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307)
- 2023(21087)
- 2022(17758)
- 2021(16412)
- 2020(13811)
- 2019(30766)
- 2018(30411)
- 2017(58451)
- 2016(32006)
- 2015(35582)
- 2014(34966)
- 2013(34566)
- 2012(31732)
- 2011(28629)
- 2010(28722)
- 2009(26879)
- 2008(26766)
- 2007(24045)
- 2006(21539)
- 2005(19340)
- 学科
- 济(129685)
- 经济(129512)
- 业(111284)
- 管理(106244)
- 企(98127)
- 企业(98127)
- 方法(54298)
- 数学(43555)
- 数学方法(43044)
- 财(39818)
- 业经(39793)
- 农(39310)
- 中国(34104)
- 制(29530)
- 农业(26930)
- 务(26712)
- 财务(26632)
- 财务管理(26593)
- 技术(26034)
- 企业财务(25234)
- 学(24991)
- 地方(24739)
- 理论(23617)
- 贸(23601)
- 贸易(23588)
- 易(22929)
- 和(22139)
- 策(21645)
- 银(21333)
- 银行(21260)
- 机构
- 学院(457028)
- 大学(453966)
- 济(184911)
- 管理(181184)
- 经济(180977)
- 理学(155288)
- 理学院(153625)
- 研究(152690)
- 管理学(151227)
- 管理学院(150384)
- 中国(116590)
- 京(97228)
- 科学(93648)
- 财(88659)
- 农(80329)
- 所(76974)
- 江(70193)
- 业大(69931)
- 研究所(69481)
- 财经(69205)
- 中心(69191)
- 农业(63024)
- 经(62867)
- 北京(61303)
- 范(57138)
- 师范(56508)
- 州(55780)
- 院(55223)
- 经济学(54899)
- 财经大学(51010)
- 基金
- 项目(304113)
- 科学(238865)
- 研究(222456)
- 基金(219568)
- 家(191960)
- 国家(190276)
- 科学基金(163357)
- 社会(140490)
- 社会科(133248)
- 社会科学(133216)
- 省(120091)
- 基金项目(115881)
- 自然(105850)
- 自然科(103350)
- 自然科学(103322)
- 自然科学基金(101515)
- 教育(101028)
- 划(100084)
- 编号(90341)
- 资助(89681)
- 成果(73126)
- 重点(68091)
- 创(66323)
- 部(66121)
- 发(65366)
- 课题(62464)
- 创新(61422)
- 国家社会(57765)
- 制(57676)
- 科研(57331)
- 期刊
- 济(210485)
- 经济(210485)
- 研究(135303)
- 中国(92120)
- 农(74245)
- 学报(73156)
- 管理(72162)
- 财(70967)
- 科学(66240)
- 大学(55515)
- 学学(52505)
- 农业(50615)
- 教育(49681)
- 融(43113)
- 金融(43113)
- 技术(41601)
- 业经(36321)
- 财经(34550)
- 经济研究(32934)
- 经(29746)
- 业(28747)
- 问题(27033)
- 技术经济(24205)
- 科技(23433)
- 版(21858)
- 图书(21842)
- 现代(21786)
- 商业(20894)
- 理论(20887)
- 贸(20748)
共检索到6881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苏毓敏 刘镇玮 王玮
以《中国制造2025》颁布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21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了智能制造产业政策能否推动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研究发现,受到智能制造产业政策鼓励的企业数字技术创新水平显著提升。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源于供给侧政府给予的研发补助,另一方面来自需求侧企业开展数字技术创新活动意图的提高。此外,智能制造产业政策对处于产品市场发育更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更高环境中的企业数字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作用更强。进一步研究表明,随着数字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企业市场价值得到提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文倩 周世愚
本文基于上市公司2007~2019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产业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产业政策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增强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强度,但却通过降低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形成抑制作用;基于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度和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于异质性企业有所差异;进一步的门槛模型研究发现,在未跨越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门槛值时,产业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正向影响较大,且能起到推动技术创新效率的作用,在跨越门槛值后,产业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正向作用程度降低,并抑制了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楼旭明 徐聪聪
以2013—2017年我国智能制造上市企业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首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交叉效率模型对样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其次通过Tob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因素及程度。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智能制造上市企业之间技术创新效率差距较大且整体效率偏低,年平均效率集中在0.35~0.4之间,但随着时间推移,整体呈上升趋势;甄别影响因素发现,企业偿还能力、企业盈利能力、企业营运能力、企业规模和智能制造领域核心产业的市场规模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均有正向影响,其中企业运营能力影响显著,而企业规模影响较小。最后就提高我国智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出3点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冯玉静 翟亮亮
运用2000—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库,以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产业政策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率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所受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与西部地区企业相比,东部地区企业和中部地区企业所受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检验发现,产业政策能够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增加投资激励创新,进而促进制造企业服务化。同时,产业政策可能通过降低投资收益率抑制创新,进而阻碍制造企业服务化。上述结论不仅能够丰富相关文献,而且可以为产业政策有效性争论提供进一步的经验证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冯玉静 翟亮亮
运用2000—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库,以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产业政策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能够显著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率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所受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与西部地区企业相比,东部地区企业和中部地区企业所受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检验发现,产业政策能够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增加投资激励创新,进而促进制造企业服务化。同时,产业政策可能通过降低投资收益率抑制创新,进而阻碍制造企业服务化。上述结论不仅能够丰富相关文献,而且可以为产业政策有效性争论提供进一步的经验证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玉云 王军 王霄飞
文章运用2012—2022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智能化转型对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总体上看,智能化转型程度每提高1%,能促进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约0.014%;机制分析发现,动态能力及其各子维度,即机会感知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协调整合能力和学习吸收能力,是智能化转型提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重要中介渠道,机会感知能力在动态能力中介效应发挥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智能化转型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效应在人力资本水平高的企业、非国有企业和高市场化地区企业中更加显著。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峰 宁健
