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21)
- 2023(11998)
- 2022(10009)
- 2021(9366)
- 2020(7829)
- 2019(17717)
- 2018(17429)
- 2017(32821)
- 2016(17568)
- 2015(19730)
- 2014(18942)
- 2013(18198)
- 2012(16466)
- 2011(14675)
- 2010(14439)
- 2009(13059)
- 2008(12485)
- 2007(10923)
- 2006(9400)
- 2005(7735)
- 学科
- 济(70419)
- 经济(70348)
- 管理(54313)
- 业(50023)
- 企(41761)
- 企业(41761)
- 方法(32121)
- 数学(28284)
- 数学方法(27880)
- 中国(22273)
- 农(18915)
- 财(17073)
- 地方(16395)
- 技术(16014)
- 业经(15991)
- 制(12611)
- 农业(12548)
- 理论(11913)
- 学(11903)
- 贸(11496)
- 贸易(11484)
- 环境(11473)
- 易(11123)
- 技术管理(10853)
- 银(10563)
- 银行(10547)
- 和(10500)
- 务(10174)
- 财务(10126)
- 财务管理(10105)
- 机构
- 学院(230138)
- 大学(229985)
- 济(96052)
- 管理(94336)
- 经济(94026)
- 理学(81466)
- 理学院(80609)
- 管理学(79231)
- 管理学院(78764)
- 研究(72353)
- 中国(55309)
- 京(47707)
- 财(43094)
- 科学(42251)
- 中心(35930)
- 江(35372)
- 财经(34225)
- 所(32727)
- 农(32572)
- 业大(32013)
- 经(31324)
- 范(30862)
- 师范(30607)
- 经济学(29825)
- 研究所(29559)
- 北京(28895)
- 州(28233)
- 院(27352)
- 经济学院(26907)
- 财经大学(25701)
- 基金
- 项目(162688)
- 科学(130969)
- 研究(121392)
- 基金(119418)
- 家(103016)
- 国家(102150)
- 科学基金(90432)
- 社会(79718)
- 社会科(75720)
- 社会科学(75705)
- 省(64135)
- 基金项目(63507)
- 自然(57631)
- 教育(56756)
- 自然科(56411)
- 自然科学(56401)
- 自然科学基金(55368)
- 划(53586)
- 编号(48483)
- 资助(46970)
- 成果(37621)
- 创(36782)
- 重点(36386)
- 部(35977)
- 发(35158)
- 创新(34567)
- 国家社会(33687)
- 课题(33389)
- 教育部(31737)
- 人文(31426)
- 期刊
- 济(100751)
- 经济(100751)
- 研究(67535)
- 中国(47058)
- 管理(36906)
- 财(34088)
- 学报(30229)
- 科学(29931)
- 教育(28770)
- 农(28587)
- 大学(24817)
- 技术(23964)
- 学学(22778)
- 融(20112)
- 金融(20112)
- 农业(19436)
- 业经(16869)
- 财经(16752)
- 经济研究(15470)
- 问题(14969)
- 经(14591)
- 图书(13599)
- 技术经济(12151)
- 科技(11458)
- 业(11239)
- 现代(10747)
- 发(10656)
- 理论(10588)
- 统计(10584)
- 策(10471)
共检索到3407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杰 张金英 刘刚
“诺德豪斯之问”促使人们寻找生产力提升与节能减碳的平衡点,而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一种可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模式,有望解决“诺德豪斯之问”。理论分析阐明,智慧城市建设同时具有经济效应和低碳效应,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2009—2019年中国22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智慧城市建设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机制分析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大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更能拉动新质生产力提升;资源型城市依赖于技术创新效应提升新质生产力,非资源型城市则依赖于综合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拓展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对邻近地区的新质生产力提升存在正向影响。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时代提升新质生产力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万龙 董心意
本文从理论逻辑、时代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论述了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强化农业前沿科技的研究与运用、拓展涉农新业态和培养农业新质人才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核心着力点。传统农业生产领域科技水平的突破、先进要素的引入和集成、农业功能的跨界突破是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主要实现途径。与此同时,在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进程中,还需要注意处理好发展与底线的关系、提升效率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关系、新质生产力和常规生产力的关系,注意避免把新质生产力简单等同于现有生产力的提升、在传统农业业态范畴思考农业新质生产力、“一窝蜂”式的盲目跟风等三个认识和行动上的误区。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强国建设 乡村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万龙 董心意
本文从理论逻辑、时代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论述了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强化农业前沿科技的研究与运用、拓展涉农新业态和培养农业新质人才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核心着力点。传统农业生产领域科技水平的突破、先进要素的引入和集成、农业功能的跨界突破是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主要实现途径。与此同时,在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进程中,还需要注意处理好发展与底线的关系、提升效率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关系、新质生产力和常规生产力的关系,注意避免把新质生产力简单等同于现有生产力的提升、在传统农业业态范畴思考农业新质生产力、“一窝蜂”式的盲目跟风等三个认识和行动上的误区。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强国建设 乡村振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陆中骞
智慧城市已成为我国目前热门的发展战略。本文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公共教据库构建的主要技术因素,并从数据采集与更新、数据查询与分析等方面阐述了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智慧城市 公共数据库 构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辜胜阻 王敏
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是城市转型与经济发展的转换器。发展智慧城市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从城市信息化发展阶段看,我国许多信息化先行城市已经初步具备建设智慧城市的信息基础、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同时,不断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也为智慧城市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缺乏统一规划、技术标准和法律规范不健全、资金瓶颈等诸多问题。为此,要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关系,实现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两轮驱动,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龙鹏 钟易霖 汤志伟
