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64)
- 2023(3298)
- 2022(2795)
- 2021(2319)
- 2020(1807)
- 2019(3811)
- 2018(3492)
- 2017(6024)
- 2016(3772)
- 2015(4175)
- 2014(4185)
- 2013(4005)
- 2012(3923)
- 2011(3547)
- 2010(3698)
- 2009(3104)
- 2008(3103)
- 2007(2864)
- 2006(2446)
- 2005(2335)
- 学科
- 济(10641)
- 经济(10636)
- 管理(9583)
- 业(9270)
- 企(6613)
- 企业(6613)
- 中国(5702)
- 农(4634)
- 财(3836)
- 方法(3431)
- 业经(3407)
- 农业(3352)
- 学(3197)
- 银(3148)
- 银行(3136)
- 行(3054)
- 融(2967)
- 金融(2965)
- 数学(2855)
- 数学方法(2810)
- 地方(2798)
- 务(2751)
- 贸(2742)
- 财务(2738)
- 财务管理(2736)
- 贸易(2736)
- 制(2681)
- 教育(2663)
- 易(2654)
- 企业财务(2648)
- 机构
- 大学(53355)
- 学院(52725)
- 研究(22795)
- 济(17894)
- 经济(17399)
- 管理(16753)
- 农(15958)
- 中国(15624)
- 科学(15283)
- 理学(14102)
- 理学院(13869)
- 所(13599)
- 管理学(13517)
- 管理学院(13420)
- 农业(13152)
- 研究所(12494)
- 京(12398)
- 业大(11325)
- 中心(10061)
- 江(9524)
- 省(9148)
- 财(8463)
- 农业大学(8143)
- 院(8105)
- 范(7874)
- 北京(7754)
- 师范(7737)
- 业(7719)
- 技术(7585)
- 科学院(7343)
共检索到848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成斌 陈家裘 李道远 王象坤
本研究对普遍野生稻M1代的质量性状变异作了较全面的观察,结果表明,普遍野生稻辐射后代出现相似栽培稻性状的变异,栽培稻籼粳亚种变异现象与普通野生稻存在籼粳性状分化现象也很相似。这为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祖先种提供可靠的实验遗传学的新证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志伟 段利超 黄常源 林拥军 陈浩
通过BR96与白56构建F2群体,利用均匀分布于水稻全基因组的122对多态性引物标记分析F2群体的基因型,构建遗传连锁图谱,考查F2衍生的F3各家系的褐飞虱苗期抗性等级,检测水稻褐飞虱抗性数量性状位点(QTL)。结果显示:分别在第3、4和6号染色体上各扫描到一个抗褐飞虱QTL位点,QBph3位于第3染色体RM489-RM282之间,LOD值为5.1,解释表型变异率是3.8%;QBph4位于第4号染色体RM16605-RM16717之间,LOD值为28.7,解释表型变异率是29.4%;QBph6位于第6号染色体RM276-RM527之间,LOD值为2.7,解释表型变异率是7.1%;3个QTL的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洪亚辉 朱兆海 张学文 萧浪涛
以不同辐射剂量的 6 0 Co- γ射线处理菊花愈伤组织 ,获得变异后代 ,从分子水平上检测不同辐射剂量对植物遗传物质的影响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PD)技术对 5种变异株和对照进行分子标记和遗传突变的研究 .建立了适合 RAPD的反应体系 ,优化其反应条件 ,从 2 5种引物中筛选出的 6种引物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差异 ,共扩增出 72条带 .结果表明 ,经过不同辐射剂量处理获得的变异菊花在 DNA水平上存在多态性差异 .分析了多态性产生的机理和变异株间遗传物质的差异 ,并讨论了 RAPD的可靠性和辐射变异的机理 .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玲仙 付坚 尹明 张敦宇 郭怡卿 罗利军 程在全
