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85)
2023(4223)
2022(3571)
2021(3275)
2020(2810)
2019(5898)
2018(5774)
2017(10881)
2016(6434)
2015(6862)
2014(6943)
2013(6678)
2012(6313)
2011(5758)
2010(5860)
2009(4992)
2008(5112)
2007(4552)
2006(3849)
2005(3503)
作者
(22087)
(18697)
(18471)
(17752)
(12273)
(9344)
(8332)
(7282)
(7125)
(6968)
(6573)
(6473)
(6454)
(6229)
(6040)
(5930)
(5745)
(5654)
(5485)
(5392)
(4939)
(4787)
(4682)
(4519)
(4237)
(4199)
(4160)
(4157)
(4028)
(4026)
学科
(18853)
经济(18829)
(15433)
管理(13712)
(11972)
企业(11972)
方法(8779)
(8568)
数学(7577)
数学方法(7484)
中国(6501)
(6021)
(5957)
(5055)
银行(5023)
(4922)
金融(4918)
(4840)
(4688)
业经(4335)
(4173)
财务(4156)
财务管理(4149)
农业(4070)
企业财务(4047)
(3843)
技术(3618)
理论(3369)
(3260)
贸易(3258)
机构
大学(90931)
学院(89872)
研究(37623)
(29480)
(29456)
经济(28760)
科学(28256)
管理(26290)
中国(25100)
农业(24304)
理学(22852)
(22708)
理学院(22414)
管理学(21784)
管理学院(21609)
研究所(21225)
业大(20852)
(19528)
中心(16020)
农业大学(15378)
(14739)
(14737)
(14698)
(14618)
(14092)
实验(13653)
实验室(13189)
(12807)
技术(12754)
科学院(12740)
基金
项目(65787)
科学(49783)
基金(47779)
(46025)
国家(45677)
研究(39388)
科学基金(36371)
(27174)
自然(26984)
自然科(26433)
自然科学(26420)
自然科学基金(25955)
基金项目(24827)
(23871)
社会(23218)
社会科(21960)
社会科学(21953)
资助(19790)
教育(18560)
计划(16442)
重点(16008)
科技(14965)
(13908)
(13908)
(13805)
科研(13737)
(13462)
编号(13429)
(13180)
创新(13000)
期刊
(30463)
经济(30463)
学报(28810)
(27489)
研究(22945)
科学(20828)
中国(20193)
大学(19205)
农业(18627)
学学(18592)
(11846)
(9987)
管理(9769)
教育(9457)
业大(9225)
(8520)
金融(8520)
农业大学(8076)
(7114)
财经(6299)
中国农业(5850)
技术(5530)
(5402)
经济研究(5093)
科技(5027)
自然(4867)
林业(4830)
业经(4467)
自然科(4439)
自然科学(4439)
共检索到1312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志伟  段利超  黄常源  林拥军  陈浩  
通过BR96与白56构建F2群体,利用均匀分布于水稻全基因组的122对多态性引物标记分析F2群体的基因型,构建遗传连锁图谱,考查F2衍生的F3各家系的褐飞虱苗期抗性等级,检测水稻褐飞虱抗性数量性状位点(QTL)。结果显示:分别在第3、4和6号染色体上各扫描到一个抗褐飞虱QTL位点,QBph3位于第3染色体RM489-RM282之间,LOD值为5.1,解释表型变异率是3.8%;QBph4位于第4号染色体RM16605-RM16717之间,LOD值为28.7,解释表型变异率是29.4%;QBph6位于第6号染色体RM276-RM527之间,LOD值为2.7,解释表型变异率是7.1%;3个QTL的联...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秦学毅  李容柏  韦素美  黄凤宽  罗善昱  李青  
利用5 个不同编号的抗稻褐飞虱纯合普通野生稻与一个感虫品种杂交配制成5 个组合。对其亲本与后代的鉴定结果表明, 普通野生稻抗性由2 对具有重叠作用的隐性抗性基因控制;其抗性基因与普通野生稻主要农艺性状没有连锁遗传关系。在后代选育中, 重点宜放在对F2、BC1F2 代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中进行鉴定和回交。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容柏  秦学毅  
采用N6诱导培养基和MS分化培养基,对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Grif)抗褐飞虱种质资源94-42进行了花药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为2.2%,绿苗分化率为12.4%,共获得18丛独立花药起源的绿苗共450株。在14丛共137株成活的花粉植株中,双单倍体占61.3%,单倍体占38.7%,其中3个独立起源的株系群共16个完全纯合株系对褐飞虱具有高度抗性,且抗性一致、无分离,抗性强度显著地高于任何一个已知的褐飞虱抗性基因所具有的抗性强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辉   陈灿   夏秀忠   杨行海   梁树辉   张晓丽   徐志健   农保选   张宗琼   冯锐  
