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26)
- 2023(17596)
- 2022(14238)
- 2021(12761)
- 2020(10873)
- 2019(24581)
- 2018(24534)
- 2017(47399)
- 2016(26072)
- 2015(29451)
- 2014(29750)
- 2013(29562)
- 2012(27396)
- 2011(24767)
- 2010(24940)
- 2009(23677)
- 2008(23920)
- 2007(21937)
- 2006(19417)
- 2005(18041)
- 学科
- 济(116667)
- 经济(116499)
- 业(98271)
- 管理(92742)
- 企(87003)
- 企业(87003)
- 方法(52682)
- 数学(42529)
- 数学方法(42176)
- 财(37755)
- 农(34652)
- 业经(33590)
- 中国(29772)
- 制(26811)
- 务(25815)
- 财务(25776)
- 财务管理(25724)
- 企业财务(24442)
- 农业(24037)
- 学(22809)
- 理论(20562)
- 和(20381)
- 技术(20185)
- 地方(20075)
- 贸(19920)
- 贸易(19912)
- 划(19336)
- 易(19298)
- 体(19248)
- 环境(19179)
- 机构
- 学院(389517)
- 大学(389205)
- 济(163401)
- 经济(160108)
- 管理(150520)
- 研究(129106)
- 理学(128717)
- 理学院(127381)
- 管理学(125423)
- 管理学院(124706)
- 中国(100801)
- 京(81899)
- 财(80536)
- 科学(77666)
- 农(70096)
- 所(66227)
- 财经(63015)
- 江(61661)
- 研究所(59399)
- 中心(59345)
- 业大(57881)
- 经(57076)
- 农业(55315)
- 北京(51316)
- 经济学(50825)
- 州(47889)
- 范(47323)
- 师范(46751)
- 财经大学(46446)
- 院(46228)
- 基金
- 项目(250422)
- 科学(197793)
- 基金(183132)
- 研究(181645)
- 家(159627)
- 国家(158246)
- 科学基金(136084)
- 社会(117177)
- 社会科(111033)
- 社会科学(111004)
- 省(98254)
- 基金项目(96179)
- 自然(87708)
- 自然科(85682)
- 自然科学(85653)
- 自然科学基金(84204)
- 教育(83777)
- 划(82221)
- 资助(75058)
- 编号(72475)
- 成果(59547)
- 重点(56635)
- 部(56233)
- 创(53970)
- 发(53927)
- 课题(50382)
- 创新(49872)
- 业(49272)
- 制(49129)
- 国家社会(48746)
- 期刊
- 济(186805)
- 经济(186805)
- 研究(115359)
- 中国(77524)
- 财(67254)
- 农(65109)
- 学报(61857)
- 管理(59870)
- 科学(56668)
- 大学(47308)
- 学学(44714)
- 农业(43678)
- 融(38385)
- 金融(38385)
- 教育(37470)
- 技术(33939)
- 财经(32835)
- 业经(31023)
- 经济研究(29282)
- 经(28222)
- 业(25589)
- 问题(24831)
- 技术经济(21013)
- 贸(19708)
- 版(19239)
- 财会(18184)
- 商业(18136)
- 世界(18109)
- 现代(18103)
- 统计(17839)
共检索到5904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惠树鹏 王卓 惠小轩
为进一步明确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的形式﹑机制等,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具有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门槛效应的假设,进一步运用2005—2021年中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具直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智能化水平每增加1%,制造业低碳转型水平平均提高0.383%;(2)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具间接效应,智能化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优化能源使用效率间接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3)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具有门槛效应,受技术创新水平和能源使用效率的约束,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分别呈现递增的单门槛效应和递增的双重门槛效应;(4)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具有显著的行业异质性,就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的直接效应和门槛效应而言,低碳制造业都高于高碳制造业,且二者的门槛特征具有差异性。据此提出制造企业应深化智能化改造,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和能源使用效率的间接驱动作用,充分关注技术创新水平﹑能源使用效率与智能化水平的匹配性,以及制定差异化的智能化赋能制造业低碳转型政策等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绮霞 王欣宇
为引导“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发展,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与新发展格局下,加快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释放新动能,是中国制造业补齐短板、实现智能化的重要契机。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解析制造业智能化的内在机理及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智能化的作用机理;然后运用2011~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制造业智能化所产生的赋能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总体上对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1%,制造业智能化指数会增加14.718%;分区域考察发现,数字经济对制造业智能化的正向影响在我国东部地区更为显著,并进一步发现赋能效应随着研发力度的增强而不断提高。本文为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智能化的整体布局、数字经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以及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机理、事实证据和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军
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中介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面板门槛模型等,实证检验产业智能化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智能化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在异质性影响方面,产业智能化对东部地区与环境规制强度较弱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在作用机制方面,产业智能化能够通过提升资本配置效率、促进绿色低碳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赋能低碳经济发展。在空间效应方面,产业智能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均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征,且产业智能化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在门槛效应方面,产业智能化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非线性影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孙菁靖 雷玉桃
