社会资本的测度、社会资本对贫困家庭金融选择的影响和城乡差异,研究证实通过社会资本改善贫困家庭金融状况是反贫困的重要途径,由此提出建议:第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改善贫困家庭金融方面的主导作用,重视社会资本投入;第二,充分发挥金融中介作用,在贫困家庭信用担保中更多地考虑社会资本的作用;第三,规范民间非正规金融发展,积极发挥社会资本在民间借贷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金融选择 社会资本 反贫困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蒋晓敏 周战强 张博尧
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相对贫困成为我国当前乃至未来较长时间内需要解决的重点议题。本文基于北京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数据、中山大学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及中国城市统计数据,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流动人口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提高了流动人口家庭相对贫困的概率,这一影响是通过减少流动人口家庭在本地的社会参与实现的。家庭人力资本水平低、社会保险缺乏加深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流动人口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户籍、流入东部地区、金融监管较弱地区流动人口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较大。为缓解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流动人口家庭相对贫困,应加强金融市场监管,营造健康安全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环境;努力缩小数字鸿沟,提升流动人口的知识技能水平;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参与度。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鹏举 张一童 周升起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CFPS数据库,从研究视角与研究内容两方面进行拓展,通过构建多维相对贫困评价体系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抑制家庭相对贫困的发生。但是,地区地理位置、财政自给能力及产业结构的差异会影响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与家庭相对贫困呈非线性关系,当数字普惠金融跨越自身发展水平的第一个门槛值后,减贫效果不理想,城乡差距增大;达到第二个门槛值后,正向效应依然显著,但相对贫困发生比重有降低倾向。鉴于此,应通过提升居民金融素养、强化数字普惠金融监督和管理、因地制宜地配置金融资源,以最大化地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李石新 葛芳婷
数字金融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本文采用2017年CHFS数据库,在借鉴相关研究得出家庭数字金融使用指标值的基础上,考察数字金融使用与家庭贫困之间基本关系,检验城乡差异和有无补助两方面异质性对二者关系的影响,通过机理分析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研究表明:数字金融使用显著减缓家庭贫困,且在农村和无政府补助的家庭中两者的负相关关系更显著;数字金融使用间接通过减缓信贷约束、增加创业概率和提高风险管理来减缓家庭贫困。
关键词:
数字金融 数字金融使用 家庭贫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饶育蕾 陈地强 费哲恒
【目的】精准扶贫政策总体提升了贫困家庭的绝对福利水平,但其在改善家庭相对福利,如消费相对剥夺的作用尚待讨论,上述问题的解答对现阶段政府帮扶政策如何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2013—2019中国家庭金融追踪调查(CHFS)数据,首先使用Kakwani指数法计算城市(省份)层面的家庭消费相对剥夺;其次,运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的影响效果;最后,通过消费分类、引入扶贫方式交互项模型以及致贫成因异质性分析检验精准扶贫政策对家庭消费相对剥夺的靶向影响。【结果】(1)精准扶贫政策总体上降低了贫困家庭消费相对剥夺,但其经济效果较弱,在经过一系列安慰剂检验与匹配样本回归后结果仍然成立;(2)对消费类型、扶贫方式与致贫成因的进一步分类检验发现,贫困家庭在医疗保障与文教方面的消费相对剥夺因扶贫政策得到明显的减轻。因为保障型的扶贫政策如医疗保障、住房生活帮扶、子女教育帮扶能显著改善贫困家庭的消费福利,而其他发展型帮扶方式未能发现统计效力。【结论】精准扶贫政策对家庭消费相对剥夺总体影响较弱,且集中于保障型扶贫政策如医疗帮扶与教育帮扶,未来政府帮扶需要在发展型帮扶上进行增效优化。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王磊
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构建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测度与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相对贫困家庭的综合发展能力远低于非贫困家庭,就业稳定性差、养老保险参保率低、社会支持不足等是造成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发展能力低的主要原因。家庭发展能力的异质性分析发现,赡养型相对贫困家庭的综合发展能力最弱,生产型相对贫困家庭的凝聚能力最弱;东中西部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发展能力与三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中部地区最强,西部地区最弱,东部地区农村相对贫困家庭虽然在人力资本、社会保险参与率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但其家庭凝聚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有待提升。基于此,建议拓宽农村相对贫困家庭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稳定性,以赡养型家庭为着力点加大对农村老年相对贫困群体的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构建文明和谐的家庭关系。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涛 成前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构建相对贫困家庭的医疗经济风险预期对家庭医疗负担反应差异的面板门槛模型,发现相对贫困家庭的灾难性医疗支出标准为医疗支出占除食品、教育及居住等其他支出的21.02%;继而建立空间计量Tobit杜宾模型和空间Tobit杜宾中介效应模型,分别实证检验了灾难性医疗支出以社会网络为媒介在相对贫困家庭间的空间传导机制,以及医疗保障制度对相对贫困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空间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通过社会关系影响转移性支出压力和社区家庭健康水平,灾难性医疗支出可以在相对贫困家庭间的传导,但是医疗保障制度能够有效缓解相对贫困家庭间转移性支出压力和提高整体家庭健康福利,从而阻断了灾难性医疗支出在相对贫困家庭间的传递。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彤进 马世文
本文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相对贫困和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缓解家庭相对贫困,家庭金融素养水平越高,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越明显。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参与程度低的家庭以及互联网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居民能够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受益更多。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提高家庭社会互动水平、促进商业保险配置降低相对贫困,进而促进共同富裕,且金融素养在其中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阳 贾晋
利用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基于IV-LPM模型和IV-Probit模型,从农户微观视角实证检验智能手机与农村家庭创业决策的关系。在使用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后发现,是否拥有智能手机与智能手机使用强度均对农户创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智能手机可以通过增加农户信贷可得性和缓解信息约束的渠道间接促进家庭创业。异质性分析进一步发现,智能手机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和留守农户的创业促进作用更大。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智能手机 农户创业 信贷可获性 信息约束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文静 陈文 李兴洲
高度重视和改善贫困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是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为改善贫困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政府应该帮助贫困家庭增强经济收入能力,保障良好的教育供给,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办学质量;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形成积极参与贫困家庭子女教育的良性机制;还要引导和激励贫困家庭投入子女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协同政府、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长效机制,从而使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最终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关键词:
贫困家庭子女教育 脱贫攻坚 教育公平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文圣 刘晓静
目前,我国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救助明显存在着救助主体职责不明、救助资金难以落实、救助范围过于狭小、心理救助严重缺位等问题,这不仅侵犯了贫困家庭学生的受教育权,也制约了贫困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还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应建立政府救助为主、社会助学为辅的教育救助体系,并应高度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心灵救助。
关键词:
农村贫困家庭 教育救助 对策研究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汪三贵 王姮 王萍萍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农村贫困监测数据和计量经济模型(OLS和Logistic模型)来识别与农户贫困和家庭福利状况高度相关的预测指标。我们发现,无论是OLS模型还是Logistic模型,都可以准确预测50%以上的贫困家庭。Logistic模型在准确预测贫困家庭方面有更好的表现,在选择合适的概率切割点后,预测的准确率可以达到70%以上。我们还发现,要准确预测极端贫困人口是十分困难的。在实践中,较高的贫困线有利于提高预测和瞄准的准确性。
关键词:
农村贫困 贫困瞄准 贫困识别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继峰
我国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以后,贫困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虽然贫困家庭的投资能够获得“收益性”补偿,但也面临着种种风险。因此,高校在投入上应把贫困家庭的经济作为重要参数之一,进行相应的资源配置改革,从而提高大众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
关键词:
贫困家庭 高等教育投资 个人收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