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27)
2023(4632)
2022(3874)
2021(3544)
2020(3014)
2019(6572)
2018(6671)
2017(11389)
2016(6816)
2015(7796)
2014(8010)
2013(7629)
2012(7539)
2011(6705)
2010(6815)
2009(6258)
2008(6101)
2007(5520)
2006(4815)
2005(4297)
作者
(24875)
(21064)
(20723)
(19761)
(13101)
(10127)
(9328)
(8481)
(7995)
(7564)
(7198)
(6979)
(6962)
(6801)
(6686)
(6530)
(6341)
(6235)
(6005)
(5731)
(5542)
(5367)
(5351)
(4956)
(4839)
(4834)
(4703)
(4653)
(4590)
(4518)
学科
(22121)
经济(22089)
管理(13119)
(10470)
(9391)
方法(8336)
中国(8286)
(7400)
企业(7400)
数学(7361)
数学方法(7299)
教育(7283)
(7272)
(6591)
地方(6094)
(5527)
金融(5520)
(5413)
(5327)
银行(5281)
(5234)
(5131)
理论(4984)
研究(4673)
业经(4319)
(4280)
农业(4269)
(4180)
制度(4177)
地方经济(3940)
机构
大学(97883)
学院(96494)
研究(44175)
(32861)
科学(31512)
(31486)
经济(30424)
中国(28536)
农业(26718)
管理(26130)
(25534)
研究所(23663)
(22666)
业大(22416)
理学(21751)
理学院(21352)
管理学(20629)
管理学院(20480)
中心(18505)
(17537)
农业大学(16809)
(16483)
(16220)
技术(15714)
(15542)
(15314)
(14917)
科学院(14511)
北京(14134)
实验(14127)
基金
项目(67545)
科学(49646)
基金(45750)
(44318)
国家(43938)
研究(43570)
科学基金(33762)
(29460)
(25262)
自然(24005)
社会(23518)
自然科(23418)
自然科学(23400)
基金项目(23310)
自然科学基金(22946)
社会科(22040)
社会科学(22035)
教育(21260)
资助(18778)
编号(16917)
计划(16824)
重点(16737)
科技(16130)
(15337)
成果(14914)
课题(14515)
(14157)
(14127)
(13581)
科研(13472)
期刊
(38059)
经济(38059)
(30749)
学报(29956)
研究(28861)
中国(28741)
科学(21675)
农业(20429)
大学(19758)
学学(18842)
教育(17633)
(12094)
(11564)
管理(10005)
业大(9490)
农业大学(8301)
技术(7885)
(7785)
金融(7785)
(7419)
(7134)
中国农业(6411)
经济研究(6094)
财经(5638)
业经(5592)
科技(5409)
林业(4982)
自然(4972)
(4963)
职业(4686)
共检索到1540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新伦  王超  牛丽华  刘志立  张录德  陈春环  张荣琦  张宏  王长有  王亚娟  田增荣  吉万全  
【目的】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病害之一。十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具有优良的赤霉病抗性,普通小麦-十倍体长穗偃麦草衍生新品种西农509、西农511和西农529在田间展现出较强的赤霉病抗性。本文旨在对这3个品种的赤霉病抗性基因进行分子鉴别,为它们在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人工接种鉴定,明确3个小麦新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利用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郝薇薇  汤才国  李葆春  郝晨阳  张学勇  
【目的】从普通小麦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杂交、回交后代中,获得对小麦条锈病流行混合小种具有广谱抗性的新种质。【方法】对普通小麦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杂交、回交后代材料进行条锈病鉴定、农艺性状调查、分子细胞学和品质相关性状分析。【结果】这批材料在苗期普遍表现为轻度感病,但成株后则完全高抗或免疫,对8份材料进行了连续三年的人工接种鉴定,抗性表现十分稳定。对多种致病小种具有很好的抗性,根尖细胞染色体条数均稳定在42条,农艺性状良好。原位杂交分析显示这些材料中含有同一个易位片段,即在4DS末端有一来自长穗偃麦草St基因组的小片段易位,其中一个品系(GDR3)还携带一个未能准确定位的小片段易位,该材料对混合...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任学军  孙蕾  何莉炜  胡铁峰  孙会改  周印富  林小虎  王洪刚  
