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63)
- 2023(10394)
- 2022(7990)
- 2021(7202)
- 2020(5711)
- 2019(12428)
- 2018(12136)
- 2017(23468)
- 2016(12075)
- 2015(13117)
- 2014(12593)
- 2013(11709)
- 2012(9939)
- 2011(8651)
- 2010(8704)
- 2009(8505)
- 2008(7097)
- 2007(6215)
- 2006(5601)
- 2005(5200)
- 学科
- 济(43032)
- 经济(42978)
- 业(34057)
- 管理(33022)
- 企(28072)
- 企业(28072)
- 融(25501)
- 金融(25500)
- 银(23003)
- 银行(22997)
- 中国(22895)
- 行(22335)
- 农(15251)
- 财(14305)
- 方法(13682)
- 业经(13597)
- 制(12697)
- 地方(12249)
- 数学(11435)
- 数学方法(11327)
- 中国金融(11079)
- 农业(10569)
- 务(9637)
- 财务(9605)
- 财务管理(9592)
- 企业财务(9174)
- 体(8688)
- 贸(8498)
- 贸易(8487)
- 易(8291)
- 机构
- 学院(154063)
- 大学(149442)
- 济(64644)
- 经济(63312)
- 管理(56470)
- 研究(48736)
- 理学(48345)
- 理学院(47906)
- 管理学(47051)
- 管理学院(46797)
- 中国(44301)
- 财(32201)
- 京(29710)
- 科学(26678)
- 财经(25586)
- 中心(25416)
- 经(23277)
- 江(23122)
- 所(22404)
- 农(22150)
- 经济学(21572)
- 研究所(20132)
- 范(19848)
- 师范(19662)
- 经济学院(19629)
- 州(19473)
- 融(19225)
- 财经大学(19170)
- 业大(19145)
- 银(19056)
- 基金
- 项目(103394)
- 科学(82646)
- 研究(81002)
- 基金(74842)
- 家(63610)
- 国家(63040)
- 科学基金(55307)
- 社会(53605)
- 社会科(50936)
- 社会科学(50927)
- 省(41583)
- 基金项目(38978)
- 教育(36628)
- 编号(33990)
- 划(33665)
- 自然(32482)
- 自然科(31791)
- 自然科学(31785)
- 自然科学基金(31198)
- 资助(28774)
- 成果(27260)
- 发(23941)
- 重点(23441)
- 课题(23229)
- 创(22973)
- 国家社会(22736)
- 部(22076)
- 创新(21376)
- 性(21287)
- 制(21179)
共检索到2347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赵大伟 张韶华
普惠金融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点政策议题,强调将无法享受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纳入正规的金融体系,使其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利用储蓄、贷款、保险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机会,从而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金融发展带来的成果,普惠金融被认为是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降低收入不平等性的有效途径,这与我国提出的"包容性增长""建设和谐社会"的内涵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目前,在我国深化推进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佳莹
数字普惠金融是拓宽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文章利用中国2011—201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异质性检验来看,结构异质性中使用深度促进效果最为明显,区域异质性中内陆地区和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低的地区表现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从传导渠道讨论来看,就业效应、收入效应以及创新效应在数字普惠金融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中均发挥了部分正向中介效应,即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就业效应、收入效应以及创新效应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依据实证结论得出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媛媛 韩瑞栋
新型城镇化对推动实体经济增长、提高城市金融服务水平以及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新型城镇化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取2011—2018年中国21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和PSM-DID方法实证检验新型城镇化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并采用安慰剂检验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数字普惠金融产生积极影响,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多种稳健性检验同样表明新型城镇化能够显著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创新在新型城镇化与数字普惠金融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新型城镇化通过激发城市创新从而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城市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三线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高于一线和二线城市;东北和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高于东、中部地区。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佳莹
数字普惠金融是拓宽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文章利用中国2011—201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异质性检验来看,结构异质性中使用深度促进效果最为明显,区域异质性中内陆地区和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低的地区表现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从传导渠道讨论来看,就业效应、收入效应以及创新效应在数字普惠金融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中均发挥了部分正向中介效应,即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就业效应、收入效应以及创新效应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依据实证结论得出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沈洋 犹雨寒 周鹏飞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普惠金融的延续和发展,能够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基于2011—2019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熵权TOPSIS、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机制和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但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享受数字金融技术红利更充分,而西部地区则享受了数字金融政策红利。此外,不同维度的数字普惠金融对新型城镇的影响也呈现出异质性,金融数字化还不能发挥正向影响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错配、产业升级和环境规制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中介渠道。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万里 张澄 宣旸
