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21)
- 2023(15467)
- 2022(12852)
- 2021(12003)
- 2020(10279)
- 2019(22931)
- 2018(22606)
- 2017(43309)
- 2016(22665)
- 2015(25019)
- 2014(24182)
- 2013(23655)
- 2012(21154)
- 2011(18513)
- 2010(18529)
- 2009(17229)
- 2008(17005)
- 2007(15143)
- 2006(13091)
- 2005(11715)
- 学科
- 业(95810)
- 济(92512)
- 经济(92370)
- 企(87417)
- 企业(87417)
- 管理(86966)
- 方法(41587)
- 财(33618)
- 数学(32778)
- 数学方法(32366)
- 业经(31673)
- 农(29826)
- 务(24178)
- 财务(24130)
- 财务管理(24091)
- 制(23527)
- 中国(23149)
- 企业财务(22844)
- 技术(21945)
- 农业(21142)
- 理论(17941)
- 划(17273)
- 体(17206)
- 和(16793)
- 策(16395)
- 银(15248)
- 银行(15235)
- 贸(15204)
- 贸易(15193)
- 易(14803)
- 机构
- 学院(312336)
- 大学(307327)
- 济(132765)
- 管理(131632)
- 经济(130320)
- 理学(113075)
- 理学院(112065)
- 管理学(110505)
- 管理学院(109891)
- 研究(91875)
- 中国(75328)
- 财(66252)
- 京(62276)
- 财经(51644)
- 科学(51278)
- 江(47701)
- 经(46940)
- 农(44974)
- 中心(44915)
- 所(42254)
- 业大(41629)
- 经济学(40334)
- 财经大学(38271)
- 北京(38221)
- 研究所(37380)
- 州(36982)
- 商学(36508)
- 经济学院(36410)
- 商学院(36193)
- 范(36151)
- 基金
- 项目(208178)
- 科学(168344)
- 研究(157933)
- 基金(154048)
- 家(130976)
- 国家(129808)
- 科学基金(116092)
- 社会(103696)
- 社会科(98489)
- 社会科学(98469)
- 省(82284)
- 基金项目(81752)
- 自然(73442)
- 教育(72979)
- 自然科(71713)
- 自然科学(71693)
- 自然科学基金(70484)
- 划(67019)
- 编号(63013)
- 资助(60785)
- 创(49366)
- 成果(49287)
- 部(46816)
- 重点(45881)
- 制(45334)
- 创新(45260)
- 发(44054)
- 国家社会(43482)
- 课题(42644)
- 业(41979)
- 期刊
- 济(147882)
- 经济(147882)
- 研究(90415)
- 中国(62211)
- 财(57272)
- 管理(56973)
- 农(41998)
- 科学(39210)
- 学报(37625)
- 技术(32878)
- 大学(31632)
- 教育(30969)
- 融(30526)
- 金融(30526)
- 学学(30015)
- 农业(28625)
- 业经(26369)
- 财经(26337)
- 经(22678)
- 经济研究(22573)
- 问题(19014)
- 技术经济(17764)
- 业(17626)
- 财会(17390)
- 现代(15487)
- 会计(15462)
- 科技(15401)
- 商业(14569)
- 理论(14210)
- 贸(14115)
共检索到4659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韩龙艳 凃玉晖 庄芹芹
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试点是引领带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探索。本文基于2010—2021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智能制造对中国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智能制造试点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该结论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智能制造试点能够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缓解融资约束推动企业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智能制造试点的创新驱动效应因企业、行业、地区特征的不同而呈现差异性,在大规模企业、高技术行业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中更为显著。为此,应扩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范围,坚持外部融资获取增加与内部研发投入增加并举,坚持培养和引进人才“两条腿”走路,坚持因企施策、实施差异化发展路径,以更好地促进中国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推动制造强国战略实施。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辛大楞 季存睿 辛立国
推动企业智能转型对于制造强国建设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全要素生产率效应、融资效应和公司治理效应视角构建理论框架综合解析了智能转型对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机制,采用2010~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来构建准自然实验,实证考察智能转型对企业出口规模的实际影响及作用渠道。研究发现,智能转型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规模。机制检验表明,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以及提升管理者能力是智能转型驱动企业出口规模提升的重要渠道。异质性分析揭示,智能转型对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要素密集度、区位、企业所有制和行业异质性。具体来看,智能转型对资本密集型企业、东部地区企业、非国有企业和行业竞争程度较高企业的出口规模的促进作用更为强烈。企业实施智能转型产生了显著的行业内溢出效应,有效带动了行业内非试点企业出口规模。文章拓展了企业出口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也为政府稳步推进智能转型来助力企业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含义。
关键词:
智能转型 企业出口 全要素生产率效应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曹玉平 侯迎信
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TFP)的重要源泉。基于微观企业视角,首先对“生产率悖论”现象的出现与消失进行了一体化的理论机制阐释。随后,以我国工信部实施的智能制造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11—2021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借助交错双重差分法实证评估了智能制造计划影响企业TFP的总效应、机制、异质性及动态影响。研究发现:(1)智能制造计划虽在短期内对企业TFP的影响不显著,但在长期和总体上提升了企业TFP;(2)机制分析表明,通过促进企业创新,智能制造计划在短期、长期和总体上均能提升企业TFP;智能制造计划在初期和总体上扭曲了企业资源配置,但这一扭曲效应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从而对企业TFP的影响呈现出U型演变特征;(3)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人力资本结构或数字化水平越高,智能制造计划可以在总体上越大且在时序上越快地提升企业TFP。研究结果为从微观企业层面去理解“生产率悖论”现象的出现与否、内在机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长提供了理论解释和经验证据,对探寻提升TFP的新动力源和微观机制具有政策启示意义。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李晓康
