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07)
- 2023(18633)
- 2022(15468)
- 2021(14352)
- 2020(11701)
- 2019(26574)
- 2018(26104)
- 2017(49301)
- 2016(26109)
- 2015(29364)
- 2014(29042)
- 2013(28712)
- 2012(26408)
- 2011(23911)
- 2010(23694)
- 2009(21559)
- 2008(21162)
- 2007(18498)
- 2006(16190)
- 2005(14757)
- 学科
- 济(116333)
- 经济(116185)
- 管理(78312)
- 业(71198)
- 企(57146)
- 企业(57146)
- 方法(46601)
- 数学(41174)
- 数学方法(40641)
- 中国(36859)
- 农(30663)
- 财(28820)
- 地方(26693)
- 业经(26039)
- 制(24251)
- 贸(21804)
- 贸易(21788)
- 环境(21170)
- 易(21160)
- 农业(20425)
- 学(20288)
- 银(19535)
- 银行(19514)
- 行(18781)
- 融(18766)
- 金融(18763)
- 技术(16901)
- 务(16836)
- 财务(16774)
- 财务管理(16730)
- 机构
- 学院(370026)
- 大学(369967)
- 济(161928)
- 经济(158776)
- 管理(143021)
- 研究(128998)
- 理学(122739)
- 理学院(121364)
- 管理学(119401)
- 管理学院(118678)
- 中国(100011)
- 京(78992)
- 财(75314)
- 科学(74288)
- 所(62489)
- 财经(59332)
- 中心(59264)
- 研究所(56284)
- 农(55166)
- 江(54562)
- 经(54074)
- 经济学(51138)
- 业大(50093)
- 北京(50039)
- 范(48522)
- 师范(48056)
- 院(47495)
- 经济学院(46013)
- 财经大学(44174)
- 州(43180)
- 基金
- 项目(249432)
- 科学(199716)
- 研究(184878)
- 基金(184542)
- 家(159921)
- 国家(158640)
- 科学基金(138082)
- 社会(122151)
- 社会科(116129)
- 社会科学(116108)
- 基金项目(96723)
- 省(95145)
- 自然(86684)
- 自然科(84748)
- 自然科学(84727)
- 教育(84405)
- 自然科学基金(83183)
- 划(80549)
- 资助(74878)
- 编号(72814)
- 成果(58407)
- 发(57364)
- 部(56418)
- 重点(56276)
- 创(52439)
- 国家社会(52272)
- 课题(50593)
- 制(49768)
- 教育部(49286)
- 创新(49196)
- 期刊
- 济(179364)
- 经济(179364)
- 研究(114275)
- 中国(77144)
- 财(58121)
- 管理(55461)
- 学报(51283)
- 科学(51169)
- 农(50956)
- 大学(40951)
- 教育(38790)
- 学学(38566)
- 融(36635)
- 金融(36635)
- 农业(35044)
- 技术(33659)
- 财经(29614)
- 经济研究(29472)
- 业经(28727)
- 经(25630)
- 问题(24458)
- 贸(19652)
- 业(19155)
- 世界(18092)
- 技术经济(18087)
- 统计(17454)
- 国际(17273)
- 现代(16651)
- 科技(16343)
- 资源(16288)
共检索到5624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仲崇阳 张雨朦 马新啸
【目的】以城市为主体推进碳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以智能化和自动化为核心特征的智能制造对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愈发显现,评估智能制造的碳减排效应为经济社会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作为智能制造赋能低碳发展的切入,基于中国2006—2019年27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工业机器人应用能够降低城市碳排放,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工业机器人能够通过推动技术创新、赋能产业升级、促进数字化转型等途径助力城市碳减排。(3)工业机器人的碳减排效应在资源型城市、未参与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城市以及政商关系较好的城市更加突出。【结论】本文识别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助力城市碳减排的积极作用。应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加强核心技术研发、产业智能化升级、城市治理与企业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制度设计,促成新时期绿色生产力发展的新生动力源泉。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林熙 刘啟仁 冯桂媚
随着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引入包含机器人、污染、能源等要素的异质性企业模型,理论分析机器人应用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结合逆概率加权匹配和双重差分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机器人应用能显著降低企业排放强度,减少排放量。机制分析发现,机器人应用不仅提升生产技术,降低能源强度,还通过减排技术效应,减少每单位能源消耗产生的排放量。此外,内资企业、污染密集型行业和内陆省份机器人应用的污染减排效应相对更大。本文为中国实现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改革
[作者]
邓仲良 屈小博
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必须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转型。利用IFR国别数据总结了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如下"卡尔多事实":多数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口结构变动导致了"机器换人";工业机器人应用加快了资本深化过程;主要国家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均基于本国的产业比较优势,并将其主要应用于高技术制造业;重大技术突破主要依赖于行业内头部企业的长期技术积累。对中国代表性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企业的调查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头部企业的初始发展路径都具有相似产业背景;当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在一般制造业应用中存在过度推广问题,在附加值较高的零部件制造业中应用程度相对不高。理论和调查研究都表明,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要素配置结构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但其也会对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产生交互影响。因此,相关产业政策制定应遵循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典型化特征规律,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引导推进工业机器人更多地应用于高技术制造业,避免盲目实施"机器换人"。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制造业发展 数字经济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谷均怡 赵春明 李震
