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81)
- 2023(14453)
- 2022(12488)
- 2021(11800)
- 2020(9890)
- 2019(22267)
- 2018(22225)
- 2017(42332)
- 2016(23037)
- 2015(25845)
- 2014(25376)
- 2013(24732)
- 2012(22623)
- 2011(20242)
- 2010(20324)
- 2009(18820)
- 2008(18327)
- 2007(16147)
- 2006(14185)
- 2005(12533)
- 学科
- 济(84548)
- 经济(84423)
- 管理(74668)
- 业(69195)
- 企(60609)
- 企业(60609)
- 方法(37274)
- 数学(31256)
- 数学方法(30868)
- 财(25015)
- 中国(23330)
- 农(22254)
- 业经(21463)
- 制(20832)
- 技术(19853)
- 学(18498)
- 地方(16509)
- 理论(16167)
- 务(15800)
- 财务(15719)
- 财务管理(15687)
- 贸(15237)
- 贸易(15226)
- 企业财务(14883)
- 银(14835)
- 易(14797)
- 银行(14789)
- 农业(14553)
- 和(14540)
- 体(14210)
- 机构
- 大学(320381)
- 学院(317657)
- 管理(128885)
- 济(123794)
- 经济(120964)
- 理学(111505)
- 理学院(110286)
- 管理学(108527)
- 管理学院(107925)
- 研究(104692)
- 中国(77703)
- 京(68646)
- 科学(64205)
- 财(59757)
- 所(51464)
- 农(47321)
- 中心(47260)
- 财经(47089)
- 江(46992)
- 研究所(46631)
- 业大(46433)
- 北京(43325)
- 经(42727)
- 范(41550)
- 师范(41174)
- 院(38725)
- 州(37872)
- 农业(36750)
- 经济学(36512)
- 财经大学(35052)
- 基金
- 项目(219300)
- 科学(173123)
- 研究(163474)
- 基金(158539)
- 家(137542)
- 国家(136362)
- 科学基金(117879)
- 社会(102510)
- 社会科(97115)
- 社会科学(97093)
- 省(86165)
- 基金项目(84407)
- 自然(75854)
- 教育(74857)
- 自然科(74064)
- 自然科学(74048)
- 自然科学基金(72741)
- 划(72011)
- 编号(66716)
- 资助(63795)
- 成果(54729)
- 创(49627)
- 重点(48748)
- 部(48033)
- 课题(46211)
- 发(46045)
- 创新(45613)
- 制(43701)
- 项目编号(42029)
- 国家社会(41886)
- 期刊
- 济(137296)
- 经济(137296)
- 研究(95598)
- 中国(64336)
- 管理(50114)
- 学报(48797)
- 财(46597)
- 科学(45539)
- 农(42999)
- 教育(39889)
- 大学(37531)
- 学学(35067)
- 农业(29653)
- 技术(28556)
- 融(27323)
- 金融(27323)
- 财经(22878)
- 业经(22446)
- 经济研究(21223)
- 经(19461)
- 科技(17678)
- 问题(17212)
- 图书(17192)
- 理论(16248)
- 业(15726)
- 技术经济(15484)
- 实践(14928)
- 践(14928)
- 现代(14514)
- 版(14338)
共检索到4698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昶 耿红军 宋慧玲 孙桥 卢锋华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智能制造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然而,关键新材料发展滞后,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硬约束。如何促进智能制造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从智能制造关键新材料"高技术不确定性"与"高市场不确定性"的两大特征出发,提出智能制造关键新材料的创新突破需紧扣技术创新与商业化应用两大关键问题,未来需加强智能制造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的规律及趋势、技术创新突破路径、商业化应用模式以及战略与政策等议题的研究。
关键词:
智能制造 关键新材料 创新发展 主要议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双美 王昶 耿红军
建立适合国情的系统高效的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模式,是支撑国家智能制造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综合应用技术创新系统和科学-技术-商业化理论,从创新突破主体、重点领域、着力点和举措四个方面构建分析框架,归纳美国和日本智能制造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模式,对比分析两国模式异同及其差异背后的原因。研究表明:美国采用政府引导-双轮驱动-多主体协同模式,日本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助推-科研院所配合模式。两国模式均呈现服务国家战略、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知识管理、构建创新生态的特征,但在角色定位、重点领域、着力点、举措方面各有侧重,主要原因在于两国的历史文化、国际地位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本文借鉴美国和日本的实践经验模式,结合中国情境,提出优化中国智能制造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
智能制造 关键新材料 创新突破模式 启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昶 宋慧玲 耿红军 周依芳 张翠虹
