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84)
- 2023(12603)
- 2022(10797)
- 2021(10180)
- 2020(8221)
- 2019(18845)
- 2018(18778)
- 2017(35349)
- 2016(19113)
- 2015(21500)
- 2014(21304)
- 2013(20905)
- 2012(18948)
- 2011(16559)
- 2010(16845)
- 2009(15342)
- 2008(14157)
- 2007(12281)
- 2006(10512)
- 2005(9162)
- 学科
- 济(72642)
- 经济(72575)
- 管理(55809)
- 业(53843)
- 企(45642)
- 企业(45642)
- 方法(34148)
- 数学(28601)
- 数学方法(28267)
- 农(20175)
- 中国(19658)
- 业经(17884)
- 技术(17719)
- 财(17346)
- 学(16107)
- 地方(15001)
- 农业(13941)
- 理论(13444)
- 贸(12854)
- 贸易(12843)
- 易(12480)
- 和(12255)
- 审计(12142)
- 制(12073)
- 环境(12036)
- 务(11393)
- 财务(11324)
- 财务管理(11254)
- 教育(10998)
- 企业财务(10683)
- 机构
- 学院(264484)
- 大学(263323)
- 管理(107808)
- 济(98710)
- 经济(96360)
- 理学(94108)
- 理学院(93105)
- 管理学(91564)
- 管理学院(91085)
- 研究(84214)
- 中国(60954)
- 京(56804)
- 科学(53749)
- 财(43960)
- 所(41564)
- 业大(39954)
- 农(39518)
- 中心(38363)
- 研究所(37724)
- 江(37706)
- 财经(36085)
- 范(35780)
- 师范(35476)
- 北京(35355)
- 经(32853)
- 院(31379)
- 州(31196)
- 农业(30808)
- 技术(30420)
- 师范大学(28599)
- 基金
- 项目(187354)
- 科学(146836)
- 研究(140300)
- 基金(133592)
- 家(115758)
- 国家(114761)
- 科学基金(98826)
- 社会(86055)
- 社会科(81472)
- 社会科学(81447)
- 省(74585)
- 基金项目(71856)
- 教育(64668)
- 自然(64118)
- 自然科(62549)
- 自然科学(62538)
- 划(62126)
- 自然科学基金(61374)
- 编号(59127)
- 资助(53647)
- 成果(47095)
- 重点(41755)
- 部(40478)
- 课题(40435)
- 发(39982)
- 创(39854)
- 创新(37036)
- 项目编号(36914)
- 科研(35542)
- 大学(34940)
- 期刊
- 济(106654)
- 经济(106654)
- 研究(76344)
- 中国(52220)
- 学报(40473)
- 管理(38343)
- 科学(37763)
- 农(36059)
- 教育(33746)
- 财(32794)
- 大学(30768)
- 学学(28824)
- 农业(26086)
- 技术(26027)
- 业经(18661)
- 融(17811)
- 金融(17811)
- 经济研究(17154)
- 财经(16209)
- 图书(15386)
- 科技(14845)
- 技术经济(13809)
- 经(13688)
- 问题(13420)
- 理论(13253)
- 业(12816)
- 实践(12459)
- 践(12459)
- 现代(12006)
- 版(11841)
共检索到3770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钱钢 叶祥 龙利民
数字经济正加速改变世界,审计作为经济监督“特种部队”面临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重塑业务场景与规则的挑战,创新审计技术方法,以智能化全方位赋能审计工作,推动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从实际审计工作需求出发,探索智能审计应用场景、核心技术和实践方向,提出智能审计的工程化路径,结合多方安全计算技术、多模态大数据治理技术、审计大语言模型技术、一站式大模型开发管理平台等技术给出实践分析,切实提高审计工作实效和质量,在可视化展示与交互、智能决策支持的助力下为审计人员提供更直观、更具有深度的数据模式解读方式,提高了审计决策的科学性。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开启了智能审计时代,为建设新型审计监督体系、推动审计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审计信息化向全面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技术支持和实现路径。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钱钢 叶祥 龙利民
数字经济正加速改变世界,审计作为经济监督“特种部队”面临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重塑业务场景与规则的挑战,创新审计技术方法,以智能化全方位赋能审计工作,推动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从实际审计工作需求出发,探索智能审计应用场景、核心技术和实践方向,提出智能审计的工程化路径,结合多方安全计算技术、多模态大数据治理技术、审计大语言模型技术、一站式大模型开发管理平台等技术给出实践分析,切实提高审计工作实效和质量,在可视化展示与交互、智能决策支持的助力下为审计人员提供更直观、更具有深度的数据模式解读方式,提高了审计决策的科学性。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开启了智能审计时代,为建设新型审计监督体系、推动审计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审计信息化向全面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技术支持和实现路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登峰 黄紫微 冯楠 梁中 沈鹤
在数字经济时代,新兴产业往往处于底层架构类基础科学不足和上层技术应用场景狭隘并存的复杂技术情境中,面临着无标杆、无方向、无引领与无主导范式的风险与机遇。通过自主创新、技术领域国产替代等,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上处于技术前沿的新兴企业。基于传统领先战略的A—U创新模型与我国过去跟随战略的“二次创新”模型都无法解释这类新兴企业如何通过自主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国产替代;同时现有研究对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新兴企业如何实现领先亦缺乏充分的理论解释。本文通过对科大讯飞2000~2021年从跟随到领跑的智能语音技术国产替代过程展开纵向案例研究发现:我国新兴企业实现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路径机制中,遵循着一条基于关键核心技术范式预判的“技术链垂直化—产业链平台化—创新链生态化”的创新发展演进过程,其中基础技术科学创新与基础科学知识创新构成两个关键创新要素。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国产替代是发展中国家新兴企业实现价值链领先的重要路径。由此提出的“基于科学研究与市场应用纵横交替”的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模型”,不仅推进了企业领先战略与技术创新管理两个领域理论的发展,而且对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企业的创新发展有所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丽文 李少帅 孙洋