本文基于2006—2016年国际机器人联盟数据和中国海关数据,实证分析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中国城市制造业出口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促进了当地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且这一影响主要通过人力资本提升效应、中间品进口效应以及资源再配置效应共同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主要促进了加工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对初始技术基础好、市场化程度高的城市出口复杂度的促进作用更强。拓展分析发现,机器人应用对邻近城市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具有抑制作用,机器人引致的低技能劳动力就近迁移是造成这一空间负外部性的主要原因。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兵 韩天轮
在世界范围内气候危机和逆全球化思潮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关税壁垒、制造业智能化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于统筹实现“双碳”目标、经济增长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2006—2019年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WITS进口国关税数据和IFR工业机器人应用数据进行合并,以此为基础考察了关税壁垒对制造业碳排放的影响,并研究了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为代表的智能化转型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结果发现:关税壁垒在减少资本密集型行业碳排放的同时增加了非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碳排放。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关税壁垒主要通过技术效应影响制造业碳排放,但其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此外,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可以从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和促进减排技术进步两个维度驱动制造业在面对关税壁垒时降低碳排放。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资本密集型行业、高能耗行业和机器人渗透率较低的行业,工业机器人的作用更为显著。上述结论从行业层面拓展了环境问题的相关研究,为当前国内外形势下如何“先立后破”地促进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田高良 施诺 刘晓丰
工业机器人是实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随着在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各界对于其经济后果的密切关注。本文基于工业机器人应用产生的人工替代和就业创造效应,并结合我国劳动力供给和产业结构现状,探究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微观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企业劳动力成本粘性。机制检验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降低了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劳动力的依赖,企业在业绩下降时裁撤了更多低教育水平冗余劳动力资源,通过减少员工数量而非降低员工薪酬待遇的方式调整劳动力成本。此外,工业机器人应用对于劳动力成本粘性的降低作用在劳动力被替代可行性较高、劳动力调整成本较低、民营企业、行业竞争程度较高以及客户集中度较低时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为“机器人换人”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提供了来自中国的直接证据,也为如何规避“机器人换人”的潜在风险提供借鉴。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侯德帅 熊健 杜松桦
作为新经济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不仅能够在宏观层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同时也能够在微观层面帮助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2011-2019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技术对企业韧性的影响以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智能制造显著提升了企业韧性,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可通过加强资源掌控、提升营运效率及改善协同治理等路径得以实现。另外,人力资源配置、战略定位选择、外部政策环境及产业属性等因素会对上述促进作用产生差异化影响。进一步地,智能制造强化企业韧性后会带动创新效率提升,并实现降本减负。本文的研究为国家提振实体经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智能制造 企业韧性 工业机器人 协同治理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青 王宇璐
本文利用我国2011~2020年14个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从3个维度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实证研究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变化关系。异质性分析发现,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从工业机器人应用程度差异性来看,应用程度较低的行业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呈现负向线性关系,而应用程度较高的行业两者之间存在U型非线性关系。从技术水平差异性来看,低技术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U型特征。工业机器人应用促进中技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但阻碍高技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杨晓霞 李恒
使用2009—2022年工业机器人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与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采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偏误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人工智能对我国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在人工智能集聚区、数字基础设施较好、外商直接投资水平较低以及“一带一路”重点省份等区域,这一促进作用更为显著。门槛模型的检验表明,人工智能对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随着人力资本质量跨越单一门槛值,人工智能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效应由负转正;知识产权保护存在“最优区间”,在最优区间内,人工智能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效应最大。对此,提出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优化人工智能区域布局以及强化人力资本质量培育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晓霞 冯正强