【目的】探究76份广西普通野生稻种质对褐飞虱的抗性与遗传多样性,为优异抗性水稻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来自临桂、贵港、邕宁、博白、横州、扶绥、玉林和防城港8个居群的76份广西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进行苗期抗褐飞虱鉴定,利用筛选出的62对SSR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Structure ver 2.3.4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并构建聚类图,利用GenAlEx 6.5分析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并进行不同类群的分子方差分析。【结果】广西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褐飞虱抗性鉴定表明,表现为高抗、抗、中抗、中感的材料分别有7、34、31和4份。遗传多样性分析中,76份材料中共检测到669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含10.79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变幅为4~19个,其中稀有等位基因348个,占总数的52.02%,平均每个位点含5.613个;主要等位基因频率变异范围在0.158~0.855,平均为0.37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变异范围为0.260~0.894,平均为0.754;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变异范围为0.248~0.885,平均值为0.727。8个居群He表现为防城港>邕宁>贵港>博白>扶绥>横县>玉林>临桂,种质褐飞虱抗性与居群纬度和He无显著相关性(P>0.05),居群纬度与居群He的相关系数(r)为-0.822,达显著水平(P<0.05)。遗传结构分析显示,K=3时,供试种质可分为3个类群,与聚类分析结果相似;8个居群两两之间有85.71%的居群间表现为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基因流分析表明,防城港、博白、邕宁居群之间及贵港与扶绥之间基因交流频繁。AMOVA分析表明,遗传变异来源主要为个体内与个体间,群组间的变异比例较小。【结论】76份广西普通野生稻种质对褐飞虱表现出较好抗性与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新的褐飞虱抗性基因和优异等位基因,并转育创新抗性新种质,可用于培育多抗优质水稻品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成斌  陈家裘  李道远  王象坤  
本研究对普遍野生稻M1代的质量性状变异作了较全面的观察,结果表明,普遍野生稻辐射后代出现相似栽培稻性状的变异,栽培稻籼粳亚种变异现象与普通野生稻存在籼粳性状分化现象也很相似。这为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祖先种提供可靠的实验遗传学的新证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英之  陈乔  孙荣科  杨朗  黄凤宽  黄大辉  韦素美  张月雄  刘丕庆  李容柏  
稻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稻作区大发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选育和利用抗虫品种是控制稻褐飞虱为害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对来源于普通野生稻的5个抗稻褐飞虱(BPH)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开发,通过杂交、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育和聚合BPH抗性基因到杂交水稻亲本中,获得了与抗BPH基因bph25(t),bph26(t),bph22(t),bph23(t),Bph24(t)紧密或较紧密连锁的SSR分子标记,这些标记的选择正确率达到60%~90%。成功地转育和聚合3~5个BPH抗性基因到5个杂交水稻亲本获得抗性基因聚合系。对其中9个抗性基因聚合系进行遗传背景分析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开雨  张月雄  刘芳  邱永福  冯家勋  黄凤宽  吴碧球  黎志方  陈勇  韦绍丽  岑贞陆  覃宝祥  韦民航  韦政  李容柏  
培育多抗性基因聚合系可为抗性育种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通过抗源与不同恢复系和保持系进行杂交、多代回交和标记辅助选择,聚合优良的抗稻白叶枯病和稻褐飞虱基因研究,分别获得了基于不同恢复系和保持系遗传背景的抗稻白叶枯病双基因Xa21Xa23聚合系4个,这些抗性聚合系对白叶枯病的表现为高抗;分别获得抗稻白叶枯病和稻褐飞虱的抗性基因Xa21Xa23Bph24(t)聚合系2个和Xa23 Bph24(t)聚合系4个,双抗性聚合系对稻白叶枯病达到高抗水平,对稻褐飞虱的抗性接近高抗水平。结果表明,即使在Xa23表达了高水平抗性的情况下,聚合双基因Xa21Xa23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聚合系对稻白叶枯病的抗性水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谢戎  刘成元  李永洪  何珊  向箭宇  