立足于微观视角,深入探究碳交易影响制造企业绿色低碳转型背后技术进步机制,将碳交易引入政企演化博弈理论模型,剖析碳交易对制造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明确碳交易驱动制造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进步机制,并利用2008—2022年中国A股上市制造企业和所在地区数据,在准自然实验框架下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结果表明:(1)碳交易可以释放创新收益激励效应促进制造企业绿色低碳转型;(2)要素生产技术进步、降污减排技术进步和能源利用技术进步是制造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三大技术进步机制,机制识别揭示,碳交易主要通过后两种机制发挥效力;(3)提高市场化程度有助于增强碳交易的技术进步机制效应,但是加大政府补贴不利于其发挥机制作用。据此,政府在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时,应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配置和激励作用,打通制造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机制途径,同时对制造企业增加事前绿色创新补贴,制定灵活且有针对性的补贴计划。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恒梅 李南希
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物联网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会形成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新动能。物联网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中的主要应用方向包括智能化设计与智能化生产、生产过程的可视化监控、商品仓储运输自动化和售后服务的远程升级等。但从总体看,我国制造业的物联网应用条件尚不成熟,很多企业仍未制定较为明确的工业物联网发展规划。对此,应加快建立相关标准体系,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加强数据信息保护,发挥成功融合企业的典型示范作用,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相关人才培养力度及金融支持力度。
关键词:
物联网 制造业 智能化 信息化 网络安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靳曙畅 胡熠 栾佳锐
文章以2011—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数字金融对企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效果与机制路径。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有效赋能企业转型升级,不仅体现在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上,还体现在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三个维度;且这一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研究表明,数字金融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改变竞争格局三条路径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
数字金融 企业转型升级 路径机制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岳宇君 顾萌
基于制造业企业实证检验证实: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通过竞争战略对企业业绩产生影响。笔者以2013—2019年中国大陆沪深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研究样本的有效数据,在构建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动态面板模型及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对包含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在内的企业业绩的影响及竞争战略、内部控制在其中的作用。检验结果证实: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提高了企业业绩;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均中介了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对企业业绩的正向影响;内部控制在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通过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业绩的积极影响具有正向调节效应。本研究通过实证检验智能化转型如何影响制造业企业业绩,揭示了智能化转型与企业业绩内在联系的机理,所得结论拓展了现有关于智能化转型、企业业绩方面的学术探讨边际,为企业通过智能化转型提升业绩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泽双 王义杰
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趋势,不同企业由于企业特点不同,需要合理选择转型路径。为深入探讨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动态过程,基于“技术-组织-环境”分析框架,构建包含制造能力、技术应用、技术创新、企业规模、人力资源、金融支持6个关键前因条件的理论框架,采用动态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利用Python分析2015—2021年中国制造业转型成功企业86家,探讨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在时间纵轴上的组态效应,以为技术基础、内部资源、环境依赖度不同制造企业明确转型路径。研究发现:技术因素是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关键条件,5条组态的一致性水平在研究期内呈现上升趋势,并根据企业规模划分出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两类有助于实现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路径,二者均有利于发挥多个要素的协同作用;行业特点对智能化转型路径的选择具有明显的行业异质性,5条路径对食品、印刷、家具制造业的解释力度较低;5条路径的一致性在研究期间均呈现出上升趋势,且都在2020年前后存在小幅回落,这可能是因为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因此,制造业企业要通过引进工业机器人参与生产环节中自动化来完成智能化转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小宁 王红霞 张国梁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本产业支撑和重要保障。从政策赋能机制视角出发,以2010—2020年15项产业数字化细分政策和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产业数字化政策主要通过提高劳动力质量、增加研发投入两种机制赋能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但具体细分政策在机制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分析显示,两种机制的效果存在企业技术水平、规模及区位的异质性。其中,产业数字化政策更易通过影响劳动力质量作用于中高技术、特大型、东部企业;通过影响研发资本投入作用于中低技术、中型、中部企业,且企业规模越大,研发资本投入路径的赋能贡献越低。本文对我国产业数字化的相关政策实践进行了统一评估,其中对政策影响机制的探究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拓展的政策选择方向,这对我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鑫鑫 韩先锋
