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48)
2023(8372)
2022(6312)
2021(5366)
2020(4064)
2019(8882)
2018(8638)
2017(16396)
2016(8783)
2015(9768)
2014(9627)
2013(9373)
2012(8063)
2011(7104)
2010(6976)
2009(6097)
2008(5631)
2007(5030)
2006(4466)
2005(4233)
作者
(24380)
(20427)
(20135)
(19409)
(12885)
(9567)
(9230)
(7909)
(7754)
(7090)
(7029)
(6756)
(6454)
(6404)
(6401)
(6278)
(6181)
(5930)
(5844)
(5799)
(4955)
(4927)
(4830)
(4698)
(4616)
(4607)
(4400)
(4363)
(4052)
(3966)
学科
(39543)
经济(39514)
管理(29928)
(26353)
(21261)
企业(21261)
方法(14178)
中国(12799)
(12541)
贸易(12536)
(12318)
数学(12317)
数学方法(12223)
(11623)
环境(11504)
(11064)
业经(10331)
(9847)
(8577)
地方(8471)
(8071)
出口(8067)
出口贸易(8067)
农业(7411)
(7271)
(6625)
产业(6544)
(6507)
供销(6502)
(6165)
机构
学院(124355)
大学(123326)
(54572)
经济(53619)
管理(47499)
研究(41511)
理学(41346)
理学院(40880)
管理学(40182)
管理学院(39982)
中国(30571)
(26080)
科学(24934)
(23442)
(19453)
财经(19042)
中心(18732)
(18524)
(18248)
经济学(17941)
研究所(17742)
业大(17518)
(17367)
(16828)
师范(16676)
经济学院(16344)
(15922)
北京(15730)
(14371)
农业(14134)
基金
项目(88488)
科学(71927)
基金(66994)
研究(64208)
(58510)
国家(58134)
科学基金(51207)
社会(44308)
社会科(42309)
社会科学(42302)
基金项目(35406)
(34177)
自然(32514)
自然科(31818)
自然科学(31813)
自然科学基金(31242)
教育(28508)
(28387)
资助(25617)
编号(24644)
(19970)
重点(19889)
国家社会(19520)
(19152)
(18272)
成果(18135)
创新(17217)
课题(16904)
科研(16902)
人文(16698)
期刊
(57560)
经济(57560)
研究(36162)
中国(22462)
(17949)
学报(17919)
科学(17488)
管理(17449)
(16940)
大学(14116)
学学(13250)
农业(11677)
教育(11211)
技术(10838)
经济研究(10262)
业经(10120)
(9774)
金融(9774)
财经(9139)
(8699)
问题(8550)
(7909)
国际(7168)
(6905)
商业(6346)
资源(6036)
现代(6010)
技术经济(5902)
世界(5625)
(5520)
共检索到1804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余壮雄   林嘉雯  
代表生产与服务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对全球全产业链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冲击。文章基于1996—2018年30个国家26个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机器人应用促进碳减排的空间与价值链外部性。实证结果发现:机器人应用不仅降低了本行业的碳排放强度,还存在空间清洁溢出效应与价值链向上低碳传导效应,有效降低周边地区与上游行业的碳排放强度,但上游行业应用机器人后,反而加剧了下游行业碳排放强度。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本地区的机器人应用通过促进周边地区同行业的产业聚集推动该行业实现清洁生产,下游的机器人应用能够提高上游创新水平与竞争优势实现上游行业低碳化发展,上游的机器人应用则通过抑制下游行业规模扩张与创新能力提升,使下游陷入“低端锁定”困境,难以实现低碳转型。异质性结果显示,数字化发展水平高、清洁技术先进、高研发资金投入的国家以及低污染、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行业能够更有效地接收到机器人应用带来的空间清洁溢出与价值链向上低碳传导效应,且不论如何改变国家与行业分组,上游应用机器人对下游的污染效应始终稳定存在,文章研究为客观评估机器人应用对经济低碳发展的影响提供国际视角的证据。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伟  游建民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价值链绿色化不断驱动国内产业链绿色低碳化升级。根据产业链演进的驱动要素划分产业链的演进阶段,分析各个阶段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及其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在此基础上,将产业链绿色低碳化升级置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中,分析产业链绿色低碳化升级的实现路径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发生变化,产业链的碳排放强度不断降低,产业链低碳化升级趋势明显。在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下,产业链将会根据不同演进阶段中碳排放变化的趋势、产业链升级轨迹以及产业链治理模式的变化进行低碳化的升级。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伟  游建民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价值链绿色化不断驱动国内产业链绿色低碳化升级。根据产业链演进的驱动要素划分产业链的演进阶段,分析各个阶段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及其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在此基础上,将产业链绿色低碳化升级置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中,分析产业链绿色低碳化升级的实现路径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发生变化,产业链的碳排放强度不断降低,产业链低碳化升级趋势明显。在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下,产业链将会根据不同演进阶段中碳排放变化的趋势、产业链升级轨迹以及产业链治理模式的变化进行低碳化的升级。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易露霞  王一明  贺晋  
