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89)
2023(15382)
2022(13138)
2021(12021)
2020(9919)
2019(22389)
2018(22113)
2017(42072)
2016(23188)
2015(25650)
2014(25334)
2013(24970)
2012(22892)
2011(20593)
2010(20168)
2009(18030)
2008(17568)
2007(15211)
2006(13282)
2005(10987)
作者
(67749)
(56289)
(55766)
(53034)
(35529)
(27063)
(25167)
(22096)
(21515)
(19825)
(19195)
(18954)
(17852)
(17436)
(17329)
(17214)
(17103)
(16664)
(16160)
(15785)
(14255)
(13720)
(13357)
(12781)
(12584)
(12507)
(12407)
(12276)
(11237)
(11235)
学科
(88608)
经济(88514)
管理(67782)
(59769)
(48989)
企业(48989)
方法(39920)
数学(34614)
数学方法(34273)
中国(25815)
(24788)
(21715)
(21046)
地方(20649)
业经(20138)
环境(19235)
农业(16541)
(15986)
贸易(15980)
(15467)
(15145)
(14781)
理论(14186)
(13970)
技术(13855)
(13679)
财务(13609)
财务管理(13589)
企业财务(12899)
(12057)
机构
大学(321212)
学院(319569)
管理(127567)
(121501)
经济(118719)
理学(111630)
理学院(110340)
管理学(108385)
研究(108184)
管理学院(107829)
中国(77583)
科学(70873)
(68852)
(57982)
业大(53836)
(53815)
(53325)
研究所(49684)
中心(48892)
农业(45780)
(45068)
财经(43491)
北京(42822)
(42178)
师范(41670)
(40109)
(39741)
(36943)
经济学(35602)
技术(34142)
基金
项目(232133)
科学(181177)
基金(167651)
研究(164415)
(148787)
国家(147561)
科学基金(125872)
社会(103345)
社会科(97840)
社会科学(97810)
(91407)
基金项目(90431)
自然(84148)
自然科(82138)
自然科学(82116)
自然科学基金(80600)
(77689)
教育(74690)
资助(67072)
编号(66064)
重点(52258)
成果(51732)
(49806)
(49550)
(48334)
课题(45675)
创新(45204)
科研(44792)
计划(43779)
国家社会(42209)
期刊
(127298)
经济(127298)
研究(89201)
中国(59399)
学报(58135)
(52086)
科学(50899)
管理(43970)
大学(42989)
学学(40599)
(38379)
农业(36206)
教育(34602)
技术(26062)
(22594)
金融(22594)
业经(21959)
经济研究(20186)
财经(19947)
(18299)
问题(18116)
图书(17685)
科技(17412)
(16973)
(16416)
业大(15867)
资源(15265)
理论(14734)
技术经济(14397)
现代(14079)
共检索到4505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边志强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兑现双碳目标承诺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06~2021年我国21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并进一步揭示了该效应的异质性表现和空间衰变规律。研究发现:(1)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推动试点地区减污降碳水平的提升,且其效应总体呈现出动态增强趋势;(2)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是上述影响发挥的3条内在机制;(3)智慧城市建设对减污降碳水平的提升效应仅显著存在于东部、大规模、非资源型以及人力、财力和物力优势较强的地区;(4)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带动周围地区减污降碳水平的协同提升,表现为在距离试点城市100千米的空间范围内,该效应显著且逐渐衰减。研究结论可为我国持续高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杰   刘亚琪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将步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关键阶段,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和技术支撑。基于此,本文构建数智融合发展水平与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进行分层赋权和计算,以2011-2022年中国长三角地区2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其数智融合发展水平和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水平进行时空分析,并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数智融合发展对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11-2022年长三角地区数智融合发展水平和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水平均显著提升且出现了空间扩散现象;(2)数智融合发展显著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水平的提高;(3)数智融合发展能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能源生产结构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莎  田莹莹  
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我国从各个角度全方位推进环境治理工作。近年来,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发人们的重视,各种突出环境问题制约了农村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现。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以减污降碳为战略方向,通过协同治理实现绿色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要想克服农村地区环境治理出现的各种问题,必须建立必要的减污降碳协同机制。本文从乡村环境治理的现实困境出发,探讨深层次原因,从科技赋能、推动城乡融合等角度提出应对措施。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珊  湛泳  