构造中国2010-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和2012-2014年智慧城市试点政策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搜寻对照组,使用引入滞后项的系统GMM和双重差分模型分析智慧城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以及数字普惠金融和城镇化率的影响机制,并引入地区异质性、城市规模异质性和人力资本异质性。结论如下:(1)智慧城市不会影响当期城乡收入差距,但会降低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城乡收入差距;(2)数字普惠金融和城镇化率中介了智慧城市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滞后负向作用,即智慧城市通过提高未来数字普惠金融和城镇化水平,降低城乡收入差距;(3)地区、城市规模和人力资本均存在异质性,即东部地区、特大城市和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地区,智慧城市越显著地促进未来数字普惠金融和城镇化,缓解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高丽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乡村振兴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选取了农村电商、新型城镇化水平以及数字普惠金融的衡量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验证模型。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电商发展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可以对农村电商的发展产生直接效益,还可以通过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电商的发展产生间接促进作用。本文从共同富裕视角出发,探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对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从而为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娜
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明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辨别二者耦合发展的演化规律与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二者耦合协调水平的障碍因子。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显著上升态势,但各省份间耦合协调水平存在异质性;多数省份耦合协调水平处于磨合状态,整体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分布格局;环境生态化、数字化程度、社会现代化、环境生态化等障碍因子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影响作用较为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娜
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明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辨别二者耦合发展的演化规律与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二者耦合协调水平的障碍因子。结果显示:研究期内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显著上升态势,但各省份间耦合协调水平存在异质性;多数省份耦合协调水平处于磨合状态,整体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分布格局;环境生态化、数字化程度、社会现代化、环境生态化等障碍因子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影响作用较为显著。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高宏霞 陈聪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城镇化过程产生的金融需求是金融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以金融发展水平为因变量,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三个方面,实证城镇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对金融发展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经济城镇化对金融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人口城镇化次之,土地城镇化最弱。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刘河军 吕明明
论文从小城镇发展动力基础出发,在对小城镇的发展趋势和金融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小城镇金融服务的实践和经验,进而提出了构筑小城镇金融服务优势的相关策略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舒鑫 林章悦
本文基于产城融合的视角对于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只有将产业与城市紧密对接才能避免城镇化出现的"空壳"现象。金融部门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当着力于使产业与城市紧密对接,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
关键词:
金融支持 产城融合 城镇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舒鑫 林章悦
本文基于产城融合的视角对于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只有将产业与城市紧密对接才能避免城镇化出现的"空壳"现象。金融部门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当着力于使产业与城市紧密对接,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
关键词:
金融支持 产城融合 城镇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沈书屹 姜天文
随着我国出口贸易遇到瓶颈,消费日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较大,农村居民消费能力较为不足,这势必不利于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而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将普惠金融与先进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提高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使得城乡居民能够平等便利地获得金融资源,进而刺激消费。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消费市场的增长,本文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本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而显著的缩小;本地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减小受到相邻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显著的积极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受到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的作用有待加强,比较而言,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受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更加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小瑜 汪淑梅
为探究城镇化与金融发展间耦合协调关系,构建相应评价指标体系,以江西省为例,运用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3年,江西省城镇化与金融发展及金融发展各子系统均处于颉颃阶段,协调度有所提升,但协调性水平还不够高;城镇化与金融发展的协调度变化情况主要取决于金融发展状况;城镇化与金融效率的协调度提升成效显著。
关键词:
城镇化 金融发展 耦合协调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