对长穗偃麦草(Thinopurum ponticum,2n=70)与普通小麦品种烟农15的杂种衍生后代SNTE0923进行形态学、细胞学和白粉病抗性鉴定,初步筛选出抗白粉病普通小麦-长穗偃麦草育种新材料,为抗白粉病基因遗传学研究和小麦抗白粉病品种改良提供新的种质资源。对杂种衍生后代材料SNTE0923进行考种,形态学观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和根尖染色体有丝分裂中期观察并进行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杂种后代材料SNTE0923的株高介于亲本长穗偃麦草和普通小麦之间,穗较长,有芒,群体整齐度较好;体细胞染色体数目鉴定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情况表明,大部分单株染色体...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国堂  罗巧玲  刘利勤  张静  李振声  郑琪  
为开发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分子标记,以小偃68(西农)为试验材料,利用SLAF-seq技术获得9 667个小偃68外源染色体特异标签,筛选出823个长穗偃麦草专化分子标记。选取其中100个标记扩增20份小偃麦易位系,发现染色体构成相似的易位系具有相同的扩增结果,并得到小偃麦易位系的特异分子标记。应用这些标记可以快速检测长穗偃麦草遗传物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荣琦  陈春环  赵晓农  钟冠昌  
 利用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经细胞学鉴定,创造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新种质。然后用这些新种质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将八倍体小偃麦的优良基因导入小麦,培育出优质小麦品种早优504和小偃503。这2个小麦品种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58和165g/kg,沉淀值分别为37.9和46.4mL,湿面筋含量分别为396和340g/kg,稳定时间分别为3.5和13.0min。综合抗病性好,成熟早,产量高。早优504平均产量5250kg/hm2,最高产量6225kg/hm2。小偃503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570kg/hm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璐璐  陈士强  李海凤  刘慧萍  戴毅  高勇  陈建民  
【目的】将二倍体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导入主栽小麦背景,培育小麦-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抗赤霉病易位系,为小麦抗赤霉病遗传改良利用外源优良基因提供新种质。【方法】利用中国春-长穗偃麦草7E代换系DS7E(7B)与扬麦16杂交的F_2种子进行~(60)Co辐射(30 000 raD)和种植,表现型选择收获存活M_1植株的种子,从M_2连续通过表型农艺性状选择、单花滴注法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和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或染色体臂特异分子标记PCr扩增筛选,最后在M_4代对中选材料以长穗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证实。【结果...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唐朝晖  刘守斌  刘少翔  孙玉  张兰萍  逯成芳  孙善澄  刘广田  
二倍体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elongatum)E组染色体携带有对小麦遗传育种有益的基因。通过SDS-PAGE,分析了9份二倍体长穗偃麦草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类型,初步发现有6种等位变异类型,显示了二倍体长穗偃麦草E组染色体携带有丰富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等位基因类型,是普通小麦进行品质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兴权  王长有  刘新伦  吉万全  
【目的】检测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L.)与奥地利黑麦杂交后代选育出的、形态学稳定的抗条锈病衍生系NR1121的黑麦遗传物质。【方法】在室内条锈病抗性鉴定的基础上,采用细胞学方法、基因组原位杂交、SCAR(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标记以及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A-PAGE等方法,对普通小麦-奥地利黑麦衍生系NR1121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结果】NR1121和奥地利黑麦对条中32号生理小种(CY32)免疫,陕麦611和携带Yr9基因的洛夫林10、洛夫林13、秦麦9号、丰抗8号...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武军  李立会  王辉  杨欣明  李秀全  刘伟华  李洪杰  