根据智能制造产业52家上市企业2011-2013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EA模型测算了智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根据得到的各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值,运用回归模型测算股权集中度、高管持股比例、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股权集中度与技术创新效率存在"倒U型"关系,高管持股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都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及企业的特点,提出了提高智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
智能制造 DEA 技术创新效率 规模效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余明桂 范蕊 钟慧洁
本文利用中央"五年规划"对一般鼓励和重点鼓励产业规划的信息,采用手工收集的2001—2011年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专利数据,检验了中国产业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政策能显著提高被鼓励行业中企业发明专利数量,并且这种正向关系在民营企业中更显著。这说明产业政策可以促进企业创新,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另外,与一般鼓励相比,产业政策对重点鼓励行业中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大。进一步地,本文检验了产业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具体影响机制,发现产业政策能够通过信贷、税收、政府补贴和市场竞争机制促进重点鼓励行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产业政策能够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一般...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曾繁华 肖苏阳 刘灿辉
通过手工收集地方政府培育类政策并与2007-2019年中国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数据进行匹配,利用多期DID模型检验其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培育类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起长期显著促进作用,但政府认定次数增加并不能推动中小企业创新由量转质的飞跃。进一步地,培育类政策可通过激发创新意愿、加速人才聚集、提升市场关注度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该类政策对国有中小企业创新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且仅对低集中度行业企业起到促进作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低地区政策激励与创新补偿效应更强。结论可丰富产业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影响的经验证据,为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创新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袁歌骋 潘敏 覃凤琴
本文通过构建地区数字产业集聚指标,实证检验了数字产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本文的研究表明:整体上数字产业集聚有助于促进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且上述促进效应主要表现在数字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中,而对数字化程度较低行业中的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并不存在明显的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数字产业集聚通过数据资本渠道和技术溢出渠道作用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另外,数字产业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会抑制邻近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政府在进一步推动区域数字产业集聚时,应协调地区间的数字产业政策,并采取措施提高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水平及数据资本市场完善程度,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何钰子 汤子隆 常曦 曹铭
基于中国经济创新驱动转型的现实要求,借助2008—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与宏观区域经济的面板数据,检验地方性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产业政策的确促进了企业创新活动,然而不同属性产业政策的创新驱动效果有显著差异。在区分企业属性差异的条件下,产业政策也有着明显的异质性效果。进一步地,地方性法规形式的产业政策能够有效利用补贴和税收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而地方政府规章形式的产业政策则无此效果。特别地,恰当的地方政府行为激励,能够引导产业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相匹配,这对于地方性法规而言更是如此。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向龙
本文基于2013~2020年中国创业板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文本分析方法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水平;(2)数字化转型会通过增强企业动态能力,促进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3)异质性分析表明,资本密集型和行业竞争激烈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技术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研究丰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驱动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为推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志红
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1—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制造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法验证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影响高技术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实证检验显示,数字经济产业政策正向影响高技术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旧稳健。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技术创新、资源错配缓解是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影响高技术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机制。异质性检验证实,时期层面,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对高技术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长期效应、滞后效应,即政策实施后2~6年显著为正,在出台后第3年大幅度上升后保持平稳推进状态;企业层面,数字经济产业政策对非国有高技术制造企业、大型高技术制造企业、实施组织政治战略的高技术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显著;区位层面,对市场化水平较低、西部地区、高亲近及高清白政商关系下的高技术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研究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嵌入高技术制造企业层面进行政策效应评估,为推进“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与提升高技术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蓉 刘婷婷 高凯
基于融资约束与融资来源视角,本文探讨了产业政策对制造业企业创新投资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投资具有激励效应,并且能够缓解企业创新投资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进一步分析企业创新投资的融资来源发现,内源融资是企业创新投资最重要的融资来源,其次是债权融资和政府补贴,且产业政策支持下的企业创新投资对内源融资、债权融资和政府补贴的依赖会加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月丽 肖炜诚
文章运用2020年我国9085个制造企业样本,考察了数据要素联动与政策赋能双向驱动中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与异质性。结果发现: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创新驱动效应且受产业政策赋能影响可进一步加强;深度数字化转型的政策赋能效应更显著,能有效抵御外部冲击,呈现规模经济性和地区不均衡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跨越多个业务部门的数据要素联动机制促进技术创新;产业政策通过资源供给和制度协同机制赋能制造企业数字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