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03)
- 2023(9788)
- 2022(8757)
- 2021(8345)
- 2020(6971)
- 2019(16161)
- 2018(16242)
- 2017(31490)
- 2016(17179)
- 2015(19253)
- 2014(19319)
- 2013(19092)
- 2012(17423)
- 2011(15784)
- 2010(15516)
- 2009(13993)
- 2008(13484)
- 2007(11590)
- 2006(9968)
- 2005(8584)
- 学科
- 济(65451)
- 经济(65381)
- 管理(46524)
- 业(44966)
- 企(37590)
- 企业(37590)
- 方法(31749)
- 数学(27144)
- 数学方法(26802)
- 农(17317)
- 中国(16805)
- 学(16352)
- 财(14934)
- 业经(14897)
- 地方(13418)
- 理论(11886)
- 贸(11868)
- 贸易(11863)
- 农业(11805)
- 易(11506)
- 和(11321)
- 制(10502)
- 技术(10428)
- 环境(10141)
- 银(9863)
- 银行(9821)
- 务(9715)
- 财务(9655)
- 财务管理(9638)
- 融(9592)
- 机构
- 大学(241497)
- 学院(238839)
- 管理(96514)
- 济(89748)
- 经济(87662)
- 理学(84382)
- 理学院(83425)
- 研究(82490)
- 管理学(81849)
- 管理学院(81435)
- 中国(58444)
- 科学(54195)
- 京(52329)
- 所(42751)
- 农(42416)
- 业大(39499)
- 研究所(39418)
- 财(38791)
- 中心(36445)
- 农业(33510)
- 北京(33292)
- 江(33225)
- 范(32149)
- 财经(31881)
- 师范(31850)
- 院(30174)
- 经(29016)
- 州(27732)
- 技术(26190)
- 师范大学(25946)
- 基金
- 项目(171018)
- 科学(132982)
- 基金(123051)
- 研究(122857)
- 家(108807)
- 国家(107921)
- 科学基金(91452)
- 社会(74295)
- 社会科(70239)
- 社会科学(70219)
- 省(67068)
- 基金项目(66098)
- 自然(61776)
- 自然科(60303)
- 自然科学(60286)
- 自然科学基金(59188)
- 划(57176)
- 教育(55738)
- 资助(50994)
- 编号(50106)
- 成果(40676)
- 重点(38175)
- 部(36977)
- 发(36012)
- 创(35459)
- 课题(34419)
- 科研(33118)
- 创新(33032)
- 计划(32192)
- 大学(31515)
共检索到3386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其信 倪中福 刘志勇 陈希勇 高建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窦秉德 孙其信 倪中福 吴利民 孟凡荣 刘保申
以6个普通小麦为母本,5个斯卑尔脱小麦和 5个密穗小麦为父本配制6×10种间 NCⅡ双列杂交组合,对其杂种F1的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小麦种间杂种在产量上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其中斯卑尔脱小麦与普通小麦所配的30个种间杂交组合产量杂种优势平均为109.24%(43.14%~187.96%),单株穗数及千粒重平均优势较大且与产量优势的相关分别达极显著水平和显著水平;密穗小麦与普通小麦所配的30个种间杂种的杂种优势为77.19%(-2.18%~143.42%),单株穗数和主穗粒数优势较大且与产量优势的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种间杂种的品质指标中籽粒硬度大多降低,但农大3226所配组合均具正...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慧敏 赵凤梧 戴茂华 刘冬成 张爱民