随着我国迈入“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攻坚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发展“赋能聚力”和“加档提速”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文章基于2003—2020年22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选用多期DID模型和PSM-DID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显著降低区域碳排放水平,产业转型升级是智慧城市建设抑制区域碳排放的有效路径,其中数字化发展和绿色创新能力较好、具备经济集聚优势、严格环境规制的城市碳减排效应更为显著。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双向赋能可以开创循环经济新格局,对区域经济减污降碳和绿色转型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的核心结论有助于激活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对区域碳减排效应的“创新红利”和“结构红利”,也为实现“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的政策愿景提供了路径支撑和决策依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宁宁   王勤升   冯尊  
聚焦数字生态视角,使用网络分析和指数随机图模型兼顾整体与个体效应,从关联性、动态性和聚集性视角探究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从整体网络和个体网络来看,智慧城市建设明显提升碳排放效率网络的指标性能,促进城市间的合作,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发达型、资源型城市在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能力较大。(2)从网络拓扑结构来看,无标度性质和小世界性质表现不显著,同时东南沿海与华北地区的核心城市的数量逐渐增加,并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逐渐成熟,局部聚集性明显加强。(3)从影响因素来看,互惠性对网络呈正相关;智慧人才对网络的影响最显著;智慧环境、智慧经济和智慧科技的发展对碳排放效率有改善作用,但存在周期性变化,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果规律性不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军   王杰  
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研究切入点,探究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效应,并分析协同减排活动中的数字化扩张机制。研究发现:城市普遍存在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效应,且城际间协同减排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扩大协同减排规模,其中,数据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融合维度是助益协同减排的关键;城市数字化转型是碳减排引致大气污染物减排的重要扩张机制;城市数字化转型能够诱发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通过源头防控和末端治理增进协同减排效应,但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规模效应不显著,其协同减排的过程控制渠道不畅通;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协同减排效应存在典型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特征异质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于扬  夏德峰  
在理论阐述智慧城市对营商环境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10—2018年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2013年启动的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地区营商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改善了地区营商环境,具体而言,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通过提升地区知识溢出水平、推进城市集约型发展以及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在城市异质性方面,我国中西部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对营商环境的改善效应并不显著,这种改善效应仅仅发生在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在非直辖市及非省会城市的中小型城市中,知识溢出水平越高的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对营商环境的改善效应越强烈,但是在直辖市以及省会城市中,知识溢出的调节效应则不再显著。因此,在下一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进程中,应当加强城市知识存量水平建设,推进城市集约型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加大对城市差异性的关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樊宇   经思雨   王宁   张健  
基于环境投入产出结构分解和协同效应评估方法分析了各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大气污染物(SO2、烟粉尘、NOx)与CO2排放的协同影响。研究发现:(1)经济增长与工业大气污染物和CO2排放未实现协同解耦;(2)最终需求视角下,工业大气污染物和CO2的共同关键排放部门为机械工业,主要差异部门在轻工业和电力热力、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2007—2020年直接排放强度、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因素是促进工业污染减排的主要驱动力,人均最终需求因素促进了工业污染和CO2的增排。此外,还发现各因素驱动各污染物与CO2排放的协同影响逐渐呈一致性。未来通过增强生产技术创新、以绿色消费推动绿色产品的认证、增加绿色项目投资等措施可促进工业协同减污降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樊宇   经思雨   王宁   张健  
基于环境投入产出结构分解和协同效应评估方法分析了各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大气污染物(SO2、烟粉尘、NOx)与CO2排放的协同影响。研究发现:(1)经济增长与工业大气污染物和CO2排放未实现协同解耦;(2)最终需求视角下,工业大气污染物和CO2的共同关键排放部门为机械工业,主要差异部门在轻工业和电力热力、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2007—2020年直接排放强度、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因素是促进工业污染减排的主要驱动力,人均最终需求因素促进了工业污染和CO2的增排。此外,还发现各因素驱动各污染物与CO2排放的协同影响逐渐呈一致性。未来通过增强生产技术创新、以绿色消费推动绿色产品的认证、增加绿色项目投资等措施可促进工业协同减污降碳。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马捷  蒲泓宇  胡漠  
