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47)
- 2023(6535)
- 2022(4930)
- 2021(4205)
- 2020(3485)
- 2019(7586)
- 2018(7749)
- 2017(14650)
- 2016(8467)
- 2015(9378)
- 2014(9594)
- 2013(9090)
- 2012(8359)
- 2011(7531)
- 2010(7444)
- 2009(6991)
- 2008(7083)
- 2007(6502)
- 2006(5943)
- 2005(5706)
- 学科
- 济(32897)
- 经济(32850)
- 业(19820)
- 管理(19443)
- 企(15343)
- 企业(15343)
- 中国(12017)
- 方法(11770)
- 农(10564)
- 学(10520)
- 数学(9808)
- 数学方法(9498)
- 业经(9132)
- 财(7287)
- 农业(7163)
- 地方(6759)
- 制(6575)
- 融(6264)
- 金融(6263)
- 发(6043)
- 银(5998)
- 银行(5956)
- 行(5744)
- 理论(5638)
- 贸(5597)
- 贸易(5593)
- 产业(5473)
- 易(5427)
- 发展(5244)
- 展(5233)
- 机构
- 大学(124396)
- 学院(121667)
- 研究(51014)
- 济(45359)
- 经济(44357)
- 管理(38901)
- 中国(36180)
- 科学(35402)
- 理学(32968)
- 农(32687)
- 理学院(32494)
- 管理学(31485)
- 管理学院(31313)
- 所(29177)
- 京(28519)
- 研究所(26898)
- 农业(26290)
- 业大(24499)
- 中心(21651)
- 财(20519)
- 江(19934)
- 院(18485)
- 北京(18312)
- 省(17636)
- 农业大学(16629)
- 范(16555)
- 师范(16223)
- 财经(16025)
- 科学院(15979)
- 州(15668)
- 基金
- 项目(83997)
- 科学(63518)
- 基金(59404)
- 家(56391)
- 国家(55968)
- 研究(54618)
- 科学基金(44612)
- 省(33254)
- 社会(33025)
- 社会科(31074)
- 社会科学(31065)
- 自然(30906)
- 自然科(30208)
- 自然科学(30192)
- 基金项目(30150)
- 自然科学基金(29647)
- 划(29221)
- 资助(25288)
- 教育(24695)
- 编号(20429)
- 重点(20273)
- 发(18980)
- 计划(18600)
- 成果(17556)
- 部(17484)
- 科技(17402)
- 创(16881)
- 科研(16764)
- 创新(15956)
- 课题(15881)
共检索到1900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前程 李新华 张凯 于济洋
采用实验室制取玉米淀粉的方法提取了17种普通玉米杂交种淀粉,并采用快速粘度测定仪(RVA)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别分析了玉米杂交种淀粉的糊化和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普通玉米杂交种间RVA各参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RVA某些参数之间、DSC某些参数间及RVA与DSC某些参数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喻春莲 兰发盛 张寒飞
以玉米骨干自交系和优质地方种质材料为基础,通过筛选鉴定、杂交、辐射处理和定向培育,选育出综合性状好、配合力高的高淀粉玉米自交系华自109,再与西南地区广泛使用的骨干玉米自交系18-599杂交,组配出产量高、抗性好、品质优的高淀粉玉米杂交种华试99。华试99属中熟杂交组合,在四川省区试中平均产量7870.5 kg/hm2,比对照川单13增产9.1%;在重庆市区试中平均产量8049 kg/hm2,比对照农大108增产14.95%;籽粒粗淀粉含量达76.8%,超过国家高淀粉玉米一级标准。该品种于2007年分别通过四川省和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平坝、丘陵区种植,既可作为优质高淀粉工业原料...
