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13)
2023(12457)
2022(9839)
2021(8598)
2020(6800)
2019(15274)
2018(14903)
2017(28837)
2016(15313)
2015(17118)
2014(17336)
2013(17021)
2012(16219)
2011(14888)
2010(15066)
2009(13882)
2008(13694)
2007(12295)
2006(11097)
2005(10467)
作者
(45291)
(37945)
(37872)
(35803)
(24421)
(18098)
(17082)
(14669)
(14585)
(13509)
(13040)
(12796)
(12107)
(12081)
(11959)
(11791)
(11174)
(11093)
(10929)
(10712)
(9684)
(9347)
(9276)
(8699)
(8614)
(8468)
(8412)
(8317)
(7711)
(7397)
学科
(82672)
经济(82595)
(44492)
管理(44314)
(33873)
企业(33873)
方法(32640)
数学(28392)
数学方法(28228)
中国(25504)
地方(22219)
(22171)
业经(19313)
(17102)
农业(15673)
(13573)
金融(13573)
(13520)
贸易(13509)
(13469)
(13424)
(13171)
(13120)
银行(13106)
(12960)
(12711)
环境(12453)
地方经济(12261)
技术(11252)
理论(11219)
机构
学院(231872)
大学(231423)
(103978)
经济(102088)
管理(87352)
研究(81101)
理学(74832)
理学院(74029)
管理学(72942)
管理学院(72509)
中国(61771)
(48918)
(48600)
科学(46081)
(39903)
财经(38514)
中心(36708)
(36467)
研究所(35782)
(35541)
(35107)
经济学(34044)
(31499)
师范(31194)
北京(31087)
经济学院(30776)
业大(30745)
(29252)
(28736)
财经大学(28680)
基金
项目(150565)
科学(120594)
研究(112495)
基金(110505)
(95225)
国家(94395)
科学基金(81982)
社会(75558)
社会科(71859)
社会科学(71849)
(58425)
基金项目(57414)
教育(51676)
自然(49572)
(48714)
自然科(48495)
自然科学(48487)
自然科学基金(47663)
资助(45019)
编号(44534)
(38082)
成果(36410)
重点(34192)
(34006)
国家社会(32371)
课题(31589)
发展(31347)
(31343)
(30834)
教育部(29890)
期刊
(118792)
经济(118792)
研究(74105)
中国(48093)
(35690)
(34886)
管理(34035)
学报(33431)
科学(31478)
教育(26522)
大学(26376)
(25908)
金融(25908)
学学(24614)
农业(23810)
业经(20251)
经济研究(20219)
财经(20122)
技术(20088)
(17380)
问题(16209)
(12761)
(12465)
商业(12010)
技术经济(11910)
世界(11225)
统计(10883)
图书(10778)
国际(10646)
现代(10358)
共检索到3576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泽   丁斋娟  
加快推进智能化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的重要战略选择。文章以中国智能化发展与节能减排融合为契机,利用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智能化发展的节能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智能化发展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应,经过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果依然稳健;智能化发展的减排效应存在空间溢出特征,且在区域维度、时间维度和智能化水平维度具有典型的异质性特征;智能化发展能够引致节能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以及规模效应,其中,节能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是智能化发展实现碳减排的主要作用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景政   穆月英  
[目的]在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减排降碳的背景下,探究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助力我国实现“2030碳达峰”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基于2008—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面板分位数模型,实证考察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生产碳排放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1)农业保险发展显著促进农业生产碳减排,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以及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农业保险发展的碳减排效应存在以政府补贴力度为前提的门槛效应。当政府补贴力度较低时,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生产碳排放无显著影响;只有政府补贴力度达到一定门槛值后,农业保险才会发挥碳减排作用。(3)机制分析表明,农业保险主要通过促进专业化种植和技术进步实现农业生产碳减排。(4)随着农业生产碳排放量的降低,农业保险发展的碳减排效应逐渐减弱。[结论]应通过财政补贴方式继续全面推广农业保险,引导农户转向专业化、绿色化生产,以推动农业低碳转型。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段文斌  刘大勇  余泳泽  
本文基于节能减排的内在特质与不同产业的生产要素使用特征,将节能减排效率细分为节能效率与减排效率,并将工业行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同时根据随机前沿生产模型将技术进步分解为狭义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种技术路径。结合异质性产业的理论分析与中国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本文论证了异质性产业在不同技术选择中节能、减排的差异化效果,并总结出异质性产业节能减排的最优技术路径及比较优势。研究指出,各类产业应当选择合理的技术手段提升其节能减排效率;同时,政府差异化、动态化的指标分配应与区际、企业间配额的市场调节相结合,实现中央、地方、企业三个层面的激励相容,在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的同时有助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军  
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中介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面板门槛模型等,实证检验产业智能化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智能化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在异质性影响方面,产业智能化对东部地区与环境规制强度较弱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在作用机制方面,产业智能化能够通过提升资本配置效率、促进绿色低碳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赋能低碳经济发展。在空间效应方面,产业智能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均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征,且产业智能化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在门槛效应方面,产业智能化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非线性影响。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丫丫  王磊  彭永涛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速度以及我国竞争优势的提升。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以互联网+物流的智慧物流模式为特征,其本质上反映了信息产业对物流产业的融合与渗透。“互联网+”背景下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以及智慧物流的发展需要关注并验证我国物流业的智能化水平及其对产业绩效的影响。而基于WIOD数据和KPWW方法,从产业层面入手测算我国信息产业与物流产业融合程度(即物流产业智能化水平)并考察其对产业绩效的影响发现,信息产业对物流产业的融合渗透程度不断加深,物流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玉燕  李一凡  闫舒婷  
利用1999-2015年23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测算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能耗和排放强度,并实证检验技术进步的节能减排效应以及GVC嵌入对偏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工业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高技术工业明显高于传统工业;工业行业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不断降低,但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投入的"三高"行业并未带来较高的人均产出以及吸纳较多的劳动力。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技术进步能够显著推动中国工业行业节能减排,然而GVC嵌入会在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的偏效应中产生显著负向作用,但这种负向作用存在行业异质性特征,在技术类行业以及生产者驱动型行业更为显著,而在非技术类行业和购买者驱动型行业并不存在,并且可能转变为正向提升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玉燕  李一凡  闫舒婷  