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与栽培稻合系35杂交后代具有优良性状,但这些性状往往疯狂分离,很难稳定。若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能将某一优异性状稳定下来,在短时间内培育成为稳定的纯系。本试验选取具有优良性状杂交后代材料的花粉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结果在10℃低温处理13 d后,于添加了Ficoll和活性炭的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16 d的花粉中成功地培养出高活性的小孢子,并诱导出愈伤组织。同时摸索了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后代游离小孢子培养的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分和愈伤诱导的物理化学条件等,建立了栽培稻和野生稻杂交后代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为培育具有野生稻优...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杂交后代 游离小孢子培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齐志广 赵颂民 沈银柱 黄占景
对普通小麦{[(A)京引39A×75-3369]A2×806}A7×7269-10和小黑麦杂交后代的24个株系进行了农艺性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在抗虫性、有效分蘖、生育期、株高和千粒重等性状上都表现了超亲的变异,增加了普通小麦常规育种的遗传资源,有利于进行新品系的选育。是一套具有筛选价值的远缘杂交后代株系。
关键词:
小麦 小黑麦 农艺性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超 洪亚辉 黄丽华 赵燕
为了探明辐射诱变的生理生化机制 ,对经 10 ,15 ,2 0 ,2 5 ,30 Gy6 0 Co- γ射线辐射获得的菊花材料的生理生化指标分别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经辐射处理的菊花的叶绿素 a,b及总叶绿素含量比未经辐射的高 ,升高的幅度各异 ;剂量为 10 Gy处理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与未处理相同 ,15 ,2 5 Gy辐射的升高 ,2 0 ,30 Gy辐射的降低 ;经辐射的植株叶片的光合速率都高于未处理 ,增加幅度各异 ;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与辐射剂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经辐射的材料和未处理的相比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数及带的浓度有明显差异 .由此说明 ,辐射使菊花的生理生化特性改变 ,其...
关键词:
菊花 辐射 生理生化特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春杰 徐海 郭艳华 徐正进 方萍
为了探讨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表现规律,为综合亚种优点充分利用亚种间优势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典型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的变异及其相互关系,并依穗型指数分类比较穗部性状差异。试验结果表明:穗部性状在F1代多表现超亲优势,F6代呈现连续变异,出现很多超亲值和中间性状。穗粒重由3个主成分决定,粒数因子、穗型因子和粒重因子分别贡献了45.49%,17.6%和12.22%,穗长有使粒数增多、粒重增加的趋势。RIL群体内绝大多数株系穗型属于中、下部优势型,结实率等穗部性状在不同穗型的分布既有交叉又有重合。因此籼粳稻杂交可以创造大量变异,其后代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可以实现穗部性状的重新组合,群体内多数株系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慧敏 赵凤梧 杨建忠 李爱国 李明哲 郝永波 彭海成
通过对我国首颗航天育种专用卫星"实践八号(2006)"搭载冬小麦轮选987 SP2分离世代及地面对照农艺性状进行观察发现:航天辐射诱导冬小麦轮选987发生变异,SP2群体变异株率为4.06%。在入选的变异后代中,株高、穗长、株穗数、主茎小穗数、主茎穗粒数、主茎小穗密度、单株平均穗粒数、千粒重诸性状变异幅度不一,分别为-40.39%~29.40%、-30.23%~40.70%、-70.37%~107.41%、-47.78%~14.88%、-22.22%~78.78%、-69.07%~44.33%、-55.57%~21.63%、-59.66%~29.99%和-81.12%~84.80%。变异是双向...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燕 洪亚辉 刘清波 张学文
为探讨辐射诱变对菊花后代的影响 ,采用活体机械切片 ,对辐射处理的菊花扦插后代于营养生长期对叶片表皮气孔、叶柄及茎部维管束进行了解剖观察 ,发现经不同辐射剂量处理的菊花其维管束数量和大小、单位面积内气孔的数量与未处理的相比存在差异 ,不同的辐射剂量与其后代的解剖结构变化直接相关 .