关键词:
高淀粉玉米 华试99 品种选育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谭静 陈洪梅 韩学莉 段智利 汪燕芬 番兴明
通过玉米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方式和大小,为玉米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85个玉米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进行鉴定,收集参试品种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500粒重、出籽率等6个主要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产量,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的回归分析程序进行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粒数,其次是粒重和穗粗,它们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421 1,0.450 2,0.473 7),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也较大(P=0.562 5,0.449 9,0.370 8);增加行粒数、粒重和穗粗,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明 王美云 李少昆
对5个自交系及其组配的4个杂交种光合性能的分析表明,杂交种较其亲本在光合面积上表现出三种关系类型,即居中、偏高亲、超高亲;而在光合时间上表现为负优势;在光合速率上表现为正优势,幅度在3.1%~23.4%,超高亲2.4%~9.3%。光合速率杂种优势与叶绿素含量有关。杂交种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较亲本有降低的趋势。结合产量及有关性状分析表明,杂交种较自交系不仅在源上而且在库系统上均有明显改善
关键词:
玉米,杂交组合,光合性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杜茂林 苟才明 杨荣志 吴全一 蒲雪莉 贺玉兰
对72个玉米杂交种的百粒重、出籽率、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秃尖等7个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作用最大的是穗粗(r=0.788 2,p=0.452 6),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次是百粒重(r=0.729 4,p=0,370 3)、行粒数(r=0.476 4,p=0.348 0)和穗长(r=0.528 2,p=0.089 9)。性状间百粒重与穗粗(r-0.657 3)和出籽率(r=0.392 4)、穗行数与秃尖(r=0.369 0)、行粒数与穗长(r=0.703 3)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认为在高原玉米育种工作中,增大穗粗,提高百粒重和行粒数并注重其他性状的选择,...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玺 曹萍
选用铁单9号等18个玉米杂交种的35份样品分别进行电泳鉴定和田间小区种植鉴定,并对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鉴定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但它们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关键词:
电泳鉴定 种植鉴定 玉米纯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田军 吕天放 李自豪 张勇 刘宏伟 刘月娥 蔡万涛 张如养 宋伟 邢锦丰 赵久然 王荣焕
【目的】近年来,我国黄淮海夏玉米区高温热害不利天气频发重发,已成为威胁玉米生产的重要不利因素。研究并明确高温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雌雄穗及产量的影响,为耐高温玉米品种培育和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郑单958(郑58×昌7-2)、先玉335(PH6WC×PH4CV)、京农科728(京MC01×京2416)和MC812(京B547×京2416)及其亲本自交系为供试材料,花期前后(大喇叭口期-吐丝后7 d)进行高温胁迫处理,研究高温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雌雄穗生长发育、散粉吐丝间隔(ASI)、花粉活性、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1)花期前后高温胁迫导致参试玉米品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穗粒数减少,进而产量降低,且不同品种和自交系对高温胁迫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高温胁迫下,郑单958、先玉335、京农科728和MC812的穗粒数降幅分别为22.28%、46.79%、6.13%和8.11%,产量降幅分别为9.50%、50.61%、3.18%和5.00%,其中,京农科728和MC812减产不显著,而郑单958和先玉335显著减产;亲本自交系中,京2416的穗行数、行粒数和产量降幅最小且不显著,而PH6WC均显著降低且降幅最大。(2)高温胁迫下,参试品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雄穗分支总数、雄穗长度、总散粉量和花粉活性降低,散粉持续期缩短,ASI延长。与对照相比,高温胁迫下,ASI延长1.6 d。雄穗长度降幅表现为郑单958>先玉335>MC812>京农科728。郑单958雄穗长度降幅最大,但雄穗分支数多,花粉量最大;先玉335雄穗分支少,雄穗长度降幅大,花粉量最少且活性最低;京2416总散粉量大且花粉活力强,降幅最小(仅为4.50%和3.98%)。【结论】花期前后高温胁迫对参试玉米品种的籽粒产量和花粉活性等影响较大,京农科728和MC812的产量和花粉活性降幅显著低于先玉335和郑单958,耐热性较好。通过比较参试玉米杂交种亲本自交系的耐热性,父本自交系的耐热性要好于母本自交系。其中,京2416的雄穗分支和长度降幅小,花粉量大,花粉活性高,且花丝茸毛多,捕获花粉能力强,单穗产量高,ASI小,耐热性最好。因此,在耐高温玉米品种选育过程中,要重视和加大对耐热种质(如京2416等)的利用与改良创新,组配选育耐高温玉米新品种。
关键词:
