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10)
- 2023(16434)
- 2022(13901)
- 2021(12838)
- 2020(10405)
- 2019(23722)
- 2018(23456)
- 2017(44933)
- 2016(24150)
- 2015(26847)
- 2014(26850)
- 2013(26664)
- 2012(24899)
- 2011(22530)
- 2010(22790)
- 2009(20891)
- 2008(19417)
- 2007(17114)
- 2006(15280)
- 2005(13750)
- 学科
- 济(102324)
- 经济(102223)
- 管理(69209)
- 业(66492)
- 企(53357)
- 企业(53357)
- 方法(40082)
- 中国(36449)
- 数学(34527)
- 数学方法(34180)
- 地方(28695)
- 融(27962)
- 金融(27961)
- 农(27556)
- 银(26591)
- 银行(26549)
- 行(25700)
- 财(24536)
- 业经(23621)
- 学(21569)
- 制(19949)
- 环境(19828)
- 农业(19416)
- 贸(17506)
- 贸易(17488)
- 技术(16920)
- 易(16875)
- 理论(16275)
- 和(16000)
- 务(15667)
- 机构
- 大学(339151)
- 学院(339031)
- 济(138030)
- 经济(134850)
- 管理(133516)
- 研究(118999)
- 理学(114694)
- 理学院(113366)
- 管理学(111566)
- 管理学院(110958)
- 中国(93458)
- 京(73733)
- 科学(73221)
- 财(62880)
- 所(59473)
- 农(54894)
- 中心(54860)
- 研究所(54098)
- 财经(50014)
- 江(49768)
- 业大(49740)
- 北京(47240)
- 范(45796)
- 经(45465)
- 师范(45378)
- 院(43663)
- 农业(42473)
- 经济学(41621)
- 州(41416)
- 经济学院(37561)
- 基金
- 项目(231806)
- 科学(182731)
- 研究(170662)
- 基金(167235)
- 家(145453)
- 国家(144203)
- 科学基金(124160)
- 社会(107566)
- 社会科(102099)
- 社会科学(102073)
- 省(91081)
- 基金项目(89387)
- 自然(80028)
- 自然科(78159)
- 自然科学(78146)
- 自然科学基金(76698)
- 划(76625)
- 教育(76586)
- 编号(69509)
- 资助(68011)
- 成果(55613)
- 发(53621)
- 重点(51919)
- 部(50250)
- 创(48504)
- 课题(48225)
- 创新(45266)
- 国家社会(44068)
- 科研(43796)
- 教育部(43035)
- 期刊
- 济(153304)
- 经济(153304)
- 研究(105104)
- 中国(69349)
- 学报(51571)
- 农(50142)
- 管理(49289)
- 科学(49243)
- 财(45482)
- 融(43024)
- 金融(43024)
- 大学(39074)
- 教育(38040)
- 学学(36755)
- 农业(34556)
- 技术(28927)
- 业经(25808)
- 经济研究(24241)
- 财经(23769)
- 问题(21031)
- 经(20296)
- 科技(18048)
- 图书(17993)
- 业(17615)
- 理论(17352)
- 技术经济(16335)
- 现代(16023)
- 实践(15938)
- 践(15938)
- 资源(15430)
共检索到5138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小华 和杨亦兰 宋檬
深入研究金融科技发展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精准制定碳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推动城市智慧降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区别于以往区域内单一维度的研究,本文测算了中国城市的金融科技发展指数,基于2011~2019年中国26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区域内和区域间两个方面检验了金融科技发展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区域内金融科技发展能够显著降低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一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以及替换金融科技发展指标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能够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两个途径降低城市碳排放量;区域间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性,金融科技虽然能降低本地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会促进周边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出“以邻为壑”的现象。基于区域内和区域间金融科技碳减排效应的不同表现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碳减排效应在北部城市显著强于南部城市、在非城市群城市显著强于城市群城市、在其他城市显著强于中心城市。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珊 湛泳
随着我国迈入“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攻坚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发展“赋能聚力”和“加档提速”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文章基于2003—2020年22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选用多期DID模型和PSM-DID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显著降低区域碳排放水平,产业转型升级是智慧城市建设抑制区域碳排放的有效路径,其中数字化发展和绿色创新能力较好、具备经济集聚优势、严格环境规制的城市碳减排效应更为显著。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双向赋能可以开创循环经济新格局,对区域经济减污降碳和绿色转型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的核心结论有助于激活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对区域碳减排效应的“创新红利”和“结构红利”,也为实现“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的政策愿景提供了路径支撑和决策依据。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秦炳涛 俞勇伟 葛力铭 郭援国