选取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显著提升了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这一作用在“一带一路”沿线省份中尤为显著。传导机制分析发现,人工智能通过技术进步、产业融合间接影响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门槛检验显示,人工智能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存在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和人力资本质量的门槛效应,在跨越门槛值后,人工智能的赋能效应显著增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晓霞 冯正强
选取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显著提升了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这一作用在“一带一路”沿线省份中尤为显著。传导机制分析发现,人工智能通过技术进步、产业融合间接影响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门槛检验显示,人工智能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存在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和人力资本质量的门槛效应,在跨越门槛值后,人工智能的赋能效应显著增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娟 朱喜安 王颖
研究目标:从不同维度测度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方法:在静态理论模型与动态面板数据相结合的分析框架下,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影响的短期效应、中长期效应和结构性差异。研究发现:从短期来看,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和工资水平均存在负向冲击,工业机器人渗透度每增加1个单位,就业人员总量减少0.391%,劳动者工资降低0.163%;现阶段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影响更多表现为替代效应,且对其上下游产业存在负向的溢出效应。从中长期来看,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就业数量会产生正向影响,而对其平均工资水平仍然会造成负面冲击,长期的就业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创造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越发达、机器人渗透度越高、技术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就业替代效应越显著。研究创新:丰富了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经验研究。研究价值:科学评判“机器换人”,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袁磊 张淑鑫 雷敏 覃颖 张文超
2021年6月8日,OECD发布的《数字教育展望2021: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和机器人应用前沿》报告提出一个关键问题:智能技术如何改变教育?该报告通过对当下教育领域智能技术的分析,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及学校管理三个方面指出智能技术对教育的赋能:在学生学习方面,自适应学习技术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整体智能系统能关注特殊需求学生从而推动全纳教育发展,自动数字测量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字学习技术的参与度;在教师教学方面,教育机器人的出现使教师角色开始转变,混合人工智能系统帮助教师高效管理课堂,数字技术应用于新的教学评价方式;在建立学校管理方面,建立学校和系统管理学习分析,早期预警系统以及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使学校管理更安全,组织系统覆盖更全面。智能技术有助于提升教育系统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成本效益,但需要合理利用。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和研究协同驱动,还需要教师、学校领导和学习者的充分合作。本文分析技术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的应用现状后,总结了技术赋能推动教育变革、迈向教育实质公平以及教育伦理与价值问题,以期为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高质量教育体系 人工智能 区块链 机器人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魏嘉辉 顾乃华 韦东明
本文考察了"机器换人"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对中国制造业地区发展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工业机器人与低技能劳动的替代关系,其应用对地区劳动力比较优势带来一定的冲击,促进了非技术密集制造业的分散化发展,因而对非技术密集行业存在后发优势;但由于工业机器人与高技能劳动的互补关系,其应用巩固了先发地区的技术、人才优势,促进了技术密集制造业的集聚发展,因而对技术密集行业存在先发优势。通过异质性检验发现:工业机器人对非技术密集制造业的分散作用更多存在于华东和西北地区,而对技术密集制造业的集聚作用更多集中在华北、中南和西北地区;在机器人的作用下,非技术密集制造业的分散趋势主要由其行业自东向中、西部转移所致,而技术密集制造业的集聚趋势主要与其行业重心向东部地区收缩有关。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磊 肖倩 邓芳芳
本文基于人工智能应用引致的要素增益技术变迁效应、劳动力替代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分析其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机理,通过匹配IFR的工业机器人与中国制造业专利申请的数据,实证分析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显著促进中国制造业创新,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创新影响的边际效应大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企业实质性创新的影响大于策略性创新。机制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增加R&D人员全时当量、扩大对高技能和高学历人员的需求、提高R&D经费支出等方式促进制造业创新。上述研究结论为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可能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创新 工业机器人 中国制造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