近年来,广东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正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本文指出广东装备制造业仍未摆脱以能源高消耗、环境高成本、外资高依赖为竞争特点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剖析了其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竞争模式单一等问题,从走低碳化之路、发展高端智能化产业、完善竞争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广东装备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罗良文  张郑秋  周倩  
在人工智能时代以及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产业智能化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实现低碳转型的有效途径。本文借助网络爬虫、手工搜集数据等方法,围绕智能化条件、智能化创新和智能化应用三个维度构建出中国283个地级市的产业智能化指数,探讨了产业智能化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影响;将产业结构升级划分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探析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在产业智能化与低碳经济转型之间的作用机理和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较大的低碳转型压力,产业智能化能够显著促进低碳经济转型,在控制了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依然稳健。产业智能化能够通过提升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技术创新水平推动低碳经济转型。进一步研究表明,产业智能化对低碳经济转型存在显著的非线性门槛特征。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位于中等水平时,产业智能化对低碳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最强;当技术创新跨过门槛值后,产业智能化对低碳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才得以显现。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产业智能化主要作用于低碳试点城市、高碳排放强度城市、东部城市和一线城市的低碳经济转型。本文研究结论为促进我国产业智能化升级,推动低碳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振龙  侯琰珍  孙鸿鹄  
国土空间低碳化发展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基础。市域空间是国土空间规划兼具目标传导与战略落实双重属性的关键地域单元,揭示市域国土空间碳排放特征及其低碳化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对于塑造绿色低碳的国土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探索国土空间碳排放测算方法,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维度分析市域国土空间低碳化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特征,进一步提出面向空间治理的优化策略,并以苏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构建的市域国土空间碳排放测算方法及低碳化发展模型能够有效测度市域碳排放特征及其低碳化发展效率空间差异。(2)苏州市2020年碳排放总量为2.38亿t,碳排放量高值地块集中分布在各类工业集聚区内,低值地块分散分布在乡镇地带以及各类碳汇主体地区。国土空间低碳化发展效率在不同尺度上均有明显差异,区县尺度主要表现出地域差异,乡镇尺度具有城乡差异。同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其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效率也较高,但生态低碳化发展效率往往较低。(3)根据区县、乡镇不同空间类型,促进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转型,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减排固碳的作用,构建复合协调、低碳可持续的国土空间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尹君  刘娟  
随着国内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大幅攀升,报废汽车数量也逐年上升。面对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压力,汽车供应链唯有积极应对并把握机遇。文章在阐述低碳价值链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汽车行业低碳价值链的主要构成环节,构筑了汽车供应链的立体化低碳路径体系。然后,从提高产品效率和性能、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有价值资源的再利用和减少汽车废弃物排放四个不同层面对该低碳路径体系展开分析,并讨论了低碳化路径涉及的不同汽车供应链环节和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作关系。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伟  