【目的】发掘新的稻瘟病和纹枯病抗源对于育种和生产上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水尾病圃对46个已稳定的转GO基因杂交后代进行了3年的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结果】(1)转GO基因水稻杂交后代株系中,既抗稻瘟病又抗纹枯病的株系很少,高感稻瘟病和中感纹枯病的株系较多。(2)株系HR332既高抗稻瘟病,又中抗纹枯病;HR333及HR336对稻瘟病和纹枯病均表现为中抗;HR321高抗稻瘟病,中感纹枯病;HR337及HR339抗纹枯病,但感或高感稻瘟病。【结论】这些株系可作为新抗源在抗稻瘟病及纹枯病育种中利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晓风  程遐年  罗利军  梅捍卫  黎志康  
为了探讨水稻品种莱蒙特 ( Lem ont)、特青 ( Teqing) 及其杂交后代对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 Stal) 抗性的遗传规律,通过苗期抗性的集团测定、独立测定、网室鉴定及褐飞虱的栖息量测定等方法,系统考察了160 个 Lem ont/ Teqing重组自交系 ( R I L) 群体 (第 11 代) 对褐飞虱的抗性表现。结果如下: (1) 该群体对褐飞虱的平均抗性指数和平均受害等级均呈连续分布, 显示了数量性状的特征, 表明该群体及其亲本对褐飞虱的抗性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抗性; (2) 该群体中少数品系经受住了网室内较高虫口密度的攻击, 平均受害等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所生  黄凤宽  吴碧球  梁曼玲  阎勇  粟学俊  陈彩虹  
关键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庄永林  沈晋良  
建立了适合于测定褐飞虱对噻嗪酮敏感性的稻茎浸渍法及相对敏感毒力基线。用该方法检测的结果表明 :1996年安庆、江浦 ,1997年南宁种群对噻嗪酮为早期抗性 (抗性倍数为 3 0~ 3 5 ) ;1996年由南向北敏感性有下降趋势 ,而1997年该趋势不明显。还对抗性监测方法及抗性治理进行了讨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曙  刘芳  薛艳霞  祝亚  覃宝祥  韦政  邱永福  李容柏  
为了研究水稻品种在不同时期对褐飞虱的抗性变化及其抗性机制,对15份水稻材料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虫鉴定。并通过测定水稻抗生性及趋避性,对这15份水稻材料进行抗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5份水稻材料有13份在苗期和成株期的抗性没有或呈现微弱变化,其余2份材料T12、OB667在苗期抗性鉴定为感虫,在成株期表现为中抗。在抗生性试验下,其抗生性大小与抗虫能力基本保持一致;而在趋避性试验中,水稻的趋避性强弱并未与其抗虫性强弱表现一致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玲仙  付坚  尹明  张敦宇  郭怡卿  罗利军  程在全  
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与栽培稻合系35杂交后代具有优良性状,但这些性状往往疯狂分离,很难稳定。若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能将某一优异性状稳定下来,在短时间内培育成为稳定的纯系。本试验选取具有优良性状杂交后代材料的花粉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结果在10℃低温处理13 d后,于添加了Ficoll和活性炭的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16 d的花粉中成功地培养出高活性的小孢子,并诱导出愈伤组织。同时摸索了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后代游离小孢子培养的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分和愈伤诱导的物理化学条件等,建立了栽培稻和野生稻杂交后代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为培育具有野生稻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钟代彬  罗利军  郭龙彪  应存山  
以高产优质的栽培稻(O.Sativa)中86—44为母本,高抗褐飞虱的广西药用野生稻(O.oficinalis)为父本,远缘杂交结合胚拯救,获得高抗褐飞虱的杂种植株F1。通过和栽培稻中86—44回交,获得高抗褐飞虱的回交一代(BC1F1)及回交二代(BC2F1);经自交获得BC2F2,部分株系农艺性状优良,结实正常,高抗褐飞虱。研究表明,远缘杂交结合胚拯救,通过两次回交并结合胚拯救转移药用野生稻的抗褐飞虱基因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朗  孙荣科  姜建军  黄立飞  李容柏  
运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水稻植株的挥发性次生物质,并进行GC/MS分析,比较水稻抗、感褐飞虱植株中挥发性次生物质总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感性植株的挥发性次生物质总量明显高于抗性植株,前者比后者高45.4%;挥发性次生物质总量随植株抗性增强而降低,1级最低,7级最高;挥发性次生物质总量随植株所含抗性基因数的增加而减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