利用1999-2015年23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测算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能耗和排放强度,并实证检验技术进步的节能减排效应以及GVC嵌入对偏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工业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高技术工业明显高于传统工业;工业行业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不断降低,但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投入的"三高"行业并未带来较高的人均产出以及吸纳较多的劳动力。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技术进步能够显著推动中国工业行业节能减排,然而GVC嵌入会在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的偏效应中产生显著负向作用,但这种负向作用存在行业异质性特征,在技术类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范合君  潘宁宁  吴婷  
发展数字经济是有效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抓手。利用2016—2020年中国22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减排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高能源环境效率和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等渠道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加强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数字经济发展在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进程中存在双重门槛,只有在数字经济发展超过特定门槛值时,碳减排效应才会显著,且其效应呈现出递减特征。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降低非中心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但对降低中心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政府应积极抓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发展机遇,夯实数字经济基础底座,实现城市碳减排。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卢紫珺  陈曦  
文章运用2010—2017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和GMM分析方法,考察了包容性金融发展减缓贫困的直接影响机制和间接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包容性金融发展可以直接减缓贫困,也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收入分配两条途径间接减缓贫困,其中间接机制的贡献大于直接机制,收入分配的贡献大于经济增长。文章还首次验证了包容性金融发展减贫过程中,经济增长对于收入分配具有单向影响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韩民春   彭刚东   袁瀚坤  
本文首先通过选取指标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四个子系统。然后,运用耦合协同模型测度2011—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1))的“四位协同”~((2))发展水平,发现我国四位协同位于良好协同及以上的省(区、市)仅6个,其余25个省(区、市)均位于不协同的发展阶段。接着,选取人工智能专利数衡量人工智能,验证了人工智能对四位协同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并用工业机器人渗透度和软件产业收入替换核心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运用工具变量2SLS和动态面板系统GMM解决内生性问题;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人才数量、研发投入相应较高地区,人工智能作用显著;相反,作用则不显著。随后,利用空间计量和门限效应模型对人工智能驱动四位协同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发现人工智能驱动四位协同受到市场规模、基础设施投资、财政支出规模、信息服务程度的单门限条件影响,人工智能驱动四位协同的空间溢出效应尚不明显。最后,提出以人工智能驱动四位协同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白俊红  余雪微  
深入考察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节能减排的影响,对于科学探析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全球价值链嵌入、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并从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两个维度,理论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碳减排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采用WIOD数据库测算了全球43个经济体54个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并通过构建动态多维固定效应模型,实证考察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碳减排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整体而言全球价值链嵌入显著地降低了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发展中经济体嵌入全球价值链有助于其行业碳排放强度的降低,而发达经济体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则不明显;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位于链条上游和下游行业的碳排放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应;全球价值链嵌入对非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显著为负,但不利于低技术制造业的碳减排。机制检验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不仅有助于节能和减排,还能通过降低能源消费强度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两个途径对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本文结论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何小钢  张耀辉  
本文在考虑能源与排放因素的基础上,测算并分解中国36个工业行业基于绿色增长的技术进步,分析了工业节能减排的转型特征。以此为基础,采用面板技术实证分析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的非对称影响。结果显示,工业能耗与排放具有明显的行业异质性,高能耗与高排放强度行业节能减排潜力巨大;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科技进步的贡献最大,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次之;能源消费结构对减排具有重要影响,在减排政策中应重点关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卫红  王建英  张爱美  刘安国  李娜娜  
通过构建技术创新与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效率协同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高耗能产业的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效率系统的协同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节能效率-减排效率系统协同度高于其他系统的协同度;与技术创新子系统相关的系统协同度均较低,这与技术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较低有直接关系,表明高耗能产业的发展中要克服"木桶原理"中的短板效应,使各子系统协同发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徐志伟  
文章构建了"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理论模型,并以2001-2013年中国30个省区工业产出数据为样本,研究了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规制强度和污染物减排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工业污染物排放对于产出增长具有刺激作用,同时产出增长又会引起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从而证明了中国工业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但由于环境规制投资依然不足,规制效率相对偏低,治理的整体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分阶段看,"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在过去十余年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但2008年后环境规制的污染减排效果已经开始显现。分地区看,中国几乎所有地区都处于"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中,而环境规制的效果仅在东部地区较为显著。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兆东  李萝宇  蔡植锴  
政府审计可以通过规制政府和责任人的制度和行为发挥碳减排的作用。基于这样的假设,本研究分别以2007~2018年和2012~2017年我国30个省份(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从碳排放总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角度实证检验政府审计(政府环境审计业务和经济责任审计业务)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政府审计可以降低碳排放水平,且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审计可以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减少地区碳排放;目前审计署执行的政府环境审计碳减排效果弱于地方政府环境审计的碳减排效果;财政状况越好的地区,政府环境审计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越强。以上发现为政府审计的碳减排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持,为完善我国环境治理政策工具、助推“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重要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