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093)
2023(19998)
2022(17000)
2021(16012)
2020(13495)
2019(30771)
2018(30156)
2017(56965)
2016(30749)
2015(34532)
2014(33718)
2013(33117)
2012(30219)
2011(27357)
2010(26918)
2009(24516)
2008(23939)
2007(20764)
2006(17848)
2005(14985)
作者
(87687)
(73206)
(72245)
(68927)
(46292)
(34998)
(32821)
(28612)
(27779)
(25705)
(24746)
(24742)
(23169)
(22865)
(22636)
(22309)
(21692)
(21549)
(21060)
(20760)
(18105)
(17762)
(17684)
(16509)
(16390)
(16174)
(16055)
(15999)
(14657)
(14489)
学科
(119147)
经济(119023)
管理(87912)
(82600)
(68074)
企业(68074)
方法(54838)
数学(47830)
数学方法(47218)
中国(36466)
(32801)
(29667)
业经(26821)
(25638)
地方(24166)
(23235)
贸易(23222)
(22596)
技术(22426)
农业(22081)
(20918)
理论(19789)
环境(19413)
(18904)
(18407)
财务(18325)
财务管理(18292)
(18105)
银行(18035)
企业财务(17321)
机构
大学(425854)
学院(423907)
(169817)
管理(166581)
经济(166295)
研究(145073)
理学(145034)
理学院(143395)
管理学(140746)
管理学院(139992)
中国(107711)
科学(91264)
(91146)
(74966)
(72983)
(71856)
业大(67084)
研究所(66187)
中心(65821)
财经(60707)
(60168)
农业(57506)
北京(57346)
(55577)
(55546)
师范(54897)
(53268)
经济学(51474)
(48737)
经济学院(46504)
基金
项目(300402)
科学(235691)
基金(217950)
研究(214991)
(192716)
国家(191127)
科学基金(163483)
社会(136403)
社会科(129270)
社会科学(129237)
(116571)
基金项目(115687)
自然(107738)
自然科(105213)
自然科学(105180)
自然科学基金(103301)
教育(99307)
(99039)
资助(88979)
编号(85882)
成果(68253)
重点(67809)
(65811)
(64897)
(63799)
创新(60209)
课题(59719)
科研(57727)
国家社会(56798)
教育部(56178)
期刊
(176595)
经济(176595)
研究(121076)
中国(82712)
学报(72808)
(65293)
科学(64980)
管理(60565)
(56236)
大学(55165)
学学(51906)
教育(48662)
农业(45370)
技术(37131)
(32889)
金融(32889)
经济研究(29582)
业经(28991)
财经(28930)
(24938)
(24664)
问题(24074)
科技(22261)
图书(22131)
(20892)
技术经济(19922)
业大(19072)
资源(18821)
(18383)
理论(18305)
共检索到6112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龙鹏  钟易霖  汤志伟  
基于中国2001~2016年的城市数据和2012年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的准自然试验,利用双重差分法从影响路径、动态效应、异质性三个维度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推动了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主要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赋能两种途径发挥作用;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创新效应在当期不能显现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效应逐渐增强;在人力资本水平高、科技财政支出强度与人口规模大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效应更显著。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金祥义  
基于2005—2019年全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多时点DID方法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宜居度的因果关系进行识别。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显著提升城市宜居度,在经过安慰剂检验和PSM匹配的稳健性检验后,核心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可以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创新驱动效应和创业促进效应来促进城市宜居度的提升;异质性检验显示,城市区位、地理特征、人口规模和发展模式对政策反应有显著区别,东部城市、沿海城市、人口规模更大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受政策影响的效果更为显著。研究结论证实了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宜居度。因此,加大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完善数字中国体系的现实有效路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方方  
本文借助CFPS数据库和“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实证探究智慧城市建设对老年家庭消费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老年家庭消费水平的提升,且在食物、日用品、健康医疗及旅游方面的消费影响更为显著。从影响机制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可以通过促进产业升级和物流发展进一步推动老年家庭消费。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鸣然  黄卫东  
本文基于2007—2020年中国173个地级市的数据构建城市经济地理权重矩阵,采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来验证智慧城市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绿色创新的效率值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但幅度较小。不同检验结果都表明,智慧城市政策可以有效激励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激励作用主要来自于时间效应,而非个体效应。说明我国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提高,更多来源于这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而非国家的智慧城市试点政策。此外,智慧城市试点政策效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再者,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智慧城市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均为正,且较为均衡;从其他控制变量的表现来看,我国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链升级,还需要一个更好的区域统筹规划。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和平  谢云飞  黎宁  
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目标及碳中和愿景的基础支撑,始终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对城市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7~2017年18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法考察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区域碳排放强度,该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智慧城市建设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城市的碳排放强度具有异质性影响。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通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碳吸收能力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途径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由此促进低碳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振华  
目前针对智慧城市对城市经济效率影响的研究尚显缺乏。基于智慧城市建设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方法估计智慧城市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结论为: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经济效率,在2012年中国开展智慧城市试点期间,实施智慧城市战略的城市相对于未实施这一战略的城市的经济效率高出了约1个百分点。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巧  石大千  刘建江  
基于2005—2015年中国17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并运用PSM-DID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促进了城市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平均而言使城市技术创新水平提高了17%~19%。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胡壮程  张明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则是在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我国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论分析表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缓解资源错配和扩大市场规模两个机制促进了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同时产业集聚和绿色金融能够增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基于智慧城市试点的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验证了理论结论,并通过异质性分析进一步发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缩小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在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上的差距。所以,应该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产业集聚程度、合理发展绿色金融、协调不同规模城市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角色和定位。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韦琳  马梦茹  