关键词:
菊花 辐射诱变 维管束 气孔 解剖结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锋 夏先春 王德森 Morten Lillemo 何中虎
【目的】山羊草与硬粒小麦杂交培育的人工合成小麦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小麦品种改良,研究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籽粒硬度变异类型,有助于提高育种效率。【方法】以来自CIMMYT的176份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为材料,采用单籽粒谷物硬度测试仪、特异引物的PCR扩增和改进的SDS-PAGE凝胶电泳对其SKCS硬度及其基因型进行了研究。【结果】硬质基因型均为Pina-D1b/Pinb-D1a类型,软质基因型有Pina-D1a/Pinb-D1a、Pina-D1j/Pinb-D1i、Pina-D1a/Pinb-D1i和Pina-D1c/Pinb-D1h等4种类型。其中Pina-D1j/Pinb...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树明 曾亚文 杜娟 普晓英 靳祥 尹志涛 杨仕强
以云南稻核心种质和云南主栽籼稻品种滇屯502、粳稻品种合系35配制的杂种BC3F5和BC4F4(172份)为材料,在云南新平相同栽培条件下种植,研究供体亲本及其回交后代稻谷粒形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供体亲本及其后代的谷粒长和谷粒宽遗传力较高,且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变异,选择潜力较大.2)谷粒长、谷粒宽和谷粒长宽比3个谷粒性状的遗传变异度不同.利用供体亲本及其后代进行粒形新品种选育时,除应考虑各谷粒性状的表现特点和遗传潜力大小外,还应考虑籼粳、稻谷粒形、供体亲本与其后代的遗传差异和特点.3)籼粳间、稻谷粒形间的3个谷粒性状多样性指数均较高,表现出显著的粒形多样性.遗传改良可使粒形多样性明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郝建琴 方标 黄敏 王腊梅 钟辰 许语辉 赵鹏珂 王向东 王化琪
本研究采用抗生素筛选种子的方法对126份旱稻297的Ac转基因材料T2代种子做抗性筛选,经T3、T4、T5逐代筛选得到64份纯合材料和23份非纯合材料,共87个转化事件(94个株系)。分析了后代株系与产量相关的11个农艺性状变异特点,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份分析以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转Ac基因株系间多数农艺性状围绕对照旱稻297均值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异;2)各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尤其株高越高主茎穗总粒数相对较多,主茎结实率较大,千粒重相对较大,是可用作提高产量潜力的有利相关变异;3)11个农艺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可以由前6个主成份解释,主成份1和主成份2累积贡献率近50%,显...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楚桃 李贤勇 李顺武 何永歆
用育种中常用的籼型和粳型水稻材料,研究了F1和F2代稻谷粒形性状表现。结果表明,粒长、粒宽、粒厚和长宽比等粒形性状都是典型的数量性状,F1代粒形位于双亲值之间,其中籼籼交F1代粒形接近双亲均值,籼粳交F1代粒形位于双亲值之间而趋近粳形亲本;F2代各组合都出现了较大比例的超双亲粒形,但在籼粳交中,F2代粒形大多偏向粳型亲本,出现大量超粳型亲本粒形,只有少量超籼型亲本粒形出现。本研究对目标粒形组合和亲本材料的选育在双亲粒形的选择上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
水稻 粒形 分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冯志杰
研究采用49个普通小麦品种组成的样本群体,对小麦(TriticumaestivumL.)辐射敏感性进行了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辐射敏感性呈连续性变异,表现为丰富的多样性。当λ步长足够小时,几乎找不到任何两个辐射敏感性相同的品种。随着λ步长的增大,辐射敏感性相近的品种便聚成一类。λ步长为0.02时,供试样本群体被分成24组。考虑到辐射诱变育种的实践,通过增大λ步长到0.18,样本群体辐射敏感性被分为5类,分别称之为极迟钝型、迟钝型、中间型、敏感型和极敏感型
关键词:
小麦,辐射敏感性,多样性,模糊聚类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书强 徐正进 陈温福 徐海 刘宏光 朱春杰 王韵 王嘉宇
以籼稻中优早8号和粳稻丰锦杂交育成的重组自交系F6代群体为试材,研究了水稻维管束性状与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穗颈和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大维管束效率和一次枝梗效率与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总长度、一二次枝梗实粒数、一二次枝梗总粒数、二次粒率、穗颈粗、穗长、穗重、着粒密度、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和单株产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且与二次枝梗性状关系更为紧密。倒二节间大小维管束数比、大维管束数比、小维管束数比与穗部性状关系却相反。维管束性状与结实率、千粒重、穗型指数和第1节位长度关系不大。逐步回归及通径分析表明:一次枝梗效率对穗总粒数、一二次枝梗数、一二次枝梗总粒数的直接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