作为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中坚力量,探究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路径对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能量转换视角,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路径形成机理,识别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路径并对其进行解析。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过程存在能量转换,技术创新能量、催化孕育能量、商业转化能量和业态塑造能量共同构成能量转换的核心环节,决定技术产业化路径具体过程;(2)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包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八大技术领域,不同属性核心技术构成相应技术集群,形成以识别、交互和执行为主题的技术产业化路径;(3)技术集群属性是影响技术产业化路径的关键因素。从能量视角对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有效识别和合理归纳,为我国科学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进程提供相应思路启示与政策响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昶 何琪 耿红军 周依芳
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不仅是缓解技术断供风险和保障供应链安全可控的重要手段,更是突破“卡脖子”瓶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基本逻辑、驱动因素与实现路径三个方面对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供理论支撑。研究表明,随着国家所处赶超周期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基本逻辑沿着“效益逻辑-价值逻辑-安全逻辑”方向依次转换;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行为通常受到技术就绪度、技术能力、市场机会等技术、组织与环境因素的共同驱动作用;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在进入期的主要实现路径包括技术代工积累型与技术引进吸收型,追赶期的主要路径是技术跨国并购型与制度市场驱动型,跨越期则以自主创新驱动型为主。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刘立 苏丽芳 楼旭明 成泷
核心技术为扭转企业创新困境、实现技术突破提供了技术机会,研究核心技术驱动的技术融合路径能够帮助企业创新主体明确技术发展的轨迹,在不同技术领域合理分配R&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资源,提升创新绩效。本文采用NPCIA (novel patent cross-impact analysis)核心技术识别框架,以2004—2018年中国太阳能产业专利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知识流动视角分析核心技术驱动技术融合的路径,并应用LMDI (log mean divisia index)模型从技术广度、交叉融合强度、技术规模和技术融合深度4个方面对核心技术的驱动效应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核心技术驱动的技术融合路径包括核心路径、边缘吸收路径和边缘扩散路径,路径规模逐渐扩大,路径间关系逐渐密切;技术广度、技术规模正向驱动技术融合,技术融合深度、交叉融合强度呈现双向驱动的趋势,且交叉融合强度的驱动效应最强。
关键词:
核心技术 技术融合 知识流动 驱动效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兴元 许智颖 王舒扬
关键核心技术作为国之重器占据重要战略位置,但关键核心技术的关键驱动要素机制与可实现路径尚未明晰。为揭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效的驱动因素及组态路径模式,在厘清关键核心技术的概念特征基础上,基于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利用定性比较分析与必要条件分析法对我国28个省份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必要条件及可实现路径展开研究。结果发现:(1)数字化技术、R&D投入强度、市场化环境和政府支持度是决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关键因素;(2)存在3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有效路径,分别是高数字技术下市场导向型、高组织集聚下产业导向型和高研发资助下政府导向型,且均以技术层为基础、组织及环境层为支持;(3)产业协同能弥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创新要素匮乏的不足,同时政府资助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因此,进一步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以丰富新一代信息技术资本存量与增加科技研发资本流量为两大着力点,在积极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政府资金支持的同时引导社会资源投入,为关键核心技术打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建丽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国际经贸格局和世界竞争秩序加速重构,科技壁垒使世界的凹凸程度逐渐升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面临新的挑战;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也孕育着重大机遇。集成电路产业是数字经济的底座,是科技角力的“主战场”。当前,我国在高制程芯片制造、基础软件、关键设备和材料等环节仍然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风险。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一个联动性强、相辅相成的生态体系,集成电路制造则是巨复杂流程型技术。基于中国突破“卡脖子”问题的现实需求,政府可强化创新体系组织者和创新生态塑造者功能,根据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特质,选择现实可行的技术突破路径。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旭升 姬艺菡