作为要素协同共生动态系统的资源型产业链,其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并推动产业链的形成、发展和演化。在此过程中,资源型产业链的碳排放随着产业链演进的变化而变化,知识共享与合作程度的提升促进产业链碳排放的降低。该文基于资源型产业链的特征,从产业链演进过程碳排放的特点、产业链低碳化升级动力机制和产业链低碳化升级作用机理三个维度,构建资源型产业链低碳化升级的一体化的立体分析框架,剖析了在不同的演进阶段资源型产业链低碳化升级的变化状况,指出了资源型产业链低碳化升级的动态过程特征。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李媛  赵道致  
在供应链低碳化背景下,基于"总量限制交易"模式,研究了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构成的两级供应链期权契约协调问题。将批发价格契约作为参照点,采用合作博弈的方法,构建了期权契约模型。通过证明得到了期权契约得以实施的参数范围及考虑决策主体风险偏好和谈判能力时的利润分配方案。结论表明,与参照点相比,期权契约可以有效协调供应链并具有鲁棒性,决策主体的风险偏好对利润分配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宋德勇   汪涌   胡杨  
研究企业外资持股能否通过供应链渠道产生溢出效应,推动供应商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2009-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供应链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了企业外资持股对供应商碳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企业外资持股增加能显著减少其供应商碳排放,而企业外资持股促进供应商环保投资增加的“资金链”渠道、促进供应商绿色低碳创新水平提升的“创新链”渠道是企业外资持股推动其供应商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企业环保信号更明确、供应商环保参与度越高时,企业外资持股增加对其供应商的碳减排效应越强;企业绿色技术越先进、供应商学习能力越强时,企业外资持股增加对其供应商的碳减排效应越强。进一步发现,企业外资持股增加对其供应商的碳减排效应可沿供应链继续向上产生多级溢出;境外机构投资者持股具有更强的环境正外部性,企业“走出去”会强化其外资持股对供应商的碳减排效果。本文为中国进一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并在供应链乃至产业链层面落实“双碳”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锦富  卢有朋  朱小玉  
通过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内涵,认为"街区"是居民日常出行最为集中的场所,也是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单元。认为应该从居民的出行需求出发,通过充分分析街区内各功能用地的可达性需求,来发现出行需求内向型的街区用地结构,并以此为指导,建设功能混合型的城市街区,使各功能用地与空间可达性最大效用耦合,从而减少通勤产生的碳排放。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露  
低碳城市建设是国家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重要途径,低碳交通发展对城市低碳实践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智能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低碳化发展的模式和方向,是解决城市道路发展缓慢、车辆增长速度过快这一矛盾最有效而便捷的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低碳城市和智能交通概念及内涵,而后对国内外智能交通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和借鉴,在结合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交通低碳发展的智能化选择。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清  陶小马  杨鹏  
本文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基本行为特征出发,将居民出行总成本分为出行货币成本、出行时间厌恶成本、出行时间机会成本三部分,采用经济学局部均衡比较静态分析方法,按照出行成本最小化原则设定目标函数,并引入城市空间规模、收入水平、交通政策、交通状况等外生变量,分析了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内生决定与外生影响机制及其对居民出行碳排放水平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城市空间规模扩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仅通过增加道路资源供给解决道路拥堵问题的交通政策,都将促使居民选择以个体机动化交通方式(主要指私人小汽车)为主的出行方式组合,并提高居民出行的碳排放水平;公交票价优惠、缩短居民公交出行时间等"公交优先"的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吴慈生  
知识创新的本质特征是通过组织内部知识的积累,促进知识创新,再将创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本文根据知识的基本特性,建立了知识溢出效应的平均化模型,分析了知识溢出平均化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知识溢出特别是同行业间的知识溢出可显著地提高知识创新的社会效益,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非常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中文  高朋钊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低碳城市的建设还处在刚起步状态,作为低碳城市建设重要支撑体系的交通体系,与国外比较成熟的低碳交通建设相比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城市低碳化进程中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城市交通的布局、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和私家车辆的控制四方面建设低碳交通体系,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