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16)
2023(14458)
2022(12531)
2021(11841)
2020(9752)
2019(22291)
2018(22087)
2017(43032)
2016(23170)
2015(25724)
2014(25179)
2013(24647)
2012(22689)
2011(20411)
2010(20577)
2009(18692)
2008(18098)
2007(15861)
2006(14057)
2005(12095)
作者
(64048)
(53266)
(52620)
(50370)
(34104)
(25379)
(23918)
(20736)
(20156)
(19035)
(18105)
(17823)
(16870)
(16770)
(16417)
(16237)
(15834)
(15667)
(15301)
(15151)
(13042)
(12972)
(12690)
(12170)
(11920)
(11778)
(11717)
(11708)
(10638)
(10498)
学科
(89421)
经济(89323)
管理(71511)
(67627)
(57137)
企业(57137)
方法(39089)
数学(33559)
数学方法(33138)
中国(27013)
(24165)
(23023)
业经(20893)
技术(19996)
地方(19970)
(18237)
(16347)
(16180)
贸易(16171)
农业(16134)
理论(15910)
(15664)
环境(14739)
(14367)
(14174)
(14085)
(14062)
银行(14026)
财务(14021)
财务管理(14000)
机构
学院(319388)
大学(319233)
管理(132144)
(128682)
经济(125732)
理学(114702)
理学院(113467)
管理学(111716)
管理学院(111121)
研究(105140)
中国(77621)
(67552)
科学(64127)
(58926)
(50856)
中心(47633)
财经(46960)
(46678)
研究所(46264)
(45962)
业大(45202)
(42848)
(42785)
北京(42607)
师范(42544)
(38966)
(37990)
经济学(37877)
农业(35656)
财经大学(34917)
基金
项目(221212)
科学(176029)
研究(165089)
基金(160677)
(138332)
国家(137145)
科学基金(119838)
社会(104673)
社会科(99271)
社会科学(99247)
(86722)
基金项目(85850)
自然(77467)
自然科(75714)
自然科学(75700)
教育(75518)
自然科学基金(74341)
(72436)
编号(67656)
资助(64843)
成果(54497)
(49404)
重点(48673)
(48507)
(47262)
课题(46574)
创新(45373)
国家社会(42474)
教育部(42033)
项目编号(41831)
期刊
(139761)
经济(139761)
研究(97240)
中国(59869)
管理(49267)
学报(44806)
科学(43604)
(42694)
(41262)
教育(38462)
大学(34501)
学学(32267)
农业(28900)
(28301)
金融(28301)
技术(28126)
业经(23644)
经济研究(22292)
财经(21918)
问题(19194)
(18737)
图书(17125)
科技(17103)
技术经济(16091)
理论(15721)
现代(15418)
(14983)
实践(14497)
(14497)
商业(14239)
共检索到4649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姚璐  王书华  范瑞  
基于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将2012年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本文使用2007—2018年中国17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来检验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可以促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在不同人口规模、不同经济规模以及不同特征的城市中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主要是通过提高政府科技支出和优化创新环境来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龙鹏  钟易霖  汤志伟  
基于中国2001~2016年的城市数据和2012年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的准自然试验,利用双重差分法从影响路径、动态效应、异质性三个维度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推动了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主要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赋能两种途径发挥作用;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创新效应在当期不能显现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效应逐渐增强;在人力资本水平高、科技财政支出强度与人口规模大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效应更显著。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彭绪庶  
城市是创新的重要载体。本文以278个城市数据为样本,结合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推行智慧城市治理模式对城市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上,推行智慧城市治理模式对提升城市创新效率有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高等教育水平较高的城市相比高等教育水平一般的城市推行智慧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效应更加显著;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推行智慧城市治理模式具有显著创新效应,但在东部和中部城市提升创新效率的边际效应相对较小。机制分析表明:智慧城市治理模式提升城市创新效应主要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产生的技术环境效应、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产生的产业结构效应,以及城市宜居宜业水平提高和就业机会增加产生的人力资本效应。这对进一步拓展城镇化与创新关系研究、完善城市创新效率提升路径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胡壮程  张明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则是在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我国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论分析表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缓解资源错配和扩大市场规模两个机制促进了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同时产业集聚和绿色金融能够增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基于智慧城市试点的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验证了理论结论,并通过异质性分析进一步发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缩小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在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上的差距。所以,应该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产业集聚程度、合理发展绿色金融、协调不同规模城市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角色和定位。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韦琳  马梦茹  
当前企业绿色转型迫在眉睫,传统环境规制政策虽然提升了企业被动性环境治理,但难以调动企业主动性环境行为,而数字经济发展为推动企业绿色创新提供了契机。本文基于2007-2019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以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作为外生冲击,采用多期DID的方法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研究显示,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和缓解融资约束从而提升了绿色创新水平,而外部监管强度并未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对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够强化绿色创新对于企业价值的提升作用。本文拓展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微观经济后果,同时为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动提供了全新的激励因素。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杨雪锋  王成  
产业集聚的创新效应是空间经济学的重要命题,但是智慧城市在要素集聚的基础上渗透了新兴信息技术,使得创新效应倍增,这一判断尚未引起学界重视。从系统集成视角对智慧城市建设诱发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然后选取2001—2013年的时间跨度,对杭州市智慧城市的技术创新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其结果表明,杭州市智慧城市的核心解释变量宽带网络接入户数、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投资额、网络信息技术及互联网企业数对技术创新效应代表性指标科技经费内部支出、专利申请授权量以及新产品产值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投资额对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及新产品产值的正向推动作用较大,网络信息技术及互联网企业数对专利申请授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宋刚  邬伦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它基于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以及智能融合的应用,构建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制度环境与生态,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塑造城市公共价值并为生活其间的每一位市民创造独特价值,实现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从创新范式转变的角度对创新2.0时代从传统城市、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城市形态演变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智慧城市的特征,介绍了国际上智慧城市的实践,并以北京智慧城管建设为例介绍了北京市在智慧城市方面的探索。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付平  刘德学  
