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633)
- 2023(19240)
- 2022(15968)
- 2021(14713)
- 2020(12526)
- 2019(28113)
- 2018(27894)
- 2017(53609)
- 2016(29484)
- 2015(32651)
- 2014(32430)
- 2013(32099)
- 2012(29005)
- 2011(25903)
- 2010(25798)
- 2009(24212)
- 2008(24042)
- 2007(21509)
- 2006(19065)
- 2005(17311)
- 学科
- 济(118279)
- 经济(118108)
- 业(103644)
- 管理(97654)
- 企(91318)
- 企业(91318)
- 方法(51601)
- 数学(41537)
- 数学方法(41069)
- 财(37513)
- 农(36668)
- 业经(35195)
- 中国(31248)
- 制(27466)
- 务(25805)
- 财务(25718)
- 财务管理(25683)
- 农业(25272)
- 企业财务(24393)
- 学(23804)
- 地方(22209)
- 技术(21739)
- 理论(21194)
- 贸(21038)
- 贸易(21027)
- 和(20597)
- 易(20425)
- 体(20264)
- 划(19235)
- 银(18599)
- 机构
- 学院(422388)
- 大学(421045)
- 济(168385)
- 管理(166372)
- 经济(164857)
- 理学(143468)
- 理学院(141903)
- 研究(140165)
- 管理学(139547)
- 管理学院(138791)
- 中国(105886)
- 京(90000)
- 科学(88083)
- 财(80310)
- 农(77326)
- 所(71175)
- 业大(67068)
- 研究所(64621)
- 财经(63602)
- 江(63468)
- 中心(62638)
- 农业(60935)
- 经(57784)
- 北京(56352)
- 范(52339)
- 师范(51713)
- 院(50718)
- 州(50534)
- 经济学(50353)
- 财经大学(47007)
- 基金
- 项目(285631)
- 科学(223966)
- 基金(207364)
- 研究(205132)
- 家(182361)
- 国家(180791)
- 科学基金(154977)
- 社会(129971)
- 社会科(123165)
- 社会科学(123133)
- 省(112419)
- 基金项目(110153)
- 自然(101950)
- 自然科(99566)
- 自然科学(99537)
- 自然科学基金(97793)
- 划(94110)
- 教育(93131)
- 资助(84662)
- 编号(82318)
- 成果(66274)
- 重点(63992)
- 部(62009)
- 创(60913)
- 发(60655)
- 课题(56766)
- 创新(56441)
- 科研(54589)
- 国家社会(53490)
- 制(53393)
- 期刊
- 济(189632)
- 经济(189632)
- 研究(122798)
- 中国(79981)
- 农(71914)
- 学报(71749)
- 管理(65134)
- 财(64382)
- 科学(63957)
- 大学(54187)
- 学学(51533)
- 农业(48825)
- 教育(41601)
- 融(37238)
- 金融(37238)
- 技术(35951)
- 业经(33003)
- 财经(31746)
- 经济研究(29626)
- 经(27187)
- 业(27051)
- 问题(25183)
- 版(21320)
- 技术经济(21249)
- 科技(21078)
- 现代(20011)
- 商业(19271)
- 理论(19128)
- 业大(18655)
- 图书(18260)
共检索到6209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吉亚辉 杨膨宇 尹昱霖
伴随制造业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成熟,已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其中制造业智能化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从制造业智能化的角度出发,基于环境规制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中介效应,采用2009-2019年27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探究智能化对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智能化能够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制造业智能化会通过环境规制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中介效应,有效提高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吉亚辉 杨膨宇 尹昱霖
伴随制造业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成熟,已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其中制造业智能化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从制造业智能化的角度出发,基于环境规制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中介效应,采用2009-2019年27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探究智能化对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智能化能够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制造业智能化会通过环境规制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中介效应,有效提高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健旋
本文从智能技术、智能应用和智能效益三个层面构建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各省级单位2001—2016年面板数据为样本,以熵权法作为衡量方法,评价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程度和省际制造业智能化差异;从内源和外源等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呈现出逐年递升态势,智能应用水平超越智能技术和智能效益水平,是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特色,也是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程度持续提升的动力;(2)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无论制造业智能化指数还是其分指标指数,东部地区均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3)从总体来看,技术研发、成本压力和人力资本是促进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制造业 智能化 评价 影响因素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周洪武
数控技术和智能技术实现了机械产品的创新,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强力支持下催生的产业模式创新,也会使制造业的产业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壹LYC公司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LYC公司持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自2000年起相继实施了销售ERP系统、集团财务
关键词:
竞争力 信息化 数字化 智能化 网络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新年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工业4.0计划"是当前国际上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一种有效战略,也是一种产业发展理念,它正在推动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不同类型、不同发展基础的制造业在推进智能化升级改造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模式是不同的,中国欠发达地区制造业发展有其特有的基础和条件,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和未来产业技术发展趋势,选择恰当的智能化改造路线,通过提高思想认识、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在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加强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有序推进区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同时要重视和加强相关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科学设定战略目标、技术路线、优先行动计划和具体方案,明确所有参与方的责任分工,充分发挥好行业组织的作用,整合调用多方资源,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加快推进区域制造业实现创新升级和转型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层层
在相关文献、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基础上,应用系统动力学构建转型升级与智能化建设模型,在验证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进行实证模拟分析。仿真结果显示,要使智能化产品产值增长率持续增长,应将新技术引进和产学研合作外部投入要素、政府和市场等外部支撑投入要素维持在一定平衡状态下,增加技术投入比率和高技术人才内部投入要素,最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智能化进程。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新年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工业4.0计划"是当前国际上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一种有效战略,也是一种产业发展理念,它正在推动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不同类型、不同发展基础的制造业在推进智能化升级改造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模式是不同的,中国欠发达地区制造业发展有其特有的基础和条件,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和未来产业技术发展趋势,选择恰当的智能化改造路线,通过提高思想认识、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在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加强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有序推进区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改造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岳宇君 顾萌
