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66)
- 2023(13111)
- 2022(10847)
- 2021(10033)
- 2020(8127)
- 2019(17450)
- 2018(17110)
- 2017(30828)
- 2016(16783)
- 2015(18432)
- 2014(17729)
- 2013(16470)
- 2012(14566)
- 2011(13025)
- 2010(13353)
- 2009(12568)
- 2008(12314)
- 2007(11339)
- 2006(9930)
- 2005(8850)
- 学科
- 管理(55547)
- 济(53191)
- 经济(53101)
- 业(50118)
- 企(43146)
- 企业(43146)
- 财(18473)
- 方法(18389)
- 农(18190)
- 中国(17534)
- 制(17400)
- 业经(16323)
- 技术(15284)
- 数学(14808)
- 数学方法(14370)
- 理论(12923)
- 农业(11891)
- 银(11763)
- 银行(11741)
- 体(11727)
- 务(11498)
- 财务(11450)
- 财务管理(11423)
- 行(11199)
- 贸(10840)
- 贸易(10832)
- 企业财务(10712)
- 学(10653)
- 技术管理(10588)
- 易(10570)
- 机构
- 学院(223987)
- 大学(218284)
- 济(84061)
- 管理(82165)
- 经济(81952)
- 研究(72187)
- 理学(69473)
- 理学院(68735)
- 管理学(67330)
- 管理学院(66904)
- 中国(55520)
- 京(45600)
- 财(43873)
- 科学(42392)
- 江(35869)
- 所(34802)
- 中心(33517)
- 财经(33393)
- 农(31907)
- 研究所(30869)
- 范(30173)
- 经(30052)
- 业大(29958)
- 师范(29878)
- 州(28683)
- 北京(28567)
- 技术(27515)
- 院(27509)
- 经济学(25456)
- 农业(24501)
- 基金
- 项目(147447)
- 科学(116275)
- 研究(114786)
- 基金(103160)
- 家(88774)
- 国家(87935)
- 科学基金(76153)
- 社会(71552)
- 社会科(67682)
- 社会科学(67665)
- 省(61098)
- 教育(54962)
- 基金项目(53268)
- 划(49811)
- 编号(48417)
- 自然(46482)
- 自然科(45431)
- 自然科学(45418)
- 自然科学基金(44546)
- 资助(40604)
- 成果(40030)
- 课题(35233)
- 创(34281)
- 重点(33699)
- 制(33444)
- 发(32056)
- 创新(32005)
- 部(31263)
- 年(30206)
- 项目编号(29884)
- 期刊
- 济(102614)
- 经济(102614)
- 研究(67491)
- 中国(53536)
- 教育(37034)
- 财(36476)
- 管理(34432)
- 农(31776)
- 学报(31512)
- 科学(29069)
- 大学(25353)
- 学学(23569)
- 技术(23275)
- 融(21438)
- 金融(21438)
- 农业(21363)
- 业经(18495)
- 财经(16397)
- 经济研究(16246)
- 经(14160)
- 职业(12740)
- 科技(11968)
- 问题(11680)
- 版(11024)
- 业(10926)
- 会计(10845)
- 坛(10690)
- 论坛(10690)
- 财会(10304)
- 技术经济(10223)
共检索到3480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兰 梅阳寒 王志明
随着科技革命和新型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制造业涌现出数字孪生、数字设计、智能检测,人机协同等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应用场景。新场景带来人才需求变革,能扎根生产一线、并创造性解决技术应用问题的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成为制约广大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的关键。现阶段职业教育在培养现场工程师的过程中,存在协同育人平台不完善、课程体系亟待重构一体化育人全过程等现实困境。因此,通过重新梳理产业链—岗位链—流程链—能力链—专业链—课程链的链接逻辑,依照产业需求导向、项目任务驱动、职业能力递进、创新实践支撑理念,引领多主体协同打造产科教平台、推动系统化重构高本协同课程体系、促进产学研训赛创一体化实施,全方位落实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的培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巍 闫利文 赵文平
数字技术改变了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的职业价值、职业环境,是现场工程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已成为国家规划的重点任务。通过分析近年来出台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对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高校教师进行数字技能方向访谈,解析出数字技能的构成要素、建构要素、结构要素。以建构要素为顺序、构成要素为元素,对链式、层化、网状三种类型数字技能进行了数字技能结构分析。以此三种结构模型提出了突出底层数据驱动技能为培养主旨,构建分层次分专业结构化培养机制及构建混合式人才培养梯队的应对培养策略。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丹 叶萍
从政策逻辑、产业逻辑、实践逻辑、教育逻辑四个角度来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是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的体现,是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尝试,是进一步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存在诸多困境:顶层设计不完善,校企合作不深入,“双师型”教学团队力量薄弱,教学改革比较滞后以及评价体系不健全。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推进路径为: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校企深度合作新生态,提升“双师型”教师整体水平,深化教学和课程改革,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新姿
在分析国际劳工组织技能开发框架下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内涵以及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现实价值和实然困境的基础上,提出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应然路径:强化制度供给,促进现场工程师规范化培养;推进标准建设,提升现场工程师培养质量;满足产业人才需求,构建符合跨界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校企资源共建共享,打造结构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评价制度改革,构建全过程监控的立体化评价体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延翠 路宝利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是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体现,也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举措。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合供”理论源于公共管理学,强调政府与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以提高政策执行效率与公共服务能力。基于“合供”理论的内涵及应用,围绕“谁参与合供”“为什么合供”“怎么合供”三个问题,分析政府部门、项目企业、职业院校以及公共组织在合作培养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中的主体作用。通过阐释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合作培养的缘由及意义,来选择多元主体合作育人模式、搭建多元主体合作育人平台、实施多元主体合作育人管理等方式,优化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合作培养的实践路径,以满足数智化职业场景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槐福乐 常熙蕾 吕清
在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处于摸索前进阶段,离不开理论指导和实践检验。基于一般系统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应遵循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以及目标性四个原则,以此为基础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当前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现实困厄,包括:整体性不足,顶层设计亟待优化;相关性受限,校企协同合作不畅;动态性受阻,开放水平程度不高;目标性模糊,培养标准尚不明晰。据此,进一步提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路径:持续优化现场工程师培养的顶层设计,不断加强培养主体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加速提升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开放水平,加快推进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的落地。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颜彦