制造强国梦、材料当先行"。关键新材料是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本文从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的演进规律、技术创新、商业化应用、战略与政策等四个方面梳理了近年来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产业升级不断对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而关键新材料的创新突破也会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为此,世界各国都根据本国新材料发展情况纷纷制定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战略和政策,争夺科技制高点。然而,关键新材料具有"高技术不确定性"和"高市场不确定性",这决定了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面临"技术创新"和"商业化应用"两大难题。未来需要加强智能制造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和重点领域智能转型对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的影响、关键新材料技术创新突破的实现路径、不同类别关键新材料商业化应用模式的创新以及战略与政策的精准设计等方面的研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依芳 王昶 何琪
在美国战略扼制和我国“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关键新材料产业面临“有材不敢用”的国产替代应用问题,现有理论缺乏有力解释。本文从组织创新采用视角出发,选取6家代表性案例,通过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运用程序化扎根编码步骤,对关键新材料国产替代问题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1)关键新材料国产替代应用分为3个阶段:有材试用、有材复用和有材常用阶段。不同阶段采用逻辑促使组织国产替代应用产生的关键驱动与障碍因素不断变化,形成组织对国产关键新材料的感知、满意和信任,激发组织国产替代意愿。(2)不同阶段遵循差异化替代应用逻辑:有材试用阶段遵循效益导向的短期合作,有材复用阶段遵循价值导向的中期合作,有材常用阶段遵循安全导向的长期合作。(3)有材试用阶段的刺激因素包括国产新材料特征及外部环境的模仿压力和政府支持;有材复用阶段刺激因素包括国产新材料的供需适配和组织期望确认;有材常用阶段刺激因素包括供应商资质和供需关系。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傅国华 王涛 楼润平 潘依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在于创新。文章设计了一种面向突破式创新的新度量指标,并以2015—2021年A股上市制造企业为样本,研究了企业数字化投资对突破式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投资对突破式创新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数字化投资对突破式创新的影响仍是显著的。数字化投资主要通过知识吸收能力来影响企业的突破式创新;组织韧性正向调节数字化投资对突破式创新的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中,数字化投资对资本密集型企业的突破式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数字化投资对非国有企业突破式创新的提升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丰富了突破式创新理论成果,为企业通过数字化实现突破式创新提供了参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霍影 江晓林 孙辉
本文选择芯片行业巨头英伟达藉由“市场先制行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进行突破性创新的发展历程进行单案例探索。研究发现:英伟达从进入行业到深耕行业再到引领行业,依靠先于市场变化的突破性创新,依次形成了企业自有的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通用创新平台和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以此为演进节点,在关键核心技术、核心开发用户和关键核心市场3方面持续取得突破性创新,进而从后发企业发展成在位企业再演变成为领军企业。提出“市场先制行动”的多维构念,刻画出后发企业基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进行突破性创新的演化过程模型,揭示出“核心用户”和“关键市场”才是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企业形成“卡脖子”优势的原因。
关键词:
关键核心技术 市场先制行动 突破性创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涛 刘雪萍 陈志军
本文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新材料产业的自主创新融资约束现象以及产业集群度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中国新材料产业的自主创新投资活动面临显著的信贷约束,而产业集群度与新材料产业的自主创新投资显著正相关,并能有效缓解自主创新融资约束。因此,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行业管理,积极培育竞争格局有序和合作氛围良好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是促进中国新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贺正楚 潘红玉 张蜜
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技术创新。考量新材料产业发展状况和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构成情况,按照技术创新难易程度以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不同的主导力量,构建为政府推动型、学研驱动型和市场导向型三类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模式模式。政府推动型模式适用于市场前景不明朗、创新风险大、政府直接或间接介入的重大技术创新领域;学研驱动型模式适用于科技含量较高的重点技术创新领域;市场导向型模式适用于企业有技术创新需求但需要合作研发才能实现的一般性技术创新领域。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郭彦彦 吴福象