高温 玉米 亲本自交系 耐热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成和 刘爱国 罗畔池 张晓青
1986~1991年在保定、承德、唐山三个不同生态区设统一病圃,对1342份玉米材料进行了5886份次的玉米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矮花叶病的人工接种鉴定和玉米粗缩病的病区自然发病鉴定.鉴定出抗5~6种玉米病害的自交系82份,占鉴定自交系的8.4%,杂交种102份,占鉴定杂交种的27.8%.玉米自交系53,冀35,承191,2094,5003等,杂交种烟单14,丹玉13,冀承单5号、掖单2号等既抗玉米大、小斑病,又抗3种以上其它玉米病害.通过对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多抗性鉴定看出,只有从多抗玉米自交系中才能选育出多抗玉米杂交种.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杂交种 抗病性鉴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宜祥
我省30年代开始玉米育种研究,50年代在收集、整理地方品种基础上,选育并应用杂交种,60年代后期转向单交种选育,从多生态类型区的实际出发,着力杂交种区域化选育布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较快,单产增加曾一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六五”启动育种攻关后,为改变种质遗传基础狭窄,在育种材料和方法上进行了研究,“七五”末开始取得较大进展,育成一批“三高”自交系,1991~1997年育成25个杂交种,较1990年前育成的11个杂交种有明显遗传增益。加速品种更新,材料创新并选育突破性杂种,将缩小差距,发掘潜力。
关键词:
玉米,育种,杂交种,杂种优势利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崇桃
良种是作物增产的内因,是先进技术的物化载体。本文以我国年推广面积曾上千万亩的玉米杂交种为实证,探索玉米杂交种扩散的客观规律、特征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玉米主要杂交种扩散模型符合Gaussian模型,经济寿命在7.2-23.0年之间,平均为13.8年。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扩散模型 经济寿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宛秋 康继伟
1985~1994年四川省玉米杂交种区试和主要玉米杂交种的利用资料分析表明,四川省玉米杂交种已完全应用单交种,高峰年种植面积在66.7万公顷以上的杂交种1个,即中单二号;6.7万公顷以上的杂交种14个,占杂交种种植面积的70.9%。组成这些杂交种的亲本自交系有19个,选系方式以二环系为主,选系来源以美国玉米带种质为主。由于育成了一批新系和新杂交种,产量育种水平有所提高。
关键词:
四川,玉米杂交种,自交系选育,种质基础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康志钰 李芬 邝玲 邢吉敏 孔繁军 吴鹏
为了解玉米萌发期的抗旱性,选取7个玉米杂交种,待种子吸胀后,用浓度分别为0(CK)、10%、15%和20%的PEG进行处理,模拟干旱,测定苗长、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发芽速率、峰值、平均发芽率、发芽值等发芽特性,研究PEG对玉米杂交种发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会单4号、长城706、长城799和农单5号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而北玉16号、海禾1号和路单8号的苗期抗旱性相对较差。
关键词:
玉米 杂交种 发芽特性 PEG 抗旱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懿波 王振华 王永普 张新 陆利行
郑单 14号 (豫玉 18号 )在河南省和国家区试中比对照增产 17 6 %和 12 4 % ,均居首位 ,在其他省区试中及试验示范中表现突出 ,比当地对照增产 9 1%~ 53 3% ,多居一、二位。该品种已通过 4个省和国家审定 ,成为河南第一大、全国六大玉米主栽品种 ,已累计种植 333 33多万hm2 。该品种中上部叶片夹角小、叶向值大 ,群体叶面积变化为前快中稳后慢的理想曲线 ,干物质积累快 ,总量大 ,分配合理。叶片光合色素、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高 ,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高 ,丙二醛 (MDA)积累少 ,功能强 ,衰老慢。高抗多种病害 ,抗倒、抗旱 ,竖叶大穗 ,综合性状优...
关键词:
玉米 郑单14号 选育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海鹰 陈绍江 张庆波 张玉荣
以20个优良的普通玉米杂交种为母本,以含油量不同的10个高油杂交种为父本,配制200个杂交当代组合,旨在通过分析杂交当代粒重和油分直感的表现,研究品质性状在杂交当代的表现规律,探讨高油玉米杂交种与普通玉米杂交种配套种植的最佳方式。结果表明,普通玉米杂交种与高油玉米杂交种杂交当代籽粒主要表现为:油分显著增加、百粒重增加不明显;父母本间在这2个性状上互作不显著,但农大62×187、农大62×931和沈单16×961等少数组合杂交当代百粒重有所增加。综合考虑油分、产量、父母本株高、开花期和生育期等性状后,筛选出了适合东北春玉米区和华北夏玉米区种植的不同伴侣杂交种组合,并对伴侣杂交种选育的一些原则进行...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中福 孙其信 吴利民
为探讨小麦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 ,本研究选用普通小麦品种 (系 ) 3338,6554和 2 4 10 TD及其强优势杂种 (3338× 6655)和弱优势杂种 (2 4 10 TD× 6555) ,采用 m RNA差异显示技术 ,对生长至三叶一心(即分蘖初期 )和产生二级分蘖时 (即分蘖盛期 )的幼苗叶片基因表达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小麦杂种一代苗期基因表达较亲本明显不同 ,表现为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上的差异 ,但与分蘖初期相比 ,小麦杂交种与亲本之间在分蘖盛期的基因表达差异更明显 ,并且在分蘖初期主要为量的表达差异 ,而生长至分蘖盛期时 ,质的表达差异比例显著增高 ,这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