数字经济在重塑后疫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双碳”进程。以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代理变量,基于2006—2019年中国28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双重差分法、两阶段三步法和空间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数字化赋能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1)相比非试点城市,智慧城市的碳排放量平均降低了2.8%,即智慧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碳排放水平,此结论经更换估计模型、精选对照组等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促使城市发展由要素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并通过数字赋能发挥能源升级效应、生活转型效应与资源配置效应,促进了城市低碳转型,机制量化分解结果显示这一机制贡献了超过80%的解释效果。(3)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果在大型及以上规模城市以及人、财、物资源禀赋较高的城市更为明显。(4)空间效应分析表明,伴随距离阈值的增加,智慧城市建设所产生的溢出效应明显减少,且使用双重差分空间杜宾模型进行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这一研究不仅为分析数字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治理的因果关系提供了新的文献证据,对后疫情时期如何运用数字经济赋能绿色低碳转型、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亦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韩先锋 肖坚 董明放
【目的】如何有效释放绿色金融发展的“降碳”红利是新发展格局下国家践行“双碳”战略的重大抉择。【方法】本文在系统阐释绿色金融助力碳减排三维机制的基础上,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中介效应、分位数等方法做了实证考察。【结果】(1)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显著抑制了中国碳排放,完全可成为国家加速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动能,这一结果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绿色金融不仅可为“降碳”提供直接动力,还能通过加速产业升级、驱动绿色技术创新等途径间接对碳减排产生积极影响,但现阶段绿色金融发展的间接“降碳”效应尚远逊其直接效应;(3)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切实为碳减排提供助力是绿色金融施策的关键环节,但目前该路径尚未畅通,“降碳”效果还极为有限,这预示着政府应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和强化制度引领;(4)绿色金融对碳减排的现实冲击效果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结构突变”特征,即随着碳排放水平的持续降低,绿色金融发展的“降碳”效果将会逐步增强,且较低碳排放水平情景下绿色金融发展的碳减排效应将更为明显。【结论】本文证实了“双碳”进程中提供绿色金融支持的有效性和必要性,也发现分阶段、有重点、动态化的绿色金融策略更有利于发挥“降碳”的引领和倒逼作用,以上发现对于未来国家执行和优化“双碳”相关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熊子怡 张科 何宜庆
推动经济社会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利用2011—2021年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金融科技发展与区域碳减排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能够显著抑制区域碳排放,在使用工具变量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金融科技能够通过促进绿色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降低区域碳排放。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的碳减排效应在环境政策越宽松、金融发展水平较落后以及市场化进程较缓慢的地区更加显著。本文研究结论为如何利用金融科技“赋能”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郝向举 何爱平 薛琳
基于政策协同视角,利用2004-2017年中国1890个县域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分解和三重差分模型,从“质”和“量”两方面考察智慧城市和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协同减排效应,从区域、规模与减排压力方面对其异质性进行了拓展分析。研究发现,低碳城市与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叠加加速了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从“质”的方面来看,在低碳城市基础上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碳减排效应更大。从“量”的方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使低碳城市碳减排效应更加突出,但两类城市发展模式的协同减排潜力仅在东中部地区、大型城市和超特大型城市以及减排压力较大的城市得到了释放。据此提出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激发协同减排潜力,分类推进低碳基础上的城市智慧发展,强化城市发展模式叠加中的政策协同。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边志强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兑现双碳目标承诺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06~2021年我国2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并进一步揭示了该效应的异质性表现和空间衰变规律。研究发现:(1)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推动试点地区减污降碳水平的提升,且其效应总体呈现出动态增强趋势;(2)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是上述影响发挥的3条内在机制;(3)智慧城市建设对减污降碳水平的提升效应仅显著存在于东部、大规模、非资源型以及人力、财力和物力优势较强的地区;(4)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带动周围地区减污降碳水平的协同提升,表现为在距离试点城市100千米的空间范围内,该效应显著且逐渐衰减。研究结论可为我国持续高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卓德保 吴玉海 潘植强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逐渐变暖,以低碳经济理念为核心的低碳发展模式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低碳城市也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研究的新焦点。通过上海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交互关系的演变,分析上海城市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城市化发展中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分析为基础,发现上海低碳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指出上海低碳城市发展的路径。研究认为:低碳城市发展是一个多目标问题,涉及政府、企业以及居民三方面,其中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起引导作用,居民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动力,企业则是连接政府与居民的纽带。
关键词:
碳排放 低碳城市 上海城市发展 生态环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霍远 孙鹏