基于对关键技术及其创新内涵的阐释,解析关键技术创新的国别表象及中国事实,在此基础上,基于TRIZ理论系统化研究中国关键技术突破路径。研究发现:关键技术呈非线性指数式迭代,能够维护国家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安全,其创新活动具有基础研究强依赖性、突破机制高系统性、创新过程高风险性及技术地位强垄断性;对标其他主要国家关键技术创新活动,中国高创新数量与低创新质量并存,且存在行业及企业类别分异。最后从TRIZ的核心原理、工具和方法得到启示:多元主体联合部署跨学科融合体系、打造层次化迭代攻关大格局、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中国突破关键技术的重要路径方向。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徐建中 贾大风 吕希琛 杨慧兰
市场需求快速变化和技术变革动荡的双重诱因,使得突破性创新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实现技术跨越的战略工具。装备制造企业开展突破性创新可以获得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及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和隐性知识吸收能力,进而影响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绩效与过程绩效。完善突破性创新政府政策机制、完善突破性创新支撑体系和强化企业突破性创新主体地位等能有效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关键词:
突破性创新 装备制造企业 技术创新绩效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磊 杨威 张玉峰
从理论突破、性能飞跃、应用拓展3个层面将突破性创新的外延界定为原始型创新、跃迁型创新、跨界型创新。综合运用多种专利挖掘方法,分3个层次构建了突破性创新的识别框架:基于专利NPC分析识别原始型创新、基于专利文本挖掘识别跃迁型创新、基于IPC挖掘识别跨界型创新。最后,利用专利数据,对无线网络领域的跨界型创新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典型案例加以解读。
关键词:
突破性创新 专利 专利挖掘 识别框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瑾 王雪娇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严重等问题,迫切需要装备制造企业在前沿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逆向研发外包为装备制造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提供了有效途径。然而,实践中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通过逆向研发外包实现所预期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因此,有必要厘清通过逆向研发外包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内在机理。本文采用多案例扎根理论的方法归纳了研发合作、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海外并购三种逆向研发外包方式下,装备制造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构建了装备制造业突破性技术创新作用机理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27家典型案例企业数据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得到了不同逆向研发外包方式下,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多重因果路径。研究发现,通过研发合作方式进行逆向研发外包无法在短期内帮助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而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海外并购方式开展逆向研发外包的企业则有4条路径可以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其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开展逆向研发外包,利用式学习是突破性技术创新发生的核心条件;而通过海外并购开展逆向研发外包,探索式学习则是突破性技术创新产生的核心条件。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存在3个前因要素组态使得基于海外并购的逆向研发外包未能取得企业所预期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随成 姜银浩 朱中华
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了制造企业实施突破性产品创新对供应商的依赖关系,从理论角度剖析了供应商参与创新的前因因素、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企业间学习、制造企业突破性产品创新之间的关系,深入探索了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对制造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影响作用,最终构建了基于供应商参与的企业突破性产品创新的理论模型。
关键词:
供应商参与 企业间学习 突破性创新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杨勇 朱乾 王志杰
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江苏省具有省级以上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的新材料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新材料企业整体平均创新效率不高,企业间的创新效率差距比较明显,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效应不明显。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进一步提高新材料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