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03)
- 2023(8393)
- 2022(7054)
- 2021(6397)
- 2020(5358)
- 2019(11846)
- 2018(11396)
- 2017(21101)
- 2016(11151)
- 2015(12171)
- 2014(11999)
- 2013(11802)
- 2012(10736)
- 2011(9709)
- 2010(9724)
- 2009(9227)
- 2008(9527)
- 2007(8612)
- 2006(7795)
- 2005(7234)
- 学科
- 济(41781)
- 管理(41734)
- 经济(41681)
- 业(36868)
- 企(31280)
- 企业(31280)
- 财(17078)
- 方法(16643)
- 制(14858)
- 数学(14112)
- 数学方法(13926)
- 中国(11676)
- 农(11675)
- 业经(11194)
- 务(11054)
- 财务(11028)
- 财务管理(11001)
- 企业财务(10514)
- 体(10091)
- 体制(8634)
- 银(8481)
- 银行(8473)
- 行(7992)
- 农业(7892)
- 划(7844)
- 融(7767)
- 金融(7765)
- 贸(7716)
- 贸易(7713)
- 技术(7654)
- 机构
- 大学(162473)
- 学院(159661)
- 济(68498)
- 经济(66950)
- 管理(62158)
- 研究(53563)
- 理学(52536)
- 理学院(51982)
- 管理学(51260)
- 管理学院(50943)
- 中国(42693)
- 财(37557)
- 京(34299)
- 科学(28591)
- 财经(28591)
- 经(26038)
- 所(25405)
- 中心(25374)
- 江(25170)
- 农(22561)
- 研究所(22220)
- 经济学(22065)
- 北京(21718)
- 财经大学(21476)
- 业大(20697)
- 院(20276)
- 范(19940)
- 经济学院(19843)
- 师范(19642)
- 州(19090)
- 基金
- 项目(105481)
- 科学(84437)
- 研究(79286)
- 基金(78781)
- 家(68453)
- 国家(67938)
- 科学基金(59454)
- 社会(52221)
- 社会科(49630)
- 社会科学(49623)
- 基金项目(40481)
- 省(38825)
- 自然(37432)
- 教育(36900)
- 自然科(36442)
- 自然科学(36432)
- 自然科学基金(35850)
- 划(33448)
- 资助(32226)
- 编号(30294)
- 制(26724)
- 成果(25257)
- 部(24700)
- 重点(23709)
- 国家社会(23013)
- 创(22198)
- 教育部(21770)
- 课题(21647)
- 发(21421)
- 大学(20985)
共检索到2511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曹玉平 侯迎信
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TFP)的重要源泉。基于微观企业视角,首先对“生产率悖论”现象的出现与消失进行了一体化的理论机制阐释。随后,以我国工信部实施的智能制造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11—2021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借助交错双重差分法实证评估了智能制造计划影响企业TFP的总效应、机制、异质性及动态影响。研究发现:(1)智能制造计划虽在短期内对企业TFP的影响不显著,但在长期和总体上提升了企业TFP;(2)机制分析表明,通过促进企业创新,智能制造计划在短期、长期和总体上均能提升企业TFP;智能制造计划在初期和总体上扭曲了企业资源配置,但这一扭曲效应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从而对企业TFP的影响呈现出U型演变特征;(3)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人力资本结构或数字化水平越高,智能制造计划可以在总体上越大且在时序上越快地提升企业TFP。研究结果为从微观企业层面去理解“生产率悖论”现象的出现与否、内在机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长提供了理论解释和经验证据,对探寻提升TFP的新动力源和微观机制具有政策启示意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韩龙艳 凃玉晖 庄芹芹
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试点是引领带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探索。本文基于2010—2021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智能制造对中国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智能制造试点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该结论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智能制造试点能够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缓解融资约束推动企业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智能制造试点的创新驱动效应因企业、行业、地区特征的不同而呈现差异性,在大规模企业、高技术行业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中更为显著。为此,应扩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范围,坚持外部融资获取增加与内部研发投入增加并举,坚持培养和引进人才“两条腿”走路,坚持因企施策、实施差异化发展路径,以更好地促进中国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推动制造强国战略实施。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辛大楞 季存睿 辛立国
推动企业智能转型对于制造强国建设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全要素生产率效应、融资效应和公司治理效应视角构建理论框架综合解析了智能转型对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机制,采用2010~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来构建准自然实验,实证考察智能转型对企业出口规模的实际影响及作用渠道。研究发现,智能转型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规模。机制检验表明,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以及提升管理者能力是智能转型驱动企业出口规模提升的重要渠道。异质性分析揭示,智能转型对企业出口规模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要素密集度、区位、企业所有制和行业异质性。具体来看,智能转型对资本密集型企业、东部地区企业、非国有企业和行业竞争程度较高企业的出口规模的促进作用更为强烈。企业实施智能转型产生了显著的行业内溢出效应,有效带动了行业内非试点企业出口规模。文章拓展了企业出口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也为政府稳步推进智能转型来助力企业出口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含义。
关键词:
智能转型 企业出口 全要素生产率效应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赵烁 陆瑶 王含颖 彭章
本文使用事件研究法,以2015-2017年中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所属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事件公告产生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此论证人工智能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实证发现入选公告会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市场对于大规模企业进行智能制造的反应好于小规模企业,对于非国有企业进行智能制造的反应好于国有企业,对高监管企业的反应好于低监管的企业,对最低工资水平低的企业的反应好于最低工资水平高的企业。研究表明中国企业进行智能制造能够提高企业的超额收益,即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升企业价值。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能制造 事件研究 企业价值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国建 胡玉梅 李慧
作为区位导向性政策的有效实施载体之一,区域产业政策是经济新常态下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将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建设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以2010~2019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识别了这一区域产业政策的制造业质量提升效应。研究发现:(1)以企业TFP来衡量制造业质量时,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政策的实施显著推动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使处理组比控制组提高约8%,此结论在多种识别假定检验和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2)异质性分析发现,这一政策效果在国有企业、成长期企业以及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更加显著;(3)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示范区政策主要通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渠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但是并没有培育起当地产业的比较优势。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完善示范区建设、改革区域产业政策进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和决策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范晓男 孟繁琨 鲍晓娜 曲刚
在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背景下,人工智能已深度融于国民经济各个产业,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能否促进制造业企业生产率提升,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2015—2017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构建基于结构方程的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制造业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影响生产率的内在机制及路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生产率;市场份额对人工智能与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关系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人工智能通过劳动力数量、物质资本使用效率和技术创新产出3种中介变量显著促进企业生产率提升,并通过人力资本使用效率和技术创新投入抑制企业生产率提升。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生产率 制造业企业 生产率悖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李晓康