面对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探究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制造业韧性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人工智能纳入提升制造业韧性分析框架,从抵抗力、恢复力、革新力三个维度构建制造业韧性指数,并利用2006—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人工智能对制造业韧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人工智能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韧性提升,该结论经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人工智能对制造业韧性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异质特征,在信息基础设施水平较高、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和中部地区更为显著;(3)人工智能不仅可以直接增强制造业韧性,还能通过促进产业专业化集聚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方式间接对制造业韧性产生积极影响,而产业多样化集聚和模仿创新的传导路径还不明显;(4)人工智能对制造业韧性的影响具有正向边际效率递增的非线性动态演化特征,但这种网络效应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则表现出正向“N”型的门槛特征。本研究为新格局下政府和企业更好地释放人工智能赋能红利以及提升制造业发展韧性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制造业韧性 产业集聚 自主创新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易露霞 王一明 贺晋
近年来,广东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正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本文指出广东装备制造业仍未摆脱以能源高消耗、环境高成本、外资高依赖为竞争特点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剖析了其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竞争模式单一等问题,从走低碳化之路、发展高端智能化产业、完善竞争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广东装备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蔡啸 黄旭美
制造业人工智能技术替代劳动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出,劳动需求结构会随之发生变化,因而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业就业的作用方向存在不确定性。本文构建两部门任务模型,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生产率效应和对就业替代效应的影响机制,考察人工智能技术生产率增长幅度和产品替代弹性对两种效应的作用方向;利用我国28个省份2003-2016年面板数据,实证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产业结构的作用方向及强度,进一步利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考察不同人工智能技术生产率增长幅度上,对制造业就业非线性影响。理论模型说明,在多数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会抑制制造业就业,其对制造业就业的替代将促进劳动力向服务业的流动;当人工智能技术存在较大突破导致制造业生产率有巨大提升时,产出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效应会大于技术替代效应,劳动力回流入制造业。实证结果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显著降低了制造业的劳动力占比,但其生产率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抑制作用。面板门限回归结果显示,人工智能技术生产率增长幅度不足0. 0282时,人工智能技术使用提升1%将减少制造业就业占比0. 124%;反之,当人工智能技术生产率增长幅度超过门限值时,人工智能技术使用提升1%将增加制造业就业占比0. 179%。研究结论的重要启示在于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业就业的挤出效应会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而发生反转,促进制造业劳动力回流的机理。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肖琳琳 夏宜君 黄洁 刘玫燚 王雪红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工业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工业互联网与不同行业的知识、经验、需求相融合持续创新,形成了一批聚焦行业特点、解决企业痛点、价值成效显著的解决方案,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汤桐 马春爱 吕桁宇 郝馥莹
文章利用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运用OLS、Sobel-Goodman与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法等方法,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等理论,从“企业资源-转型升级”结构匹配视角,检验制造业企业资源结构对转型升级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企业财务资源结构升级、管理资源结构升级、创新资源结构升级和关系资源结构升级均可以通过优化结构匹配进而推动转型升级。其中,在创新资源结构对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中,结构匹配度发挥的中介效应最大;在管理资源结构对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中,结构匹配度存在遮掩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资源结构对转型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唐晓华 景文治
构建了包含柔性生产机制和异质性生产环节的多层嵌套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从柔性生产普及程度、扩展柔性化水平以及技术柔性化水平3个层面对现代柔性生产影响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机制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柔性生产普及程度与扩展柔性化水平的提升能够对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形成持久的拉动效应,而技术柔性化水平的改善仅能在短期内形成对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促进作用,但在中长期则会显著地抑制制造业部门的智能化升级。且由于"机器学习"机制的存在,技术柔性化水平演进速率的提升将会弱化技术柔性化水平在短期内对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促进效果并缩短这一效果的存续期,而技术柔性化水平发展上限的提升则会在短期内带来完全相反的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