科教融汇是科研与教育的融合,也是科学与教育、科技与教育、科研与教研、科技与教研等的相融互通。科教融汇是探索科学理念与职业教育育人理念、科研项目与职业教育实践实训、前沿科技与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为缓解重点领域数字化与智能化人才紧缺问题,我国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提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以培养主要面向研发环节与生产环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育人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基于科教融汇视域探索现场工程师的理论内涵及培养路径提出:注重理论教学科学性,开发科教融汇专业课程体系,筑牢现场工程师精神内核;重视实践实训过程科研性,充分发挥研发创新平台作用,夯实现场工程师科研水平;崇尚职业发展可持续性,将科教融汇与技能大赛、数字化资源建设相结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持续创新能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学
现场工程师作为一种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人才支撑。在价值意涵上,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是职业教育适应性、类型性、创新性、高质量的体现与外显,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能级进阶和制造业数字化对接进阶。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还存在规模性困境、结构性困境、功能性困境、保障性困境等,需要职业教育持续加大现场工程师培养总量以满足产业人才增量要求,通过结构调整优化培养效能,提升功能促进培养质量,强化保障以增强人才培养支持。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现场工程师 价值意涵 路径选择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元 周衍安
以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内涵与发展历程为基础,从国家战略层面、产业发展层面、人力资源开发层面分析培养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的价值体系,明确不同层面的价值追求与目标。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现场工程师运营流程图,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抓手,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育人体系;实施项目任务驱动,强化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完善校企人才共享机制,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弹性学分制与过程评价并重,对接职业资格认证。从这四个方面改善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方式,旨在培养具有生产、管理、服务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支撑与强大动力。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曹元军 李曙生 张斌
基于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学徒培养标准构建,有利于增强高职教育培养符合产业数字化转型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针对校企合作不深导致对学徒培养标准不够重视、学徒培养标准与产业数字化岗位标准对接不足、学徒培养标准引领性不强等问题,基于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学徒培养标准构建需要坚持专业建设与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匹配,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素养标准的匹配以及学历与现场工程师身份的匹配。基于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学徒培养标准实践路径为:坚持政校行企“四主体”跨界联通;加强与产业数字化岗位的“同频共振”;重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靖 高文嫱 战淑红
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瞄准数智化职业场景,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企业需求侧的匹配度,助推中国特色学徒制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针对数智化转型背景下模具专业现场工程师培养机制保障不全、校企互通不畅、标准制定模糊等问题,需明晰模具专业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定位,基于“三角阵”原则构建策略,形成一主线、两平台、三导师、四进阶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框架,通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质量评价体系、校企共育共建等方面的改革,提高模具专业现场工程师培养质量。
关键词:
现场工程师 人才培养 数智化 模具专业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志明 郭高萍 徐兰
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经典理论和习近平经济思想对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提供了理论指导。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养现场工程师,是高等职业教育支撑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和现实需要。针对当前现场工程师培养存在的供需错位、范式缺失、效能不足等问题,构建量增质升的培养体系、创新生态协同的培养机制及场景化协作学习范式,成为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实践路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亚南 成军 邵建东
技术产业化是新技术通过研究、开发、应用、扩散而不断形成产业的过程。根据技术存在形态的不同,可以将这一过程划分为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商业化三个阶段。在科学技术化过程中现场工程师所扮演的角色是研发现场的辅助支持者,在技术产品化过程中是生产现场的秩序维持者,在产品商业化过程中是服务现场的问题解决者。现场工程师需要具备解决现场复杂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以现场工作实践为逻辑主线的知识整合能力、以实践知识生成为核心的学术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现场工程师培养应依托现场工程师学院,校企共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产科教一体化双师结构团队,跨界提升人才培养能级;校企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忠
文章在阐述教学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并从完善培养体系、提高实践能力、激发专业发展意识、建立保障体系四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以期为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职 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培养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翟炎杰
职业农民出现是农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接轨,职业农民的培养要立足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职业农民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和教育,通过采取完善涉农配套政策优化外部环境、构建农业职业化的氛围有序引导农民职业化、强化科教兴农战略加快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夯实职业农民基础和构建开放的职业农民教育体系等路径措施,实现职业农民培养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