本文基于2013—2021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以“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政策为准自然试验,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工业互联网对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互联网通过提高企业外部沟通效率和内部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协同创新,表现为“示范项目”政策显著增加入选企业的联合专利申请量;工业互联网对企业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受到城市互联网发展水平、行业技术水平、企业所有制类型和协同创新主体等因素的影响;“策略性专利行为”导致“示范项目”政策下联合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量激增,但其被引用的次数减少,降低了企业协同创新的“质量”。
关键词:
工业互联网 企业协同创新 双重差分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方金城 曾阿锋 朱斌
【目的/意义】科学评估企业智能制造创新能力,有助于企业厘清自身在智能制造创新活动中的潜力与不足,进而有的放矢取长补短,全面提升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成效。【设计/方法】从智能制造创新投入、产品智能化研发、生产运作智能化改善、智能设备应用创新和智能制造创新产出等五个维度,设计了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继而,引入一种基于熵值法的改进灰聚类评估模型,并用于对福建省五家电子类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的智能制造创新能力进行系统评价。【结论/发现】智能制造的研发投入强度、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度、运作管理的敏捷性等是目前制约我国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共性掣肘。不断加强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拓宽企业智能制造创新的资金支持和持续强化企业智能制造的过程管控与快速响应能力,是当前提升我国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冯玉静 翟亮亮
运用2000—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库,以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产业政策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率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所受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与西部地区企业相比,东部地区企业和中部地区企业所受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检验发现,产业政策能够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增加投资激励创新,进而促进制造企业服务化。同时,产业政策可能通过降低投资收益率抑制创新,进而阻碍制造企业服务化。上述结论不仅能够丰富相关文献,而且可以为产业政策有效性争论提供进一步的经验证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冯玉静 翟亮亮
运用2000—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库,以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产业政策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率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所受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与西部地区企业相比,东部地区企业和中部地区企业所受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检验发现,产业政策能够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增加投资激励创新,进而促进制造企业服务化。同时,产业政策可能通过降低投资收益率抑制创新,进而阻碍制造企业服务化。上述结论不仅能够丰富相关文献,而且可以为产业政策有效性争论提供进一步的经验证据。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赵烁 陆瑶 王含颖 彭章
本文使用事件研究法,以2015-2017年中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所属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事件公告产生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此论证人工智能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实证发现入选公告会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市场对于大规模企业进行智能制造的反应好于小规模企业,对于非国有企业进行智能制造的反应好于国有企业,对高监管企业的反应好于低监管的企业,对最低工资水平低的企业的反应好于最低工资水平高的企业。研究表明中国企业进行智能制造能够提高企业的超额收益,即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升企业价值。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能制造 事件研究 企业价值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付华
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开始对各行各业产生巨大影响,据达沃斯论坛机器人发展前景调研指出,未来最有可能被机器人抢走饭碗的岗位,就包含会计岗位。本文某基于高度智能制造环境基础下,对构建PZ公司智能财务进行探索。通过智能化构建,解放该企业约三分之一财务人员,同时,由于智能财务的构建,提高该企业的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管理水平。
关键词:
智能财务 会计核算 管理会计 智能制造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赵滨元
借助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这一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对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和企业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技术不仅能够直接促进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提升,而且能够通过驱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间接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于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和西部地区企业,数字技术对非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强。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企业生产效率 智能制造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魏向杰 程琦