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专利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了智慧城市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表明:智慧城市能促进城市的创新产出增加,尤其是技术含量最高的发明专利上;这种创新效应在人力资本禀赋高、城市行政等级低和东中部城市中表现尤为显著。最后就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常乐  
数字化背景下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为我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赋能城市数字化水平提升、助力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本文从理论和实证双重视角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设对流通业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理论上而言,智慧城市建设会通过提高流通业信息化水平、提高流通业服务水平、优化流通业交通运输和优化流通业管理模式“两提高、两优化”渠道促进流通业效率提升,实证研究验证了理论研究的结论;进一步的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准自然实验检验发现,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政策效应存在,该政策对流通业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进一步地,智慧城市建设对流通业效率的赋能作用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相比较而言,智慧城市建设对东部地区流通业效率的边际赋能作用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小。最后,本文从加强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的数字化赋能作用推动流通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智慧城市试点推动智慧物流体系建设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钱丽   汪美鑫   肖仁桥  
低碳试点政策是促进城市碳中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工具,以2009-2021年中国266个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多种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低碳试点政策对碳中和技术创新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第一,低碳试点政策促进试点城市碳中和技术创新,且对零碳与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更显著;低碳试点政策的影响效应具有异质性,在高行政等级、大规模人口、低资源依赖、高数字化水平和高环境规制城市表现更显著。第二,低碳试点政策通过强化政府管制、完善市场制度和加强社会监督促进碳中和技术创新,其中,政府管制的传导作用最显著,其次是市场制度,而社会监督的作用最弱。第三,低碳试点政策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来自邻近地区的间接效应占比高达77%,且产业结构优化会增强低碳试点政策的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伟丽  陈腾鹏  
作为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融合的重要战略,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助力城市绿色转型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部署。本文基于2007—2020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智慧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在智慧城市建设赋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企业数字化转型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智慧城市建设分别通过“新基建”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企业内部治理效应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为增强智慧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构建智能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应推动数字经济与现代城市治理相结合、新型信息技术与低碳环保型技术相融合;加快数字技术对企业生产、管理、研发、节能减排等各环节的渗透,支持数字化转型程度高的头部企业成为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活动的领头羊;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通过城市大数据平台缓解企业信息约束问题,通过智慧金融平台引导金融资源向具备绿色研发条件的企业流动;建立统一技术标准,协调试点范围内各城市智慧化转型进程,建立科学合理的智慧城市考核评价指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晓书  吴小东  姚清宇  
本文基于中国22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空间计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以及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智慧城市建设与区域创新的时空效应、作用机制以及异质性约束。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可对区域创新产生长期而深远的积极影响,并且试点政策对经济特征相近地区的溢出效应显著为正,但对地理区位相邻城市的空间影响却不明显。机制分析表明,人力资本、科技投入与互联网发展均正向中介试点政策与区域创新的内在联系,并且在三大机制变量的调节作用下,智慧城市建设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还可呈现边际递增的非线性变化趋势。进一步分析显示,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驱动效果在不同城市区位、等级、性质以及规模条件下存在异质性特征,东、中部地区、一二三线城市、非资源型地区、非老工业基地以及大中规模城市的智慧化转型,对区域创新的积极影响更为明显。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崔立志  陈秋尧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的三次扩容政策对城市环境治理的影响是渐进式的。基于2005—2016年中国22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较好地估计了扩容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运用倾向得分双重差分模型(PSM-DID)和反事实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随着不断扩容,智慧城市建设减少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不断增强,同时智慧城市扩容政策效应的实现过程是曲折的,不同时期的环境效应存在差异。进一步探究其原因,发现人力资本水平和信息基础设施等特征越高的城市,减污效应越显著,同时发现不同区位的智慧城市建设,对具体污染物的减污效应具有显著差异。上述研究为智慧城市渐近式扩容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蒋选  王林杉  
文章通过构建基本理论框架,对智慧城市政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进行分析,利用2001—2017年中国186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对样本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进行评估,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无论是否考察时间固定效应和个体固定效应,智慧城市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智慧城市政策能够促进试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2)在充分考虑地区异质性、城市规模异质性的情况下,分析结果显示欠发达地区智慧城市政策对当地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大于发达地区;智慧城市政策在不同规模城市中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均显著,其中极端规模的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更大。(3)结合影响机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可知,智慧城市政策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确实存在积极的创新驱动效应、财政支持效应和外商直接投资效应3种中介效应。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雷红锋  
基于中国2005~2020年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创新理论和创新驱动理论的框架下,构建渐进双重差分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碳减排效应,并进一步分析创新型城市建设减排效应的异质性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创新型城市建设不仅明显降低了试点城市的碳排放,还抑制了周边地区的碳排放;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推动城市发展模式创新,产生技术效应、配置效应和结构效应,进而减少城市的碳排放。这些结果对于理解创新政策的生态效应,升级城市发展模式,促进城市经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