协同治理对提升政务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考虑政务数据资源、数据应用对象及应用场景,为政府这一复杂系统构建数据协同治理模型,切实提高政务数据利用效率,力求为解决政务数据高烟囱、难融合等“老大难”问题提供依据。利用超网络解构政务数据协同治理模型,分别构建政务数据子网络、数据应用对象的子网络、数据应用场景子网络,并通过子网耦合完成政务数据协同治理模型构建,将复杂多元的数据协同过程抽象为超网络模型,实现协同治理的量化分析以探究政务数据协同治理的深层规律。以深圳市为案例,基于实际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构建政务数据协同治理超网络模型,完成数据协同治理现状的模型刻画,揭示数据协同治理网络中数据应用对象间的关联关系,测度当前政务服务数据协同治理的现状和水平。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马捷  蒲泓宇  胡漠  
协同治理对提升政务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考虑政务数据资源、数据应用对象及应用场景,为政府这一复杂系统构建数据协同治理模型,切实提高政务数据利用效率,力求为解决政务数据高烟囱、难融合等“老大难”问题提供依据。利用超网络解构政务数据协同治理模型,分别构建政务数据子网络、数据应用对象的子网络、数据应用场景子网络,并通过子网耦合完成政务数据协同治理模型构建,将复杂多元的数据协同过程抽象为超网络模型,实现协同治理的量化分析以探究政务数据协同治理的深层规律。以深圳市为案例,基于实际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构建政务数据协同治理超网络模型,完成数据协同治理现状的模型刻画,揭示数据协同治理网络中数据应用对象间的关联关系,测度当前政务服务数据协同治理的现状和水平。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卿玲丽   季周   张雯悦  
依据2010—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量数字技术应用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及首席数据官调节作用。结果显示:企业数字技术应用通过提升绿色技术创新和改善ESG绩效,降低污染物排放及碳排放效应显著,设立首席数据官强化了这一效应;异质性检验显示,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在中小规模企业、非重污染行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更为显著。鉴于此,建议强化企业ESG绩效考核,进一步加大数字技术应用力度,鼓励绿色技术创新。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彩平   罗丞志  
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7—2020年面板数据,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国家级城市群设立这一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具有促进作用,且该政策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推广效应;绿色创新、经济集聚和交通基础设施是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政策促进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重要机制;在东部地区、多中心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较高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城市,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陆香怡   赵彦云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绿色发展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助力城市降碳增效。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智慧城市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机理和内在机制,并将中国智慧城市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19年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智慧城市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智慧城市显著提升了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并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可以提升周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2)智慧城市主要通过增强绿色技术创新、促进数字产业发展以及优化资源配置三个方面提升碳排放效率;(3)智慧城市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在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城市规模大、碳排放水平高的城市中更为显著。本文研究为进一步推进新型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小华   和杨亦兰   宋檬  
深入研究金融科技发展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精准制定碳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推动城市智慧降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区别于以往区域内单一维度的研究,本文测算了中国城市的金融科技发展指数,基于2011~2019年中国26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区域内和区域间两个方面检验了金融科技发展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区域内金融科技发展能够显著降低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一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以及替换金融科技发展指标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能够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两个途径降低城市碳排放量;区域间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性,金融科技虽然能降低本地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会促进周边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出“以邻为壑”的现象。基于区域内和区域间金融科技碳减排效应的不同表现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碳减排效应在北部城市显著强于南部城市、在非城市群城市显著强于城市群城市、在其他城市显著强于中心城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