基于中国2001~2016年的城市数据和2012年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的准自然试验,利用双重差分法从影响路径、动态效应、异质性三个维度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推动了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主要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赋能两种途径发挥作用;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创新效应在当期不能显现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效应逐渐增强;在人力资本水平高、科技财政支出强度与人口规模大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效应更显著。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廖涵 胡晓蕾 高雨晨
“总体富裕”和“普惠共享”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涵,智慧城市建设对总体富裕的正向贡献已得到广泛论证,对普惠共享的影响却尚未有明确定论。基于数字鸿沟进行思考,认为数字资源分配不均引致的数字接入鸿沟以及数字技术偏向性引致的数字使用鸿沟,是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阻碍普惠共享的根本原因,并从政府、企业、劳动力角度阐述了智慧城市建设影响普惠共享的理论机制。进一步地,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公共服务普惠三个维度测度了普惠共享,利用双固定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普惠共享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对普惠共享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异质性分析显示,智慧城市建设对南方和非城市群城市的普惠共享水平存在抑制作用,且对普惠共享的区域差距维度具有扩大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企业数字创新以及数字人才集聚的数字鸿沟效应,进而抑制普惠共享。为此,需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更加重视数字鸿沟问题,否则其会成为推进共同富裕的巨大阻碍。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廖涵 胡晓蕾 高雨晨
“总体富裕”和“普惠共享”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涵,智慧城市建设对总体富裕的正向贡献已得到广泛论证,对普惠共享的影响却尚未有明确定论。基于数字鸿沟进行思考,认为数字资源分配不均引致的数字接入鸿沟以及数字技术偏向性引致的数字使用鸿沟,是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阻碍普惠共享的根本原因,并从政府、企业、劳动力角度阐述了智慧城市建设影响普惠共享的理论机制。进一步地,从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公共服务普惠三个维度测度了普惠共享,利用双固定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普惠共享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对普惠共享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异质性分析显示,智慧城市建设对南方和非城市群城市的普惠共享水平存在抑制作用,且对普惠共享的区域差距维度具有扩大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企业数字创新以及数字人才集聚的数字鸿沟效应,进而抑制普惠共享。为此,需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更加重视数字鸿沟问题,否则其会成为推进共同富裕的巨大阻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金祥义
基于2005—2019年全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多时点DID方法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宜居度的因果关系进行识别。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显著提升城市宜居度,在经过安慰剂检验和PSM匹配的稳健性检验后,核心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可以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创新驱动效应和创业促进效应来促进城市宜居度的提升;异质性检验显示,城市区位、地理特征、人口规模和发展模式对政策反应有显著区别,东部城市、沿海城市、人口规模更大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受政策影响的效果更为显著。研究结论证实了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宜居度。因此,加大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完善数字中国体系的现实有效路径。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伟 汪祥耀
本文在学习体会“新质生产力”含义及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首先从生产力与会计联系的视角,简要回顾了会计从原始记录到古代会计、近代簿记和现代会计的发展史,指出社会生产力始终是会计发展的原动力和恒动力。然后,分别从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本质、会计程序、财务报告、审计鉴证等七个方面,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将对会计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新挑战。最后,对我国深化会计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完善会计学科建设等方面作出若干思考和前景展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朝科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黑龙江省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个范畴以来,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最基础的范畴。生产力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的内涵始终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在实践上也必然获得不同的表达式并呈现出新的形态,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进程中历史地、逻辑地获得的一种新形态。因此,只有在历史的长过程中才能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生产力也是一个蕴含系统思想和方法论的范畴,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演进的结果,只有从系统结构、系统演化逻辑和演化的动力机制中,发现生产力演化的决定力量,才能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准确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和难点。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振华
目前针对智慧城市对城市经济效率影响的研究尚显缺乏。基于智慧城市建设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方法估计智慧城市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结论为: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经济效率,在2012年中国开展智慧城市试点期间,实施智慧城市战略的城市相对于未实施这一战略的城市的经济效率高出了约1个百分点。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智慧城市 经济增长 双重差分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巧 石大千 刘建江
基于2005—2015年中国17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并运用PSM-DID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显著促进了城市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平均而言使城市技术创新水平提高了17%~19%。
关键词:
智慧城市 技术创新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力
<正>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等重要论断。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上至国家决策层,下至市场主体的统一共识。关于如何理解把握新质生产力,笔者谈几点粗浅认识。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郑立明
建设智慧城市不仅是治理城市问题和城市病的内在需求,而且是主动实现城市跨越式和创新式发展的难得机遇。它可以激发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转变政府的行为方式、提高政府的效率,也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使我们的城市运行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更和谐。
关键词:
智慧城市 智慧产业 城市病 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