【目的】检测普通小麦Fukuhokomugi(Triticum aestivum L.)-冰草Z559(Agropyron cristatum L.Gaertn.)衍生后代中6个分蘖正常而成穗显著受抑制株系的外源物质,对成穗受抑制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方法】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微卫星(SSR)技术进行外源物质检测;以成穗受抑制小麦(♀)×京4841(♂)后代的F1与F2单株表型进行遗传分析。【结果】通过GISH和SSR分析,在成穗受抑制株系中检测出2个插入易位和6个SSR易位标记;成穗受抑制材料与京4841的杂交后代F1单株均表现为正常成穗,F2正常成穗植株与成穗显著受抑制植株比值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继新  陈新宏  王小利  武军  傅杰  何蓓如  孙志刚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和染色体C-分带技术,对普通小麦-华山新麦草的异附加系进行了研究。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异附加系H9015-17-1-9,H9017-14-16-5都附加有2条华山新麦草的染色体。对这2个材料和华山新麦草进行染色体C-分带带型比较,初步推断,H9015-17-1-9附加的是Nh5染色体,H9017-14-16-5附加的是Nh6染色体。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蔡习文  
不断的遗传改良使普通小麦和六倍体小黑麦的核型发生了许多变化。本文从染色体相互易位、异染色质的丢失和外源染色质的导入三个主要方面讨论普通小麦和六倍体小黑麦核型的变化情况。同时,本文还将简要讨论核型的变化与普通小麦和六倍体小黑麦分类地位的关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敏娜  井金学  刘佩  侯璐  胡茂林  宋晓贺  王美南  李振岐  
【目的】M853-2是一个通过杂交和回交选育的普通小麦-柔软滨麦草易位系,苗期对中国小麦生产上流行的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sf.sp.tritici)主要生理小种表现良好抗性。研究易位系M853-2抗条锈菌的遗传规律,对揭示其遗传机制和抗源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感病品种铭贤169和易位系M853-2作亲本,通过杂交制备F2代种子,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M853-2及其杂交后代对小麦条锈菌不同生理小种的苗期抗性,并进行了遗传分析,最后对其中一个接种群体进行了SSR标记。【结果】M853-2对条中29的抗锈性遗传受2对显性和1对隐性基因的独立控制,对条中30的抗锈性遗传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邓清燕  罗江陶  郑建敏  万洪深  李式昭  杨漫宇  夏先全  蒲宗君  
【目的】旨在研究四川小麦抗赤霉病的基因资源,培育赤霉病综合抗性中抗以上的小麦品种。【方法】利用土表接种法鉴定出156份赤霉病达中抗水平的小麦品种或高代品系,通过已知赤霉病抗性基因Fhb1、Fhb2、Fhb4和Fhb5以及部分抗条锈病基因和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抗性基因的组成。【结果】经抗病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在供试的156份赤霉病抗性材料中仅检测出2份材料(20引979和20间2506-10)分别含有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Fhb5。同时,检测出含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Yr5、Yr15、Yr18、Yr26和YrAs2388的材料分别为4份、63份、9份、3份、14份,在供试材料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56%、40.38%、5.77%、1.92%和8.97%。检测出含白粉病抗性基因Pm21的材料44份,在供试材料中的分布频率为28.21%。抗病基因的分布表明,122份供试材料含有至少1个抗病基因,其中6份材料含有条锈病和白粉病2种抗病基因,9个材料中聚合了2个抗条锈病基因,剩余的106份材料仅含有1个抗病基因。仅1份供试材料20间2506-10同时含有赤霉病、条锈病和白粉病3种抗病基因。【结论】四川小麦缺乏遗传背景明确的抗赤霉病资源,因此四川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在充分利用本地抗赤霉病资源的同时应加强引进已知抗源的资源加以利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沈红霞  辛明明  梁荣奇  解超杰  杨作民  刘志勇  孙其信  
普通小麦的抗病品种(系)7K65对当前流行的小麦白粉菌E09生理小种具有较好的抗性,遗传分析表明,其抗性由一个显性基因控制,命名为Ml7K65。利用SSR,EST-STS标记对该基因进行检测,共筛选到7个与之连锁的标记位点,它们在遗传图谱上的顺序为:Xcfa2086-XEST83-XEST89-Xksum193-Xmag633-Xcfd50-Ml7K65,各位点之间的遗传距离依次为5.4,2.8,0.4,2.4,0.4,2.0 cM。其中,Xcfd50为离Ml7K65距离最近的标记,图距为2.0 cM,最远标记Xcfa2086与Ml7K65图距为13.4 cM。进一步利用中国春缺四体材料对该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国(?)  吴兆苏  陈兆夏  
小麦新品系长江8809系本校小麦品种研究室利用太谷雄性核不育小麦,通过多亲本聚合杂交和轮回选择育成,在抗赤霉病性与矮秆抗倒、高产稳产等优良农艺性状的结合上表现突出。1990~1993连续4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福建省南平地区农科所和本室鉴定,其抗赤性强而稳定,抗扩展性与苏麦3号相当,达抗病(R)级水平。1989~1993年,江苏省淮南麦区17点次试验,4年平均单产4.85t/hm~2,比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