当前企业绿色转型迫在眉睫,传统环境规制政策虽然提升了企业被动性环境治理,但难以调动企业主动性环境行为,而数字经济发展为推动企业绿色创新提供了契机。本文基于2007-2019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以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作为外生冲击,采用多期DID的方法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企业绿色创新行为,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绿色创新水平,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研究显示,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和缓解融资约束从而提升了绿色创新水平,而外部监管强度并未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对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够强化绿色创新对于企业价值的提升作用。本文拓展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微观经济后果,同时为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动提供了全新的激励因素。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彭绪庶  
城市是创新的重要载体。本文以278个城市数据为样本,结合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推行智慧城市治理模式对城市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上,推行智慧城市治理模式对提升城市创新效率有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高等教育水平较高的城市相比高等教育水平一般的城市推行智慧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效应更加显著;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推行智慧城市治理模式具有显著创新效应,但在东部和中部城市提升创新效率的边际效应相对较小。机制分析表明:智慧城市治理模式提升城市创新效应主要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产生的技术环境效应、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产生的产业结构效应,以及城市宜居宜业水平提高和就业机会增加产生的人力资本效应。这对进一步拓展城镇化与创新关系研究、完善城市创新效率提升路径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石以涛  张锡宝  
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就是运用先进的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动城市服务要素与居民需求的有机协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城市信息化高度融合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2004~2016年我国224个城市的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和PSM-DID模型实证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本文认为智慧城市促进金融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信息化水平,并就此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异质性检验表明政策效果还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于扬  夏德峰  
在理论阐述智慧城市对营商环境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10—2018年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2013年启动的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地区营商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改善了地区营商环境,具体而言,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通过提升地区知识溢出水平、推进城市集约型发展以及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在城市异质性方面,我国中西部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对营商环境的改善效应并不显著,这种改善效应仅仅发生在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在非直辖市及非省会城市的中小型城市中,知识溢出水平越高的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对营商环境的改善效应越强烈,但是在直辖市以及省会城市中,知识溢出的调节效应则不再显著。因此,在下一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进程中,应当加强城市知识存量水平建设,推进城市集约型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加大对城市差异性的关注。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云波   陈阳   马红瀚  
选取2009—2021年全国28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经济内涵及理论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对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且存在区域、规模、数字基础设施以及城市资源异质性,即智慧城市建设对西部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作用强于东部、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对特大城市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作用强于大型城市和中小城市,对数字基础设施薄弱以及非资源型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强。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显示,规模效应、流动效应是智慧城市建设提升绿色经济效率的主要路径,创新效应则起调节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武力超  李惟简  陈丽玲  李嘉欣  
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兑现碳中和承诺,有待于绿色技术的进一步创新。针对这一目标,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为了检验智慧城市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基于2006—2018年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相结合(PSM-DID)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机制检验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通过财政科技支出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检验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在低金融发展水平、低外向型经济水平和高人力资本水平下,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本文对于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和推动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伟丽  陈腾鹏  
作为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融合的重要战略,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助力城市绿色转型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部署。本文基于2007—2020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智慧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在智慧城市建设赋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企业数字化转型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智慧城市建设分别通过“新基建”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企业内部治理效应提升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为增强智慧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构建智能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应推动数字经济与现代城市治理相结合、新型信息技术与低碳环保型技术相融合;加快数字技术对企业生产、管理、研发、节能减排等各环节的渗透,支持数字化转型程度高的头部企业成为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活动的领头羊;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通过城市大数据平台缓解企业信息约束问题,通过智慧金融平台引导金融资源向具备绿色研发条件的企业流动;建立统一技术标准,协调试点范围内各城市智慧化转型进程,建立科学合理的智慧城市考核评价指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