提升创新能力是中国应对全球制造产业竞争的核心,产业政策发挥着关键的指导引领作用。现有研究多聚焦于产业政策工具的创新效应。本文拟基于产业政策整体视角,采用2012—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中国制造2025》开展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以“政策信号”为中介变量,探究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产业政策创新效应在企业年限、规模、产权性质以及区域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异质性效果;产业政策的信号效应表现为扩大企业外部融资,从而增加企业创新产出;区域市场化程度与外部融资的中介效应强度呈反向关系。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闫永生 李凌飞 邵传林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激励民营企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12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取2005~2020年沪深A股民营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知识产权战略对民营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知识产权战略会显著促进民营企业创新,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知识产权战略对中西部地区、融资约束较高及高技术行业民营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作用机制检验表明,知识产权战略主要通过政府补贴和提升人才集聚作用于民营企业创新。因此,应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励民营企业研发创新。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冰冰 刘戒骄
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的区域示范政策是推进制造业创新的重要举措。以“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区位导向型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驱动效应。利用2011—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示范区政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质量,并通过降低企业创新活动的融资约束、提高行业竞争水平和增强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等渠道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而且示范区政策对民营企业、十大重点领域支持行业和中部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激励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利用城市和企业层面的创新数据,分析示范区政策对入选城市群创新的影响,发现相比其他入选城市,示范区政策并未对城市群创新产生额外的创新激励效果。可能的原因是:示范区政策并未显著提高城市群的制造业集聚水平和创新环境质量,而且政策诱发了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挤出了企业的创新研发支出。结论对优化示范区政策设计、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和增强我国制造业竞争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跃
企业绿色创新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探讨绿色财政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将“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了绿色财政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综合示范城市试点显著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且这种促进作用呈现逐年增强的动态持续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综合示范城市试点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和非资源型城市的企业中表现更强,且综合示范城市试点能够通过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改善企业财务绩效和环境绩效。因此,重视绿色财政政策的作用,推动企业绿色创新;激发资金配置和创新补偿效应,畅通绿色财政政策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的作用渠道;提高市场化程度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发挥绿色财政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制定差异化绿色财政政策,保障政策效果精准发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熊晓炼 张彬
基于2008—2019年碳交易试点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政策实施对试点地区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与非试点地区存在的差异。研究发现,碳交易机制对区域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除上海呈现反向效应外,北京、天津、广东、湖北和重庆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在碳交易试点期间得到显著提升,存在可持续影响机制;碳交易试点政策通过引导技术创新发挥中介效应,进而促进区域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水平提升。认为政府应加快完善碳交易市场推广试点经验,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鼓励制造业企业主动融入“双碳”战略并实现数字化技术创新,以促进绿色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基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准自然实验
城市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创新——来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准自然实验
市场准入管制放松与企业创新——基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科技金融对民营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
碳市场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吗?——基于“碳交易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数字经济发展与企业绿色创新——基于“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供应链数字化与企业ESG分歧——基于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数字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信息惠民国家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创新型城市试点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效应及其传导机制——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准自然实验
创新驱动政策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了吗——基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