为了提高千粒重,连续8年对普通小麦(T.aestivum)和硬粒小麦(T.durum)的正反交后代进行种质创新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普通小麦、硬粒小麦种间杂种优势,是实现种质创新,培育高千粒重新种质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入选的319个子粒饱满度一级的株系中,260个株系千粒重超全国小麦黄淮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石4185(亲本),占入选株系的81.5%,其中,最高千粒重为61.22 g,超亲优势为46.28%;正交、反交后代在该性状上无差异,表明子粒千粒重与细胞质无关;目前已选育出抗旱、抗病、农艺性状优良,千粒重40.1~61.22 g的株系263个,可直接用于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及新品种选育。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宋希云 于龙飞 黄铁城 张爱民
以16个品质性状不同的普通小麦品种及其双列杂交的F1为材料,利用亲本品质性状分组的方法研究了普通小麦品质性状杂种优势表现规律,结果表明:各品质性状杂种优势表现不完全一致,多随双亲性状水平的提高而减少,以品质性状表现值均为中等的双亲进行杂交的杂交类型为最高,干面筋含量可通过高双亲杂交而使杂种F1得到改善
关键词:
小麦,杂种优势,品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世杰 尤明山 康明辉 林作楫 李保云 刘广田
本研究采用在黄淮冬麦区种植面积较大的4个强筋小麦品种和4个中弱筋品种按NCⅡ设计正反交组配32个组合,对其F2和亲本的种子,按组合混合后分别测定籽粒硬度、面粉GMP含量、泽伦尼一沉降值、粉质图参数和面包体积,结果表明:面包体积的杂种优势非常普遍,而且中亲优势率较高,平均中亲优势率为+15%(-2%~+38%),平均超亲优势率为1%(-19%~+34%)。表明,强筋与中弱筋普通小麦品种间杂交组合F2种子的面包体积杂种优势很强,具有生产利用的潜力;GMP含量平均中亲优势率为+1%(-9%~+16%),正向优势组合多,负向优势组合少,但超亲优势率几乎全为负值。表明,GMP含量以正向部分显性遗传为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晓华 张爱民 李元清 刘冬成 于美玲
对普通小麦—Aegilopscrassa核质杂种及其核亲本灌浆期旗叶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测试核亲本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谱带数和带有Aegilopscrassa细胞质的3个核质杂种的酶谱数不尽一致,但其中谱带1的酶活性均以弱势表达;核质杂种的酯酶同工酶与相应的核亲本比较酶带数目变化不明显,只是存在活性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不同测试材料间也并未发现规律性的变化,表现了不同的核质杂种灌浆期旗叶过氧化物酶与酯酶同工酶的活性有所不同。说明Aegilopscrassa细胞质与普通小麦的细胞核结合产生的特异核质互作,在灌浆期旗叶的有关同工酶上也有所体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洪杰 张艳敏 李辉 温之雨 王子宁 郭北海 贾旭 朱至清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郝贵霞 宋希云 尤明山 刘广田
利用6个T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和5个恢复系配制30个T质杂种和30个相应的A质杂种,另外选用4个K型不育系与2个K型恢复系配置8个K质杂种和8个相应的A质杂种,研究杂种F1和杂种F2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研究结果表明:T质、K质及A质杂种F1和F2的籽粒胚乳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含量均表现较强的杂种优势,杂种优势变异范围大,多数组合呈正向优势且具有较高的超亲优势,与前人的结论不一致,说明利用杂种优势提高杂种小麦的籽粒胚乳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含量是可能的。T质、K质及A质杂种F1和F2籽粒胚乳的Zeleny沉淀值的杂种优势以负向为主,说明利用杂种优势提高杂种小麦的籽粒胚乳Zeleny沉淀值,提高小...