采用1994—2014年30个省域面板数据,利用系统GMM模型考察了金融发展、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在金融发展方面,金融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明显;而金融效率与碳排放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在技术进步方面,广义技术水平的发展增加了碳排放量,资本体现式技术、能源利用技术和环境技术水平的发展可以明显降低碳排放;环境技术水平和资本体现式技术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都大于能源利用技术和广义技术水平。同时可以得出,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的引致性作用对碳减排作用明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霍远 孙鹏
采用1994—2014年30个省域面板数据,利用系统GMM模型考察了金融发展、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在金融发展方面,金融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明显;而金融效率与碳排放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在技术进步方面,广义技术水平的发展增加了碳排放量,资本体现式技术、能源利用技术和环境技术水平的发展可以明显降低碳排放;环境技术水平和资本体现式技术对碳减排的影响效应都大于能源利用技术和广义技术水平。同时可以得出,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的引致性作用对碳减排作用明显。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周稳海 武晓敏 赵桂玲
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研究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2008—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总维度还是分维度,绿色金融均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其中绿色投资的碳减排效应最大,绿色证券次之,绿色信贷最小;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具有中介作用,环境规制与金融市场化均增强了绿色金融碳减排效果;东部组、科技发达组和高耗能组相对中西部组、科技欠发达组和低耗能组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更为明显。因此,进一步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实现绿色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制定差异化绿色金融政策尤为重要。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巍 姚海东
将2010年起陆续推出的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视作一项“准实验”,利用2000~2019年中国24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DID的方法,研究其对于城市碳排放的影响以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非试点城市,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显著降低了10%;政策在东部地区效果显著。同时,森工城市和非资源城市在成为试点后减排效果显著;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绿色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影响城市减排。因此,应继续扩大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覆盖范围,同时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实施过程中注意保障其可持续性,因地制宜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建 冯升波 牛彦涛
智慧城市一直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目标之一,但智慧城市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不足,文献综述通过"每千人网站数"和"每千人IP地址数"对碳排放影响的计量分析发现,前者与后者并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通过扩展智慧城市指标,增加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经济、智慧人群、智慧保障等指标,以中国智慧城市评估报告为数据来源,构建了其对单位GDP能耗下降率的计量分析模型,结果发现,智慧城市上述指标对单位GDP能耗指标仍然没有显著的线性影响,但检验结果显示,研究引用的智慧城市指标存在一定的共线性,其核心指标仍然是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且未考虑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协同性。为此,基于绿色低碳型智慧城市的概念,构建了"三层次、两保障"框架,为前述研究不足提供解决思路。最后运用该框架对北京市和江苏省南京市进行了定性评价。
关键词:
绿色低碳 智慧城市 能耗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陆香怡 赵彦云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绿色发展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助力城市降碳增效。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智慧城市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机理和内在机制,并将中国智慧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9年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智慧城市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智慧城市显著提升了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并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可以提升周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2)智慧城市主要通过增强绿色技术创新、促进数字产业发展以及优化资源配置三个方面提升碳排放效率;(3)智慧城市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在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城市规模大、碳排放水平高的城市中更为显著。本文研究为进一步推进新型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向宇 郑静 涂训华
数字经济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各地的碳排放强度,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影响城市碳排放的作用渠道;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的碳减排作用在非资源型城市、东部地区和低排放城市更加明显;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碳减排作用还受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表现出门槛效应。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碳排放强度 门槛效应 城镇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