基于制造业企业实证检验证实: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通过竞争战略对企业业绩产生影响。笔者以2013—2019年中国大陆沪深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研究样本的有效数据,在构建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动态面板模型及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对包含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在内的企业业绩的影响及竞争战略、内部控制在其中的作用。检验结果证实: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提高了企业业绩;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均中介了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对企业业绩的正向影响;内部控制在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通过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业绩的积极影响具有正向调节效应。本研究通过实证检验智能化转型如何影响制造业企业业绩,揭示了智能化转型与企业业绩内在联系的机理,所得结论拓展了现有关于智能化转型、企业业绩方面的学术探讨边际,为企业通过智能化转型提升业绩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曾玲玲 肖雅南
“智能制造”是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能有效推动我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企业投资效率的高低影响其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的好坏,提高企业投资效率对企业自身的良好运营及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5~2020年105家智能制造试点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智能化水平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我国智能化水平不断上升;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智能化水平较高,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依次降低;(2)企业投资效率呈现整体上升趋势,投资过度情况呈增长态势,投资不足情况基本呈下降趋势;东部和东北地区的样本企业更多表现为投资过度,而在中西部地区多为投资不足;(3)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智能化水平对企业投资效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在东部地区,企业的智能化水平与企业非效率投资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当样本企业为国有企业时,智能化水平对企业非效率投资有抑制作用;非国有制造业试点企业的智能化水平也能有效避免出现非效率投资的情况。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苏贝 杨水利
基于扎根理论,选取15个智能制造典型案例,探索影响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因素。结果表明:产品市场需求、智能技术、智能装备资源、智能交互能力、智能服务平台、智能管理系统是影响产品设计、制造过程、服务以及管理智能化的关键因素;环境变化以及企业家精神是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分析5种智能制造模式,为相关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唐晓华 景文治
构建了包含柔性生产机制和异质性生产环节的多层嵌套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从柔性生产普及程度、扩展柔性化水平以及技术柔性化水平3个层面对现代柔性生产影响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机制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柔性生产普及程度与扩展柔性化水平的提升能够对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形成持久的拉动效应,而技术柔性化水平的改善仅能在短期内形成对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促进作用,但在中长期则会显著地抑制制造业部门的智能化升级。且由于"机器学习"机制的存在,技术柔性化水平演进速率的提升将会弱化技术柔性化水平在短期内对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促进效果并缩短这一效果的存续期,而技术柔性化水平发展上限的提升则会在短期内带来完全相反的效果。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志浩 于秀艳
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从智能支撑、智能应用和智能效益三个维度建立山东省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选取2003—2019年时间序列数据,运用熵值-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测度。同时建立VAR模型,采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山东省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呈逐年增长态势,且总趋势明显。智能支撑水平和智能效益水平增长态势明显,智能应用水平出现波动式增长。(2)技术创新、政府财政和地区发展水平都是提升推动山东省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政府财政和地区发展水平贡献度较明显。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罗序斌
通过对美国、德国和中国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发展战略和实践模式进行分析,总结提炼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理论模型。研究表明:实现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施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根本目的,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进是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征,大数据资源、工厂物联网、智能机器人是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新要素,可以从产品、企业、产业等层面选择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推进路径。
关键词:
传统制造业 智能化 转型升级 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余明桂 贺蒙蒙 张萌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本文以2016—2019年多地出台的人才引进政策为准自然实验,研究人才引进政策是否能够提高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化水平。研究结果发现,人才引进政策的推出促使企业增加了工业机器人投资,促进了制造业智能化。机制检验表明,人才引进政策大幅度增加了高技能劳动力供给,并且未抬高企业劳动雇佣成本,企业因而招聘了更多高技能劳动力,特别是与机器人相关的技术员工,为工业机器人应用提供了人才支撑。进一步地,政策层面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当人才引进政策措施更多元化、更具针对性时,这种促进效应更强。企业层面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投资机会越多、研发密度越高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这种促进效应更强。城市层面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政府干预较少以及房价较高的城市,这种促进效应更大。经济后果检验发现,人才引进政策带来的智能化扩大了企业市场占有率,改善了企业经营绩效。本文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曹雅茹 刘军 邵军
本文分析了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机理,并基于中国201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及其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化与中国制造业就业总量之间存在“U”型关系,即智能化水平较低时以对就业的替代为主,智能化水平较高后将显著促进就业增长;智能化通过延伸产业链和促进技术创新等中间途径实现就业的创造效应,其中,延伸产业链的中介效应更为明显;智能化有利于制造业就业结构高级化,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市场高技能和中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下降;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及其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为应对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造成的差异化影响,应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完善技能培训的内容与模式,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积极引导智能化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
智能化 制造业 就业总量 技能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