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47)
2023(16734)
2022(14292)
2021(13339)
2020(11128)
2019(25711)
2018(25610)
2017(49103)
2016(26845)
2015(30406)
2014(30601)
2013(29841)
2012(27035)
2011(24407)
2010(24598)
2009(22460)
2008(22073)
2007(19456)
2006(16887)
2005(15165)
作者
(77382)
(64199)
(63906)
(61038)
(40966)
(30881)
(29128)
(25076)
(24361)
(23098)
(21889)
(21738)
(20508)
(20271)
(19987)
(19795)
(19301)
(19069)
(18446)
(18260)
(15966)
(15965)
(15580)
(14670)
(14358)
(14348)
(14307)
(14194)
(13030)
(12627)
学科
(103854)
经济(103715)
管理(79734)
(73689)
(62985)
企业(62985)
方法(49516)
数学(43223)
数学方法(42361)
(28101)
(26743)
中国(26612)
业经(24011)
(23005)
(22692)
理论(20971)
地方(19616)
(17887)
财务(17796)
财务管理(17759)
农业(17619)
(17561)
贸易(17552)
(17063)
企业财务(16863)
技术(16832)
(16591)
银行(16547)
(16523)
(16025)
机构
大学(380966)
学院(380074)
管理(147798)
(145693)
经济(142361)
理学(128514)
理学院(127042)
研究(124529)
管理学(124375)
管理学院(123669)
中国(91560)
(81061)
科学(78333)
(69581)
(62567)
(60404)
研究所(57008)
业大(56852)
中心(56307)
(55563)
财经(55404)
(51751)
师范(51228)
北京(51105)
(50310)
农业(47304)
(45110)
(45041)
经济学(43763)
技术(42435)
基金
项目(260065)
科学(204035)
研究(190080)
基金(187183)
(163418)
国家(162100)
科学基金(139468)
社会(117692)
社会科(111600)
社会科学(111573)
(102745)
基金项目(98457)
自然(91585)
教育(90221)
自然科(89471)
自然科学(89451)
自然科学基金(87814)
(86338)
资助(78241)
编号(77789)
成果(63737)
重点(58447)
(57173)
课题(54863)
(54273)
(54158)
创新(50625)
科研(49558)
教育部(49226)
大学(49104)
期刊
(157032)
经济(157032)
研究(112007)
中国(76670)
学报(60869)
管理(56055)
科学(55263)
(54536)
(54124)
教育(53389)
大学(46838)
学学(43806)
农业(37814)
技术(36704)
(30623)
金融(30623)
财经(27131)
业经(25307)
经济研究(25238)
(23183)
(19978)
问题(19976)
图书(18567)
科技(18384)
(18078)
技术经济(17994)
理论(17794)
统计(17251)
现代(16246)
实践(16147)
共检索到5533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曹将栋  徐丹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企业的发展趋势,然而智能制造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缺口较大,满足不了发展需求。从智能制造岗位特点,分析了智能制造职业能力结构以及对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需求,提出了智能制造生产性综合课程模块化协同教学模式,以企业的实际项目,通过校企协同、模块协同、创新协同、评价协同实施模块化的协同教学,培养学生多种复合的职业能力,以适应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孙正  杨素  刘瑾瑜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有利于加快制造业升级,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新标准(2015),运用灰色GM(1,N)模型,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进行测算,并对其决定因素进行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创新能力与环境规制显著地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交易成本与税收竞争对二者的协同融合具有抑制效应。环境规制主要通过制造业集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而产业创新能力能够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两个层面的集聚影响二者的协同融合。产业创新能力与环境规制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的影响周期比较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效果在减弱,税收竞争与交易成本影响效应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最后对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强  王丽君  徐生霞  
通过对区位熵的加权处理,给出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2006—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门槛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带动效应,而这种效应表现出阶段递减特性。从分解效应看,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正向带动效应表现出单门槛非线性特征,而对规模效率的影响具有双门槛效应;分区域看,相较于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东中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强;分行业看,科学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呈现倒U型特点,而金融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临界减小特征。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胜  陈秀英  
深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是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重要抓手和现实路径,对促进深港科技协同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尽管深港科技与产业合作呈现良好态势,但两地间产业互动融合与高质量发展瓶颈仍有待破解。应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构建多元联动协同机制,从提升深港产业协同集聚效率、构建高效协作的产业协同机制、促进深港服务业内外联动开放等方面着手,以产业协同集聚驱动深港科技协同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郁青  王文平  
文章依据中国生产性服务增加值和制造业总产值等主要发展指标,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Logistic成长曲线以及协调度模型对中国生产性服务发展和制造业成长的互动性、成长周期协同性与协调度进行了综合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指出我国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特别是高端的流程嵌入型生产性服务,推动其与制造业的互动与协同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童磊  荣亚飞  
为廓清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外部性(专业化外部性、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基于2006—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PVAR模型,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不同协同集聚外部性存在差异,专业化外部性较多样化外部性更能促进产业升级,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机制;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表现为促进和抑制并存的交互作用,短期内虽表现为促进作用,但随着时间推移,抑制作用会逐渐显现;协同集聚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具有区域异质性,专业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仅在东部地区表现为促进和抑制并存的交互关系,多样化外部性与产业升级在东西部地区表现为相互促进的交互关系,中部地区协同集聚与产业升级之间尚未形成良性互动。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汪慧玲  凌悦  罗家鑫  