用户个性化需求、技术快速进步以及市场竞争加剧驱动数字技术创新,但多因素驱动共演机制及路径研究较为匮乏,探讨多要素如何驱动数字技术创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选取华为公司进行单案例纵向分析,结果发现:数字技术创新各阶段发展是通过场景不同维度交替主导三螺旋机制实现的,而场景是利益相关者、技术水平和应用环境三维度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系统;在“产品研发—市场拓展—技术突破—产业生态”阶段性场景转换下,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由低端模仿到协同价值创造;由于场景要素作用差异,数字技术创新路径具有多样性,包括全产业路径、突破性创新路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将多因素纳入一个系统,构建场景驱动数字技术创新路径理论框架,给出企业数字技术创新路径选择依据,以期为企业数字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瑞雪 王爱国 任博宇 具本优(Bonwoo Koo)
文章基于ChatGPT这一人工智能产品及其所使用的核心技术,结合智能会计的本质与架构,探讨了ChatGPT及其核心技术模型在智能会计领域的应用场景,尤其是在智能会计核算、智能财务共享、智能财务决策、智能财务分析可视化和内部控制智能化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方式与方法。本研究所得结论为ChatGPT及其所使用的Transformer模型架构、反馈学习机制等AI产品在智能会计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与技术基础,也为业界开展会计智能化和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逻辑与技术思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智能会计相关理论与方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朱瑞博
区域产业升级面临着区域产业同构与结构固化的"内忧",跨国公司对区域产业链的低端锁定与战略性隔绝机制形成的"外患",以及"碳锁定"的严峻挑战。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把握战略重点,加快培育和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开放式创新网络,同时完成产业价值链升级、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大重任,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做系统文章,理顺产业链关系,形成合力,大力提升区域整体产业链的运营效率,是区域产业升级转型的内在要求。其关键是基于核心技术链和核心产业链构建以龙头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整合机制。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季成 叶军
随着人工智能与银行业的深入融合,传统银行业的运营模式正在经历快速的转型升级,促使商业银行加速演进到智能银行新阶段。为实现系统的顺利运行和效能发挥,智能银行需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作为核心大脑的智能引擎,作为养料和支撑的大数据,能够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效能的应用场景,以及能够有效触达场景和执行智能策略的界面端口。在此基础上,智能银行能够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通过智能营销提供个性化的精准营销服务,应用智能投顾开展自动定制的资产配置和交易,运用智能客服为客户提供高效自然的交互体验,基于智能风控重新锻造优化风控系统。尽管智能银行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较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为更好发挥智能银行的作用、加快金融业转型升级,实现智能银行的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搭建驱动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的载体平台,加强数据收集和数据管理,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算法的应用和创新,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创新的风险管理。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许学国 刘凤梅 周诗雨
创新质量决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成败,是解决“卡脖子”问题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从质量视角定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并构建指标体系,以集成电路为例,测度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基于测度结果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究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质量对实现技术攻关的条件组态和多元路径。结果表明,创新质量中单一条件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较弱,而不同条件变量组合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存在两种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组态路径,即成果质量主导型条件组态和适用性-成果质量协同型条件组态。研究发现,成果质量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基础,适用性质量是关键。最后,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促进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邓立治
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开发是企业自主品牌创新的首要目标,是获取自主品牌核心竞争能力的源泉。文章对企业自主品牌创新核心技术内涵与特征进行了辨析,给出了自主品牌创新核心技术开发的主要路径,详细阐述了自主品牌创新核心技术开发运行模式,这为企业提升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获取自主品牌创新核心技术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玉臣 谭礼
在对现有文献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按照“属加种差”原则重新界定关键核心技术概念,明确指出关键核心技术由特定主体设计并构建、在其所依托的产业技术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且居于核心地位、旨在以稀缺独占性获取产业价值配置主导权的特殊属性;从技术本源视角重新梳理关键核心技术的4个特征,特别强调以其为“根技术”的体系结构复杂性和研究开发活动的原创性;基于关键核心技术衍生于信息时代的全球产业专业化分工背景,指出数据平台或“数据驱动”型技术是制约重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共性因素,提出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为组织形式的“两阶段”突破策略。同时,区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4个层次,论证各自的制约因素和合理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