本文基于2013—2021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以“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政策为准自然试验,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工业互联网对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互联网通过提高企业外部沟通效率和内部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协同创新,表现为“示范项目”政策显著增加入选企业的联合专利申请量;工业互联网对企业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受到城市互联网发展水平、行业技术水平、企业所有制类型和协同创新主体等因素的影响;“策略性专利行为”导致“示范项目”政策下联合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量激增,但其被引用的次数减少,降低了企业协同创新的“质量”。
关键词:
工业互联网 企业协同创新 双重差分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戴魁早 陈阿丽 杨新宇
本文在政府与市场关系分析框架下,理论分析制造强国战略这一功能性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以《中国制造2025》为准自然实验,结合2010—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对理论预期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制造强国战略这一功能性产业政策显著地促进了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这一结论在安慰剂检验、PSM-DID、工具变量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制造强国战略的这种影响是通过协同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技术创新机制,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人才支撑机制实现的。政府治理效能提升显著增强了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效果,而且这种影响对于政府效率和营商环境排名前50的城市更显著。政府治理效能提升强化了制造强国战略的协同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专业技术人才支撑和经营管理人才支撑等机制,但未明显改善创新溢出机制和技能人才支撑机制。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制造强国战略对试点地区、配套政策完善地区、融资约束程度较低、智能化水平较高、技术差距较大行业的企业生产率提升效果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验证了制造强国战略在制造业生产率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功能性产业政策实施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晓凤 朱潇玉 王金红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已成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综合国力提升的新引擎。在对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效应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人工智能创新指标体系,基于2015—2021年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人工智能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且存在明显的地区、行业、所有制企业异质性,人工智能通过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精准匹配等中介效应,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资产总额、前五大股东集中度、员工数量等均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制造业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戚聿东 徐凯歌
与以往技术革命相比,智能革命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还能依托智能化技术实现“产消合一”;智能制造的本质就是基于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进行精准、高效的供需匹配,实现生产过程的个性化定制,最终以“产消合一”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无限发展的生产能力与有限消费之间的矛盾,克服生产过剩;“产消合一”在微观、中观、宏观层面都呈现边界模糊、跨界融合的态势,具体表现为拉平产品价值链的“微笑曲线”、逐渐打破企业边界、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
关键词:
智能制造 技术革命 个性化定制 数据要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俊龙 何瑞宇 刘佳丽
以2010~2022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智能制造如何影响制造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结果显示,智能制造能够显著提高制造企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提升效应存在显著的所有制异质性与区域异质性;提升效应的作用渠道包括促进绿色技术进步和提高绿色技术效率;市场集中度提高会抑制智能制造对制造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俊龙 何瑞宇 刘佳丽
以2010~2022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智能制造如何影响制造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结果显示,智能制造能够显著提高制造企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提升效应存在显著的所有制异质性与区域异质性;提升效应的作用渠道包括促进绿色技术进步和提高绿色技术效率;市场集中度提高会抑制智能制造对制造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赵滨元
借助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这一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对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和企业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技术不仅能够直接促进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提升,而且能够通过驱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间接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于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和西部地区企业,数字技术对非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强。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企业生产效率 智能制造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冰冰 刘戒骄
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的区域示范政策是推进制造业创新的重要举措。以“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区位导向型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驱动效应。利用2011—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示范区政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质量,并通过降低企业创新活动的融资约束、提高行业竞争水平和增强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等渠道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而且示范区政策对民营企业、十大重点领域支持行业和中部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激励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利用城市和企业层面的创新数据,分析示范区政策对入选城市群创新的影响,发现相比其他入选城市,示范区政策并未对城市群创新产生额外的创新激励效果。可能的原因是:示范区政策并未显著提高城市群的制造业集聚水平和创新环境质量,而且政策诱发了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挤出了企业的创新研发支出。结论对优化示范区政策设计、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和增强我国制造业竞争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瑞光 秦一博 殷江滨
以工信部公布的智能制造政策试点项目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并利用2008—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发现,制造业智能化不仅对劳动力产生替代效应而且也会产生就业创造效应,但就业创造效应明显大于替代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中,国家给予税收优惠越多,越有利于产生就业创造效应。国有和民营所有制性质下的制造业智能化对劳动力就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回答了“机器换人”是否是一个值得担忧的问题,为政府进一步实施智能制造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国家低碳战略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吗?——基于低碳城市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基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准自然实验
制度型开放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电子商务会促进农户家庭的消费吗?——基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了吗?——基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准自然实验
专利质押是否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专利质押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高铁开通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吗?——来自长三角地区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
化解产能过剩有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吗?——基于中国工业去产能的准自然实验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吗?——基于陆港通制度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财政省直管县”改革的准自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