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是“十四五”时期中国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区域经济抵抗与恢复能力、适应与调整能力和创新与进化能力3个维度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同时借助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据实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政策支持在两产业协同集聚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过程中起增强型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为合理加强“两业融合”,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思路。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正  岳文浩  霍富迎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利于克服鲍莫尔成本病,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本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的理论机制进行了阐释,并依据生产性服务业分类(2019),运用灰色GM(1,N)模型与产业协同集聚相对指数法,从产业融合、城市群集聚层面精准测算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研究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已经从制造业主导走向二者协同融合模式。在产业层面上,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程度加深;在城市群层面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总体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空间集聚化发展趋势,融合模式逐渐由单一城市或地区主导,转变为城市群内部之间的协同集聚。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陈娜  顾乃华  
本文引入生产性服务业可得性和制造业可得性、劳动成本、知识密集度、交易成本、城市水平等概念,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并利用城市截面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我们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制造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可得性的影响较大;城市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存在差异。此外,城市发展水平是通过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可得性,进而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空间分布的协同效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明宇  芮明杰  姚凯  
企业基本活动外包通过发挥规模经济提高运营效率,支持性活动的外包通过提高专业化水平,获得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它们分别以关系性和结构性两种方式嵌入到制造业价值链中,形成了不同的网络关系。需要根据其经济特征和嵌入关系类型制定不同的政策,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演进,实现产业升级。发展关系性嵌入生产服务的重点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发现更有效率的价值创造方式,实现潜在的规模经济。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需要形成超越一般市场交换的社会关系,通过信息交换和知识分享提高价值链的整体效率。结构性嵌入生产服务的效率提升不仅与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有关,也与社会分工水平、技术水平、人力资本水平、社会环境等因素相关,更需...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艳春  刘小青  
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较大的需求空间,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为制造业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支撑,两者表现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融合、协同优化发展的趋势。认识和运用产业与产业间协同优化发展的规律,对促进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优化发展,实现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寿华  刘程军  陈国亮  
研究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长江经济带地级市数据,分析了其空间格局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高度区域表现出以长江经济带下游为核心逐渐向长江中游过渡,且中游隆起的空间特征;整体表现出"东北高,中部隆起,西南低"的空间趋势;协同集聚发展呈现了持续的空间集聚态势,且集聚的强度呈现出波动上升"W"的变化趋势。协同集聚存在显著的高值聚集热点区和低值聚集冷点区,协同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政府行为、城镇化、市场驱动、创新能力、互联网技术与基础设施均对协同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政府行为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但是互联网技术和基础设施的作用强度还比较微弱。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向妍  潘鹤思  刘广丹  田昕加  
基于各评价指标数据,运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方法对我国29个省市家具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5个子行业发展水平进行区域划分,横向评价各行业的地区发展程度及其协同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家具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偏低,特别是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表现得尤为明显;家具制造业与交通运输、仓储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存在显著的协同发展关系。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齐飞  
本文利用长三角16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同集聚效应。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存在滞后的相互促进作用,而同一时间段的二者集聚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效应。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就要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攀升。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苏华  都佳瑶  
西北城市群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点,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向西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以城市群为载体,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利用协同集聚指数分析了西北城市群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情况,并用GIS软件对两者的协同效应进行了空间演变描述,可以看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不同城市群发展不平衡,城市群的经济发展需要两者的协同带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