关键词:
杂种小麦 胚乳品质性状 杂种优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中福 孙其信 吴利民
为探讨小麦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 ,本研究选用普通小麦品种 (系 ) 3338,6554和 2 4 10 TD及其强优势杂种 (3338× 6655)和弱优势杂种 (2 4 10 TD× 6555) ,采用 m RNA差异显示技术 ,对生长至三叶一心(即分蘖初期 )和产生二级分蘖时 (即分蘖盛期 )的幼苗叶片基因表达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小麦杂种一代苗期基因表达较亲本明显不同 ,表现为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上的差异 ,但与分蘖初期相比 ,小麦杂交种与亲本之间在分蘖盛期的基因表达差异更明显 ,并且在分蘖初期主要为量的表达差异 ,而生长至分蘖盛期时 ,质的表达差异比例显著增高 ,这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仲齐 饶世达
本文以成熟期和产量结构为基础,对18个亲本品系进行了分类。通过比较各类组合的优势表现,发现穗数型与重穗型亲本杂交,F1的产量优势最强;其次是穗数型X中间型的组合,其余组合的优势都较弱。双亲成熟期的差异为5~13天时,从中筛选出强优势组合的概中较大,产量的负优势只出现在双亲熟期差为0~4天的组合中。据此认为,熟期差异较大时,穗数型亲本和重穗型亲本或中间型亲本可构成本地区的小麦杂种优势群。优势群中两基础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明显地大于其它亲本群体。与遗传距离法相比,杂种优势群能更好地预测F1的优势表现。
关键词:
小麦 杂种优势群 遗传距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洪杰 石云素 史占良 张艳敏 郭北海 王子宁 温之雨
普通小麦比较容易与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 TH_1和 TH_1W杂交,所选的 9个普通小麦品种或品系与 TH_1和 TH_1W的 19个杂交组合,平均结实率为 46.7%,共计获得 19个杂交组合2316粒杂种种子。正反交结果表明,以普通小麦为母本的杂交结实率高于反交结实率,但是在杂种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受正反交的影响小于杂交结实率。在继代培养过程中,杂种幼胚愈伤组织生长迅速,甚至直接诱导出绿苗,共获得不同杂交组合2005株再生植株,移栽成活率达到95%以上。观察还发现有少量再生植株发生形态变异,但是组织培养对提高普通小麦×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杂种育性没有明显的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其信 倪中福 陈希勇 刘志勇 黄铁城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强 李丁 乔文臣 孙书娈 孟祥海 魏建伟 赵明辉 赵凤梧 李会敏
分析衡观35广适基因对冬春麦杂交F1影响,可为冬春杂交小麦定向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广适节水小麦品种衡观35与145份节水春麦材料杂交配制F1,用相关分子标记测定不同矮秆基因、春化基因和光周期不敏感基因对F1影响。结果表明,测试春小麦材料不具有Rht1和Rht2基因,有Rht8矮秆基因的16份,具有矮秆基因(Rht1、Rht2、Rht8)的衡观35与携带Rht8矮秆基因的春小麦材料杂交F1降秆作用最明显,达25.5%。具有隐性春化基因(vrn-A1和vrn-B1)的衡观35与携带vrn-A1基因的春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卫云宗 张久刚 乔蕊清
在灌溉和雨养条件下,研究了冬小麦F1组合的平均杂种优势和平均超标优势。结果表明,小麦杂种生态型在水地是以穗粒数为主,兼顾成穗数;在旱地是以千粒重为主,兼顾成粒数。灌溉条件下小麦强优势组合最佳配置模式为均衡型×多穗型;雨养条件下以多穗×多穗或均衡型×多穗型为主。小麦杂种优势正反交差异在水地不明显,在旱地则具有较强的正反交效应。旱地小麦强优势组合亲本不仅要具有高的一般配合力,而且要具有较强优势的特异性状。
关键词:
冬小麦,杂种优势,超标优势,组合配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慧敏 赵凤梧 栗雨勤 王雪征 张文英 李爱国 孟祥海
对普通小麦兼性无融合生殖基因型HS 86 11细胞胚胎学连续切片观察 :在胚囊形成过程中 ,从造孢细胞出现至八核幼小胚囊期 ,行有性生殖。可观察到有性生殖典型特征 ;八核幼小胚囊形成至成熟胚囊期 ,卵器发生一次核内有丝分裂 ,分裂后的两个子核进行融合 ;卵细胞在开花前两天 ,提前发育 ,行单性生殖 ;去雄后的小花内 ,卵细胞自主发育到二核幼胚阶段 ,与静止时期的极核细胞或极核自主融合后产生的次生大细胞及完整的反足细胞 ,同时存在 ;开花后 ,卵细胞始终保持领先发育 ,形成提前分化的幼胚与落后的游离胚乳核。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